雲南起義基於雲南士習之弘毅
作者/張維翰
距今五十六年前,袁世凱身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竟被違法背誓,叛國稱帝。雲南起義護國,以不滿三萬兵力,編組護國第一、第二、第三軍,分道出師,與在川湘桂粵等省十倍以上之敵軍,血戰數月。竟能以寡敵眾,節節勝利,博得各省響應,一致奮起,卒使袁世凱聞而喪膽。自行取消帝制,乃至愧恚而死,民國得以重光,共和絕而復續。其最要主因,實由 國父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感召於全國有志之士,反對帝制為大家心理所同,以順討逆,得道多助,所以能獲成功。其次則論者亦嘗歸功於雲南軍隊之士氣。以我所見,士氣固然未可抹殺,而士習實為基本因素。何謂士習,即當時首義人士之習尚,也可說是風格。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弘」字的意義是寬宏,「毅」字的意義是強忍,非弘即不能任重。非毅即無以致遠,雲南起義之能獲成功,就是當時首義者皆為弘毅之士。
雲南起義一役,各方都知道是當時手握雲南軍權之唐繼堯先生,及其士官同學與部屬多人為主動;而蔡鍔、李烈鈞諸先生之應邀相繼入滇,正是如膠投漆,相得益彰。以同學同志之雅,而收互賴互助之功,其得力處就是他們都不愧為弘毅之士,因為士欲任重致遠,必須要能弘毅,士而不能宏毅,則秀才造反,勢難成功。雲南丙辰起義與辛亥起義,有其一貫之歷史淵源,都可以說是秀才造反,因為辛亥革命光復雲南者,多半是秀才出身的留日學生。這些秀才,生在新舊過渡時代,目繫清廷政治腐敗與國際局勢之險惡,受著以「天下為己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類名言之影響。志氣非常發揚,學問上皆有相當的造詣,而於弘毅兩字得力尤多。辛亥光復雲南,大家都知道是以蔡鍔先生為領袖。而蔡於何時因何關係入滇,以成其後來之功業。則能道其詳者似不甚多。
我曾為蔡先生任協統時慕僚據我所知,蔡之被邀入滇,實因羅佩金先生之關係。因當時雲貴總督李經羲任用新人,頗重視家世。於留日士官畢業生中對羅特別賞識。其意係以羅為老翰林羅瑞國先生之孫。認為不是革命黨。故信任有加,派充陸軍十九鎮三十七協七十四標統帶。其階級,獨較滇籍士官同學為高。又派其至上海訂購軍械,適值蔡鍔先生失意於廣西,而賦閒上海。羅與相晤,有邀其入滇共圖舉事之默契。羅回滇後面向李督極力推介。立即發電邀蔡入滇。蔡抵滇後被任為督練處參議因此職務清簡中,手輯曾胡治軍語錄,並草擬雲南兵工廠擴充計劃,次年始被任為三十七協統領。適為羅之直接長官。又為畢業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之前輩。時雲南畢業士官第六期之唐繼堯、李根源、張開儒、殷亟瓛、葉荃、李鴻祥、謝汝翼、顧品珍、趙又新、庚恩暘、劉祖武、黃毓成等,多已身任軍職,手握兵權,或任講武堂教官。相與密謀實行革命。一致推蔡為領袖。光復後即戴之為雲南都督,既無主客之見,更無名位之尊,雲南士習之弘毅,於此已見一班。
及丙辰起義,蔡已卸任都督,離滇二年。因在北平與雲南時有電報往來,致遭袁世凱疑忌搜查其家乃逃出京城密赴日本轉道越南入滇。時雲南出兵討袁之佈置已定。蔡抵滇後,唐即以滇督之位相讓,自願率師出發,蔡竟感極而泣,堅欲身赴前敵,仍請唐坐鎮後方。此種公忠為國,雍容揖讓之風,不遜古人。於此更見雲南士習之弘毅,與蔡先生之果敢。
當袁世凱以所謂籌安會,圖謀稱帝時,其心腹爪牙佈滿全國,所最顧慮者為雲南一隅。因各省革命軍隊,自癸丑二次革命失敗後,已被摧殘殆盡,只雲南因地勢險遠。尚有相當力量。當時一般看法。都以為只煩雲南不反對帝制,袁世凱就可以安然登極。所以他對雲南用了不少心機在軍事方面,他以陳宦督理四川軍務,龍濟光督理廣東軍務,實際上就是用來監視雲南之兩著要棋。同時派遣密使多人入滇,暗中活動。又請英國公使朱爾典密令駐滇英領事,以由東方匯理銀行匯滇之鉅款,圖賄唐公。並許以封爵及雲貴川巡閱使地位,均被唐公斷然拒絕。當時雲南軍政大權,全在唐公掌握之中。假使唐公不顧國家民族之自由民主權利,甘被袁世凱所利誘。在其個人固可安富尊榮,而雲南亦可不受出兵出餉之重大犧牲。況雲南所有精兵不過二師。數量上何能與袁世凱之北洋勢力抗衡。就僅與已入川境之張繼堯、曹錕、李長泰等部相較。也是寡眾懸殊。按當時形勢為雲南計,自不宜輕於發動。而雲南竟能不顧一切,敢於首先起義。盡其棉力,分道出師。這就是唐繼堯先生及其同學,部屬之參與其事者皆為弘毅之士。能夠任重而道遠,誠如曾子所說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復已,不亦遠乎。所以當時決策,只問是非,不計利害,其動機完全基於正義,結果得道多助,畢竟達成推翻帝制,再造中華民國之重大使命,因此我們對於首義諸先烈重氣節而輕權位。尚公義而忘私利。知有國而不知有家之偉大人格,衷誠景佩。以為這就是雲南士習,這種崇高的士習,就是弘毅。今天我們遭逢萬惡赤匪,盤踞大陸,暴政殘民,使七億五千萬同胞,陷於水深火熱之中。而國際姑息逆流,尚瀰漫未已,在我國未退出聯合國以前,我們 總統蔣公洞燭機先曾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善謀能斷」。勗勉國人,為我們人人拳拳服膺之明訓,我們雲南過去既有弘毅之士習,自當繼續自勉,恪遵 總統明訓。為反共復國而努力,以達成掃除共匪,重建神州之神聖使命。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