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的南詔國

作者/梁本仁

雲南的南詔國,原名是為蒙舍詔,因他的位置居最南,所以稱為南詔。那時與他並立的,尚有五詔,他併吞了那五詔,才稱為南詔國。那五詔的名稱是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摩些詔、蒙漏詔。

雲南自唐朝以來,民間所流行的六月二十五日火把節,即由蒙舍詔吞併其他五詔時所引起的節日。自吞併五詔後,在唐時一度很強盛,當時的首領是蒙歸義,在唐朝 開元二十六年,曾冊封為雲南王,天寶九年以後遂有雲南之地,曾僭號大蒙治佯苴咩也,即今雲南 大理縣。貞元十年又改國號為南詔,後稱大禮,唐朝中葉以後,因吐蕃強,一度曾臣服吐蕃。五代石晉時,為段氏所據,稱大理國,後為蒙古所滅。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