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園憶舊
作者/原德汪
愁裏逢春不當春 怱怱又值浴蘭辰
聊將角黍酬佳節 苦乏神符覆刦塵
猷勝漫誇王鎮惡 孤忠長憶屈靈均
蒼茫九牧猶多難 每讀騷經感此人
右詩乃前國民政府委員兼考試院副院長周鍾嶽先生丁亥端午詩人節之作也。先生號惺甫,雲南劍川人,生於民國紀元前三十六年十月七日,清光緒癸卯舉雲南鄉試第一,嘗夢曾文正公謂之曰:「子前身吾親家袁芳瑛也。」笑語甚歡,醒記其事,恒以自厲,居政地,有清譽,鬚眉偉然,為時所重。先生早歲畢業於日本東京師範學院,歷任雲南全省師範學校校長,雲南都督府秘書長,雲南教育司司長,滇中道尹,全國經界局秘書長,蔡松坡將軍脫離北京,袁氏派人搜索,先生即由津赴日,繞道回滇,民國五年討袁之役,任護國軍秘書長,七年護法之役,任靖國軍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八年代理雲南省長,十一年任雲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兼鹽運使,十五年任雲南內務司司長,旋改為民政廳廳長,十七年任雲南省政府委員,二十八年六月任內政部長,三十三年十一月任國民政府委員兼考試院副院長,居重慶遺愛祠李家花園(亦名禮園)抗戰期間余曾任內政部秘書,隨侍先生有年。勝利以後回南京,寓居考試院內,顏其室曰「鑑止水齋」,毗鄰雞鳴寺,環境雖甚清靜,國事殊為憂慮,又以先生年事已高,精神欠佳,遂於三十七年七月三日請假回滇。
大陸淪陷,政府遷臺以後,我每次到板橋林家花園去遊覽,就想起重慶遺愛祠的李家花園。因為李家花園,不但是重慶的第一名園,也是我在抗戰期間長時服務和遊棲的地方,對於這裏我有濃厚的感情,有時夢魂縈繞其間,常常興起不能忘懷的思念!
說起李家花園,就聯想到復興關。誰都知道復興關是我們抗戰時期陪都重慶的要塞,那堅固結實的城垣,巍峨高曠的形勢,雄壯屹立的氣象,表現著威武不屈的精神,保障了山城重慶的安全,也堅定了我們抗戰必勝的信念。復興關的中央訓練團,是革命幹部訓練的洪爐,從革命訓練的洪爐中鍛鍊出成千成萬的革命幹部,以他們忠貞勇敢犧牲奮鬪的精神,已完成了國民革命的第二期任務。現在正需要我們以同樣的精神,完成國民革命第三期任務。
民國二十九年我曾在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七期受訓,每次從復興關下經過,仰望著最高領袖所寫的「復興關」三個大字,書法莊重遒勁,由關下拾級而上,首先看見的是「忠孝門」三字,門的兩邊有一付對聯,刻在石上:「氣節千秋一日,精神萬古常新。」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召的力量。關上住戶不多,肅靜安寧,所看到的都是些駐軍和在中央訓練團的辦公人員,上到城樓的最高層,舉目瞻望,俯視兩江,大有「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概。申代表慶璧兄自縣政計劃委員會結束後,轉服務於中央訓練團特別黨部,其辦公地點,即在復興關上,所著烽火山海行,對於復興關及禮園,均有更詳之敘述。
由復興關下來,一脈東向,便是「鵝頸嶺」,這是長江和嘉陵江距離最近的地方,也是兩江的分水嶺,三國時李嚴曾建議諸葛亮,用人工從這裹開鑿下去,切斷鵝頸,使兩江的水流,匯合起來,一方面更能鞏固山城的安全,一方面也可以便利兩江的交通。諸葛武侯以其工程過於浩大,恐勞民傷財,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由鵝頸嶺西行里許,有革命先烈鄒容、滄白諸先生的墳墓,石碑林立,左有牌坊,牌坊的前面有兩條道路往右一條是石板路,可直達遺愛祠鎮,往左一條是弓形馬路,可通到蔚然而深秀的李家花園。園中喬木挺秀,有濃密的樹蔭,花卉盛開,有幽郁的芬芳,鳴聲上下,落英繽紛,雖在盛暑艷陽之下,亦覺清新涼爽,如在洞天。園井有小山洞,洞前有池塘,池上建小橋,兩邊有石刻索形扶攔,宛如雙龍臥臨其上,池中有美人石,頭上雲髻彷彿,亭亭玉立,似有所思。再西有精雅賓館為最高領袖休息之所,其旁為英國大使館。繞行而東有亭榭,惜均為敵機炸毀。其前則危崖削壁,屹立千仞,我每於清晨到此練習太極拳,八段錦,午後公餘之暇,獨立崖邊,極目北望,常有白雲親舍之思!晚來慢步園中,仰觀星斗滿天,俯視上清寺,牛角沱一帶與對岸江北萬家燈火,漁歌互答,覺得心胸非常舒暢!沿石壁行,有石室一座,建築壯麗,左右兩窗欄,用石條砌成花格,細看為「博愛」兩字,工藝精美,獨具匠心。周惺甫先生和我們常避敵機於此。由石室繞過土邱,回到花園的東隅,萬綠叢中有丁字樓一座,就是李伯英先生的住所,也是我國「新縣制」的搖籃地,關於地方自治的理論與實施以及新縣制的許多著作都由此樓中生長出來。李先生來臺以後,創辦中國地方自治函授學校,並赴日本美國考察地方自治實況,樂育英才,弘揚孝道,著作等身,桃李爭榮,八十高齡,奮鬪苦幹之精神,不減當年,所謂老當益壯者也。迤北有大樓巍然,位居花園中央,樓前有匾,顏曰「禮園」樓上有于右任先生所書的中堂一幅「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樓下東邊住的是園主李果生先生,李氏原籍雲南,祖上經商川滇,始卜居園中,民初蔡松坡、唐繼堯諸將軍有事來川,均嘗寓居於此。樓下西邊住的是中央訓練團教育長王東原先生伉儷及其太夫人、王先生文武兼資,耿介絕俗,好學不倦,進能盡忠,退能盡孝,無論治軍從政主辦訓練及充任駐外使節,均有卓越表現。
禮園樓上住的是前考試院副院長周惺甫先生,現任監察院副院長張蒓漚先生有時由陳家橋來城辦公亦住樓上,兩先生道德、文章,人所共仰。蒓公書法娟逸,詩思敏捷,任內政部次長時,常遍歷全國各省,周察民隱,所到之處,多有興革,公餘之暇,不廢吟詠,足跡所至,輒有佳作。現已八十高齡,精神瞿鑠,任監察院副院長多年,主持風憲,領袖詞壇,致力復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行健不息,人所同欽。惺甫先生美鬚髯,端儀容,耿介清操,不苟言笑,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肅穆,書法具端莊剛健之美,詩篇傳和平中正之音;為政則法立令行,能識大體;治事則條目詳明,情理悉當。在抗戰時期,主持內務行政,身繫雲南安危,道德文章,為時所重;但是大陸淪陷後的孤忠亮節,人或未盡明瞭。
三十八年秋,戡亂戰事方殷,最高領袖到了重慶,為安定西南,電召盧漢來渝,盧逆做賊心虛,猶有疑懼,未敢前往,考慮至再,不能決定,特往昆明玉龍堆滌園訪問周惺甫先生,先生曉以大義,力促其方,並說:「去後安全,願以性命擔保,如不放心,當與同行。」盧逆隨決定於翌日赴重慶,而西南大局,亦暫告安定。嗣後因為時局逆轉,滇變遽作,忠貞人士能撤退離滇者,寥寥無幾。惺老於昆明淪陷後即赴西山華亭寺隱居,不問世事,共匪屢次威脅,邀請先生出任偽職,均遭峻拒,匪徒老羞成怒,百般陵辱,不堪其苦,傳曾引藥投潭遇救,旋即抑鬱以殉(詳見四十年十月三日自立晚報仰光航訊)當西南大局將逆時,余曾馳書昆明,勸速作避地計,先生覆函稱「年老多病,不便遠行,如事到危急時,鍾自有處身之道。」論者以「神州陸沉,人士不自拔者,靦顏薦賄媚賊,唯恐弗及,多被悔弄考掠死,先生負西南重望,陷賊中連歲,沛然無所汙,耆艾之年,獨挺勁節,孔子所謂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而不知其止水明心,志已早定。嗣後余與故考試委員賈宣之兄談及此事,宣之兄甚為感動,作詩一首,以紀其事!
「劍川潛蚪姿,才氣橫滇海,弱齡冠鄉貢,羣倫仰風采。夢裏識前因,神交結英宰;貞亮植根性,建樹攀元愷。晚登政事堂,清望高鼎鼐,鬚眉照廓廟,古道雙肩載。龍堆老婦臥,慘此乾坤毀,洪流蕩陵谷,堅白寧能浼。耿介竟殉仁,九死終無悔,寒潭映玉骨,嚮往知心在。嗚呼大盜熾,億兆遭屠醢,平生健者誰,顏厚由中餒,媚賊競乞官,偷活爭薦賄,蒼黃翻覆間,箍夾加之罪,名裂身不免,搏顙重呼殆,纍纍登鬼錄,屈指繁以猥。唯君仗忠義,勁節傳始隗,頹瀾障砥柱,黑雲耀金鎧。人紀有擔荷,天意當從改,正氣掃妖氛,激厲勢自倍。明年唱收京,豈復河清待,念此顏段烈,佚事勤蒐採。即言文藝末,亦作百川匯,榜題儻見存,莊重瞻模楷。(先生善榜書,南京「總統府」「豁蒙樓」諸題額,皆出其手。雞鳴寺豁蒙樓聯語,亦先生所撰書:龍戰初平,幸有河山能還我;雞鳴不已,朅來風雨正懷人。)
廣州淪陷以後,我隨政府到了重慶,因為復興關和李家花園是舊遊的地方,我首先去看了一看,走到復興關前,依然是當年的宏偉氣慨。由關下循著鵝頸嶺到了李家花園的門首、看見周圍的牆壁上,全粉刷了一片暗灰色、我就感覺到非常的詫異,一進園門那裹已有駐軍,灣灣曲曲走到大樓的外面,雙門緊閉,異常靜寂。等了一會,由一個名叫陳建良小伙子引我進去,看見園主李果生先生戴著瓜皮小帽,笑著走了出來,見了我急忙問道:「你幾時來?大局怎樣?」當時我心中有無限的隱憂,但是只好笑著安慰他說:來了不久,前線打得甚好,後方也很安定。」兩人坐在禮園客廳裏又談了一些家常,我起身告辭,走了出來,一路感覺園內的氣氛非常鬱沉,園主李果生也不似當年那樣英俊神氣,心中好生納悶!走到兩浮支路,想起李去非先生書洛陽名園記後的兩句話:「園囿之興廢,洛陽盛衰之候也。」於是意想到這個名園,不久或將成為魔窟,這些惡魔說不定將龍蟠虎踞的重慶搞成烏煙瘴氣的樣子,我不禁為名園惋惜!為李君耽心!又為時局憂傷!
果然,共匪到了重慶以後,就逼迫著李君索款,李君無錢應付,又威脅著李君將園中他祖父祖母的墳墓挖開,搜尋金銀珠寶,接著這挖墳墓的風氣,就遍於西南各省及全國各地,流毒所至,人神共憤,這種傷天理悖人性的邪惡作風,破壞我中華民族數干年來傳統的優良文化,也就註定了共匪必敗的命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1期;民國6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