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富裕的開遠小龍潭
作者/李達人
雲南的礦藏、風景,中外馳名:有箇舊的錫,會澤的銅,大理的石材,鹽興的井監。下關的風,上關的花,蒼山的雪,洱海的月;省會昆明,華山驀起,滇池倚伴,四圍更「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蜓,南翔縞素;」黑龍潭唐梅宋柏的蒼勁古樸,穹竹寺五百羅漢的妙相如生,西山太華寺的清幽,三清閣的峻險,路南鬼異神奇的石林,賓川層疊巍峩的鷄足山寺;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唯一名不見經傳的小龍潭,其景色的美麗,物產的豐富,不僅在我滇屈指第一,筆者走遍全國大半,也未再見其二。抗戰後期,隨軍駐防該地,並在獅雲山訓練幹部三月,故得深切領略其全部。
在開遠城北三十華里的小龍潭,是滇越鐵路由昆明到開遠的最後一站,緊靠盤江的左岸。盤江右岸,有一周圍約五十華里的小盆地,三面環山,一面傍江,原名小龍潭,自鐵路車站佔用了牠的芳名,牠便用獅雲鄉之名與人相見,但人們在習慣上,仍呼牠的原名。它門第雖小,而財產極富,有甘蔗、棉花、稻穀、煤四大主要出產。本來,這幾種產物,在我大中華民國,各地都有,不值一提;但該地的生產情形和品質,與他處大不相同,故特別值得重視。
煤,產在棉田、蔗園、稻畦的下層,祇要掘地三、四尺,便是無盡的煤。盆地周邊的山裡是否有煤,尚不知道,因既未探測,亦未見有人採掘。這也許是盆地的煤太豐富了,人便不願再向山腹中探取之故。採煤非常簡易,祇要用鋤挖掘,一尺至二尺大小方方整整的煤磚,便自然出現,一人一天可採兩噸以上。這煤極易燃燒,常有採煤工人吸煙不慎,將煤礦引燃,駐軍接到報告,即帶隊趕去灌救;且燃燒時,無煙、無味,燒後無渣,悉化灰白色的細粉,是種甘蔗的最佳肥料。滇越鐵路的火車,以及鐵路沿線的工廠、居民,全用此煤。
至於甘蔗,莖高達一丈五尺,矮的亦一丈有餘,茶杯口般粗,節很長,約一尺五寸一節,所含糖分最多,皮薄質鬆,生吃極甜,一公頃約產二十餘萬斤。該地製糖,純用原始方法,蔗莖壓扁,取汁不到三分之二後,即棄置焚燬。若與今日臺灣製糖,蔗渣壓成細末,還要製作根多副產品,充分發揮其利用價值相較,則該地的製糖,真是暴殄天物。
棉花的品質,也為別的地方所少見,一粒棉子落地,生長至五寸高,即一面發枝,一面成長,一棵棉苗要發七、八枝,每枝生一蓓蕾,到成熟時,花絮綻出,其白如雪,絮長二寸許;且生長極速,從播種到收花,僅需時四個多月。
稻谷產量亦豐,除供本地食用外,尚有餘粟外輸。將來收復大陸,利用盤江水力發電,以電發展紡織、製糖、造紙、採煤等工業,其前途定必輝煌可觀。
該地不獨物產豐富,風景亦佳,西面的獅雲山,峰巒錯疊,遠視如獅蹲伏,遇天氣轉陰,山巔常見朵朵白雲圍繞,獅雲山之名,即導源於此,獅雲鄉亦因而得名。山多蒼松翠竹,有小泉自高而下,置身其間,聽山泉之淙琤,聞松濤之呼嘯,領翠竹之清逸;放眼俯視,全鄉景物,盡收眼底,蔗園碧綠,棉田白皚,稻畦金黃,村落錯雜其間,盤江如一短帶繞盆地之一邊,北開火車,出盤江橋之隧道口,有如巨蟒出洞,穿越車站,直前飛奔,漸沒於重山之中。一幅美麗的圖畫,陳列而前,令人心曠神逸。
溯盤江右岸行約三里許,有一石洞,名平崖洞,洞口方圓三丈許,洞頂垂下石乳十餘,光滑帶粉紅色,美妙異常,洞口涼風徐徐,洞內恬靜清爽,步入其中,暑氣頓消。若往裡走,漸趨低下,光亦漸減,人皆不願摸索探究,故不知其抵止。洞壁就其天然崖石,雕有觀音像一尊;洞一側建一廟,亦塑觀音像,有住持三、四人,晨間禮佛,聽其青磐,木魚聲與唄偈聲交和,有超俗出塵之感;然聞廟外江水沖石回撞之聲,如雷鳴虎嘯,又頓生殺伐殲虜之志,景物之妙,竟爾如斯。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三期;民國62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