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抗議「異域」扭曲李彌將軍情節啓事
原載:青年日報一版
「異域」是一頁非常珍貴的國軍在異國緬甸的血淚奮鬥史,凡是中國人,都應該看一看這一頁被遺忘的歷史。民國三十八年底,盧漢(當時之雲南省主席)叛變,李彌將軍麾下的國軍第八軍在雲南撤退時,被共軍陳賡部隊追擊,我軍部隊逐漸被擊潰,最後只剩下李國輝上校率領的一個團,跋山涉水,歷盡艱苦,終於抵達緬甸境內的叢林地帶,且與緬甸政府軍經過數次的浴血作戰,才佔據了-該地區,並建立了一個反共的基地。在短短的數年間,該地區由數百人的「孤軍」擴充到六萬餘人的「雲南反共救國軍」。這支部隊由開始成立,到撤退台灣共約四年的時間,這頁歷史就是記錄這支部隊的點點滴滴。
生活在台灣和海外的中國人,只要是愛好民主自由,對於在「異域」建立反共基地的國軍和地方團隊都視為英勇的構擊戰士,肯定他們的忠貞,感激他們對國家民族的犧牲奉獻。他們是中華民國在海外的另一支堅強反共武力,由於怕國際間對台灣施加壓力,所以政府不便承認是我們的國軍,也未給予任何番號裝備及糧餉,所有的糧餉都是「反共救國軍」自行籌措的。雖然他們物資缺乏,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反攻大陸,打回雲南去。他們熱愛國家,不因政府未予其補給而心懷怨恨。邊區生活雖苦,但精神上卻非常充實。泰緬地區的華僑青年,受到李彌將軍的精神感召,陸續加入「反共救國軍」的行列,使「孤軍」在短短的數年間已增加到六萬餘人,因為部隊擴充十分快速,引起緬甸政府的畏懼,再度向聯合國控告我國政府軍侵佔領土,我政府才不得不下令「反共救國軍」自邊區撤退回台灣,結束與緬甸政府數年來之領土料紛,「異域」就此落幕。
目前上映之「異域」一片,劇中對統帥李彌將軍之描述極端不當!李彌是位溫文儒雅的將軍,對待長官與部屬均有一定之禮數,絕不會在宴請部屬的餐會上做出有損形象的言語動作。怎麼可能當著眾多賓客的面拿著酒瓶來與「國輝」乾杯?怎麼說出有損身份與人格的話來?身為將軍部屬的我們,覺得十分難過!李將軍在台灣的部屬至今尚有萬餘人,居住海外者亦不少。相信他們看到該片中對將軍的描述,一定極為憤怒!李將軍愛護他的部屬,更照顧他們的眷屬,除了請求政府優先配給住宅之外,並以私人關係請求企業界捐贈社區之相關設施;對因公殉職人員之眷屬,除協助申請額外補助,每逢年過節更分送禮品以示慰問。
在該劇中的李彌將軍穿馬靴,配「上將階」,與事實不符!將軍當時仍為中將,而在我們的印象中,將軍從未穿過自行縫製的軍服。無論任何場合,將軍所穿戴之服裝均為政府發給之制式服裝,更不會穿馬靴來顯示其指揮官之身份。我們追隨將軍有年,從未見他穿過馬靴!
至於向元江撤退之命令,絕非由李彌將軍下達,因當時其人在台灣。且該劇對部隊的撤退,描寫得像逃難的老百姓。部隊的撤退,一定是眷屬先走,有車輛運送,有少數的兵力保護。部隊後走,而且是一梯次、一梯次的撤退,後面尚須有斷後的兵力。劇中的這次撤退,簡直是落荒而逃,指揮官、帶隊官沒有一點敵情觀念!遭到埋伏而被擊敗是有可能的,但像劇中在喝江水時遭襲擊,部隊事先竟未放出警戒哨與警衛,這不是正規軍會犯的錯誤!這種錯誤連地方團隊都不該犯,怎會發生在身經百戰的第八軍部隊?使我們看了更是氣憤填膺。
在此,我們對反攻雲南之實際情形作一說明。反攻雲南是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整訓,有許多的地方團隊加入後才開始策劃的。反攻有兩個目的:其一是有一股國軍遺留在雲南邊境各縣,希望「救國軍」去接應他們;其二、為緩和緬政府在聯合國控告我政府,且當時美國政府為了要牽制中共,要求在異域的國軍反攻雲南,並由美國直接援助武器。經李彌將軍請示政府後,同意該計劃。同時美方表示,若「救國軍」不反攻雲南,會遭聯合國強迫撤回台灣,以此逼迫留在異域的部隊進攻雲南。在進攻雲南的戰役中,共攻下了十六個縣。驢、馬支隊自雲南境內運回基地大量的糧食,武器也大都換為美製新品種,所以火力十分旺盛。後來因兵員補充不足,且中共援軍快速增援,故進攻一個月後便撤回基地。反攻雲南這個任務是由李彌將軍親自指揮的,撤退時將軍指定李國輝團(主力)最後撤退,將軍在團部指揮所指揮全軍撤退後,始隨團指揮所撤離戰地。
而該劇中,部隊撤回台灣前,李彌將軍與李國輝師長之對話純屬虛構!因將軍在部隊遷台半年之前,即已奉命回國述職,且將軍了解到國際壓力使他不可能再返邊區住所,故對邊區部隊已做妥善安排,將軍對繼任者交待,應留一股根在那兒,以作為日後反攻的力量,並非為自己之虛名著想!將軍只希望為國家民族在異域留下一股力量,無論誰指揮都沒關係,絕不能連根都拔掉,那就太對不起為保衛在「異域」的生存而犧牲的那些弟兄和眷屬了。
「異域」全片強調與訴求的是自立更生,沒有國內的補給與外援,這些並沒有錯。我們是「孤軍」,親身體驗到物質的缺乏、生活的艱困。但後來逐漸獲得了改善,李彌將軍不但向國內請求支援,亦向駐泰大使館請求僑社捐助,並以其影響力請求泰國政府警察總監──乃炮將軍──給予方便,將華僑捐贈的物資源源不斷地經過泰國邊境運入基地,以改善反共救國軍與眷屬的生活,並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銷售給泰國華僑,以增加總部的財源。建設基地、改善居住生活環境,並設立雲南反共大學以吸收愛國之華僑青年參加反共救國軍之陣營。以當年台灣的經濟力量,要想補給邊區是十分困難的,同時若非美國的支援,更是無法可施!如果因此怨恨政府未盡照顧之責,似乎未盡公允,也許政府有心,却力有未逮。劇末李國輝團長口中表達的「冷漠」是何所指?軍人保國衛民是天職,戰死沙場應予眷屬撫恤,告老還鄉政府應給予奉給養老,生病應給予免費醫療,這些也都有了!
我們雲南反共救國軍除了表達親身經歷之事物外,亦惑念在異域歷次戰役中陣亡的長官與同袍,因為他們的英勇犧牲而創造了國軍在該區的一頁光榮歷史。最後我們要告訴國人,李彌將軍已逝世十七年,「異域」這部電影侮辱李將軍的人格,是我們所不能忍受的。我們在此,對「異域」的編導提出嚴重的抗議!
註解:
①官兵總人數至四二年十二月為一六、○六四人,眷屬一五、○○○餘人。
②四○年四月初至七月初向滇境一度攻入四個縣局,十六鄉鎮,旋又撤回。
③廾九年三月初進入中緬未定界及至緬東,大其力之譚忠(廿六軍)李國輝(第八軍)羅庚(滇南地方團隊)三部合計兩千餘人,是為「滇游」種籽部隊。
朱心一 七九、九、十五查註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0期;民國79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