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方物:苳葉

作者/李拂一

端午節用來包裹糉子的葉類,約有三種:一為蘆葉;一為箬葉;一為苳葉,各有不同的香氣,均略有防腐作用。包三角糉(通稱如此,其實不僅三個角)及豆沙糉用蘆葉或箬葉。包筩糉及枕頭糉用苳葉。糉以糯米為主:三角糉及筩糉多數加鹼水以助消化,稱為鹼水糉,食時必須另行加糖。豆沙糉以豆沙作餡,作小枕形而中部隆起,食時不用加搪,稱為甜糉。枕頭糉大都以豬肉及篆豆為餡,並加鹽,稱為肉糉,或稱鹹糉。

苳葉有多種:常見者有席苳、白苳及香苳等,大都產山谷陰濕之地。席苳每莖一葉,莖高二三尺或四五尺不等,可用以織蓆,故名席苳。葉作廣橢圓形,葉先端部銳形,基部鈍形,全綠,週邊有寬約一公厘左右的陪紅色線一道,葉大者長二十一英吋(五三公分),濶九英寸(二三公分)。除裹糉外,兼可苞苴其他物品。葉柄二寸餘,正接莖之頂端,微有接痕。根形似薑。植物名實圖考:「柊葉產粵東家園,草本,形如芭蕉,葉可裹糉,以包參茸等物,經久不壞。木高約二三尺,葉大尺許,青色,四季不凋。」是也。物茗葉大小與席茗葉相同,週邊有寬約一公厘左右的淡綠色線一道,易破,不以包糉。香苳一莖多葉,包莖互生,其葉具莽子蒝婪一類之香氣,可用以調味,柔弱易脆,不能包糉及苞苴物品。南方草木狀曰:「苳葉薑葉也,苞苴物,交廣皆用之。南方地熱,物最易腐,唯苳葉藏之,乃可持久。」南方草木狀所云:「冬葉,薑葉也。」之「冬葉」,應為泐語稱為「苽」州而吾人稱為「薑味苳葉」者。莖高二公尺以上,一莖多葉,葉柄短,僅寸許,葉柄之下有鞘甚長,包莖互生,葉大如席慕及白苳,可以包苴物,根似薑,根莖葉均具薑之氣味。莖下段髓,可以作蔬調味,邊地土人均嗜之。嵇含所著錄者,當即這一類,非薑葉也。按「柊」,朱弓切,音終。此方各宗族,均呼此類葉為「苳」,而不呼作終。續齊諧記作「棟」。記曰:「屆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棟葉塞其上,以綵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伙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糉,並帶棟葉五花絲,遺風也。」所記之「棟葉」,應為席苳之葉。席茗、白苳、香苳及薑味茗均草本。柊為灌木或小喬木,屬木犀科,葉卵形或長橢圓形,邊緣具有一至四對的刺狀之齒,不能包苴物,亦不能裹糉,故易格為苳。

滇南邊地尚有一種葉長五十七八公分,濶四十七八公分,厚靭如革,堪以代瓦覆屋的一種大喬木樹葉,亦名棟葉,或曰棟櫈葉。土人並用以圍幔挑籃,裝載貨品衣物以趁墟或旅遊,可以防濕禦雨。

木皮褥

滇南十二版納的土人,喜歡剝取擴木的樹皮來作林雙,樹皮須先福水中數日,然後在流水中搗去雜質,僅餘纖維,繃為長六尺,濶三尺大小(有大於此者,亦有小於此者)之長方形形狀,置偶光下曬乾,然後剪裁整齊,即叮供用,亦可貨賣。泐語稱為「囊擴」,漢名木皮褥,亦稱樹皮簟子,墊在褥子下面,不會生蚤蝨。

滇小記曰化「騰越州外行四日為野人山地方,其人以篾為衣,以老樹皮厚而柔者為褥,曰:木皮褥。彼亦甚貴之。」由騰越州(改騰衝縣)西行四日,約當萬仞昔董一帶,位怒江西岸,怒江及瀾滄江西岸,均為擴木出產之地帶。滇小記所著錄的木皮褥,當即泐語所稱之「囊擴」也。(囊擴譯言擴樹皮,漿有劇毒,為毒箭要藥。)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10期;民國6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