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補述

作者/王文中

火把節是我們雲南的一個特別節日,幾乎全省各縣年年都在舉行,而舉行的儀式各處亦大致相同。本刊第四期已有幾篇詳細的報導,不過都找不到它的真正來歷。最近筆者在李中溪先生纂修的雲南通志上看到這一段史事,原來這是兩千多年以前流傳下來的一個可歌可泣的悲慘節日,是紀念漢朝時候我們雲南的一位酋長夫人,名叫阿南的,因為她胸懷貞烈,不肯以身事仇,遂自殺而投身大窟,這幕視死如歸的節烈慘劇,引起了當地人民的無限敬仰與哀弔,就在她投火的那一天,年年用燒火把來紀念她,後人把這一天日子稱為「星回節」,火把節只是俗名而巳。現在我把通志上這段記載,照錄於後,以供參考。(原書卷十一、十四頁列烈女篇)

(漢)阿南,酋長曼阿奴之妻,其夫為漢將偏裨部世宗所殺,欲妻之,贈以衣筋,阿南恐其逼己,紿之曰,妾欲從君,君能從我三事乎,曰從,曰一須作幕次祭故夫,二須焚故夫時衣,為君新衣,三須令全國人遍知禮嫁。明日,如其言,聚國人,張松幕,置火其下,阿南袖刀出,令火熾盛,乃焚夫衣,告曰,妾忍以身事仇乎,遂引力自斷,身仆火中,國人哀之,每歲以是日燃炬聚會以弔之,後人名為星回節。及南詔減六詔,亦以是日舉火,或以為星回節為滅六詔遺事,非是。

由上面這段記載看來,火把節就是星回節,是用燒火把來紀念阿南的。可惜志書上祇注重在她死前的設計,死時的壯烈,而對於她的身世,一點也沒有敘述,究竟她是漢人或是夷人?生於何地?有沒有讀過詩書?而所謂「漢」,是西漢或是東漢?以及是何年月?這些我們都無法知道,祇有讓研究歷史的人去查考了。

不過像阿南這樣節烈的婦女,歷史上不知出現過多少,大半也只被人立上一塊貞烈牌坊,或在志書上記上一筆,或請皇帝老爺給她一番旌表,那也就足以安慰死者在天之靈了;而阿南既上了志書,又有一個特定的節日,且能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似乎是有點異數,而使人有些奇怪了。其賓我們若稍稍加以研究,就不難發現還有許多古老的風俗習慣攙合在裏頭,不祇是紀念阿南的死節而已。現在我再抄兩段通志上的記載加以說明。

㈠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通志省一、卅一頁)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滇人自古以務農為生,收成的豐歉,與人民的生活有密切的關係;六月間是禾苗滋長的時期也是害蟲繁殖最盛的時期,用火把照田苗,把害蟲燒死,農作物自然就豐收了,這是很合於科學理論的一種做法,古人雖不懂科學,但卻經驗到以火把照田苗,就可得到豐收,所以年年這樣做,代代這樣做;這是促成火把節歷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㈡占文峯即玉局峯之別名(蒼山十九峰之一)世傳六月二十五日星回節,各寺皆燃炬,惟此峯有神火,與凡炬散列山曲,濱海漁家得見其全,鄉試之年,炬有多寡,中式者如其數,若見火炬參其中,明年春榜,中式亦如數,往往預知不爽。(通志卷二火理府古蹟篇)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功名富貴,是人類與有生俱來的天性,在火把節這一天,可以從玉局峯出現神火的多寡,預卜鄉試會試錄取舉人進士翰林人數的多寡;給予追求功名富貴的人莫大的希望與鼓勵,所以每到星回節就非燒火把不可,年年如此,代代如此,這也是促成火把節歷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另外還有一個更特別的因素,那就是承辦人的特殊安排了。大家都知道,任何地方上的重大節日,以及迎神賽會等慶典,都要由地方官吏,或紳士頭目出面辦理,常常弄得人困馬乏,勞民傷財。但火把節卻不是這樣,它是由當地新婚夫婦生下第一胎的人家來主辦的,因為所費不多,不用前任移交,也不用他人推選,是由幾戶生頭胎的人家,自動聯絡,在節前兩三個月,砍好一根三四丈長的大樹。晒乾後,綁上幾百斤重的刺竹和松枝,中間也夾上一些松明,樹幹的尖端又綁上一根一丈多長的大龍竹,龍竹上則紮了好幾層升斗,插滿了飄帶綵旗,把它打扮得相當的漂亮,到火把節那天,就把它栽在靠近田野的空曠地方,下面貢桌上點幾枝香臘擺很少的幾個水果饅頭,由幾家生頭胎的阿公阿婆磕了幾個頭後就請最老的一位將火把點燃,一時火光熊熊,烈焰騰空,有如一條金罷,在黑暗中飛舞,然後所有的小火把也一齊點燃,男女小孩,人手一把,你追我逐,頓成一片火花世界,造成黑暗的田野中,到處紅光點點,可能比天空的星星還要多,形成一幅火海奇觀,也增加大家賞心悅目的無限樂趣。而那根金龍一樣的大火把要燒三四個鐘頭,所有田野裏的害蟲,都像阿南夫人一樣的祇顧往火裏撲,於是害蟲燒光了,莊稼豐收了,原來的悲劇節日也變為喜劇節日了,而又由一批興高彩烈的新爸爸新媽媽和一批新爺爺新奶奶來主持,年年如此,代代如此,這也是火把節歷久不衰的又一個原因。不過城市裏祇燒小火把,湊湊熱鬧,沒有立大火把,也沒有人主辦、所以就不如鄉下的有聲有色了。

星回節本是紀念一幕悲劇的單純節日,而我們的前輩古人,不知費了多少心思,絞了多少腦汁,把一些有益於人民的風俗習慣攙合在裏頭,使它成為一個無傷大雅,所費無多適合大眾娛樂的火把節,也使它延續到兩千多年而不衰,可算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傑作了,但不知萬惡的共匪今日還能容許滇人照舊舉辦否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七期;民國6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