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縣城著名小吃

作者/王需文

 

記得少小離家時,承兒時同學邀約,吃遍了文山縣城的小吃,迄今思之,足供朝夕佐餐,以增添晨昏間佳餚之不足。自開放探親後,特函家兄王需章撰述縣城著名小吃,以响旅台鄉親。

文山人除土著的少數民族外,來自祖國四面八方,既傳來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又滙集了各地的風俗習慣,也根據本地的特產,創造了各種口味的多種多樣的名特小吃,使錦繡山鄉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現選其別具一格的十二種,作以下簡述。

三七根燉雞:「開化三七」是文山的特產,既是高級營養的滋補品,又是多種功能的名貴藥材,三七根還是佐餐的美味菜。幾百年來,醫家的經驗總結是:「人參能提一時的虛神,三七可補長久之正氣。」作為南人參的「三七」,按其有效含量與北人參對比高出一等,這種說法是有科學依據的,惟因過去產量少,價格高,用的人不多,名聲無人參大而已。

三七作為滋補菜餚的吃法,普遍是用三七根煮猜骨頭豬肉或豬腳;更高級的是燉雞。做法是先將三七根用清水泡軟洗淨,裝進殺好整潔的雞腹裡,放上少洗薑片、蔥頭和適量的胡椒粉,用有蓋的汽鍋隔鍋燉爛,即可食用。雞一只或肉一斤,用三七根四至五錢較為適宜。

三七的功用概括為「生消熟補」。熟食可補血強身,滋陰壯陽,健胃潤肺,功效大而性緩和,無有害毒素,聞誤服參茸無救,未有食用三七而中毒。三七根炖雞作為肉食端上席面,雞肉連湯帶根而食,既有肉香湯釅的美味,又微帶苦涼回甜,苦甜中和,適得其中,人人喜食,食后腹中略熱,一遍體溫暖,老人或小孩,當晚就有減免夜尿,神靜安眠的良效。宴客桌面上有三七根炖雞,甚為名貴;全家人聚桌而食,老幼男女均有補益,推為文山名食之首。

味道鮮美的早米線:選木地上好白米,磨製漿粑,熟壓而出之細絲米線,質軔軟,不易斷,色白味鮮,涼溫燙食均可口,在雲南同類產品中,可算首屈一指,為文山名特食品之大宗。

文山城自古有趕早市的習償,從東方發白起,街上即熙熙攘攘,上學的,上班的,各處來做買賣的,退休的老人,提著籃子上市場的主婦,大多要先吃一碗早米線,而布滿街道的米線館,在這個五萬多人口的城鎮,就有兩百多家。他們半夜就起,先炒豌豆芽熬湯,隨即用豬血煮旺子,配佐料芝麻、胡椒、辣子油,拼和菜綠豆芽、水酸菜、韭菜頭、蔥花、芫荽等;又將先已切成顆粒的豬皮肉拌、醬油、面醬炒香成油泡著的臊子,加熱備好后,開始拉切猜脊肉、腿筋成薄紙似的肉片,按定量裝入小碟。榨坊天色微明就送來新鮮米線,萬事俱備。叫叫喊喊接待,顧客陸續光臨。

早米線分單碗、雙碗、單汆、雙汆。目前以吃單汆、雙汆較為普遍。雙汆碟內是兩砣薄肉片,單汆只一砣肉片,肉上加淋用辣子煉成紅色的豬油,再撒味精芝麻胡椒,抬到桌上,又用大碗抬來滾燙的豌豆芽湯,內帶旺子。將碟內鮮肉片及佐料放入湯中,攪散汆熟;又抬來上碗在熱湯裡燙過的米線,放有臊子及和菜,吃的人用筷子將米線一箸一箸挑進湯里拌勻而食。米線過汆肉旺子碗,呼之為「過橋米線」。

汆肉米線,是鮮肉、熱旺、酥臊、嫩菜、香蔬、辛料、甜酸辣的總搭配,而以米線為主,聚鮮食美味及多種營養於一碗,故四時不分,寒暑咸宜,老幼婦孺,人皆喜食。黎明赴市,空腹燙食一碗,頓覺滿口甘美,溫體爽心。熱旺塊吞入腹,更是五內舒適,養心潤肺,老年人齒牙不濟,也能全部消受,若佐似椒塩餅一個,早酒一盅,越加容光煥發,六腑充食,滿面生春,上班辦公或勞動,精神飽滿。外地來客一經品賞,無不嘖嘖稱羨;行商坐販,工農軍學,無不爭相食用;邀友宴客,成雙聚桌而食,各如其愿,皆大歡喜。

溫淘米線:是文山春末夏初的晌午食品,賣米線的食館,都於午間製作出售。溫淘,又叫鹵子。要先熬好豌豆芽湯,將豬排骨砍碎成塊,即是肉油豆湯,然后兌合小粉水,攪好雞蛋汁,切好蒜苔,發軟木耳、將嫩豌豆米和青蠶豆米放入湯中,加大灶火湯滾漲時放入木耳、蒜苔及適量醬油與塩,隨即淋小粉水進鍋,微微攪拌,湯即成糊狀半流體,還在漲動,迅速淋入攪好的雞蛋汁,用鏟輕輕拌動,滿鍋現出白色蛋花,溫淘即已做成,很快舀取入盆,冷放灶上,配備味精、芝麻、辣子油等佐料,韭菜、綠豆芽、芫荽、酸菜等和菜,搗碎大蒜兌好酸醋,專候食客光臨。

來客中有要吃涼溫淘的,即用碗先裝米線,放入蒜醋,舀一大勺溫淘蓋在米線上。加臊子、淋油、撒芝麻、味精,由客人自己放和菜辣子。有喜吃熱溫淘的,就將米線在漏勺裡入熱湯擺燙,才裝碗加蒜醋,蓋鹵子。溫淘還配吃雞蛋麵。也分涼熱兩種,又是一番風味。

溫淘是趕應時鮮的薈製食品,以鮮嫩豌、蠶豆和蒜苔為主,食時既脆嫩又香甜,富於營養;啃骨頭有味有趣。春暖夏熱季節,吃上一碗,溫涼適中,滑腸潤胃,進一步配合文山細絲米線的優點。到青豌蠶豆、蒜苔過市,溫淘米線也過市了。

稀豆粉米線:稀豆粉,是用豌豆磨成漿,濾出豆渣后所剩的淨汁,在鍋裡燒漲成糊狀流體的淀粉,故稱稀豆粉。將米線抓入碗裡,用銅勺舀滾燙的稀豆粉汁,翻來翻去地與米線攪拌,至米線燙熱後,在蓋一勺豆漿在上面,放入醬油、塩巴、辣子、芝麻麵及薑湯,即成稀豆粉米線,食時再次攪拌,入口鮮甜濃釅,滑而易吸,不沾油膩,不著葷腥,有清淡純素之感。

文山米線,長細韌柔,不易斷折,用豆漿翻燙幾次,米線不碎反而鮮甜味美,是以米線而見長,且製作簡便,佐料無多,不沾油肉,成本較低,操作頗易,為文山城經濟食品之一,老年人許食清淡之物,而豆漿的營養豐富,每日素食一次,對身體很有好處。

涼雞米線:配合文山細絲米線的特點,按季節各有不同。夏秋之間,日頭當午,擺攤出售的涼米線很覺清涼可口。

涼雞必須選肥嫩的子雞,燒湯略煮至變白,即時取出,整個冷放,又叫白軋雞。雞湯不宜留得過多,味道方才濃釅;涼米線中放入兩小匙,比放味精更鮮甜。涼米線要有好酸醋,以糖醋為佳,酒醋次之,和菜是韭菜頭、萵芛絲、綠豆芽、細木耳、芫荽等,外加油炸花生米。佐料有薑湯、芥末湯、大蒜湯、芝麻油、花椒油、醬油、辣子油、芝麻醬、黃豆醬、芝麻麵。涼米線配上小塊涼雞,再加涼雞湯多種佐料來配合一起,集酸甜辣麻之大成,美味適口。吃在口裡,涼在心頭,爽至全身,是大眾化的消暑較佳食品,大熱天吃得又酸又辣的時候嚼上幾顆油酥花生米,奪去酸辣味,香酥滿口,更加舒適。涼米線加放幾顆花生米,創始人有一定的「口之於味」的學問。

此外,用同樣的涼雞和佐料配吃油染涼麵,更為人們喜愛,醃蘿蔔吃後,剩下的醋湯,用冷米線泡在裡面,不須再放佐料,又別有風味。

豆漿稀飯:文山城裡,既富於營養,又簡便清淡的素食,還有豆漿稀飯。

把煮得一半工夫的稀飯,兌入濾過的淨豆漿,再熬煮爛化,即是豆槳稀飯。再將舂好揉成圓筒的香米餌塊,切成薄片,放入稀飯裡煮軟,每碗稀飯搭上三四片,放薑湯、芝麻、塩,用筷子扒拌,喝豆漿咽稀飯,又吃餌塊,三者得兼;芝麻香,薑湯辣,怯寒驅滯,有益身體,滿足人意。稀飯不帶油葷,鮮淡有餘,入腹清爽,蛋白豐富,飽肚子,免積食,是一種老少咸宜,大眾化的優良飲食。

豆漿稀飯早上擺攤在要路口零售熱吃,已有數百年歷史。從前,吃早點的人,以吃稀飯占大多數,都喜歡另外買幾個煮熟的沙白薯,撕碎拌在豆漿裡吃,也有買椒塩餅拌著吃的,增加稀飯的濃度和味道。現在沙白薯很少有了,稀飯裡也放餌塊了,代之而起的是油炸耙,一碗稀飯泡入油炸耙,才好喝好吃,邊喝稀飯邊咬把耙,軟脆兼備,酥香都有,熱腸暖腹,別是一種欣賞。

豬腳稀飯:把豬腳煮在稀飯裡。名稱簡單,但製作複雜精細,滋味濃郁,引人欲嚐。雖以豬腳和稀飯為主,但豬腳之外,還有豬肉、小腸和嫩雞;只是豬腳,油水和甜味都不夠,必須加肉腸添油水,還要用雞湯提甜味;這些肉食都可搭稀飯一起一買;雞不煮在稀飯裡,只是把雞湯燴入;豬腳豬肉和小腸,也是先煮爛才與稀飯混合。稀飯,也不是普通一般的,而是以糯米為主,加進一部份六谷米熬稀後,再加嫩京豆米或架豆米、豌蠶豆米、各種肉類、鮮豆、珍米的大雜燴,才是道地的文山豬腳稀飯。

在街上擺攤出售的豬腳稀飯鍋灶,燒炭火,保持稀飯的熱度;家中煮好的肉類和稀飯挑來放在鍋裡溫好;涼雞另擺;猶腳蹄肘分開,小腸按長度切節,仍摻進稀飯裡。備好細忽蔥、芫荽、醬油、薑湯、芝麻、辣子麵。每碗稀飯和每節小腸都有定價,吃的人要在稀飯裹加雞的,加豬腳肉的,加小腸的,雞和豬肉照數算價,切好後加在稀飯裡,再放佐料。只要肉類吃得動,稀飯六谷米和鮮嫩的各種豆米煮得化,吃的人沒有不滿意的。

椒塩餅:文山城的椒塩餅,是早上的普通零食。製作時先揉發麵溫放,另用熱豬油與麵粉拌合,放入花椒粉與塩揉攏成酥,取發麵扯砣趕薄,以酥為餡包圓,再趕薄疊起,又趕薄疊起,至三四次後裹攏,切成兩半,背合背地扭成螺釘形式。按成圓餅趕薄,放入底火微,蓋火旺的鏊裡炕黃發香,餅的全面都有扭絲,食時分絲分層,香酥微麻,以出鏊熱食為佳。既香且脆,較糕點中的塩酥,價低而另有風味,早市上人人喜購。如需要做高級一點的,在餅上敷上一層豬油或肥瘦碎肉,食之更美。上省外出,携帶二三十個餚贈親友,既是本地土產,又富家鄉風味,受禮人非常歡迎。

席面上用椒塩餅與花生米、蜂子、核桃分別在油鍋裡復煎,連同醃蛋作拚盤,是佐酒的上品,開席時的第一道菜。吃早米線加一個椒塩餅在汆肉湯中和米線而食,增加鮮濃美味,食後香甜滿口,人人滿意,很多人吃過之後,已不想吃早飯了。

文山城的早點,以米線泡椒塩餅、豆漿稀飯泡沙白薯,為兩大特色,早市上最為普遍,已歷三百多年。現在沙白薯少了,又分季節,常年已改泡油炸耙了。

油汁耙:用飯米漿配豆漿,以香油炸製而成,為文山城最普通的小食品,價便宜而味佳美,用小篾簽穿上拿在手裡,即可隨吃,最受人們特別是小學生的喜好。因而油炸耙的小攤子,各處可見。因做法吃法都簡單,而且不分季節,常年製售。

用百分之七十大米,百分之三十的大豆,頭晚泡水發軟,磨細成漿,放上淡塩,小鍋生火將油煉透後。即用微凹小勺,舀一平勺米漿入漲油中炸黃一面,騰出勺子,耙耙泡起來後再翻來炸另一面,兩面泡凸成半球形,黃透了,即可用勺撈出,置於鍋上的鐵絲網裡控油,油滴盡後即成。炸得好的,油炸耙雖泡,卻不是空売売,裡面還有一團米肉。

從前,油炸耙是用沙白薯切絲拌入米漿裡同炸,後來沙白薯很少了,改切洋白薯絲代替,沒有白薯,就切洋芋絲代替,吃起來更加香脆,有的是炸雙層的,又是一番味道;有的在心裡放小椒塩餅或幾片香腸,吃了更香。現在某些攤販,為了多炸多賣賺錢,什麼絲都不放入,米漿裡只放蔥花,增加一點香氣,就簡單多了。

扭糍粑:糯米泡水後入甑蒸熟,趁熱舂化,即為糍粑,將蘇子、黃豆、花生米炒香,分別碾細、拌入細糖,分裝幾缽,按愛好分別裡吃,是為扭糍粑。

賣扭糍粑的攤子是一對谷籃,一頭放盤,裡面擺面缽、盤碟、筷子筒,糖稀罐等,一頭底上支火盆,生栗炭火,火盆上放一圓鍋圈,將舂好的糍粑放入小鍋,拾到鍋圈中,鍋底剛好接著火,糍粑隨時保持溫熱,然後才將擔子挑到鬧市,擺攤零售,顧客要吃多少扭多少。賣的人先在手指上粘點豆麵,才在鍋裡抓扭出一團糍粑,將大團扭成小團,隨扭隨在缽裡裹酥子或豆麵、花生麵,於入盤裡,淋上糖稀,顧客抽箸就盤而食。這種糍粑團,比過冬的酥子團筋骨更硬,又糯又香甜,別具一種風味,吃進肚裡,耐勞經餓,一般平民和勞工頗為歡迎。

豆沙粑粑:將豆沙抹在粑粑上而食,就叫豆沙粑粑,是挑著擔子沿街喚賣的消夜食品。售賣者置備平底鏊鍋一口,火盆一個,放入擔中。家裡用糯米碾成面粉,以水拌合揉攏,裝在盆裡,豆沙是將豆子煮熟,混合紅糖豬油,在鍋裡塌細塌勻成糊狀,裝入缽裡,另有蒸熟的糯米飯,趁熱用扁平杯子裝成底平頂圓的飯團,擺在方盤裡,連同面盆、豆沙缽等一起裝進擔子。然後在火盆裡生炭火,放上鏊鍋,裝一碟炸好的香油及一塊薑,即挑擔上街出賣。

到街上擺好的擔子,鍋底抹油,把糯米團圍在鏊邊,鍋中就煎兩面黃的圓粑粑,如只要粑粑,取出鍋來,塌上豆沙出賣。若要糯米團,就將炕熱的糯米團,底上塌上豆沙。有人兩種都要,就將糯米團按扁,抹上豆沙,按合在粑粑上,稱它為「宅蛛抱蛋」。

這種食品,飽肚而甜嘴,很受熬夜人的歡迎。現在熬夜人少了,年青人又是喝酒的多,賣豆沙粑粑的叫聲已聽不到了。

火燒:鍋裡燒紅的油煎餅,多層而有肉心,本地稱為火燒。做火燒是先將麵粉合水揉攏發好,用另外的麵粉與豬油拌合加塩揉攏成油酥。又將精豬肉剁細,拌入蔥花薑米做心子,也有用豆沙做心的。然後才將麵捏成團,按薄後放進一團油酥包攏來,反復三四次折回來用滾筒趕薄。才按平加一點肉心包好,再趕圓趕薄。煎火燒的鏊,斜支在一口裝滿灶灰的鍋上。在鏊下半燒炭火,燒漲豬油。將做好的麵餅放入滾油中煎炸變黃,翻來再煎背面,兩面煎黃拈起來即可食。這種火燒,外皮分多層,又放少許鮮肉心子,香酥脆軟兼而有之。下酒、下飯、空嘴吃,放在湯裡泡軟都好。老人嚼得動,是零食中的上品,價錢也便宜,適合大眾的口味和需要。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八期;民國77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