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特產:弓魚、乳扇、雪梨

作者/王文中

離開家鄉已經半個花甲了,可是家鄉的一切風趣,仍歷歷如在目前,並沒有隨漫長的歲月而消逝;尤其在吃的方面,像弓魚那樣的鮮美,像乳扇那樣的酥潤,像雪梨那樣的香甜,回想起來,更不禁使人有垂涎欲滴,齒頓留香之感;稱之為滇西特產,實屬毫不誇張,特分別介紹如次:

弓魚

弓魚的形狀大小,和沙丁魚極為相似,大的約長五六寸,小的三四寸,大的是母魚,小的是公魚,產在洱海西面的弓魚洞,(屬大理縣)但是要在洱海東面的下江尾,(作者的故里,屬鄧川縣)有紅水的河溝裡抓到的才是上品;因為弓魚在春夏兩季,都潛藏在石洞裡,很少游動,要到入秋水漲,東面河溝的紅水衝入洱海,才引動它們成羣結隊,順著紅水,拼命的逆水向東前進,要費很大的勁和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那些河溝裡。經此一番長程游泳的劇烈運動之後,它的肌肉已豐滿了,脂肪也充足了,也成為魚類中的上品了,而捕魚的人也就在河溝的半中腰把它一網打盡了。

這個在河溝中捉弓魚的玩意,非常別緻,也就是江尾人長袍馬褂,穿鞋著襪,不沾一點水,不濕一根線,而能抓到大批弓魚的特別鏡頭;這話說起來或許有人不相信,其賓說穿了也非常簡單,並沒有什麼希奇;因為那些河溝都不甚寬,在適當的地方,用草繩把竹子編成一長排,(就像臺灣的竹籬笆一樣)然後把它栽在河溝裡,成一道英文字母z字形的竹壩,使水能通過而魚不能通過,魚游到此,已是絕路,逐被一網打盡了。

這個捕魚的人是坐在竹壩後的茅蓬裡(俗名窩舖),這些窩舖還相當寬敞,有廚房,有客廳,有臥室,有捕魚人最舒適的固定坐位,他手裡拿一張四方漏斗形的魚網,放在竹壩的跟腳,等魚來時,他就斯斯文文的,把網向上一抬,所有的魚就一網成擒而進入魚籠裡了。這不是不沾一點水就把魚抓到了嗎?

在窩舖裡除網魚的而外,還有烹茶煮飯的,有輪流換班的,還有請來的客人在玩紙牌的,一面摸牌,一面傾談,加上潺潺的流水聲,魚兒的蹦跳聲,又是一種別有風味的魚家樂。在窩舖裡吃的當然就是大盆大盌的弓魚,也就是最鮮美的河水煮河魚,它的烹調非常簡單,不用油,不用作料,祇要把河水在鍋裡燒滾了,加上一點鹽,然後把活跳跳的魚往鍋裡一倒,再加上一點水泡淹菜和幾塊嫩豆腐,蓋上鍋蓋,煮上半個鐘頭,就香味四溢,使人有過屠門而大嚼之感。那種鮮美和清香的味道,既不膩,也不淡,真是人人喜愛,而百吃不厭的上品。更特別的是這種弓魚,肉多刺少,煮熟後把頭夾起一抖,除眷骨肋骨而外,所有的肉都落在盤盌裡,可以放心大嚼,不會有魚刺卡在喉管裡,所以家鄉人吃宵夜時候,經常拿它來煮稀飯,那又別有一種風味了。

至於這種魚為什麼叫它弓魚?這是外地人不容易暸解的,因為這種魚本來是流線形的,煮熟後卻變成弓字形,所以辦它弓魚。有些人不明白命名的來由,常說「大理公魚有子,雞山和尚有妻」,這些話都說錯了,弓魚當然有子,可是那有子的卻是母魚而不是公魚,這是把「弓魚」誤作「公魚」的大笑話;而雞山有妻的和尚是子孫和尚,是看守山林的和尚,不是真正的出家和尚,不能混為一談,更不可信口開河,有辱佛祖。

乳扇

乳扇是農家的副產品,產地較為廣泛,大理、鄧川、洱源、鶴慶、賓川、鳳儀等縣均有生產,而以鄧川、洱源兩縣所產為最多,品質亦最佳,行銷區域,遍及附近各縣,更遠至蒙化、祥雲、彌渡、昆明以及保山騰龍一帶,為地方增加不少收入。以鄧川而論,每月生產約在三萬五千斤左右,對農家生活,有莫大裨補。且乳扇上市,必須經過公稱,而所收稱捐,悉充教育經費,故鄧川教育之發達,乳扇應算一大功臣。

乳扇成為農家副業的原因,是因為農田缺乏肥料,不能不豢養豬雞牛馬等家畜,製造糞肥,以資補助;而家畜中以牛類的糞便最多,故田產多者常畜牛十頭八頭,少者亦畜四五頭,但僅畜乳牛而不畜水牛與耕牛,因除糞肥外,尚可擠奶做乳扇,增加額外收入。可以貼補家用。

把牛奶變為乳扇,不曉得已有若干百年的歷史,也不曉得是怎樣發明的;它的做法,是乳牛奶一碗一碗的舀在小鍋裡,再加半碗酸奶,用微火把它燒滾,乳酪就與水分質而結為固體,然後用竹筷在手掌中把它捍平繞在一架梯形的竹架上,這樣就成一張其薄如紙的乳扇了(因為它的形狀有點像摺扇,所以咔乳扇,有人把它叫做「乳膳」那就錯了)。

乳扇可以當菜吃,也可以當點心吃,吃甜的鹹的都聽尊便,而做法都非常簡便;要做菜吃,祇要把它放在油鍋裡一煎,馬上就起泡發香,變成一味上好的下飯菜,吃到嘴裡,不用嚼就化了;要當點心吃,也祇要在木炭火上一烤,同樣的也就起泡發香,把它捏碎,放在碗裡,加上水糖或砂糖,用開水一沖,就成一盔香噴噴的點心了;那種又酥軟,又潤口的滋味,真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享受;如果拿本省所出的乳扇來比較,那真是有天淵之別了。

雪梨

雪梨出產在賓川縣的雙廊,挖色兩鄉,也就是洱海東岸的幾嶺山上,面積不大,產量亦少,除行銷大理、下關、鳳儀、鄧川等地而外,別的地方就根少運銷了。

雪梨皮薄肉細,極像一團白雪,不曉得甚麼人給它取名雪梨,真妙極了,它和其他的梨一樣,三四月開花結果,七八月成熟,而以中秋節前摘下來的為最好,又嫩又脆又香又甜,水份又多,雖不能稱它為梨中之王,但也可算數一數二的上品了。可惜這種梨培養極不容易,不但接種困難,而發育亦很緩慢,最快要到六年以後才能開花結果,而修枝剪葉,鋤草施肥,趨除病蟲害,並不是外行人所能照顧得了的;更奇怪的是除了那幾嶺山上而外,移植別處,很少能活,間或活了,而味道也完全變了,橘過淮為枳,當然是受了水土的關係,而雪梨也是和它犯了同樣的毛病,無怪出產有限,不能盡使天下同好,一嘗妙品,實屬可惜。

結語

俗語說:「人在福中不知福」,回想在家鄉時,一日三餐,總有一餐配有弓魚乳扇,飯後也經常有一盤白生生的雪梨,當時祇認為是家常便飯,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留念,也沒有想到是無上的口福,現在回憶起來,確令人垂涎欲滴,益增今昔之感了。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二期;民國6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