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首義推翻洪憲帝制史實
作者/楊亮臣
洪憲帝制未發生前之倒袁準備
民國四年袁逆世凱稱帝,二次革命軍起,滇黔軍隊,奉袁氏令調赴援川,雲南督軍唐繼堯,(字蓂賡)時以貴州都督,任滇黔援川軍紀司令,甚不滿袁氏所為,電商前滇都督蔡鍔,(字松坡)欲聯合滇川黔桂四省組織聯合軍,會師長江流域,以減袁氏勢力,因佯為奉命,唐蓂賡則遣葉荃師長,黃毓成司令,率師入川赴重慶,蔡松坡則遣謝汝翼司令劉雲峰梯團長率師赴中州,而陰則先欲與四川討袁軍紀司令熊克武聯合,共圖倒袁,並密電約庾恩暘南旋,襄理軍務(時庾任貴州軍事代表駐北京)電為袁探檢獲,索密碼去譯得大意,袁因派人監視庾之行動,百計苦不得脫!
滇黔師次川境,聞獨立各省,皆以餉械軍不支,相繼瓦解,而袁氏亦忌滇黔軍有異,急電促唐蔡將軍撒兵,謂長江流域,現已無事,滇黔道遠,無庸跋涉云云,唐蓂賡知事不可為,乃變更計畫徐待時機再舉,遂推兵攻熊,以敷衍其事,熊敗亡走,二次革命軍至是遂完全失敗。
假使獨立各省,事前早有準備,餉械源源接濟,支持稍久,則滇黔軍一出,實具左右南北之勢,而倒袁之目的,或不俟護國軍起而已達矣!
厥後袁氏計調蔡松坡入京,(蔡松坡之調京也,有謂組織內閣者,有謂任參謀紀長者,有謂任湖南都督者,而督湘一說,尤為當時國務組理熊希齡所贊成,並曾以此意電蔡勸駕)。
蔡松坡離滇前舉居唐蓂賡以代,但蔡於去京途中,甫抵香港,湘督已發表為湯薌銘,內閣總理,及參謀總長之說,更屬子虛,及抵京後,袁僅畀以高等軍事顧問,後任為參政院參政,將軍府將軍(昭威將軍)經界局督辦,大元統率辦事處辦事員等等職,名為優遇,實等幽禁,松坡知之益深,自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唐蓂賡督滇之任命發表後,遂自黔中移節昆明,於整軍經武之暇,嘗語人曰:目前大局,雖甚平靜,而亂機四伏,難保無事,吾滇地險民強,可資戰守,若取三迤(指雲南迤東、迤南、迤西也)子弟,而施以軍事教育,勗以國家大義,將來國中有變,奠定神州者,必當世所不注意之雲南也。於是對於軍事上,益為種種之籌備。其由精神上著手者,如提倡軍隊武勇精神,而注重各種技術,並親臨教授,注重軍隊德育智育,而設將校講學會,授以道德要旨,法制概要,名將軍略,王學(王陽明之學)旨要,孫吳兵法暨軍事各學,並印刷理學諸書,分授將校自習。
提起軍人愛國精神,而每集合官兵,輒訓以中國外患內憂,禍至無日,及引德意志普魯士軍隊、日本軍人,為之模範,其由實驗上著手者,如滇省軍事人才,大半出於講武學校(雲南講武堂),袁氏惡其成材,多為革命之資,久欲取俏該校,唐則極力保存,加意整頓,上年(民國三年)八月添招志願隊學生百餘名。並將測量局學員,調入該校學習,以培養軍事人才。
當時擴張軍隊非中央許可不能施實,而袁氏欲帝制自為,嘗抱一強幹弱枝之計畫,擴張軍隊,尤為難得請准,唐蓂賡知其隱,乃藉補充缺額名義,陸續派員徵兵,又藉口防亂,添編警衛二團,任唐繼禹、趙世銘為團長,以秘密擴張軍隊,並以上年籌集之公款,二百餘萬元向德國訂購軍械,(歐戰發生,此項軍械,僅運一部來華,為袁氏扣留,迭派員赴京交涉,終無結果),藉準備秋操名義,振軍需科長繆嘉壽,赴日購數十萬元之軍用械品,及於省中儲存各械,極力修理,並令兵工廠日夜趕工造子彈,以籌備軍實,派參謀數人,分頭調查長江一帶軍情,以周知各省軍隊情形,此皆唐蓂賡未雨裯繆之計畫,(李宗黃先生亦係當時派往上海與孫中山先生連絡之代表)在當時於袁氏無拔劍張弩之嫌,在後日於舉義有駕輕就熟之效,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此為獲國成功之關鍵。
洪憲帝制未發生後之倒袁行動
當帝制問題發生以前,唐蓂賡嘗謂僚屬曰:「觀袁氏近日形述恐不安於紀統之位,如有不伕舉動,擅更國體,當與中原豪傑,共除之,無何楊度等之籌安會產生,段芝貴等之擁袁帝制通電至,皆承袁旨意,鼓吹帝制者,唐蓂賡顧謂左右僚屬曰:「前言殆不幸而中矣!雖然吾誓不與此叛國賊不共戴天!」於是一方面與袁逆虛與委蛇,一方面則密召軍界中堅人物於混成團本部曉之曰:「袁氏不安總統之位,早已見諸形迹,今令楊度等公然設籌安會,大倡君憲救國之說,顯吾輩以無量數,鐵血赤誠換來之民國,茲一旦為被獨夫奪而私之,是可忍孰不可忍,繼堯雖不敏,願與天下英雄殲此國賊,諸君之意如何?各軍官皆奮然曰:將軍尚能犧牲一切權利,為國為民,吾等部下,又安敢不傾誠聽命,執戈效死,唐蓂賡悅曰:吾固知君等之必贊成也!因與各軍官約定三事:㈠積極提倡部下愛國精神。㈡整理武裝準備作戰。㈢嚴守秘密,各軍官受諭後,皆歡忻鼓舞而退,時民國四年九月十一日事也,是為首義前之第一次會議。
未幾籌安會之勢力,日益膨脹,十九省贊成之偽電,紛紛馳至,滇中各界,各發表意見,願從唐公討逆,唐蓂賡復召集軍界中堅幹部訓曰:「袁氏盜國,已成事實,吾輩衛國天職,各界信服,若不亟起圖維,不惟外無以對國民,即內亦無以對良心也,言詞激切,聞者感動,因決定起義時機:㈠中部各省中,有一省可望響應時,㈡黔桂川三省中,有一省可望響應時,㈢海外華僑或國民黨接濟餉精時,㈣如以上三項時均歸無效,則本省為國民人格計,亦毅然決然,宣告獨立,時民國四年十月七日事也,是為首義前之第二次會議。
議定後遂派劉雲峰等往江蘇,趙伸、吳中桂等往廣西,李栽生等往四川,楊秀靈等往湖南,呂志伊等(呂為中山先生派來滇之同志)往南洋,與各該地同志聯絡,此蟹貝州、廣東等處,皆事先已派有人,此時惟密函諭之,照辦而已,先是袁逆振其私黨數人,來滇運動各界贊成帝制,至是偵得唐蓂賡懷抱大志,密電袁氏:「謂唐繼堯態度不明,請先事防備,」一面復逞其鬼蜮陰謀,煽惑破壞義舉,唐公知之,密召軍界中堅諸人訓曰:「袁氏盜國,天人共憤,本省義舉佈置,近亦大有進展,但此舉關係重大,於未發表以前,內雖有積極進行之準備,外仍須示以消極鎮靜之態度,並須嚴防奸細,煽惑軍心,庶不至有差誤,眾唯唯奉命,時民國四年十一月三日事也,是為首義前之第三次的會議。
俄而朱啓鈴等通告:「參政院彙齊全國國體投票,全數主張君主,並擁戴袁氏為中國皇帝」之電至。唐公謂僚屬曰:是烏可騙人者,吾有彼盜國之鐵證,偽造民意電,在吾行悉宣布之,以告國人,以告友邦,彼雖狡獪,殆亦無從置辯,因囑積極籌備,並計畫餉械辦法,餉則除由財政廳竭力籌措,暨由各方面設法補充外,一面預備由本省鐵路、水利、墾殖、電報、造幣、製革、織絨各局廠存款項下,儘數提借,一面秘密派員,往海外勸幕,並議設籌餉總局,辦理籌餉事務,軍械一項,除已派人到日本購買者,陸續運滇,並修配庫存各械,晝夜趕造槍炮子彈外,復電飾各縣,將原有保衛地方之槍枝,悉數收集解省。
又以四川為出軍要道,因命鄧泰中、楊蓁所部兩支隊先向川邊進發,既而聞李烈鈞先生亦憤袁氏叛國,到香港有所計謀,乃命唐繼禹藉調查自來水設施名義,赴港與之接治,旋又聞蔡松坡先生在北京住宅被搜,與同志潛赴日本,復命鄧泰中赴滬港,探其踪跡,邀約來滇,共謀義舉,維斯時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迭有密電至滇,囑唐公拿辦黨人呂志伊李根源等,迨十二月中旬,李根源入滇後,唐公又於同月十八日,接統率辦事處電云:「急滇唐將軍華密,奉大元帥訓令,據探報,有亂黨要人入滇,煽亂情形頗顯,唐將軍公忠體國、智勇兼優,必可鎮懾消滅,倘有亂黨赴滇,或猝生擾亂,准唐繼堯以全權便宜處置,無論何人,但有謀亂行為,立置於法,事後報明,無庸先行請示,所有偵勦出力人員,均准破格請獎,要在保全地方治安,勿使生靈塗炭,予有厚望焉,特達處巧印」。
同月十九日,又接大元帥統率辦事處電:「略譴祭鍔戴戡偕同亂黨入滇謀亂,應嚴查防,是時海防、河內、老街一帶,袁探密如蛛網,唐蓂賡心慮之,令其弟唐繼禹在海防迎致李蔡等人,暗為保護,十二月十八日,蔡松坡先生繼李烈鈞先生之後入滇,已抵蒙自,袁氏偵知、密電黨羽阿迷(開遠)縣知事張一鵾知事洩,懼而逃逸,故唐蓂賡於李蔡等到齊之次日,即召集本省各重要人員,並各省先後到滇同志多人,會議於其寓所,到會者為蔡鍔、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劉祖武、張子貞、方聲濤、顧品珍、熊克武、黃毓成、殷承瓛、由雲龍、籍忠寅、劉雲峰、楊蓁、唐繼禹、李曰垓、戴戡、孫永安、龔振鵬、戢翼鵬、但懋辛、周官和、王伯拿、李雁賓、庾恩暘等,唐蓂賡宣言曰:袁氏盜國之野心,已不自今日始,今則叛邇昭著、國命垂危,苟聽其所為,不惟無以慰締造民國諸先烈之英靈,行且亡吾國吾種,陷吾神州大陸於萬劫不復之境,此繼堯所以有申罪致討之決心,今幸天佑中國,各處同志成謀響應,催促起義,事機已熟,四方豪傑,翩然來助,拯此殘生之民國,而使之不為元惡謀殺者,胥於是乎攸賴,頃梁啓超先生來電,謂外交繁急,袁將賣國,請即發動,宣布舉義日期,不可再緩,在會諸人,均齊聲稱善,相繼發抒言論,淋漓痛快,遂議定先電袁氏,請令其取俏帝制,殺楊度等十三人,以謝天下,限二十四時答覆,如屆時無答覆或答覆無圓滿之結果,即以武力求最後之解決,隨議組織臨時政府,及擬訂各種軍事計畫,時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事也,此為首義前之第四次會議。(此次會議是蔡松坡李烈鈞兩先生到滇滇後參加之首次會議)
次日夜十點鐘,唐蓂賡復召集外來同志諸人,並本省上校以上軍官,及各機關首長,開第五次會議於將軍行署,到者為蔡鍔、李烈鈞、任可澄、羅佩金、張子貞、黃毓成、顧品珍、殷承瓛、戴戡、陳廷策、劉法坤、成恍、孫永安、趙又新、楊杰、戢翼翹、葉成林、歐陽沂、何海清、馬為麟、吳和宣、盛榮超、鄧項、唐繼禹、李沛、李友勳、徐進、馬驄、秦光第、李修家、李朝陽、董鴻勛、趙世銘、李琪、胡道文、王伯羣、李雁賓、庾恩暘等,共行宣誓,其誓詞曰:擁護共和,我輩之責,興師起義,誓滅國賊,成敗利鈍,與我休戚,萬苦千難,捨命不渝,凡我同人,堅持定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誓畢,並各書本名,歃血為盟,眾三呼中華良國萬歲而散。(歃血之玉杯,曾在歷史博物館展出)
時唐蓂賡又恐各界人眾,尚有未盡知此舉者,乃命兼警察廳長唐繼禹,召集紳商各界演說首義情形,人心大悅,稱頌不置,先當籌安會發生時,唐蓂賡以護國大計,密告巡按使任可澄先生,任慨然曰,吾意亦謂非此不足濟事,遂單銜先電袁氏,勸其取消帝制,至是唐蓂賡復與任可澄先生聯銜,於十二月二十三日照前所議致電袁氏,文曰:「北京大總統均鑒,華密,自國體問題發生,羣情惶駭,重以列強干涉、民氣益復騷然,金謂誰實召戎,致此奇辱,外侮之襲,責有所歸,乃聞頃猶籌備大典,日不暇給,內拂輿情,外貽口實,禍機所醞,良可寒心,竊我大總統兩次即位宣誓,皆言恪遵約法,擁護共和,皇天后土,實聞斯言,億兆銘心,萬邦傾耳,記曰與國人交止於信,又曰民無信不立,食言背誓,何以御民,綱紀不張,本實先撥,以此圖治,非所敢聞,計自停止國會,改建約法以來,大權集於一人,凡百設施,無不如意,以改良政治,鞏固國基,草偃風從,何懼不治,有何不得已,而必冒犯叛逆之罪,以圖變更國體,此者代表議決,吏民勸進,擁戴之誠,雖如一致,然利誘威迫,非出本心,作偽心勞,昭然共見,故全國人民,痛心切齒,皆謂變更國體之原動力,實發自京師,其首禍之人,皆大總統之股肱心臂,蓋楊度等之籌安會,煽動於前,而段芝貴等所發各省之通電,促成於後,大紀統知而不罪,民惑實茲,查民國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令有云:民主共和,載在約法,邪說惑眾,厥有常形,嗣後如有造作讕言,紊亂國憲,即照內亂罪從嚴懲辦等語,楊度等之公然集會,朱啓鈴等之秘密電商,皆為內亂重要罪犯,證據鑿然,應請大紀統查照前項申令,立將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段芝貴、朱啓鈴、周自齊、梁土詒、張鎮芳、袁乃寬等,即日明正典刑,以謝天下,煥發明誓,擁護共和,則大組統守法之誠,庶可為中外所信,而民怨可稍塞,國本可稍定,繼堯等夙承愛待,忝列司存,既懷同舟共濟之誠,復念愛人以德之義,用敢披瀝肝膽,敬效忠告,伏望我大紀統改過,不吝轉危為安,民國前途,實為幸甚,再者此間軍民,痛憤久積,非得有中央永除帝制之實據,萬難鎮勸,以上所請,乞於二十四日上午十點鐘以前賜答,臨電涕泣,不知所云,謹率三軍,翹企待命,開武將軍督理雲南軍務,唐繼堯、雲南巡按使任可澄叩漾印,」次日蔡松坡復與戴戡會電袁氏,請如前電,懲辦元凶,取消帝制,文曰:「北京大紀統鈞鑒,華密,自籌安會發生,演成國變,紀綱廢墜,根本動搖,馴至五國警告迭來,辱國已甚,人心惶駭,禍亂潛滋,鍔到東京以後,曾切詞披布腹心,未蒙采納,彌月以來,周歷南北,痛心召侮,無地不然,頃聞抵滇,輿情尤為憤激,適見唐將軍,任巡按使樣日電陳,籲請取消帝制,懲辦元凶,足徵人心大同,全國一致,鍔等辱承恩禮,感切私衷,用敢再效款款之愚,為最後之忠告,伏乞大紀統於滇唐將軍,任巡按使電陳各節,迅予照准,立將段芝貴諸人明正典刑,並發明令,永除帝制,如天福我國,其永賴之,否則,土崩之禍,即在目前,噬臍之悔,云何能及,痛哭陳詞,屏息待命,鍔戡同叩敬印。」電去後,袁氏限滿無覆,於是唐、蔡、李諸公,乃於二十五日通電全國,反對帝制,宣布雲南獨立,匕鬯之騖,軍民歡汴,唐蓂賡復召集各界,與蔡李諸公次第演說,宣布獨立大旨,且曰吾輩性命與民國同生死,即與吾四萬萬同胞同生死,各界皆歡聲雷動,以為天之所以特生唐、蔡、李,而唐、蔡、李之所以引護國為己任者,雖曰時勢造英雄,亦英雄造時勢也!
錄雲南宣告獨立通電於後
各省督軍、巡按使、護軍使、都統、鎮守使、師長、旅長、團長、各道尹、各知事、各學會、各商會、各學校、各報館公鑒:天禍中國,元首謀逆,蔑棄約法,背食誓言,拂逆輿情,自為帝制,卒召外侮,警告迭來,干涉之形既成,保護之局將定。堯等忝列司存,與國休戚,不忍艱難締造之邦,從此淪胥,更懼繩繼神明之胄,夷為皂圉,連日致電袁氏,勸戢野心,更要求懲治罪魁,以謝天下,所有原電,迭經通告,想承鑒察,何圖彼昏,曾不悔過,狡拒忠告,益煽逆謀,大總統者民國之紀統也,凡百官等,皆民國之官守也,既為背叛民國之罪人,當然喪失元首之資格,堯等身受國恩,義不從賊,今已嚴拒偽命,奠定滇黔諸地方,為國嬰守,並檄四方聲罪致討,露布之文,別電塵鑒,更有數言,涕泣以陳麾下者,門牆之禍,在家庭為大變,革命之舉,在國家為不祥,堯等夙愛和平,豈有安於茲役,徒以袁氏內罔吾民,外欺列國,有茲干涉,既瀕召亡,非自今永除帝制,確保共和,則內安外攘,兩窮於術。堯等今與軍民守此信仰,舍命不渝,所望凡食民國之祿,事民國之事者,成激發天良,由茲大義,若猶觀望,或持異同,則事勢,亦略可豫測,堯等志同滇海,力等戴山,力征經營,固非始在,以一敵八,抑亦智者不為,麾下若忍於旁觀,堯等亦何能相強,然量麾下之力,亦未必能摧此土之堅,即原麾下之心,又豈必欲奪匹夫之志,苟長此相持,稍亙歲月,則鷸蚌之利,真歸於漁人,而萁豆之煎,空悲於鑠釜,言念及此,痛苦何云,而堯等與民國共死生,麾下則猶為獨夫作鷹犬,坐此執持,至於亡國,科其罪責,必有所歸矣,今若同申義憤,相應鼓桴,所擁護者為國有之民國,匕皂不騖,所驅除者,為叛國之獨夫,天人同慶,造一祀作孽,在一念之危微,保國覆宗,待舉足之輕重,散佈腹心,惟麾下實利之圖。唐繼堯、蔡鍔、李烈鈞、任可澄、劉顯世、戴戡暨軍政全體同叩。有印。(請參閱雲南文獻十五期,護國三傑賓主立場之論述)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1期;民國8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