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縣志序
作者/張維翰
大關為滇東邊遠巖邑,自清雍正初設治,迄今三百餘年,方有縣志之刊行。蓋由開化較遲,人文落後。雖在雍正十二年即建置書院,培育多士。而科舉鄉試至同治九年庚午科始有一人中式為舉人。光緒丙子壬午己丑甲午丁西等科,先後中式者五人,學識文章蔚然輝映,以次遞掌書院,皆尚未出仕。地方財力亦尚殷賑,倘於此時創修廳志則人才經費足優為之,不致如後日之備感困難。尤堪惜者,同光間,鄉先達唐友耕,李培榮二公,相繼任四川提督,駐節成都,鄉里之士多應召入幕,唐公雅尚文藝,曾選刊經史子集多種,版本極佳,若意及此,自必樂為,大關廳志當已刊印於百年前矣。此本志稿編輯周華宗世講於第十五卷軼事篇所以慨乎言之矣。
余生也晚,弱冠即就讀省垣,民元前後參戎從政,復留學國外,歸創昆明市政,旋以參訂中法越南新約入京,約成歸長雲南民政,甫一年奉中樞電召,備員立法,二十六年國府遷渝,又調佐內政,遍歷各省,久離鄉關,然於本縣志乘之興修,時縈於懷,嘗屢致敦,促直至抗日戰勝,於三十五年春奉使監察雲貴,建署昆明。翌年三月巡察兩省縣邑,方克還鄉。與縣長楊君振海及城鄉耆舊,快聚旬日,詢悉縣志於二十年即設局開始採訪,以經費困難一再中輟。三十四年乃由縣長夏君運麟函聘吾宗銘琛為主任,游臥雲女士及周華宗陳秉仁為編輯,羅澤遠管理經費,於是分工進行,臥雲編輯人物,秉仁編輯天文,其餘告華宗一人編輯,統由銘琛總纂預計三十七年底完成,將以全稿寄余審定,余雖不敏,義何容辭,即予承諾,並允出資在省刊印。
三十八年初,果將志稿寄到,時余方膺行憲第一屆監察委員之選,復被推駐雲貴區行署,正欲著手審閱,而共匪叛國,政府南遷廣州,主滇政者,亟圖附匪,情勢緊張。余於八月底倉皇脫險赴粵,冀於滇局有所挽救。十月匪軍南侵,廣州淪陷,余暫留寓香港。十二月初內子仲孝餘女士於滇局將變之前五口,攜兩幼女趁法國籍末班航機到港,隨身衣筒中僅攜出大關縣志全稿八冊,家譜一冊及余詩文稿一束。旋又同攜來台。六十二年春辭長監察院務,內子伴余環遊歸來,在台病逝,歲月蹉跎,迄未披覽。六十四年乙卯冬,余年已九十,深念鄉人付託之重,難再稽延,遂自丙辰元旦開始逐卷審閱。全稿原分十六卷,體例仍其。舊第一卷為大事記。第二卷為輿地志,天文志因原任編輯之陳君秉仁訖未交稿,竟付闕如。第三卷為職官志。第四卷為行政志。第五卷為司法志。第六卷為財政志。第七卷為教育志。第八卷為交通志。第九卷為農業志。第十卷為工業志。第十一卷為商業志。第十二卷為物產志。第十三卷為民俗志。第十四卷為人物志。第十五卷為軼事。第十六卷為藝文志。大都依其原文,僅刪冗贅。惟人物志與藝文志凌亂失序,因依年代先後加以釐訂,而於余著詩文稿中摘抄若干篇以殿其後。此一審定工作,每完一卷即交余私人秘書簡君明勇手鈔,陸續付工打字後,詳加校對,文字間亦時有商酌。簡君為台灣省桃園縣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碩士,現任副教授。課餘即到舍襄助,勤勞不懈。歷時期年而吾大關縣志,乃於復興基地之台北縣南郊村舍容定竣事。即以將付印,爰述其經過如此。俟出版後擬以若干部寄贈國內外重要圖書館,以若干部存待光復大陸後帶回大關,以告慰鄉人。原稿則送請國史館予以保存,顧此志稿雖經銘琛華宗澤遠諸世講,與臥雲女士之多年辛苦始克完成,究屬草創,余又未能多有所潤色,深滋歉疚。惟冀後之賢者,能參酌清代章學誠先生文史通義中關於論修志二書之所論列,采輯儲備,進而加以增修,使吾邑志乘,臻於完善。是則余以九二衰齡播越海濱,體國懷鄉惓惓不已之企望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8期;民國67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