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父親參加辛亥革命、護國起義及東征討陳的經過
──紀念辛亥革命八十週年
作者/李天健
光陰如箭,父親李宗黃離開人世轉瞬已滿十三年。在此辛亥革命八十周年之際,回首往事,益增對他老人家的懷念,憶及他生前對我談到一生中所經歷的驚濤駭浪,至今猶歷歷在目。一八八七年父親誕生於雲南省鶴慶縣逢密村;青少年時代,適值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日益猖獗,滿清王朝日益腐敗,眼看國事日非,生靈塗炭,極為痛心。一九○六年,懷著解救村民於水火之志,不顧山高路遠,步行十八天,赴昆明考入陸軍小學,一九○九年進入武昌陸軍第三中學。在校期間,為同盟會「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頒所感召,革命思想逐漸滋長。
一九一一年,父親被保送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深造。入伍僅三個月,武昌起義俏息傳來,漢族同學無不熱血沸騰,即與多年來接受反滿思想的滇籍好友密商前往參加。先至天津,加入同盟會,後趕到漢陽,在黃興總司令麾下任督戰參謀,參加反攻漢口序列。漢陽失守,東下淞滬,投效鎮江都督林述慶,仍任督戰參謀,於陰曆十月十二日隨鎮軍第一標攻城部隊激戰於鍾山天堡城,衝入太平門,次日進駐南京。其間父親親臨前線,與士兵並一屑作戰,當密集的槍彈從他身邊呼嘯而過時,他鎮定自若,頗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之概。他對士兵說:「我們這支部隊稱為『鎮軍』,就是要鎮定,沉著作戰。」他那勻稱的身材、矯健的步伐和烱烱發光的雙眼,引起了林督的注意;他那種英姿煥發、生龍活虎、勇往直前的軍人氣質,又頗得林督的賞識,於是在回鎮江成立鎮軍第六標時,父親因作戰有功奉派為第一營管帶,駐防瓜州。
一九一二年九月陸軍部公告,保定軍校於十月開學,要求參加辛亥戰役的學生返校。時父親已代理十二師四十五團團長,決辭職續完未了學業,然該師仍保留其職務,約定寒暑假返防區訓練官兵。由於多年教學相長,迭受保舉,一九一四年四月積功由大總統升為陸軍步兵上校實官,後又奉派至南京宣武上將軍督理軍務公署,任馮國璋部一等參謀。在此履新與續學難以抉擇之際,幸好軍校准假,得以前往南京就任。同年十月又到軍校參加典禮,順利畢業。
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勢力籠罩全國,袁世凱帝制議起,父親痛感革命之成果即將喪失、憤慨難抑,時雲南已有秘密籌備反對帝制蠱思,乃向雲南督軍唐繼堯請纓自薦,受邀後於一九一五年十月由南京返抵昆明,同月奉派任雲南督理公署上校參謀。雲南起義後,任護國軍都督府駐滬代表;翌年元月抵滬,即與江浙討袁之陳英士等多人頻繁聯絡,就近接受孫中山的領導(時孫在日本,唐致孫的信由陳英士轉達,不數日即接覆函表示支持),所商大計,均分電孫、唐,一時反袁聲勢大壯。此時父親的活動引起了袁世凱的注意,袁當即電寧滬軍事長官,著即緝捕,就地正法。
雲南護國軍出動後,在川、湘與袁軍作戰,又要出兵廣西,雖英勇善戰,屢建奇功,但兵力怠嫌不足。而袁的大將之一,江蘇總督馮國璋,除嫡系部隊外,還支配著長江中下游五、六省的駐軍,共二十餘萬之眾;馮是否保持中立,關係到討袁的前途。唐繼堯對父親說:「如果有一位敢於冒險犯難之舌辯人士,說服馮國璋勿為獨夫的忠狗,那就不啻平添十萬雄師,『再造共和』的義舉就不難成功。老弟少年氣銳,膽識俱備,又曾為馮的部屬,可當此重任;定能不辱使命。」所以,儘管緝捕令下達後,父親一出上海租界即有生命危險,縱然能赴南京見到馮督,也是吉凶未卜,可是父親義無反顧,毅然寫下遺書、遺囑,於二月十五日乘船赴南京。馮國璋看了唐繼堯的信後,對父親說:「最低限度,我這邊的隊伍決不會開去跟護國軍打仗,請唐將軍儘管放心。」
馮國璋當時親口答允覆電給唐,然而後來沒有履行諾言。父親乃於三月中旬再度潛入南京,這次馮的態度頗為明朗,表示立即電覆唐;絕對保持中立,拒絕調川、湘增援的命令;聯絡各督發表通電,要求取消帝制。三月二十日馮如約與張勳、朱瑞等聯名發表通電。兩天後,袁下令撤銷「承受帝位案」,次日宣布廢止「洪憲」年號。功成敘獎,父親升任雲南都督府參謀處長;黎大總統授與陸軍少將,並頒給三等文虎勛章。中山先生也致函嘉勉。
一九二一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後,父親任唐繼堯總裁之代表,赴廣州力佐孫所建立的革命政府,籌蓄北伐力量,以完成統一大業,先後任交通部次長,署理部務,並與胡漢民等七人同任大總統暨大本營參議,參與籌劃大計。並任大本營高級參謀,駐粵滇軍第二軍參謀長、代理軍長,廣東江防司令,率陸海軍拱衛三江。
一九二二年六月陳烱明叛變,次年十一月陳主力洪兆麟部三萬余人圍攻石龍,同月十二日石龍失守,孫中山命滇軍第二軍軍長范石生及父親必復其地,以解廣州危殆之局。時第二軍退至平湖者僅五千餘人,父親設九死一生之計,攻其不備,於石龍淪陷之翌日,即率部拂曉進擊,經兩小時之激戰,敵軍於倉皇中敗退,石龍遂告克復。此役俘護官兵甚多,且繳獲大量新式器。孫中山聞訊,偕夫人親臨大沙頭向全體官兵訓話,表示慰問和嘉勉;父親更以懋績蒙大元帥晉升為陸軍中將。
一九二四年一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父親作為代表參與制定三大政策,並被選為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在回憶父親參加辛亥革命、護國起義及東征討陳的經過之際,他憂國憂民,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仍令我心情激動,感奮不已。我在青少年時代,深受他老人家的言教和身教,立志發憤攻讀,不斷磨礪自己,準備為「振興中華」作出貢獻。可憾事與願違,此生毫無建樹,愧對先人。
一九八○年赴美探親期間,我在胞弟文中房內,見到牆上掛著父親的親筆條幅,上面寫著:「孝弟工讀勤儉,為我家至高無上之家訓。凡我世代子孫均應篤信力行,養成崇高之人格,創造偉大之事功。」我認為國家之統一與富強乃最偉大之事功。如今海峽兩岸均主張統一,又不願訴諸武力,則通過談判,必能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兩岸民眾、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對國家統一的設想雖不盡相同,但歡迎國共接觸、對話,則是人心所向。我作為炎黃子孫,雖年邁不才,也願為此國家統一的宏偉目標竭盡綿薄;父親一生以國家的統一與富強為己任,如地下有知,或可稍慰於心了。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1期;民國8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