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邊反共奮戰紀實

追憶前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一軍政區司令李希哲先生

暨所部在滇邊奮戰經過事略

作者/雲耀宗 

已故國大代表李希哲先生,雲南景谷人氏,會任景谷縣長,第七區行政專員,雲南反共救國軍第一軍政區少將司令等職,李氏誠篤仁厚,平易近人,其藹然可親之風範向為鄉人僚屬所稱頌。其一生勳望,當以民國廿三年自動號召地方人士,率眾擊敗入侵「中緬未定界南段」卡瓦山區之英軍,繼以己產之大量食鹽撫慰卡區民眾,備受擁戴而尊為卡瓦山十八王子之總王,是以當年會被中外新聞界譽為「東北馬占山」之民族英雄為顛峯。繼於民國卅八年第七區行政專員任內,率同部屬,反對盧漢叛變而揭竿首義為反共抗俄誓死奮鬪。今哲老墓木已拱,謹將三十年前哲老率部在滇邊反共奮戰多年之事略紀述於後,藉以激勵我輩僚屬後進!

──編者識



㈠景谷首義,土共喪膽:民國卅八年杪盧漢叛變附匪後於農曆十一月十四日,李哲老時任第七區行政專員,率地方自衛部隊三千餘人毅然首義反共,分兵數路奇襲盤據景谷縣的匪偽縣政府,匪偽香鹽井工會,鳳崗井工會,益香井工會,及和平鄉公所,博愛鄉公所等偽組織。當場擊斃偽景谷縣長王耕,偽緬寧縣長蕭源,及偽政工團長楊秀,基幹大隊長郭康,鹽工會會長劉坤福,和平鄉鄉長主七等匪幹暨土共約三百多人,並生俘二百多人。被俘者多係盲從附匪青年,不忍懲處經曉以大義後釋放回家就讀或各自生產。(國魂六六期42年6月16日版會載及)

㈡縣屬小鐘山之役:卅八年農曆十一月十八日,土共挾附匪之保安團來犯,我軍由張尚雲(已故)大隊出城在西南方的小鐘山迎戰,經激戰一晝夜,敵軍傷亡慘重不支敗退;是役我方一士兵小王(忘記其名)不幸陣亡,因他太勇敢,忘了自身安危而衝向匪軍陣地,彈中要害壯烈犧牲。

㈢縣屬田頭之役:卅八年農曆十一月廿九日,我方獲得情報,附匪叛軍及土共將調集重兵團攻景谷縣,而保全反共實力,我軍決定撤退,急促中於廿九日凌晨四時許在景谷縣與景東縣交界之田頭村與朱匪家壁部,遭遇,朱部是從緬寧寧下東渡馬白渡江向景谷縣推進,擬與盤踞思譜區一帶的余匪衛民、羅匪正明等部滙結聯合進犯景谷縣城;企圖擊潰以李哲老為領導中心的七區專員公署。我軍在撤退中不意與強敵遭遇,當時由於敵我雙方均不明情況,又是黑夜,經過幾番猛烈的混戰撕殺,我軍上下一心,官兵用命,鬪志高昂,以胡揚聲大隊作前鋒,在重圍中殺出了一條通路,全軍卒獲突圍轉進;朱部仍尾追不拾,亟圖在滄江東岸與我決戰。

㈣縣屬那玉渡口之役:卅八年農曆十二月四日。我軍西撤須強渡瀾滄江那玉渡口,因沒有船隻,唯有臨時紮竹筏;並須據守江東岸的那玉峯,以控制通往渡口之要道藉利部隊行進。敵為爭奪此顛峯陣地而以人海戰術仰攻;我軍賴以火力強烈,士氣昂揚,在總隊長溫世卿,大隊長刀有用的堅守下,卒能掩護部隊全員安渡滄江,然匪軍傷亡慘重,不下百餘人;我掩護部隊亦有傷亡,刀有用大除長於是役壯烈成仁。

㈤緬寧大南勐之役:卅八年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我軍渡江後在緬寧大南勐,被土共朱家壁,羅正明兩部追及,我軍邊戰邊撤,在近月的奮戰中,人倦馬疲,沿途迭有傷亡,並損失半開(銀幣)二十餘萬,黃金千餘兩,騾馬數十匹此對今後部隊之戰力及發展甚鉅。

㈥耿馬河外之役:卅九年五月中旬,匪軍十四軍四一師進踞鎮康,雙江等地,繼續進迫耿馬,河外為耿馬要隘,關係耿馬之安危得失甚大,哲老鑒於情勢嚴重,經與耿馬土司罕裕卿,雙江縣長彭肇模,鎮康縣長羅紹文,總隊長李文煥諸先生緊急會商,咸認應集結全力固守耿馬,期與我政府暨退入緬境之國軍取得聯絡,伺機反攻,建立大西南反共基地。旋匪軍挾土共朱羅等部近萬人,以勝勢進犯耿馬,遂在河外展開一場猛烈的戰鬪,匪我雙方傷亡告極慘重,概計約五百餘人;匪軍以傷亡太大而暫停攻勢,改以和談為誘餌。

㈦耿馬孟定之役:卅九年農曆五月下旬,李前總指揮炳公派赴國境聯絡之代表李紹寬先生,隻身進抵耿馬與李哲老罕司官諸領導人會晤,共策良圖,咸認耿馬難以確保,遂將部隊主動撤守至滇緬交界之孟定。由於該地盛產稻米,補給無虞,且可守可退;退則可進入瓦山區,運用早年哲老與卡區十八土王奠定之良好深厚關係,建立基地,從容整訓。不旋踵強勢的匪軍又追擊至孟定,我軍由胡揚聲,王應周兩單位所組成的聯合大隊全力阻敵,藉以掩謹各部撤退,是役李、罕、彭、羅、李等部因未設置統一指揮機構,各自為戰,兼以彈藥不濟,倉皇進入緬境,各部損失俱重,部份部除並受緬軍或地方官繳械鉤禁後遣散。

㈧滇緬邊界金場壩之役:卅九年八月我部已接受李彌將軍整編,給予番號為「滇黔綏靖公署雲南人民反共救國軍第一軍政區司令部」,(司令李希哲,副司令罕裕卿、彭肇模、李紹寬兼政務處長,政工主任朱心一)這時我部已進駐金場壩整訓,緬軍視我為刀下之肉,亟圖繳我之械,哲老為保全「大漢」聲威,何能輕意放下武器而受人發落,幾經交涉俱無結果,於是年十月十五日與緬軍正式衝突,緬軍不支敗退,傷亡數十人。嗣因金場壩有一趙姓的華裔作緬軍內奸,勢不能久留斯地,旋奉李前總指揮命令南下進駐卡瓦山區中緬未定界,等待上級整補。在向卡區轉進中,軍次鄭弄時,又被緬軍及土著民族聯合截擊,我部以給養奇缺,官兵經年屢戰而疲憊不堪,是役損傷較重,並有部份失散或被俘,至為慘痛!

㈨那紐,萊吉山之役:四十年一月初,我軍奉令移駐緬北那紐萊吉山區,緬軍分兵三路向我進擊,激戰兼旬,我軍張向榮隊長陣亡,緬軍死傷較我為重;我曾俘獲機步槍卅餘枝,洋騾七匹,大米百餘包,緬幣五千餘盾,為部隊解除不少困難,是為補給取於敵之最佳戰例。

㈩反攻滇邊糯佛之役:四十年六月中旬我軍全面向國境西南邊緣反攻,在李前總指擇炳公親予統率下,本部曾奮勇地攻入瀾滄縣糯佛鄉,救出義民數百人,是役因匪我兵力差距太大而撤回,我軍楊飛營長在此役為國捐軀。

以上所述戰史,概為民國卅八年十一月至民國四十年六月間歷經較重大之戰鬪經過,及至四十三年初奉令撤離回國,尚有少數留置部隊之英勇事蹟而不及紀述為憾!
本文所述資料,多承李文進鄉長提供,併致謝意。

一九七九年九月三日完稿于美國長堤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9期;民國6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