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望王師三十年
──簡介滇印緬泰邊區難胞概況並代請命──
作者/朱心一
「難民問題」又形成近年國際間的重要新聞。為此一問題最感困擾的是泰,馬和香港,最關心的是東協國家了最敏感而最有力的警語,莫過於我國行政院孫運璿院長於年初的一句名言:「今天我們不做一個為自由而奮戰的鬪士,明天我們就會淪為漂流海上的難民。」昨據報載:蔣總統經國先生於十一月十四日指示行政院,要加強救濟並繼續接運中南半島的難民,曾作了三點具體的指示。孫揆旋即於十五日宣佈採取了兩項決定:㈠繼續增加收容難民二千名。㈡捐贈一千萬美元等值的食米三萬公噸。孫揆同時透露:截止本月十五日止,我們已竭盡所能收容了中南半島的難民一一、○○○餘人,曾捐助國際難民救濟委員會五十萬美元,食米一萬噸,另新臺幣一千萬元,是以我們被國際間譽為對中南半島難民救助最力、最有效、接待安置最妥善的國家。
提起了「難民」,我們來自滇緬邊區,現在定居復興基地的這一夥,應該算是最老牌,歷經艱險最多,與敵人(含匪、緬、猛獸、毒蛇和天然的瘴疫等)博鬪最久,於今也是最幸運的了。猶憶四十二年春節期間,適我首次同國受訓結束返防,趁機自前滇游總部駐地猛撒專程去蚌八千(位於緬東北與泰北芳縣交界之處)基地拜訪長官友好,承當年流亡緬北及仰光的幾位前輩杜顯信,牛甫春(已故),張瑤光諸先生,和緬中密鐵拉難民營中的老難友保國富,侯若農,修明州諸兄盛情接待。當時使我感受至深,體認最切,迄今仍耿耿難釋的是貼在牛甫老茅屋門上的一付春聯:「浪跡避秦八千里,東望王師又一年」。此聯顯係套自南來愛國詩人陸放翁所吟「遺民淚盡胡塵裏,北望王師又一年」的佳句。時光悠忽,滄桑感慨,於今「東望王師」竟達三十年了!今復願以當年置身滇緬邊區的心情再筆之於書,紀述十八年前浪踪滇緬泰寮蠻荒地區的一些往事,並簡介當前定居於印泰緬邊區難胞們的部份概況;雖不成文,惟所述俱為事實,其所見若能邀主管單位的青睞,或蒙政策當局的考慮,當為我三十年來馨香禱祝的心願!
大陸沉淪後,自西南邊區逃抵印、緬、泰、寮、越等地區的難胞絡繹不絕,其人數年有增加,據筆者以往親歷並承近年自上述地區回國的僑胞友好見告,現在流亡於各該地區的難胞概計如次:
──印度約一○萬餘人,多暫居於西孟及西姆拉兩省,以藏胞為主,生活甚為艱困,與復興基地亟待加強連繫。
──緬甸約卅五萬人,多暫居於伊洛瓦底江以東,湄公河以西及瓦城,東枝以北的撣邦地區;其中僅臘戍一地即達一○萬人,以滇籍少數民族較多,現設有中學暨附屬小學四所,佛學院一所,小學七所,學生總數達五千人;惟師資及經費極為缺乏,設備尤甚簡陋,尤以課本無從購獲至感困擾,多賴教師自編自印聊以備用;部份青少年學子亟欲回國升學,苦於不得其門而入是為最大抑亟待解決之問題;其他密支那,八莫,東枝等地區之概況與問題亦屬同然。另散居於緬東北山區之難胞(景棟屬區)經前滇游總部派員調查安置者,迄四九年十月底計三萬四千二百餘人。時筆者奉派代表救總會親往各地宣慰賑濟,東自滇緬寮交界之勐蔴(湄公河以西),沿國境線向西北行經勐歇、勐育、勐瓦、景康、山島、勐馬、鎮緬、摩掌及大猛養等地區,全長約六百餘公里,先後三次,歷時年餘;經建立之新村有自由、中興、光華、建華、大同等廿三個,子弟學校十二所,收容難胞計一四、七二五人;並購買價值美金三萬元之農作耕具、籽種、布料及藥品等發放。(另由各駐防部隊轉發貳萬元)。他們多係自南嶠,佛海,車里及瀾滄等縣逃出的難胞,以倮黑,阿佧,擺夷等族為多。記得在山島區接受宣慰賑濟後的一位阿佧族代表馬老大說:「從此不和老毛蟲過社會主義了,決心要跟隨蔣總統過資本主義」。當時我立即向他解釋:「蔣總統所奉行的是 國父孫中山先生手創的三民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他頓時回答說,「我們從來沒有聽過三民主義呀」,這句話於今猶發人深省!疾書至此,復念此一地區於十餘年前,不幸又淪入緬共東北軍區的控制下;哀我難胞兩度陷入鐵幕,其悽苦實不言而喻。
──泰國:現在定居於泰國西北部之難胞計達五萬餘人,已建立新村廿六個,子弟學校廿四所(含中學三所),其中安置於新村者計一五、○○○餘,山區馬幫,游動戶及自衛武裝力量約二五、○○○人,另散居戶約一萬人,近年回國升學的學生已逾三百人。沿泰緬北疆(女夜)莊至昌佬的山區,年前經泰政府劃定一六○平方公里之土地,正式授予經泰方收編之邊防自衛軍(俱為前滇游自願留置部隊)官兵暨眷屬作屯墾之用,並將發予正式居留證,列為泰國合法公民。若問泰國政府對他們的觀感如何?請看曼谷「世界週報」八月五日的一則新聞報導:
『泰國務院長堅塞上將告訴記者說:居留在泰北的國民黨前九十三師部隊官兵和眷屬,對泰國既無禍害,又沒有造成問題,而且他們對泰國反共事業貢獻殊大,他們和泰人一樣忠君愛國,為神聖任務曾犧牲了約九百名壯士。
據本月五日泰文「黎里泰」報報導,堅塞院長於本月三日在喃奔龍眼盛會中答覆記者詢問。
院長又指出,九十三師新誕生的一代,能說能寫泰國語文,官方亦派教員到他們居處授課。
有關他們的國籍問題,院長說,目前未作任何考慮,照常讓他們生活居留,但分開數處,未完全集中在一起。院長還說近年他們已種植了很多荔枝、茶、咖啡等農作物,而且成績極好。』(註:九十三師即指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
又在泰東南,東北之廊開,洛坤一帶,近年已收容了來自寮棉越三個共黨國家的難民達二○餘萬,近月復有五○餘萬難民等待進入泰境,此對泰政府將帶來無盡之困擾;所幸泰國王室仁慈英明,堅塞政府堅毅有為,在國際難民救濟委員會和美國,東協等自由國家的協力贊助支援下,諸多問題將次第迎刃而解。
綜上所述!我們當知在大陸西南邊緣的地區,在滇、印、緬、泰的國境線上,我們尚有亟待救助和可費運用的難胞達五十餘萬,他們與中共偽政權的仇恨是不共戴天的,對他們不必再施以「仇匪」,「恨匪」的教育:他們對共黨份子的陰謀詭詐認識最清楚,任何「統戰」俠倆對他們也起不了什麼作用,也勿須再加防範顧慮。今天他們所需要和企求的──就消極方面來說,是適時適切的救助;若以我們一街之拓(打通臺北市建國南北路)的預算竟逾四十億之鉅來考量,深信以我們的國力用之於救助五十難胞的預算將不虞匱乏。就積極方面來說,應是有計劃有效能的運用;我們若不否定「血濃於水」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的說法,深信同為炎黃子孫,只要能滇選善用,他們必能發揮先鋒或結合劑的作為。爰就十二年的親歷體認,十八年的觀察展望,謹代請命並作具體建言於後:
㈠建立自由走廊,擴大人權庇護──以東起泰北昌孔,西向緬北景棟,沿國境線北上經當陽,臘戍,八莫,密支那至猛拱之線為第一優先;次再西向延伸經印度東北之阿薩密,西孟及至印北之西姆拉省,使之形成沿大陸西南邊緣國境線外之一橫走廊(約二、六○○公里);運用諸般手段,儘可能維護此一線區之安全與自由,藉以擴大收容由國境逃出之難胞,俾作有計劃有重點之安置與運用,充分發揮「人權庇護」功能,博取地主國及自由世界之同情和支援。(以泰北難胞新村為範式)
㈡宏揚臺灣模式,展示民主樹窗──仿照我金馬戰地建設的模式,對該線區作一全般的統一的設計規劃,從輔導農牧生產做起,積極從事水電、交通、文教、衛生及民生工業諸建設;諸如設立農牧服務隊,開設肥料廠、飼料廠、紙漿廠、紡職廠、食品加工廠等。並本「自治、自保、自救、自強」的原則,做到敦親睦鄰,守望相助,安和樂利以繁榮地方。藉以將「臺灣模式」在接敵地區作一實質的宣揚,使之在大陸西南週邊塑造一系列的「自由民主櫥窗」,藉向中外人士作一具體的恒久的有力的和對比性的展示與號召,俾資激勵大陸同胞認同中華文化,而歸向三民主義!
㈢促進區域安全,建立聯防基地──吸取近年「泰馬聯合剿共作戰」的實際經驗,以該地區現有之華人和華裔武裝力量為媒介,力謀與當地政府軍及民間自衛力量相結合,排除以往恩怨,為救亡圖存而開誠合作;藉以促進雙邊或多邊的區域安全協定,並將我之力量潛藏寄生於中,俾資,先求基地穩固,形成依存關係,次求有利之發展。
㈣協助禁毒工作,淨化「金三角」地區:政策上以禁種絕源為主,禁運緝毒為輔;執行時以輔導轉業為主,緝梟懲罰為輔;以爭取聯大禁毒委員會和美方的支援,並博取當地政府暨民眾的信賴與支應。
㈤根絕亞洲紅禍,同享永久和平──運用該地區一切可資運用之傳播工具,剴切剖析當前亞洲禍亂之根源智來自中國大陸;唯有協力早日促成中國大陸之「民主、自由、統一」,徹底消除共產偽政權之極權統制及所謂「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路線」,「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邪說,才能根絕亞洲禍亂,同享永久和平。
擱筆之際,復恭讀本黨蔣主席於建黨八十五週年發表的專文──「從中國國民黨的勝史看國民革命的前途」有謂。就革命來說,「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我們 總裁以黃埔五平方公里作基地,都成功的實行「弔民伐罪」達成了革命任務。就中興來說,少康只靠「卒一旅」,光武也只憑「五千騎」,就中興了禹域漢室;而我們的 總裁,也只以五百個學生,五百支步槍展開義戰,而達成了北伐統一的任務。盱衡當前革命,中興的形勢,除復興基地的堅實國力以外,我們在大陸西南邊緣地區,也還有廣濶的生存空間和數十萬的有生力量可資運用,三十年來此一地區非無為也,實不善為也;唯我們要主動的,積極的,並具有開放性和攻勢性的去好自為之吧!(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廿九日完稿)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9期;民國6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