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最偉大的航海家
作者/宗霖
鄭和下西洋,前後共七次,歷三十年。其間有許多可歌可泣,多彩多姿的事蹟,足供後世留念。可惜國人對于史料及古蹟的保存不太重視,太貧乏了,所以這偉大空前的壯舉,震驚中外的史實,弄得沒沒無聞,誠屬中華民族無可補救的損失!由於最近某影片公司拍攝了一部鄭和下西洋的電影,已在國人面前展映,對我先賢的光榮史,開拓西洋的偉大精神,研考追蹤,再述本文,以資激勵,茲將所獲資料,略舉其一麟片爪,藉以供國人參考。
明太祖繼元朝而興,有鑒於元朝二次東征,迭遭颱風失敗,深知中國將來在海上開拓,必有一番作為,故在南京鐘山,廣植樹木千萬株,為造船之用,派趙述、張敬之、沈秩、劉叔勉諸人使三佛齊、浡泥、西洋瑣里等國。三十年後,成祖疑惠帝亡命海外,欲蹤蹟之,且欲耀兵異域,展示中國富強(見明史鄭和傳)派鄭和下西洋,歷七次,可以說中國海上事業,達於極點。幾百年前航行海上的中國船隻,已擁有許多近代歐洲船隻才具備的新設備,例如不進水的隔艙壁,可以使船殼受損的那一部份隔離,即使受創可使船隻浮起,平衡舵使航行更為便利,其航行科技之發達遠非西歐諸國所能比擬。真有望塵莫及之感。
大明永樂九年,成祖選派鄭和下西洋,鄭和奉令的第一件事,擘劃造船訓練海軍;徵募全國技精匠役,慎選上等木材設廠規劃,分門別類,各司專職,不到三年,竟以驚人的速度和工作效率,完成了大小船艦六十二艘,這在當時手工業時代,不可不謂是奇蹟,其船艦種類大概分為五種:
寶船:長四四‧四丈。 濶一八‧○丈 九桅
馬船:長三七‧○丈。 濶一五‧○丈 八桅
糧船:長二八‧○丈。 濶一二‧○丈 七桅
坐船:長二四‧○丈。 濶九‧四丈 六桅
戰船:長一八‧○丈。 濶六‧八丈 五桅
一艘寶船,就像是一座海上行宮(儼若今日的旗艦)其長四四丈,寬十八丈,三層高,九根大小不同的桅桿,均用烏木及柚木為主材,髹著墨黑和硃紅的閩漆,挺斜高翹的船首,嵌著口銜銅環的貔貅頭像,威武非几。每艘寶船可載五百人。船艙裏裝著供五百人用半年以上的糧食,飲水充足的武器,金銀錢幣及贈送各國的寶物。製造如此龐大的造船工廠,根據清嘉靖時李昭祥撰龍江船廠誌所載,廠成立於洪武初年,在南京龍江(今之下關浦口碼頭一帶)。
此一造船廠當時的編制計有:郎中,提舉,副提舉,典史,幫工指揮,千戶,百戶等;係屬於行政方面的,至於技術人員如廂長,作頭,內官監匠,御馬監匠,丁字庫匠,酒醋麯局匠,看料匠丁,更伕,轎伕等。廠舍分為幫工指揮廳、篷廠、細木作房、油漆作房、鐵作房、篷作房、索作房、攢作房及看料舖舍等,分工而不紊,合作而不亂,頗俱今之企業組織與管理。工作人員多達四百餘戶,分四廂,一廂分四十甲甲,長統十戶。可想而知當時他船廠規模的龐大了。延至清嘉靖二十年,尚存二百四十五戶。自滿清入關後,征服西域回疆吐蕃,北定漠北塞外,南服交趾緬甸,一統天下,萬邦來朝,對發展海航事業,未以重視,至此我國航海拓展事業,一落千丈,殊屬可惜。
當時鄭和所統率的海軍編組任務是這樣的,於永樂三年(一四○五)首次由南京出航,統率的舟師為二萬七千八百八十人,以職務分為,欽差太監七員,副使監十員,少監十員,內監三員,都指揮三員,(這些人員等於今之艦隊司令副司令參謀長,負作戰指揮之責)。指揮九三員,(今之艦長)千戶一○四員,(作戰長)百戶一○三員,(槍砲官班長等)戶部郎中一員(財務專員)醫官醫士一八○員,旗校,勇士,力士,餘丁,民稍,買辦,書算手,二萬七千三百六十六員,旗校,勇士,力士,都是禁衛人員,勇士即士兵,餘丁,即補充兵,民稍即炊事,買辦即採購事務人員(書算手即軍需人員)。足見實力的雄厚,編制的陣容,非常的威武。
明洪武元年(一四二五)至宣德五年(一四三○)這六年之中,鄭和西巡第六次回朝,成祖駕崩,奉令守備南京全部舟師駐泊于下關,於是他們就利用這段休閒時間,各把航海經歷,合併紀錄整理,構成一部「下西洋全圖」又名「鄭和航海圖」。圖長十八呎半,寬八吋,合計四十八頁現存明代海防圖中,(海軍官校校史館亦有複制圖)當年雖無今日航測之精確,但大體上方位可供認辨,此一航線,自南京開始,東出長江,復沿長江以南的海岸,經過瓊州(海南島)而達交趾(越南)再由交趾海岸南航至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爪哇、蘇門答刺,復自蘇門答刺島入印度洋至緬甸、印度半島、錫蘭及防刺伯海、直達非洲東岸各地。
此幅航海圖,不僅關係位置正確,以收錄涵蓋大海洋於尺幅之內,且亦利用普通山水描繪的透視法,將各國沿岸側面圖形,按照航行的先後秩序而加以描繪。如此可使本圖於航行實用之外,亦可供一般航海人員,認識其沿線情勢;其中尤為重要的,即在接近航路之處,特別詳盡描繪,一若現行航行術,使各重要地區的放大海圖,其位置不重要或不常見的,又加以收縮或簡略之,如現代航行術的使用總圖,圖的結構,除利用關係位置外,亦利用普通山水畫法,並聯貫串總圖,與各地放大圖同一手卷,既可視作山水地理誌,又可供航行實用,這是一個不了起的奇蹟!在茅元儀編輯的武備誌裏,發現原描繪圖,又能收錄此圖,流傳於世,使鄭和下西洋的真相,共諸於天下,其功實不可沒!
鄭和下西洋的事跡紀錄下來的,除了「鄭和航海圖」之外,尚有下列幾部書,亦是鄭和航海實錄:
㈠瀛涯勝覽:(商務印書館出版)馬觀著。馬氏,會稽人,會參與三、五、七次的航巡,本書於永樂十四年出版,航征歷凡二十國。
㈡星槎勝覽:費信著。費氏,字公曉,崑山人。曾隨鄭和參與第二、三、四、七等次航巡。馬費二氏,皆伊思蘭教徒,精通阿拉伯語文,被命為通譯。馬氏出版在先,國名少而遊歷記載較詳。費氏的著作,於正統元年(一四三六)最後一次歸國出版,故國名多而遊歷簡。
㈢西洋番國誌;鞏珍著。鞏氏,應天府人。鄭和第七次出巡時任幕僚之職,歸來即著此書。四庫全書中有目錄,錢曾氏讀書敏求記有引文,並稱其「序事詳賅,行文贍雅」。但原書今已不傳,殊為遺憾,不復考證矣!以上三書是鄭和隨從的紀錄;此外明人所著三書,因年代相去不遠最有參考價值。
⒈西洋朝貢典錄:黃省曾著。黃氏字勉之,吳縣人,明嘉靖辛卯十年(一五三一)舉人,是書有三卷,序於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自謂:「摭拾譯人之言,若瀛涯,星槎,鍼位諸篇一約之」。
⒉武備誌:茅元儀所輯。茅的祖父茅坤,明歸安人,嘉靖進士,累官廣西兵備僉事,自負文武才,好兵學,曾參與「籌海圖篇」的編輯工作;元儀秉承家學,編著「武備誌」其海防部份大致與「籌海圖篇」相若。
⒊三保太監下西洋記:羅懋登著,是部小說。著述的時間,早於西洋朝貢典錄二十餘年。著者曾見到馬觀、費信的原著,故事材料可資考證。此外尚有「通蕃事迹記」及「天妃之神靈應記」,更是研究鄭和事蹟的重要文獻。
鄭和在航海時間,常感人力的薄弱,當時尚無氣象測候,天氣預報,人們對航海的知識,不若今日科學之進步,在茫茫大洋中,若遇驚濤駭浪,全憑藉著信心毅力的勇氣,乘長風破萬里浪,搖櫓前進,達成壯舉,唯一信賴者,就是神,天妃(媽祖)神威浩大,故於出使前後,修建劉河天妃宮及南山寺碑,以資崇拜祈禱,庇佑平安,完成天命。
至於天妃事蹟,多為內地人所不瞭解,尤為我們滇省同胞深居內陸,聽來陌生,隨政府播遷來臺,始見臺省同胞大拜拜祈福,所祈求的天妃神即媽祖,走筆至此,略為推介天妃事蹟,福建莆田縣東南大海中有湄州嶼,與琉球相望。清代有游擊守備千把總駐此,上有天妃宮。相傳天后為宋時福建莆田林氏女。累著靈異,歷朝封褒。宋紹興二十五年,封崇福夫人,紹烈元年,以救旱功,進封靈惠天妃。清康熙二十二年以澎湖之捷,加封護國庇民照靈顯應仁慈天后。天后聖母在明之靈蹟很多。茲錄與鄭和有關的記載二則於後,以嚮讀者。
永樂三年,欽差太監鄭和等奉使西洋,至瓊州大星洋,遭遇颶風將覆,舟工請禱於神。和祝曰:「和奉天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百人之命懸於呼吸,望神妃救之。俄頃聞喧然鼓吹聲,一陣香風颯颯而來,宛見神立桅端,風恬浪靜,歸期覆命,奏上,奉旨造官整修祠廟」。勅封天后誌。
其二,永樂七年,欽差太監鄭和往使西洋,水途適遇狂颷,禱神求庇,遂得安全歸,奏上,奉旨遣官致祭,賞其族孫寶鈔各五百貫。又差內官尹璋往榜葛刺公幹,水道多虞,祝禱。各自顯應,回朝俱奏,遣太監鄭和太常寺卿朱焯貤傳詣湄山致祭,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天后聖母聖蹟誌圖載:「劉河在城南,自崑山流入境,又東南七十里為劉河口,即古婁江入海之口,自此抵崇明百二十四里,為海濱要害。嘉靖中倭寇屢由劉家河實犯,南略嘉定,北擾太倉,所至皆生靈塗炭,劉河益為汎守重地河口有天妃官」。(張寅太倉州誌劉河天妃宮通番事蹟石刻文曰:「和等自永樂初奉使諸番,今經七次,每統領官兵數萬人,海船百餘艘,自太倉開航,由占城國,暹羅國,爪哇國,柯枝國,古里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等三十餘國其蠻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殲滅之;海道由是而清寧,番人賴以安業,皆神之助也。是用勒文於石,並記諸番往回之歲月,昭示永久焉。」
劉河天妃宮旁有一淨海寺,是鄭和出使平靖海外所建,完成於洪熙元年(一四二五)南山寺碑,南山寺在福建長樂,縣內有一山;名南山(又名六平山)山麓有一寺,名南山寺。這寺是宋崇寧間所建,建尖間造一塔,高七級。明永樂十一年,鄭和在塔旁邊建一天妃宮,宣德六年予以重修,並建一天妃之神靈應碑,碑額刻雋「天妃靈應之記」,民國二十年知事吳鼎芬於舊堵中刨出,移置於長樂縣公署,二十四年專員王伯秋拓贈海內學人;二十六年出版之「福建文化」曾刊登全文,發揚鄭和冒險犯難精神,永垂後世。
西洋各地至今猶存遺蹟,鄭和奉詔出使西洋,宣揚國威,聯絡感情,其使命與漢代班超,張騫出使西域,異曲同功:所不同的,只是班超,張騫從陸路,而三保太監是取道海路罷了。至今南洋各地仍有許多軼事與遺蹟,憑留後世所景仰。
當鄭和巡至暹羅,土人多半患有風濕麻痺症,醫士所帶的國藥,自不能包括齊全,應有盡有,醫士們認為治療此症,唯有用虎膠,此間山林產虎,就地取材,只要捕獲猛虎問題便可迎刃而解,於是命軍校武士入森林捕虎,土人畏虎如神,此番捕虎,顯示大明德威,猛虎就範製膠療症,又說明了大漢的仁政遠播蕃邦。
爪哇島茂物,有「世界第二公園」之稱。距茂物約五里,有一名勝曰三寶井,是三寶太監下西洋的古蹟之一。三寶太監在閉關時代,交通不便,往來跋踄,既無車船之便,又無嚮導之人,乘著粗笨簡漏的木瓜船,隨風飄泊,周游南洋群島。所至宣佈大明德政,撫慰土人,鑿山開路,掘地取泉,至今南洋各地均有三寶井」留存。
瀛涯勝覽裏有一首馬觀的詩。原文譯為白話大致是如此,他們乘著寶船,進入了大海,見到怒吼的狂濤,羣山只能隱約可見。先抵占城,然後轉帆爪哇,這裏遠隔大陸,天氣悶熱,風土奇異,人們包頭裸足,紋身刺面,說話譏哩咕嚕,完全是個沒有文化的地域。土人們見到天朝的人來了,和藹可親,不勝雀躍;蠻魁酋長都爭著來迎迓,貢獻珍禽異獸。越過了爪哇,便到了西洋,先來蘇門答刺。這裏是各番國的商業中心,從此分派小船到錫蘭、柯枝、古里、溜山;再過去,但見波光接天的印度洋,船員們抬頭展望分不出方向,只有仰望星辰,才辨出南北。到了波斯,便可與埃及通商。我因略識可蘭經原文,當地語言與阿文相通,故跟前來遊覽。不但看到了高山巨浪,也見到異寶奇珍。唉!像這樣大的天地,要怎樣才能混為一統呢!趁著季候風來了,返航回國,把土蕃所贈的珍異獻給聖上;封官晉爵,尚獲賞賜,是何等光榮的事。
這首詩把作者馬觀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想的一一陳列在讀者之前;我想這些景象不僅代表了馬觀個人的觀感,實在也是鄭和跟他所部幾萬官兵隨員的心聲。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七期;民國6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