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西岸松山攻圍戰鬥前形勢
作者/申慶璧
一 前言
民國三十二年秋,我為配合盟軍攻勢,及迅速打通中印公路起見,乃令遠征軍及駐印軍全力加緊反攻滇西緬北之敵。何應欽先生編著的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稱為「滇西緬北反攻戰役」,而其時間,為三十三年七月初旬,至三十四年三月下旬。
此一戰役的勝利,始於九月七日我攻克松山,開放惠通橋。嗣後有繼續於同月十四日克服騰衝,十一月三日主克龍陵,中印公路北段即行開始修築。二十日克芒市,三十四年一月二十日克畹町。緬北方面,我軍於十月十五日由密那冒雨進攻,十二月十五日克八莫,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克芒友,一月二十七日我滇西緬北西路大軍在芒友會師,中印公路於此完全打通。
根據這一歷程研判,松山攻圍戰鬪,獲取勝利,實一好的開始。此一戰役,負責的是陸軍第八軍,當時的軍長李彌將軍,根據可靠資料研究,勝利之來確實不易,茲將攻圍前形勢略術以供國史參考。
二 戰鬥前本軍之行動及敵我態勢
第八軍於四月中旬,奉命自滇南移駐滇西徒步行至軍向鳳儀雲南驛地區集中,歸入遠征軍序列,迄五月中旬尚未集中完畢,即擔任左之任務:
㈠八二師推進由旺接替七一軍八七師怒江東岸干浩、惠通橋、打黑渡線上江防之守備。
㈡軍部直屬隊與榮一師,以一團留置雲南驛,擔任飛機場之守備,主力集結於保山待命。
㈢一零三師停止於楚雄祿豐間地區,歸第五集團軍指揮,軍自五月中旬起由雲南驛祥雲下關等地,以汽車運輸,於六月上旬逐次到達指定之位置。而榮一師又奉命以一團任保山飛樓場之守備。惟一零三師,已進入鎮南以西山地,因給養無著,勢難停止,及到達雲南驛後,奉命仍歸還本軍建制,在彌渡雲南驛間地區集結待命。
戰區自五月間渡過怒江,其進展頗為順利,迄六月中旬右翼已通過高麗貢山,左翼隊已逼近龍陵。惟中央紅木樹及松山之敵頑強抵抗拼命不退,平戞象達一帶,仍與我第二軍激戰中,此時榮二團第三營奉命撥歸第六軍指揮,擔任蒲縹江防,第三團奉命車運開保山歸建,其機場任務著移交一零三師三○九團接替。
六月十九日奉長官衛己巧酉正代電,著榮一師(欠榮三團及二團三營)渡江接替新二八師團攻松山之任務,於渡江甫畢,又奉長官已養申誠金代電改開鎮安街待命,旋又奉命改歸第十一集團朱總司令指揮,擔任龍陵方面之戰鬪。
榮三團第三營亦奉命於二十六日渡江歸建,中途改配屬於七一軍,攻擊松山傷亡過半,而無成果。
榮三團到達保山後,即任保山飛機場之警備任務,於六月二十六日奉長官衛已宥未誠代電,附發松山大埡口敵堡壘攻擊資料,著榮三團(欠守備保山機場之第三營)配為軍工兵,加強爆破連及戰砲營合編為攻擊隊。先行模擬演習二日,於二十九日渡江,歸七一軍鍾軍長指揮,專任松山大埡口敵堡壘之攻擊,該隊到達指定位置後,尚未參加戰鬪,軍即奉長官衛己州誠金代電,接替七一軍鍾軍長之指揮任務,其所能指揮之兵力:
榮一師第三團(欠一營含新編成之工兵隊戰防炮隊);
新三十八師(含配屬該師之七一軍砲兩連);
新三九師一一七團;
砲十團;
砲七團之混合營。
軍之裝備在滇南時期名,雖為遠征軍督訓部隊,實際並未裝備。於向滇西開拔期中。行軍至開遠、昆明、雲南驛等地時,始逐次分批發給,到達保山尚未配發完畢,及軍奉命渡江,始擁擠而來。其配備之數量,因大部為美連絡組逕領逕發,又無嚴密之手續,迄今仍未能清查清楚。
軍之教育於滇南時期曾將幹部集訓三分二,對於美式裝備之武器,乃於集訓時期,逐漸配用而施教。惟其教育之重點,偏重於各種武器技術上之使用,對於戰鬪上之運用,頗為忽略。故於此次戰鬪中發揮其效果,每待於各高級長官臨陳提示,惟幸有幹部三分二知其性能,尚未成廢物。
三 戰場之地勢地形
松山雄據怒江西岸惠通橋西北六公里許,高拔怒江九百五十公尺,山勢奇峻,地形複穕,邱陵棋佈。溝渠錯綜,俯視惠通橋及其西岸,其砲兵直轟擊東岸公路七三三公里處,控制公路約七十公里。
松山南有滾龍坡、北有黃上坡,均為狹長起伏之崗嶺,迤邐南北,前臨深谷,背依深淵,西側陡峻,與松山俱密林深菁,叢荊雜佈,形成天然障礙,雖步兵亦難通過。
公路自通過惠通橋後,依邱旁陵,蜿蜓而上、至七八五公里處,經松山及黃土坡山腹,由南而北,圍繞黃土坡,北面經黃土坡及松山背面而上,滾龍坡崗脊至八○一公里處,轉向西南而入龍陵。
四 戰鬥前所獲之情報
軍於七月一日奉命擔任松山之圍攻任務後,所獲關於敵情者如下:松山大埡口敵堡壘之攻擊資料;新二八師當面敵軍兵力工事位置判斷要圖。據長官部告知於七一軍攻擊之初期,敵曾以重砲八門與我砲戰。
經於戰場之偵察為我砲擊之地區,森林較為疏散,略可發現於山峯之四週,構築圓形之散兵壕,且多設有掩蓋,於其中央並未見有敵之堡壘。
已為我佔領之陰登山,其山腹及其山頂雖鐵條網之構築,而縱深不大,且為野戰築坡於山頂上,始發現掘開式之掩蔽部一座,積土厚約一‧五公尺,長約二一公尺並有射擊設備,足資參考。
敵軍所佔有之正面,幅右自黃土坡經松山大埡口至滾龍坡長約四公里,其縱深由三百公尺至六百公尺。
敵之指揮中樞,在大埡口後之村落內(大寨)。
基於以上之敵情,敵之兵力絕不能少於一個大隊,甚或有一個聯隊之可能,其工事或有少數之堡壘外,一般為野戰築城而已,(攻擊之結果大異)惟友軍攻擊月餘,其情報敵僅三、四百人砲一、二門,據有堅強之工事,致軍之判斷未能斷然判決,影響於各級作戰指揮非淺,並使軍之攻圍,遭遇重大之困難。
五 天候及氣象
滇西天候惡劣,尤以怒江西岸瘴癘迫人,軍作戰期間;時值雨季,寒暑無序,晴雨不時,怒江低熱激流成霧,積緊峯巒峽谷間,對作戰諸多影響,尤對砲兵觀測射擊妨害殊甚。一般無雨時,於下午二時以後,免可實施步砲之協同戰鬪。
根據上面敘述,戰勝條件中天時、地利,一件未佔,勝利之來,全靠人力,尤屬不易,從事戰鬥人員的精神彌足欽佩!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