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蒼、雞足兩名山
作者/王文中
一、前言
點蒼山聳立於大理縣境,雞足山聳立於賓川縣境,以一洱海之隔,東西遙遙相對;與滇西橫斷山脈中的雲嶺、哀牢、無量、以及高黎貢山,野人山等等諸大山,無脈絡相承,成為各自挺拔獨立的雄姿。點蒼山以山清水秀,風光明媚勝,雞足山以叢林古剎,超塵出俗勝,均有兩干以上歷史,各有獨特風格,稱之為名山,實當之無愧;惜乎手頭無充分資料,僅就記憶所及,略書梗概如次。
二、點蒼山
點蒼山在大理縣西,一名靈鷲山,當地人簡稱為蒼山,盤亘三百餘里,海拔三千餘公尺。漢書上說:「邪龍雲南,其山如扶風太乙」,指的就是這嶺山。南韶時的蒙氏會封它為勿中嶽」,足見靈山秀氣,早為古人所愛重。全山共長九十華里,自北而南,有峯十九,橫列如屏,又如筆架,形數非常秀氣美觀,有四季常青的樹林,有四時不謝的花草,遍佈滿山滿谷,莽莽蒼蒼,尤增無限蓬勃生機。峯頂積雪,周年不化,七八月間,有白雲一纔,橫束山腰,晝夜皆然,所謂「玉帶鎖蒼山」即指此一奇景。每兩峯之間即有一溪,名為「錦浪十八川水量雖不大,但長流不息,向東流入洱海,蓋由峯頂積雪,溶化而來,故水質冰涼清澈,為他處所罕見。十九峯及十八溪命名,亦頗高雅,特錄於後:
十九籮名稱,自北而南,(1)雲弄峯、(2)蒼再峯,(3)五台峯,(4)蓮花峯,(5)白雲峯,(6)鶴雲峯,(7)靈泉峯,(8)夕陽峯,(9)蘭峯,(10)雪人峯,(11)應樂峯,(12)觀音峯(亦稱中和峯)(13)龍泉峯,(14)玉局峯,(15)馬龍峯,(16)聖應峯,(17)佛頂峯,(18)馬耳峯,(19)斜陽峯。
十八溪名稱,自北而南,(1)霞陽溪,(2)萬化溪,(3)向陽溪,(4)芒湧溪,(5)錦溪,(6)靈泉溪,(7)白石溪,(8)雙鴛溪,(9)隱溪,(10)梅溪,(11)桃溪,(12)巾溪,(13)綠玉溪,(14)龍溪,(15)青碧溪,(16)莫殘溪,(17)葶溟溪,(18)南陽溪。
點蒼山不僅山明水秀,景色宜人,且多名勝古蹟,點綴其間,益增登臨攬勝者的無限情趣,如清碧溪、洗馬潭,在兩三千公尺以上的山頂,積水成潭,永不乾涸,似乎已近於奇蹟;而清碧溪的明澈如啻,更不營是人間仙境,李霖燦先生在本刊第二期曾有一篇「大理清碧溪」的介紹,其中有一段描寫道:「……初和這潭水見面的朋友,那一個不為它那閃燦的光彩征服,那裏還是水,簡直就是一片耀得人睜不開眼的五彩雲霞。不過祇有五六丈直徑的一個圓池,淺淺的一層水,周圍是嫩黃色的卵石,再往中間一點變成淺紅色,隨後又是純白色;潭的中央是一種說不出是藍是綠的寶石光澤,對著這一面寶鏡,把自己都忘了,像被放在玻璃瑪瑙的世界中,四面八方都是目迷五色的感覺,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到這裏來便一點顏色都沒有了,一切人事上的牽連到這裏便都雪溶冰消;對著一潭水,可以照見你的靈魂,看過這一潭水,便等於使我們塵俗的心,在一個冰清玉潔的夢境世界中旅行一次……」看了這一段描述,已道盡了清碧溪的清新高潔,誠令人嚮往不值。而當地人更把它神化了,稱為黑龍潭,每逢插秧季節,天早不雨,則地方首長,紳耆人等,都齋戒沐浴,蔴衣革履,相繼登山,虔誠禱告,並向潭內投擲一面銅牌,隨即飛奔下山,而傾盆大雨,亦即隨之而至,旱災遂得解除,事實如此,非盡屬於迷信也。
洗馬潭在觀音峯(亦稱中和峯)與龍泉峯合頂處,位置比清碧潭為更高,風大雪深,又無羊腸小徑,登臨者須由懸岩削壁攀援而上,若非體力健壯及興趣堅強者,實難享最後眼福。潭面為一圓形,較清碧潭稍大,但水色不及清碧潭之清麗,四周景色,亦屬平常,相傳為尉遲敬德洗馬處,故稱洗馬潭。當地人則稱它為「白龍潭」,但因山路崎嶇,登臨不易,故無人到此求雨,亦無任何怪易。惟不知尉遲敬德何以要到兩千公尺以上的山頂去洗馬?又不知他的馬是怎樣騎上去的?以今日看來,似不可能,但千餘年來如此相傳,遊人日記亦如此記述,祇有姑妄聽之而已。不過有一點最令人嚮往的就是生長在寒風白雪裏的香花異草,以及奇形怪狀長不高的千年老松,都非別處所可得而一見的,最有趣的就是那些遍山遍嶺的老松,因受到洱海風力次擊的影響,千百年來,不能上漲,大概只有四五尺高,而其軀幹則彎彎扭扭,盤成各種形狀,有的像獅子老虎,有的像龍蛇爬蟲,有的像長尾猴子,有的像傴僂老人,形形色色,不一而足,如果把它們移植到公園裏,那不曉得要吸引多少人的欣賞哩!至於「石上長青松」,「雪下產雪茶」,除洗馬潭外,別處更屬少見了。
鳳眼洞、龍眼洞,均在龍泉峯山腰,龍眼洞稍高,兩洞相距約兩華里,以懸岩峭壁,突出於左側山邊,下臨萬丈深谷,形勢非常險峻,但有路可尋,登臨者不乏其人。鳳眼洞為兩塊巨大石岩,上下相接,中間如一空心桃核,儼然一直豎之鳳眼,因以得名。入洞後有一平臺,平臺左側有一石柱,高可七八尺寬不過二尺,柱後即萬丈深谷,風吼雲湧,深不見底;洞門內上方,有一丈餘石壁,有如一般門頭上之橫匾,由平臺上望,了無奇異!但若背靠後面石柱,注視石壁,卻很明顯的看到八仙的圖案,類似一般素描,栩栩如生,是為「回頭望八仙」的奇景,但因所靠的石柱,既仄且滑,萬一墜落,則粉身碎骨,連屍首都不能收斂,故遊人多不敢嘗試,祇在平臺上領略而已。
龍眼洞亦為一巨大石岩,如人手臂一樣,憑空伸出於峯左萬丈深谷之上,頂端恰如一隻大空心拳頭,比之於龍眼亦頓相似,惟由手臂到拳頭的一段岩洞,雖長不到兩丈,而寬則不滿兩尺,右靠岩壁,左臨深谷,岩頂又低,行人無法直立,只能弓身爬行,路斜苔滑,危險萬狀,遊人到此,多已止步,能直搗龍眼者百無一二,洞中石壁刻有一聯──龍泉湧出三蹲地,鳳眼生成一洞天,筆力豐滿,不知何人所書。
以上所述,不過為點蒼由天然盛景之一小部份而已,另外尚有一些叢林古剎超塵絕俗,亦有一談的價值。當西元前二七五至二二六年間,印度阿育王皈依佛教後,分遣高儈,宣教外國,曾在大理一帶,建築了數以萬計的梵宇浮圖,傳說蒼山一地,就造了五百多間佛寺,而兩千多年以來,現已所存不多;其在山腰及山腳還保存下來的幾間,確實廟貌輝煌,佛像莊嚴,極具佛教文化高度典型。惟因坡抖路仄,行進困難,故登臨者多為尋幽選勝的遊人,而少唸經禮佛的香客。其最著名者如「感通寺」,位置較高,約在一千公尺以上,佛殿禪房,因山建築,各不相連,各不相擾,院前院後。有蒼翠欲滴的茂林修竹,有四時不謝的繁花野草,舉目四望,則雞足山大雪山隱顯於煙雲飄渺之間,大理城鄉,縱橫錯落,有如羣鴉亂飛,而碧波盪漾的一線洱海,載浮載沉的點點風帆,都相繼奔來眼底,這樣的天然美景,這樣的清幽盛地,不僅足以賞心悅目,更足以養性修身,不書是人間仙境。那些禪房中一處哄「斑山」,為楊升庵先生「寫韻樓」故址,四壁刻其墨寶,至為珍貴。升庵先生於明世宋時,因執議大禮,觸怒世宗,被謫戍永昌,但以愛重點蒼山之幽雅高潔,故留住「寫韻樓」之日較多,其大部份著作,亦多在此完成,「滇記」一書,係先生學通燹子話後,將燹子話所寫的「白古通」譯為漢客,記南詔始末,甚為詳盡,對雲南史實,有益非淺。又明末吾滇詩人唐大來薙染,別號擔當和尚,為著名高僧,能詩善畫,初亦棲身於寫韻樓,後又連居雞足山,以迄終老。寫韻豐前有白茶花一株,粗約十圍,高十餘丈,花瓣如玉蘭,花蕊則鮮紅,美艷無比,大理以產茶花著名,但如此名貴品種,竟無處可尋,雖經養花專家想盡方法,或埋根,或扦插,或切技,均不能活,亦異事也。
無為寺在蘭峯山腰,亦靠近懸岩絕壑,建築不如感通寺之開濶輝煌,但有一石樓,由岩石雕鑿而成,寬三十餘丈,所費工力,概可想見,登樓眺望,則感通寺所能享受之景觀,均一一顯現於几席之間,亦賞心悅目之盛地也。寺前有柏樹二株,粗可百圍,高約十餘丈,粗皮脫落處,香氣襲人,實為少見之珍品,其粗細枝幹均南向或西向,沒有一枝北向的。據說升庵先生在此手植柏樹二十餘株,但多為樵人所斫伐,至今只剩此二株,有人謂其枝幹無一枝向北,為代表升庵先生永不北面侍君之骨梗氣節,亦有人解繹為受洱海風力影響,與青碧漢老松同一道理,不知孰是。寺的北面,有一片草坪,縱廣約三四百公尺,綠草如茵,中無雜樹,據說玄奘取經歸來,路過西洱河(即洱海)經卷為水浸濕,在此草坪曝晒,故名為「晒經坡」傳說如此,但無一實跡可尋。祇不過半山坡有這樣一片大草坪也,也真是少見。
崇聖寺又名三塔寺,在觀音峯之麓,寺前三塔矗立州一大二小,即本刊第三期封面照片所稱之「三座筆塔」,大者高四十八丈,計十六級,式樣精巧而堅固,為唐代大匠「恭韜徽義」所造,明初黔國公沐英題書「山海大觀」四字,用大理石雕刻,橫列塔前,每字縱橫四丈四尺,可惜不知何時被毀,後由大理書法家李玉振先生改書「永鎮山川」四字,仍在原處樹立,筆力遣勁,為三塔生色不少。塔後即為大雄寶殿,建築極為輝煌,上面蓋的是琉璃瓦,下面舖的是大理石,殿內觀音大寺像,為天雨銅汁所鑄,高二十四尺,極為莊嚴,香火鼎盛。甬道旁有一株紫荊樹,亦高數丈,一望而知為數百年老樹。殿前又有一株唐朝老梅,狀若古松,而枝幹則如檜柏,可稱珍貴古物。寺中有黃花老人石刻草書四絕句,字大如碗,筆法飛舞,相傳以檳榔殼蘸墨寫成。黃花老人為宋元間人,自江右來,在此寺住留很久,其詩如下:
王母祠東古佛堂,相傳棟宇自隋唐,年深寺廢無人住,滿谷西風栗葉黃。
手拄一條青竹杖,興來日掛百錢遊,夕陽欲下山尤好,深谷無人不可留。
帝遣名山護此邦,千家落落嶺西窗,山人乞與山前地,鶴托先開二十雙。
掛鏡臺西掛玉龍,半山飛雪舞天風,寒雲欲上三千尺,人道高歡避暑宮。
聞名世界的大理石,就出在崇聖後面中和峯的山半腰,當地人都稱它為礎石,點蒼山有好多處產礎石,但以中和峯所產為最佳,石質堅白細嫩,紋理色澤分明,因為石質由水層岩凝結而成,層數很多,每層都有不同的紋理色澤,大家看過大理石成品的清供、圍屏上的畫面,有山水,有花烏,有人物,有野獸,和畫家的作品沒有多大差別,有些人認為那是天然生成的,那就錯了。當然把一塊礎石前平磨光,就現出美好圖案的也有,但卻少之又少,大多數的圖案,是要靠最內行的名師大匠,用畫家的頭腦與靈感,觀察表面的紋理,決定作何圖案後,始著手雕鑿,第一層缺少的線條,再向第二第三第四層去找,像抽絲剝繭一樣,一錘一鑿,不知絞過多少腦汁,費過多少精力,才能雕出一件好的作品,所似凡是圖案好一點的作品,都是凹凸不平,必再加以精工細磨,再用白蠟填平那才是上品。更有些人認為那些圖案是用烏龜血或化學藥品畫上去的,那就更外行而可笑了。
此外還值得一提的就是點蒼山雖松柏成休,雜樹滿山奇花異草、四季不凋,莽莽蒼蒼,氣象萬千,但數千年來,從未出現過毒蛇猛獸,連山雞野兔都沒有,與其他山岳逈不相同,遊山的人,大可不必提心吊膽。
三、雞足山
雞足山在賓川縣治北約一百華里,周圍約四百華里,北與鄧川縣四角山為界,南面山麓有沙子街居民數百家,半商半農,綠野平疇,出產豐富,華洋雜貨、應有盡有,與雞山僧眾,相通有無,方便實多。在街外眺望,雞足山形式,最為分明,所謂「前伸三爪後支一距」,連成一頂,成為一隻極明顯之雞足,以此命名,甚為恰當。
雞足山在海拔三千公尺以上,較點蒼山略高,但山頂甚少積雪,雖無岩壑奇峯之勝,但多林泉花木之美,且寺廟庵堂,遍佈全山,而成為莊嚴清靜的佛教盛地。據說當西元二百二十年前後,印度阿育主,大力宏揚佛教,會命長者明智護目、李求善、張敬成等,首先來雞足山建築迦葉(讀舍)殿,其後六詔及南詔詔主,均多好佛,代代均均有增建,共計大寺七十二所,小寺三首六十所,小庵尤不知其數;但因年久失修,多已傾圯。民國二十二年後,筆者曾登臨數次,所履大寺,祇剩悉檀、寂光、大覺、華嚴、祝聖、石鐘、迦葉、金頂以及後山之漁金庵等寺,其他庵堂亦到過十餘處,但已不記其名了。
現存大寺中以祝聖寺為最寬敞,建築亦最宏偉,前後院落,正殿配殿,均各雕樑畫棟,佛像莊嚴,大雄寶殿,可容四五百人,歷代高儈名流,所題匾額對聯,美不修收而以張三豐,擔堂和尚等所題為較多。該寺儈眾常在四五百人以上,各有禪房,各自修持,規戒甚嚴,甚少與香客遊人接觸。該寺為雞足山最大十方寺之一,常有數百香客遊人在寺住宿,亦常有印度、錫蘭及各地遊方僧人在此掛單。中國佛教會雞足山分會,亦設在該寺,由該寺住持為會長,全山儈眾,均受其監督,頗有條理,亦少發生事故。該寺最後層新建藏經樓一棟,分上下兩層,通風透光,設備完善,縹緗卷軸,琳瑯滿目,搜羅之富,令人讚佩。據說該寺所藏歷代名人書畫不少,惟因保管不善,多已散失,甚為可惜;現能一飽遊人眼福的,祇有爾泰所繪之墨龍一幅,須在三丈以外,屏氣凝神,靜靜觀賞,始漸漸顯出龍形,昂首擺尾,忽隱忽現於濃雲溟霧之中,誠為罕見之佳品,亦屬該寺鎮山之寶,自非人人所得而欣賞也。
石鐘寺亦為一間十方寺,前院有兩棟併列的大殿,既寬廣,又堂皇,右邊一棟為大雄寶殿,大小佛像,金光閃閃,香煙繚繞,絕俗超塵,有儈眾兩三百人,均在此誦經禮佛,極為虔誠。左邊一棟則為十方寺,上下兩層,專供香客遊人住宿,大理鄧川各縣學生,登山遠足,亦多在此下榻,不僅睡位寬大,炊事設備,亦很充足,四五百人與寺儈共進齋飯,極為方便,知客和尚,招待亦極為周到、實在是佛家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的最好表現。
寂光寺又名大鍋寺,因該寺前殿院落中有銅鑄之大鍋一口,直徑丈餘,高約三四尺,厚約三四寸,圓底平口,有如無耳無足之古鼎,已忘記其鑄造年月,可能為數百年前古物,不知作何用途,看樣子絕非煮飯大鍋,因其本身重量,估計約在千斤以上,豈能用作炊具?此寺規模不大,儈眾亦少,僅有住持三五人而已。但地勢空礦,環境幽雅,不失為一修身養性,精研佛理之大好盛地。正殿左側有唐時所植紅梅一株,已有千餘年歷史,木大枝繁,生機蓬勃,至為珍貴。
金頂寺為雞足山最高頂點,地面寬廣,有大雄三光兩殿,規模不大,各有老儈二三人在寺修持香客不多,遊人亦少,顯有空虛寂寞之感。惟寺前高聳之愣嚴塔,則頗秀拔,為前雲南省主席龍志舟所興建,由歷任大理鄧川縣長之騰衝劉國樹所設計,會設立建塔委員會,由大理衛戍司令史敏齋為主任委員,司令部軍法處長施尼樵為副主任委員,滇西各縣各推士紳一人為委員,歷時三年餘始告完成。為四方型之空心建築內面石壁,刻有全部楞嚴經,塔基每方寬約六七丈(記不清楚了),高十七級,以牆角鐵枝為梯,可爬至最高層,極目四望,則麗江之大雪山,有如白頭老翁,隱顯於藍天碧雲之間,大理之點蒼山,則似一條青龍,在莽葬蒼蒼之綠陰中飛舞,再往下看則洱海如鏡,放出煙波浩渺的光芒,而賓川、鄧川、大理、鳳儀等縣的山川形勢,綠野村莊,錯綜複雜,齊來眼底,以視點蒼山之景觀,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真是洋洋大觀賞心悅目了。楞嚴塔後左側,有與塔同時建築的招待所一長列,可供遊人住宿設備甚佳,惟山頂缺水,須至下面岩洞中汲取,上下坡有三四里之遙往返極為困難,俗話說:一個和尚揹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有吃,大概就由這種地方傳也來的,這是金頂寺比較冷落的最大原因,再加以狂風怒吼,晝夜不停,更使人不敢長留了。
迦葉(讀舍)殿在金頂寺下面,兩寺相距約二華里,在岩石中如梯級上下,極為不便。此殿係兩千餘年前,由印度阿育王派遺長者來此興建,偽雞足山第一間佛殿,規模不大,內供釋迦佛大弟子摩訶迦葉塑像,每年農曆正月,佛教信徒,前來進香禮佛者甚為踴躍,自漢代以來,從不間斷,佛教之偉大精神,於此可見一斑。
華首門距迦葉殿不遠,為一石壁上端正平整之大石門,高約二十丈,寬約十餘客,乃釋迦佛大弟子摩訶迦葉(亦稱迦葉奪者)捧釋迦衣鉢,在此石門內入定,等待彌勒佛降生,石門才能自動開啟,而他才能入涅槃,此為佛門中極莊重之傳述,筆者非佛門中人,不知其究竟也。
此外尚有悉檀、大覺、華嚴及後山之漁金庵以及許多子孫廟,均會履及,但少特殊印象,無從介紹。惟記憶中曾看過麗江「木氏族譜畫像」一冊,用黃絹恭筆繪製木氏十餘代襲爵者的全身像,自宋代以至清末,均各面目慈祥,衣冠端整,並各有名人題跋,翰院端楷,極為名貴,亦為滇西文獻之寶物。又會見有一礎石圓桌面,其圖案為雞足山全景,紋理為深綠色,舉凡全山形勢,寺廟位置,無不畢具,而以小楷朱筆標示,非常逼真,亦寶物也,但已不記為某寺收藏,甚為可惜。
四、結語
點蒼雞足,舉國聞名,高人韻士,登臨者甚多,遊記筆錄,亦屬不少;如筆者所述,不過就五十年前記憶所及,略述梗概,掛一漏萬,至為遣憾;但願他日還鄉,與我故國河山,重相晤對,作更詳盡之補述。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09期;民國6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