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火把節

作者/禹克坤

那年夏天,我在雲南,與白族同胞共渡了喜慶的火把節。

火把節在史籍中稱為星回節。太平廣記引玉溪編事稱:「南詔以十二月十六日謂之星回節」。原來,白族無文字,習用漢字記白語音。白語稱木柴為「希」或「薪」,稱火為「回」。所以「星回」即「火把」意。但是並非十二月十六日,而是陰曆六月的廿四或廿五日。明胡蔚本南詔野史云:「羅閣乃預建松明大樓祀祖於上,使人論五詔曰:『六月廿四乃星回節,當祭祖,不赴者罪』」。明謝肇制滇略云:「阿南(南詔酋長夫人)引刀出,令火熾,焚夫衣,引刀自戕,赴火,時六月廿五日也。國人衰之,焚炬以吊,名為星回節。」

火把節最熱鬧的場面是燃起大火把。傍晚,人們把剛從山上挖出的大松樹堅立在村頭。筆直的大松樹有高至廿幾米的。樹幹周圍捆上層層柴草,下寬上狹,如塔如傘,這就是大火把了。在火把上端,叠裝紙篾扎成的三個升斗,中用長竹桿聯結,頂峰有一小旗,取「連升三級」之意。每個升斗的四角插一小紙旗,升斗四面或繪吉祥如意的圖畫,或書「國泰民安」、「人壽年豐」等語。人們還把各色各樣的水果如雪梨、桃子、花紅、櫻桃掛到火把上,也有掛紙燈、煙花、爆竹的。

入夜,開始點燃火把了。年輕的少婦打著花傘,揹著新生的嬰孩喜孜孜地圍著火把轉兩圈。養馬的人家牽來最壯的馬匹繞著火把競相馳騁,老人們聚在四周吹嗩吶、彈三弦、唱白族調。忽見一個驃悍的年輕人舉著小火把,攀登到大火把頂部燃點,剎時,烈焰騰起,光照夜空。火把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們手舞足蹈,互致吉利。大火燒到頂部,上端升斗的竹竿一斷,升斗凌空而降,地面上人群一擁而上,奮力搶接。誰搶到手,被認為有好運,人們向他賀喜,他也笑呵呵地用茶、煙款待大家。寨子裏當年生了頭生子的人家挑出一桶桶紅糖開水請大家喝。德高望重的老人穿上新衣被請到長桌旁坐下,開懷暢飲,說古道今。明代一首火節歌如此唱道:「火光吐焰有明暗,家家驗之十盛衰。兒童人人秉一束,奔走街衢戲相競。歡膾肉,砸瓶酒,賓朋列坐歡聲鬨。火炬下,迭往來,盤乘瓜果互贈送。俗傳固可悲,民樂仍當頭。」(重修鄧川州志引)

歌中「兒童人人秉一束,奔走街衢戲相競」,是指燃耍小火把。小火把用一根碗口粗細的松柴剖開來夾以松明子再扎緊。當大火把熊熊燃燒之際,人們點起手中小火把,身跨裝滿松香面口袋,逢人就抓出一把,向對方火把撒去,一團火苗撲面,對方躲閃騰挪,喜笑洋洋,認為燒去了一年的晦氣。一些青年男女往往到田間小路上對撒,互相戲誰謔,傳遞戀情。此時村落田野,萬炬縱橫,閃爍跳動,燦如星海。元代文璋甫火節詩寫道:「雲披紅日恰啣山,列炬參差競還往。萬朵蓮花開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

將近午夜,大火把燒到底部,底部的柴草散開了,人們把松燼、柴草堆成一 堆火,相繼尾隨跨越,來回跨越兩三遍,俗稱「燒晦氣」。年輕人還比賽跳得高跳得遠。孩子們在火灰中翻找燒熟的梨、桃、花紅,吃起來別是一番滋味。

在白族地區,流傳著各種關於火把節的傳說。一位老人對我說:古時,天帝看見人間生活美滿,命令大黑天神在六月廿四日下凡燒毀人間。大黑天神熱愛人間,又不敢違杵帝旨,便告訴人們到處燃放火把,矇騙天帝。火把節就是紀念大黑天神的。有人說,火把節是紀念阿南夫人的;也有人說,是紀念諸葛亮的,諸葛亮率軍到雲南,城中父老設庭燎歡迎。我被一個個傳說陶醉了。我並非不知道,在茫荒的古代,火給人帶來了溫暖、光明,也帶來過災難、恐怖。這種既敬又畏的心情在火把節民俗中得到表現,得到宣洩。但是我不願驚動白族老人的夢,也不願驚動自己的夢。當奧林匹克的聖火燃起時,不也是現代人的火把節嗎?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十九期;民國7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