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僑情

作者/楊新禹

由於共匪反人性的恐怖統治,造成不斷的難民外湧,緬甸與大陸接壤甚廣,無形中變成了難胞投奔自由的理想地方,所以當地的難胞逐年增加,尤為在匪行「運動」的時候,情形更為顯見。截至目前為止,在緬北這塊遼潤的地方,以最保守的估計也散居著五十萬人。

他們為了要繼續生存下去,只有依靠自己的雙手拼命在邊僻的山林上開荒墾地,做點背負的小販,除了維持餓不死的生活水準之外,還要對當地政府出納糧稅;受過往叛軍攤派;給子女接受祖國教育:甚至親身參與抗共的神聖戰鬪生活之艱巨恐怕是一般安居於自由和樂地區的人們不至於相信的。

那地方雖然長期來就有中共支持甚至配合的緬共蠱惑騷擾而始終沒有多大成就的原因,除了緬軍的捍衛增強以外,就是因為具有這股出自難胞內心,遍佈城鄉上下而無此堅強的民間反共潛力。並且那裏也是我們在泰緬邊區上仍舊從事著神聖反共戰爭游擊隊的新血來源地。英明的自由祇國政府對那塊特殊地方和受苦受難的同胞根本沒有一時忘懷,惟因限於當地夠環境制度和交通安全等複雜條件,所以很多方面或許不侈明瞭。

因為那裹地廣人稀,地理毗連,在英治時代就多有僑胞留居,再加上跟著原居地皮劃歸英治緬甸的果敢同胞(前叫麻栗壩今已爭取為緬甸七大民族之一)難胞易得混留,在現時緬北的城鄉中,最少我華人同胞已佔人口之四分之一。不論大村小鎮都有或明或暗的自由僑校設置學生人數則與該村鎮僑胞人貝成正比。單以臘戍市區來說,就有初中五所,小學十七所和不少的華文補習班。學生超過五千人。當陽、皎脈、東枝、密支那的情況大致也差不多,只是學生人數與班級稍有出入。還有較小的市鎮鄉村,不能一一枚舉。但是共同都處在堅苦卓絕之中卻是一樣的。

在當地政府改行社會主義的困擾下,迫使很多人又離棄了那個地方,無力遷徙而留下來的僑民過得更加痛苦幸好我漢族人士當中有一位傑出的羅星漢先生,(他祖父方由雲南入緬居住)他年青時即很有能為,很得當地政府的賞識;把很多漢人事務交他處理。在他愛國愛鄉更愛我民族同胞的方針之下,不斷施息一方同胞,不遺餘力:如爭取同胞合法居留權益;創辦漢文學校:(為爭取合法對緬政府改稱果敢文)為大家排難解紛促進各民族間之和諧協調等事宜,從不畏難退縮,達成了很大的效果。

此次初回參加慶典觀光,看到自由祖國一片繁榮進步,和諧安樂的景象,禁不住更想到那塊對我們國家民族向來很有緣分的地方,更懷念那些最痛苦最堅強的反共難胞和僑民。基於上述各情,為使有關方面得到進一步的瞭解,特將私人管見歸納於後,以資參考:

㈠為適應當地特殊環境,爭取同胞向心,深植反共意識,進而俟機發展我有利條件,應爭取現成有力的羅星漢先生;在助理人才與教育經費等方面資助他,促成其對我政府與僑民僑校有利的事務。

㈡為解決當地教師奇缺問題,對緬甸臘戍果敢漢族語文學校錄設師範班級,補發董事會鈴記與請破例購贈教材科書請查核轉飭辦理(報文已交年餘)

㈢對該地區同國升學學生之入臺證請在限期上給予延長。

㈣緬甸同國僑生之公費申請希望能同泰國僑生。或者能在入學考試後儘快予以辦理核准。

㈤緬甸僑生無法返同僑居地,對完成學業後而就職有困難者請有關方面給予輔導。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12期;民國7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