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雲省主席效命中央的幾項勞績

作者/林興智

一、下廣西打南寧 解除武漢威脅南京的危局

正當在武漢稱雄要進攻南京之際,中央想出釜底抽薪的辦法,立時委任雲南省主席龍雲為討逆軍第十路總指揮迅速出兵去打桂系老巢南寧。龍主席就以九八、九九兩個基本師為主幹,調編其他富有作戰經驗的部隊,共計二十一個團整裝出發,委任幹練將師盧漢為前敵總指揮,龍雲主辦之雲南講武堂軍官候補生隊,以大隊長盧濬泉、大隊附曾澤生嚴格訓練而將畢業之一千多學員,組成隨營軍官學校附總指揮部與二十一個團出發下廣西,預定在戰勝後在南寧舉行畢業典禮。

盧漢率領的大部隊浩浩蕩蕩由昆明出發,乘火車到芷村站下車,便開始步入萬里長征,經過開化、剝隘等縣進入廣西省境,取道龍州西南道轉北而直達南寧,駐防各城市桂軍,都早向南寧集中,固守城池,沿途並未遭遇著任何戰鬪,訓練有素之民團,為局勢所迫,也只得收甲藏兵,順利地為我軍協辦糧袜,一切均稱順利。一到南寧城郊,立即搭製浮橋,過江進攻南寧,桂軍以固守南寧為主,在城郊與我作局部阻擊出戰外,即鑽入城垣。我軍重重包圍南寧,另派一部隊駐紮省垣附近重要城市,總指揮部設于西北方「亭子」鎮,除總部直轄部隊預備隊外隨營軍校附之。四方攻城部隊,積極發動進攻,李宗仁、白崇禧親手訓練的守城部隊,遇到久煉成鋼的雲南部隊,棋逢敵手,攻守戰鬪非常激烈,槍砲聲中呼聲動天,撕殺聲震動了山河,防守北門更強硬的守兵,遭到我第十八團的猛攻,其戰況激烈更可想而知。中央好幾次派戰鬪機助戰,有時炸彈落在邕江之中,門大的魚都漂浮于江面,也曾空投軍餉和補給,我校學生燒柴火,濃煙沖天,舖白布以作標號,迎接空投,我軍首次見到中央票軍餉,得到相當慰藉。

我軍雖有高度戰鬪能力、視死如歸精神,然而桂軍以逸待勞,並有充份時間建築固守城池的各種特殊工事,並配合四部民團與城內守軍使用的種種暗號消息和秘密接濟,有助於敵人的固守城垣,靈活應戰效用很大,在四十天攻城激戰中,我軍損失慘重,始終未達成破城而入之目的。

圍城已達四十天的那天,忽然發現城內守軍有異動,繼之又有出擊反攻跡象,原來北向高山已出現李白由武漢撤退返廣西保家的部隊,自晨八時起城垣敵我雙方開始更激烈死戰的戰鬪。亭子總部早在北面高坵上佈滿一連串野戰砲向北面山嶺和山腰敵軍砲轟,並派後備隊及警衛營幾次向敵進攻,盧漢坐鎮砲列之間親自指揮,我隨營軍校集團武裝守備砲排之邊,以敵軍陣地在高山,視程開闊,完全控制我低線之坵崗陣地,我軍由低線陣地向上反攻,幾次衝鋒陷陣,及至午后時刻,均無結果,而損失卻特別慘重,甚至警衛部隊亦均派出攻擊,亦無戰果,圍城各部隊終日激戰後,亦因戰鬪不利,逐漸向總部方向集中,情況非常嚴重。

黃昏時北山敵軍陸續下山,向我總部陣地猛撲,先頭部隊逕向總指揮位置湧來,相距不過四、五十公尺,敵人面貌均已顯明,再朝前就可以擊著總指揮,這是我們親眼窺見的,但盧漢總指揮非常沉著,指揮若定,毫無驚惶,急下令警衛營,各放三次十子槍,並高聲喊:殺!殺!殺!敵人衝鋒兵前仆後倒,後續部隊不知我陣地實情,不敢續上,此時已是黃昏後,薄慕下沉,槍聲漸次減少,陣地略顯安靜,總指揮下命令全部部隊連夜向西北方武嗚方向撤退,連夜行軍含枚疾走,耳朵裡老是槍砲聲不絕,第二天清晨抵達武鳴,將武鳴解圍,合軍取道恩隆馬塘線上西林向雲南邊界走,沿途曾經幾處發生激烈戰鬪,剩餘部隊又犧牲了好多,團長陣亡幾個,各地駐軍的阻擊,民團的擾亂,沿途均在作戰,道路漸次崎嶇,傷兵日益增多,行軍序列遭遇到的困難,難以言狀,天天只聽到總指揮的命令,前面的部隊走快一點,此時竟聽不到中央任何援救的消息,也再看不到中央飛機護航的影子。渡過那大江時,馱運槍枝騾馬隊被大江水沖去很多,部隊的渡江也都利用大木頭、大木板、大門坊來使用,敗退困難,說不完講不盡。

最後終於才回到雲南境內的廣南,大家深深地喘了一口氣。辦理些收容善後工作,便到開化整編殘餘,下廣西時雲南健兒二十一個團,現在儘量拼湊,也只編得兩個團,十九為報效中央打南寧而犧牲,這場最慘痛的打南寧戰役,雲南損失最大,可是達成了戰鬪的最大目的,挽救了南京的危局,後來中央對雲南作如何的鼓勵不得而知,可是龍主席時代效命中央這次偉大戰役,已鑄成歷史上永遠存在的輝煌記載。

二、血戰台兒莊 發揮雲南健兒高度的作戰精神

李宗仁指揮獲得大勝的台兒莊戰役,擊潰日本皇軍,佔領台兒莊重鎮,舉世聞名,稱為抗日戰爭中一項輝煌勝利,主要是擊破日軍佔據台兒莊進而要圍攻徐州的重大依據。民國廿七年四月日軍又以板垣、磯谷兩個堅強師團附偽軍劉桂堂部約三萬多人反攻,再想奪回台兒莊,第一線守軍于學忠、湯恩伯部阻止不了日軍攻擊,台兒莊危在旦夕,李宗仁眼看台兒莊不能守,徐州將是岌岌可危。李宗仁、白崇禧當此重要關頭,靈機一動,便想到如鋼如鐵、穩紮穩打滇軍部隊,請准 蔣介石後即調在鄂北豫南整訓的六十軍出來執掌大事,其時前線于學忠、湯恩伯已混亂潰退,而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反而對六十軍盧議軍長說,台兒莊情況前幾天很緊,目前已趨緩和,一方面于月之十七日下命令急速向東開拔,火車載軍速進,不准下站,伙食給養均派人充份送上火車,白崇禧並一再囑咐,務須于廿四日前渡過運河到北岸台兒莊東北地帶集結完畢,內部危急,緊張程度在白崇禧內心有數。按照軍規增援解圍部隊,遠道趕來,原地守軍應該將陣地及戰況情形詳詳細細交代清楚,事實上則以忌妒心情,暗作陰心,只顧縮兵收隊,在旁看作冷笑,輕易讓滇軍倉倉促促進入陣地,在遭遇戰鬪中雖擊斃敵人不少,而我軍開始就損失慘重,與敵人短兵相接,肉搏拼命的當中,一位驍勇可敬的陳旅長不幸陣亡,陣地平坦開擴,正利于敵軍機械化大隊坦克車大砲的活動,我軍佔領據點後積極忙作工事隱體,連夜建築之工事到白天又被敵砲摧毀,隨築隨毀,而我隨毀隨築,李宗仁答應軍部中請,急運沙包無數袋,供應及調派砲團營增強擊敵力量,有求必應,毫不延遲,李宗仁、白崇禧看重滇軍,亦愛護滇軍,從此對付日軍已轉守為攻。

將鳥瞰台兒莊的禹王山頂太陽旗撕毀而換上國旗,進攻時,肉搏吶喊叫囂聲配合槍砲聲,天地為之動搖,其戰鬪之激烈再度擊破了日軍肝膽,禹王山為重要據點,故雙方願付出駭人之代價,此後許多重要據點,都歸入我控制範圍,敵軍詭計攻擊乘深夜大雨猛攻均未得逞。

正當著重禹王山陣地,調大隊加強鞏固之際,蔣介石到車輛山車站對盧議軍長說:台兒莊的得失,有關國際視聽,必須以一師堅守,因此抽調一八四師進佔台兒莊,而禹王山建築工事及其他準備固守工作,依舊繼續進行,繼續戰鬪,一直到五月中旬穩紮穩打衝衝殺殺,竟將板垣、磯谷兩個師團,幾乎消滅殆盡,日軍屍首累積如山,在用石油焚屍前搜檢重要官兵遺物時,得到一本軍官日記,大意說我們中隊由日本長崎上機時,官兵二百五十人,經過戰鬪只剩一百四十人,進攻禹王山又傷亡一些,他請求編為決死隊,在夜間奪取禹王山陣地,以報天皇云云,軍中傳閱大大鼓舞了官兵士氣。血戰台兄莊部隊卻是龍雲省主席、盧漢軍長多年培養健兒,一個個在戰場英勇表現,無形中會令人敬佩到龍主席為國效命的功勛。一○八五團長曾澤生係記者在軍官候補生隊的大隊附,血戰台兒莊其部下校尉多屬同學好友讀其戰役記,不禁感慨萬端!

回憶當年,當日本向我開始進攻時,白崇禧將軍主張對日絕不妥協,並須焦土抗戰到底,等經最高軍事會議通過後,次日日本各大報紙以胡桃大大字在首頁榜題說:「戰神白崇禧出來了!」整個日本起了很大震動。今日又是白崇禧指揮如鐵如鋼,在中國多能與日軍比擬的雲南講武堂獨特作戰精神的健兒血戰台兒莊,更給予日本皇軍對滇軍又深一層的印象。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首相近衛文磨切腹自殺前的幾分鐘,也說不定會回憶到中國戰神白崇禧和滇軍驍勇作戰的精神。

三、孤軍死守錦州,在東北與中共之最後一戰

接近大陸整個淪陷,最西南邊省滇軍又被調到東北山海關外重鎮錦州作最後與共軍的決死鬥,盧濬泉將軍的第六兵團及師轄其他部隊,合計亦不過三萬多人,竟與林彪的四十多萬大軍激烈作戰,肉搏到一槍一彈一兵一卒地揭三尺,直到人地埋藏一處,其犧牲之慘烈,不忍卒聽。

一位參戰的副師長評論說,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交付給你防守陣池,必須守住,如果被敵人擊破,把陣地失守,即使你能說一百個理由,也不能卸責,軍令蠻橫如山,無可駁斥。可是孤軍死守孤城,眼看被超過我十多倍的兵力,把壯士一個個擊斃,陣地一處處摧毀,上級指揮部門未想想支援前線挽回國運的戰略,所負責任則不可輕易卸脫。一如陣前易帥,把與第六兵團具有密切關係的孫渡主帥調離錦州,前往熱河任行政官,調一位不詳戰況的人來接任,此屬兵家之大忌,把協同作素有精誠團結的友軍調往他處,減少各部隊組合力量,在守軍作最後掙扎時,還給予空頭支票的命令說,苦守三天援兵即可到達,結果兩個三天也見不到援軍的蹤影,此屬欺騙前線貽誤軍機。

林彪集中了整個東北的精銳部隊和使用了日軍交下的優良武器,以四十多萬大軍猛打一個據點之時,我們固執的部隊仍分兵靜守瀋陽、長春,而不縮短陣線集中兵力以救孤軍。眼看萬里江山快要變色,而我們自己一大股部隊卻守著空空的東北大地,既沒有堅固佔領作為與敵分庭抗立的大計劃,也役有與敵人作鼎立三分的國策,只白皚皚的眼睛看著共軍把我們個別的一個個吃掉。當孤軍誓死與錦州共存亡之際,最高當局電知守軍說,苦戰多日頗多慰藉,東北大局尚望弟等支撐,這是使守軍快作敵人砲灰的話,不立即調兵遣將以支援,反而對戰士作客套話,價值何在?何況這是一場與中共四十多萬大軍在山海關前最後的生死決鬪呀!

林彪摧毀了錦州,率領五十萬大軍進入山海關,匯合中原共軍便蓆捲了整個大陸,不幸無辜的善民便遭遇著血惺的普遍鎮壓!五千年優越文化便遭打擊與摧毀。憶當年抗戰勝利後,曾有思想精明眼光遠大的將領,不主張復員而要準備對付共產黨,他們說打日本人容易,打共產黨困難,因為日本人好防,本國人不好防,竟未經當局採納,且不要說整軍對付共產黨,實施復員期間,就有整軍整軍的國軍易旗走向延安去了,大陸淪陷的這盤冤枉賬,只有待歷史學家去決算了。

但是錦州戰役是雲南講武堂軍官候補生隊出身的大隊長盧濬泉將軍擔任第二兵團而堅守,龍雲省主席培養出的這位大將軍率領著雲南健兒與林彪作最後一戰的生死鬪,名垂青史,永留人間。記者遠在沙烏地阿拉伯讀到《雲南文獻》第十八期所載,民國三十四年雲南省政府改組側記,以及對側記後幾點補充兩篇文章後大有傷感。乃將龍雲省主席過去效命中央的幾點勞績,粗文大意寫出梗概,以供讀者參考,抛磚引玉,尚望對此類問題有研究興趣者多賜佳作,以表龍主席對國家之赤誠和效命中央的勞績。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