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雲南護國起義之認識與啟示

作者/蔣公亮

民國肇始,袁世凱憑藉遜清北洋勢力,竊據中華民國總統,獨霸中樞,摧殘革命力量寖至廢止約法,解散國會,向五國銀行團訂立善後大借款,刺殺革命志士,削免各省革命黨人之職位,包藏禍心,圖謀帝制。 國父孫中山先生,為重振革命陣容,曾於民國三年六月在日本改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因應時代潮流,以討袁為革命重心,領導各省革命志土,紛紛發動討袁鬪爭,前仆後繼,百折不回,掀起全國反對帝制之思想與行動;迄民國四年八月,以楊度為首之「籌安會」成立, 國父以袁逆陰謀已公開暴露,乃命中華革命黨對袁聲討略謂:「神奸竊柄,僉壬弄權,專制炎威,炙手可熱,求諸世界君主立憲國中,亦不概見,遑論民主?故雖曰民國,共和真髓,實無一存,所存者不過其名而已矣……時事急矣,能速革命,而後有國,否則事機一去,噬臍不及。千鈞一髮,時不我與,惟我內外諸同胞速圖之。」於是全國革命志士,由痛惡帝制之激情,向各省奔走呼號,更進而成為積極之組織與行動。旋即有十二月五日陳其美先生及我 總統蔣公在上海領導肇和兵艦起義之壯舉,及十二月二十五日雲南擁護共和起義之成功;六十年來我中華民國之國祚得以維繫不墜,迄今雖共匪竊據大陸,而能奠立我民主憲政之復國基礎於毫灣復興基地者,護國討袁之役,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實具有其重大之意義。

雲南護國起義,為當時雲南都督唐繼堯,前任都督蔡鄂,曾任雲南陸軍小學總辦李烈鈞,雲南巡按使任可澄,與當時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及貴州統兵之戴戡、王文華等為主要領導人。綜合各種史料及滇人共喻之事實,當十二月二十三日,以雲南都督唐繼堯及巡按使任可澄,聯銜致電袁逆,責以食言背信,應將楊度等十二人明正典刑,表明擁護共和,永除帝制之實據,以平軍民積憤,限期二十四日上午十時以前答覆之通諜。袁未復,且電派張子貞為將軍,劉祖武為巡按使;以親王誘唐殺蔡鍔,企圖分化起義陣容而未售。二十五日雲南正式宣告起義後,以唐繼堯、蔡鄂、李烈鈞、任可澄、劉顯世、戴戡領銜致電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都統、鎮守使、道尹及師旅長、社團、學校、報館之通電,暨護國軍編成之主要將領為;公舉唐繼堯為軍都督,將滇黔部隊合編三軍,第一軍總司令蔡鍔,第二軍總司令李烈鈞,第三軍總司令由唐自兼。以第一軍出川湘為主攻,編制人員均以精銳成為主力,由滇黔軍組成,分為三路,第一路由蔡氏自任率劉雲峰、顧品珍、趙又新攻四川之敘瀘,第二路由戴戡率熊其勛攻重慶,第三路由王文華攻湘西;第二軍由李烈鈞率張開儒、方聲濤、黃毓成出粵桂,第三軍負責後方基地;各軍皆著戰績,並獲各省先後響應,紛紛宣佈獨立。袁世凱曾於民五元旦,改元「洪憲」稱帝,但至三月二十二日,即被迫撤銷帝制,六月六日,袁即以憤恚而死,由黎元洪依法繼任總統,討袁護國之大業,卒底成功。

雲南起義,因對國家有再造共和之貢獻,復以當統率主力入川攻略屢著戰績之蔡鍔將軍,為梁啟超氏之門人,且曾任統一共和黨之總幹事,而梁氏對反對袁世凱稱帝,曾因所撰「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一文,傳誦一時,其後評史者,曾於唐蔡二氏之領導雲南護國起義之主從關係,發生歧論,實則唐蔡二氏與雲南關係之深切,反對帝制之主張,私人情誼之誠篤,相互揖讓之真摯,均為當時滇人所共鑑;實不能以名器利害,妄加軒輊,以度諸先賢之宏毅。且當時掀動激發全國討袁之潮流,造成袁氏稱帝不利之環境者,固由於 國父孫中山先生改組成立中華革命黨,重振革命聲勢,激發革命志士有以致之;揆之當時參加雲南起義之領導者,多數皆為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之革命志士,(護國軍派駐上海聯絡代表李宗黃先生著有「雲南起義信史」中,對領導者之黨籍有詳明記載。)是不宜因梁、蔡二氏屬進步黨而對當時之整體觀念有所更張也。其後國民政府於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對唐繼堯氏明令褒揚,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明令國葬,且曾定十二月二十五日雲南起義為國定紀念日,是我政府對於雲南起義之實蹟,已有定論矣。

「洪憲」毀滅,固已使「新華春夢」,僅留歷史陳跡。而護國起義,再造共和,則足以彪柄史乘;際茲大陸沉淪,生民塗炭!吾人緬懷革命先賢締造之艱難,憮今思昔,尤應激揚當時之事功,為今日淬勵黽勉之借鑑;茲略陳其著者數端:

第一,護國起義,有遠大之政治主張,當時發佈聲討袁逆之通電,除歷數袁氏食言背信,叛逆共和之罪行後,並宣佈四項政治主張,即

一、與全國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生;

二、劃定中央地方權限,以圖各省民力之自由發展;

三、建立名實相符之立憲政體,以適應世界大勢;

四、以誠意鞏固邦交,增進國際團體上之資格;

上項政治主張,揭櫫犖犖大者之建國原則,雖置諸今日,而仍未喪失其時代意義;故當時起義動機之純潔,謀國之忠誠,益增吾人今日紀念之價值。

第二、團結革命力量,擴大領導範圍,護國起義,固由於雲南當時軍政負責者主其事,然實導源於 國父改組成立中華革命黨,重振革命陣容,策勵革命志士,宣導全國軍民,掀起反對帝制之思想行動,使逐漸能薈萃全國革命志士,響應護國起義行動;益以能不分畛域,不分黨派,認定共同目標,集中全國意志,而後積少成多,眾志成城,摧毀堅頑,易如拉朽, 國父改組中華革命黨之目的,終得遙領達成;吾人今日進行反共復國革命之過程,由於現代客觀情勢較之過去更為錯綜複雜,如何直接間接團結反共力量,以擴大領導範圍,實具有同樣意義。

第三、邊遠省區,嘗有更多機會為全國革命策源地,蓋一國之疆土,多因海洋、河流、山脈等等自然地理條件所形成。我國大陸邊陲,除海岸線外,邊區省份,或以山脈連亘,或以漠地廣袤,承平之治,中樞或有邊長莫及之感,但革命策源,則每多利用此種特殊環境,不易為敵所抑制,而收進攻退守之便利,雲南僻處西南山地及康藏高原之間,特別顯著此種有利條件。而邊區省份,過去對內雖嫌交通阻滯,惟在國際交通發展之情形下,則又便於國境交往。雲南自清末法人築成滇越鐵路後,即開海禁,民智亦嘗因此而進步。故護國運動之興起,滇省能容薈各省革命志士,當為此種關係所形成。因此吾人深覺邊區省份在國防地理及革命運用上之特殊地位,現時大陸淪陷將二十餘年,共匪雖著重軍事交通,但若干邊遠省區,亦難普遍兼顧,更因邊區民族社會情形複雜,足供我反攻之有利條件甚多,故重視邊區省份工作,在反攻復國過程上,允宜多加策劃。

第四、發揚高度貢獻國家民族之精神,回憶對日抗戰時期,我 總統當時倡導國民精神總動員,以「堅苦卓」相勗勉,八年抗戰,終獲最後勝利;雲南護國起義,其成功之基礎,亦在能發揮此種堅苦卓絕之精神。蓋當時僅以雲南一省之力量,為支持護國軍事之憑藉。滇省雖有四十二萬餘方公里之土地,民初本省統計亦僅約千萬左右之人口,(中央以後調查尚不足千萬)每方公里之人口密度,僅得二十一人強,所謂地廣人稀者,又以全省處於山地與高原,農產有限,其富源乃為未經開發之礦產。故清末民初,為鄰省之受協省份。但雲南人民大部均徙自內地,對國家民族之觀念極高,當護國起義之初,財源支絀,致將全省公立學校暫時停辦,以教育經費移充軍需,甚至解征一切地方慈善事業經費,其破釜沉舟,立志復國之精神,確足以眩耀後世;而人民慷慨輸將,許身報國,以及軍民高度合作之犧牲精神,均予人以不可磨滅之印象。其時筆者尚屬幼年,亦曾因此而進入私立之中小學校,故仍有記憶猶新之感!今後消滅匪共,反攻復國,亦必經過此種艱難過程。懍於護國起義軍民犧牲之卓越精神,吾人亦須有此準備與決心,而後始能達成反攻復國之使命。際茲雲南起義五十五週年紀念,謹抒所感,以就教於國人!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