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藝術在昆明

作者/張人和

抗日戰爭期間,昆明常有一句口頭禪:「前方吃緊,後方緊吃」。滇軍的三迤健兄,絡繹踏上了征程,轉戰在大江南北,但是得天獨厚,四時如春的昆明,因為遠在大後方,始終沒有聞到戰火的氣味,投奔中樞以及寄居滇中的達官富賈,越來越多,昆明市面也就逐漸的繁榮起來,尤其津、滬、川、粵的飲食事業,因應需要而大行其道。

雲南原有拿手佳餚更不甘落後,急起直追,儘量保持當地口味,精益求精,自有牠的獨特風格,做到了別省人士所無法冒牌,如東月樓,映江樓,小西門外馬記牛肉館,仁和園與德鑫園的過橋米線,遍處燜雞餌塊,(米做的餌塊,形同上海年糕而稍大)小鍋滷麵等……

昆明大東門迤綏靖路的東月樓,樓上樓下,可以擺四十圓桌,枱布漂白,內外整潔,服務週到,數十年如一日。加上他的最拿手客菜四種:⒈鍋貼烏魚,用火腿片夾烏魚片油炸成圓塊佐以小饅頭,⒉醬製雞腿,⒊椒麻雞(冷盤)紅燒雞蹤菌,有時也用虎掌菌或金鈎玉蘭片來代替變換,因為新鮮的雞蹤菌,要雨季才有生產的緣

故。若遇有宴會,仍照其他大餐館一樣,備有味道極為鮮美蒸炒燉烤之類的大菜。排場雖不像萬鐘街的海棠春那麼大,可是東月樓的名氣比他還要大,每天華燈初上,食客熙來攘往,遲到的沒有席位,必須排龍等待,才能大快朵頤。

小西門外月城裏面的馬家牛肉館:所謂「菜牛」,馬家經常先要好生喂養一個時期,飼以豆類草料,到了既肥且壯才宰殺下鍋,每天賣完為止,計分為頭蹄,胸瞟,冷片,肚片,雜碎等……;分別清燉漸或也有紅燒,清晨一早,門前有賣燒餌塊的,雙手不停的煽,不停的翻來轉去,同時也有白飯供應,價廉物美,清香可口,任意選擇叫上頭蹄一碗,冷片一碟,配上一點芝荳麻醬,咀嚼上一塊燒餌塊,喝一口原湯,真是其味無窮,口齒留香。大東門外映江樓的牛肉館也是一樣做法,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座上客。

可是小西門外馬家牛肉館,另有一道最出色的肚片湯,白嫩如豆腐,非十分親近的人不賣,牠的營養價值高,物以稀為貴,不是內行而又與他家少老闆馬祥龍有深厚交情的人莫辦,決非金錢所能吃到。

羊市口(又名南通街)德鑫園的過橋米線館,真是聞名遐邇,每天都要賣上好幾千碗,香噴噴的雞鴨湯隨時都在滾燒著,事先切好生的烏魚片,脊肉筯,腰片,肚片,豬肝,豆腐皮,韭菜,豌豆尖,划量每人-份的數量,把牠擺在白洋磁盤裡備用。由天亮起就開始營業,食客魚貫而來,越來得早越好,菜式齊全,味道也特別對勁。三兩好友,一坐下來,好像學生時代的分餐制度,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人面前先來一盤切好了的生菜生肉,醋碟一個,高醋矮醬油,紅油辣椒一缸在傍,各自調配。堂倌雙手抬上托盤,把滾燒的雞鴨湯一大碗,上面薄薄的一層油水籠罩在湯上,不令熱氣外洩。然後下箸把腰片肚片再把生雞蛋敲開一一下放在湯裏約三五分鐘,生肉變成熟的,滑米線,滑麵就是向水煮出來的米線跟著而來,那時大功告成,最後把葱花芫荽一撒,就可以津津有味的「過橋」了。正義路三牌坊的仁和園,也是賣過橋米線出名的,但是生意不如羊市口德鑫園的多與好。

燒鴨:景星街的小胖子烤乳鴨(羽毛將滿既肥又嫩的小鴨子)這是他一人的專長,就用小胖子三字做他的招牌,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用烤爐隨烤隨賣,在農曆的八九月間為最暢銷季節,多半在午後營業,可以說是川流不息的座上客,胃口特大的可以吃上燒鴨兩隻。普通都是每客一隻的佔多數,一束又香又甜的安寧甜葱,一根在手擦上一點甜醬或芝麻醬,和燒鴨嚼在一道,真是其味無窮。另外喊上一小碗鴨油蒸的霉豆腐,若是飲君子愛好杯中物的人,就在附近的畢大臘燭家,買上一兩瓶老滷酒,既香又醇。吃到盡醉盡歡的回家,小胖子本人站在門前笑盈盈的迎新送舊呢?

最後我還記得甬道銜的小吃菜館,炒宮保雞丁,煎乳餅,乳扇,玉溪街的燜雞餌塊,文廟東巷的小鍋滷麵與滷餌塊藩台衙門前的破酥包子,名符其實而又經濟實惠,想起來令人饞涎欲滴,昆明的菜館餐廳,並非憑一塊招牌,就能生財有道,第一是衛生清潔,服務週到,貨真價實,美味當先,才能招徠大批顧客。

自民國卅八年以後,共匪竊據大陸,昆明的一切都已經遭到徹底的破壞,更弄到大陸上七億同胞一窮二白,衣不蔽體,食不裹腹,慘絕人寰。望我全國同胞,戮力同心,效法辛亥開國,雲南首義,東征北伐,抗日剿匪的革命精神,在 總統蔣公的英明領導下打回大陸,光復大好河山。才能重溫「喫在昆明」的另一課。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