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的竹
作者/李拂一
滇南邊區十二版納的竹類甚多,用途也非常廣泛。邊民居室,除屋頂多數採用茅草,少數採用稻草或枚橡和棟等葉覆蓋而外,整座房屋的建材,如:棟、梁、柱、椽、門、窗、壁、籬、樓楞、樓板、梯、簾、欄杆;以至家具之牀、簀、枕、簟、桌、櫈、櫥、架、箱、篚、筐、筥、甑、簞、筲、臼、箲、箸、勺、瓢、籃、簍、傘、笠、擔槓、水桶、盥槽、痰盂;紡織用具之紡車、織機;農具之耞、笪、篩、箕、挑籮、囤籮;漁獵用具之釣竿、蒰籠、筩、萑、筌、籪、努、箭、彈弓,樂器之笓、萣、笙及口琴等,沒有一樣不是利用竹來製造的。王禹稱贊美的黃岡竹樓,在邊地逐處皆是。竹還可以造紙製繩,供照明,充燃料。筍可佐餐,籜可以苞苴物品及製造帽笠。竹可以說是邊民不可一日或缺的恩物,真「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棟、梁、桁、梯、牀、枕、壁、籬、樓楞、樓板之屬,多利用龍竹;柱、楹以及較大之甑、簞,多用簹竹;椽用筋竹;釣竿用細竹;擔槓及水菸筒用空心竹;繫椽及茅草排用綿竹或實心竹剖成之小條,稱為紮篾;旱菸桿用斑竹;簫、笛用四季竹。其他建材及各種器用,多擇適宜之竹類而利用之。
竹類為用如此廣泛,因之邊民村落的前後左右,都滿種竹樹。在邊地旅行,走到「山環水繞疑無路」的時候,祇要遠遠看到一叢叢的竹林出現,那竹林深處,便是村莊的所在了。余曾改古句曰:「山環水繞疑無路,絲竹千竿又一村」,蓋紀實也。
十二版納竹類中,當以簹竹為最大,龍竹次之。簹竹高三、四十公尺,近根部徑可四、五十公分。惟節距較龍竹為密。肉較厚,尤其近根部份,幾如實心竹。齊民要術引異物志曰:「有竹曰簹,其大數圍,節間相去局促」。竹譜曰:「簹與由衙,厥體俱洪,圍或徑尺,簹實衙空,南越之居,梁柱是供」。又曰:「簹實肥厚,孔小幾於實中,二竹皆大竹也。土人用為梁柱;其味苦,俗號簹」是也。
由衙當為龍竹(廣志:龍竹亦曰漢竹)之類。龍竹有兩種:一種筍甘,一種筍苦。前者吾人稱為甜龍竹或大甜竹,泐語曰:「枚簿彎」;後者吾人稱為苦龍竹,泐語曰:「枚簿控」。甜龍竹肉頭較厚,苦龍竹的肉頭較薄。據說:凡肉厚的竹,其筍多甜;肉薄的竹,其筍多苦。此外尚別有一種甜竹,樹較小,徑不足十公分,竹肉亦厚,其一筍與甜龍竹筍,均甚甘美而無纖維,烹調時須先行蒸熟,橫絲切為薄片,燴以火腿雞鴨上湯,鮮嫩甘美無比。若不即烹調,必須用火焦其底部,以免其所含養分,耗於繼長發育,致使纖維老化而味損。經火焦炙,縱擱置數日,仍能保持鮮嫩和甘美。血肉之軀,生長最速者,當首推鹿麋之茸;在植物則以竹之筍為最。元蕭應元初夏詩「兒童刻竹記新筍,一夜風吹一尺強」,即咏此也。所以取筍須即時,遲則纖維老化,不堪食用。專門種竹貨筍之家,研有控制辦法,每於五、六月竹筍出土數寸時,覆以罈慣,遮蔽雨露陽光,以阻止其發育。可延至隆冬或翌年之春間,竹筍缺貨時,割取貨賣,利市數倍。其味尤覺鮮嫩而甘美,稱為冬筍。
筋竹刺竹之筍,雖亦號稱甜筍,其實筍味並不真甜,不過苦味淡薄些而已。至於苦筍,必須醃酸,變其苦味,方可供食。酸筍乾(泐語稱為落右),可以作羹,亦可炸食,每年輸人內地的不少。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上說:「嶺南筍不如江浙,以其地火房,少霜雪,火炎上,故筍味多苦。蓋竹冬生之草,生於冬體得一陽初復之氣,其時火足於地中,雷以火足而動,故竹以火足而萌,萌得火氣之先,故味苦」。他的推論是不正確的。滇自思茅以南,已入熱帶,而車里寧江等海拔較低地帶,氣候遠較嶺南為炎熱,且無霜雪,不僅少霜雪也。然甜筍極多,甘美如加精糖,遠非江浙所產能企及,蓋種類使然。當然土宜亦屬重要。但「火炎上,萌得火氣之先,故味苦」的論斷,是不足為訓的。
竹叢所在的地點,如果足以供給竹林營養的肥料已被竹樹年復一年的攝取罄竭而得不到補充,則竹叢每每開花實結而枯死。枯死竹叢,如經野火焚如,或有堆肥傾倒其間,三數年後,大都又茁生新筍,恢復成林。並不一定如竹語所說:「葤必六十,復亦六年」也。如能不斷施肥,則雖六十之年,亦不致開花結實。竹樹開花,究竟罕觀,且開花結實後即枯死,一般人遂認為是不祥的徵兆,俗有「竹樹開花各幹各」之諺。誰家的竹樹開花,便認為那一家人的家道,將不免有分崩離析之事發生云。
竹的種籽,是可以培育的,但一般人們多數是採取插枝或連根掘起來的移植方怯。農書上說:「種竹無期,雨止便移」。十二版納的土人,大都是在雨季行將結束的陰曆九月。霜降前後,才進行插枝或是移植的。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三期;民國62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