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塞赤潮漫延的英雄──楊大燦
作者/趙懷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四十二年前抛頭顱灑熱血於滇緬泰寮邊區的異域裏,在與中共及其豢養下的叛軍,連續苦戰長達三十餘年之久的楊大燦,歷任「雲南反共救國軍」團,師級部隊長,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奮勇爭先,著有功蹟;民國四十四年春夏間緬東基地保衛戰戰績尤顯,曾奉頒六等雲麾勳章壹座。如此殊榮,轉眼即成過眼雲煙,昔年身為策畫敵後游擊作戰之一的我,聽到老友年邁,初入國門,一切都不習慣,因之特趨訪聚敘,久別重逢,感懷無暨!
楊府世居騰衝縣蒲川鄉,位於騰龍孔道中間點,在公路不通以前要去昆明或回騰衝,我們必取道此路,並投宿楊府,是以楊府早已把我視如家人,由此可看出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何等的親密。
回憶我們與李祖科兄等發動建立滇西反共游擊隊時,楊兄立即組隊配合行動,俟共軍正規部隊到達騰衝四處圍捕游擊隊時,才各自退入緬邊,先後加入李彌將軍部隊,並進抵猛撒總部受訓整編。時楊部編為總部直屬基幹團,承當薩爾溫江西岸部份防務。成軍初期,由於部份友軍成員複什,良莠不一,軍紀散漫,引發當地居民和僑胞不良反感;復在中共及緬政府聯合施壓下,強逼我政府下令撤出在緬甸境內的反共游擊部隊。李彌將軍在忍痛奉令撤軍的情況下,曾暗示必須擇優留根,待機為復國收京效命;楊部紀律素甚嚴明,能征善戰,故而留置不撤。嗣部隊重予整編後楊任師長,馳騁薩爾溫江兩岸三十餘年,不論在對滇境突擊或基地防衛作戰中皆著有功蹟,實堪稱游擊英雄之一。
二十年前中共向東南亞地區積極大搞「革命輸出」,泰國政府是東南亞對付共黨武力滲透的「中流砥柱」,在「骨排理論」的狂濤中,誰也不敢擔保泰國不會倒下去;就在此關鍵時刻,泰國政府察覺到唯有中國反共游擊隊的地方,才沒有泰共,這一事實不但推翻了「骨排理論」,也拯救了泰國與東南亞的非共國家,原因在於泰國軍民多年來與中國游擊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任憑中共施加何等壓力,中國游擊隊在泰緬邊區總是承擔了戍邊保民的重任。基此只有求助中國游擊隊,才能予泰國渡過危機,爰經多方協商,留置泰緬邊區的反共孤軍,毅然應借受僱為泰國傭兵,負責北區邊防任務,不幾年泰共即告肅清,泰國免於赤化,中南半島的中間地區得以保全,其中流血最多,剿共最力的,不能不算堅守在泰寮邊境──景康山上的楊大燦部隊。
楊大燦在自傳中曾感慨的說:「三十餘年的反共戰鬥,部屬死傷者不計其數,血流入土,骨暴荒山,永遠成為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豈不悲哉!」然而功成身退,告老仍難還鄉的英雄們,亦只是申請回抵自由祖國的台灣定居;眼看著追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家鄉子弟兵,所剩者寥寥無幾,且散居異域,還鄉無望,有國難歸,昔之英雄誰也不能不為之氣短,唯祈國運否極泰來,藉遂有生之年的最大心願!
滇人愛國是秉性,可以說役有雲南就役有中華民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民國四年袁世凱稱帝為「洪憲」,如果沒有雲南的唐繼堯暨諸鄉賢先輩首義組成「護國軍」,誓師討伐袁世凱,繼獲各方紛起響應,袁逆因而取消帝制,恢復民國。復以中共竊據大陸時,所到之處似如無人之境,只有到了滇省各地,卻遭到聲勢浩大的反共游擊隊志士奮起抵抗,當時中共曾動用了上萬的兵力,才勉強進駐騰衝。至騰屬的盞西鄉,在大陸赤化一年多後,仍飄揚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的地方。這些都是滇人愛國的歷史證明。(註:卅九年 中共野戰軍進入滇西怒江兩岸時,為41D查玉昇部連收編之土兵兵力約萬餘人。)
撫今憶昔,至盼身居自由中國的雲南人允宜反躬自省,即如現在滯留在泰緬邊區的難民,究有幾人去關心過,在「送炭到泰北」的活動中,又有幾人去參與過?因此在雲南文獻十七期,我曾撰「慰異域袍澤」一文,呼籲我們的民意代表,應即代表在台灣的同胞去專程慰問在異域過著餐風露宿,投訴無門的孤軍暨其眷屬,於人事隔多年,對我見毫無反應,實深感概!也許是寄望於「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罷?!
越說氣越大,還是把話拉回來──現任中央級的民意代表,於本年底就要全部退職,所拿的退職金,雖無法知道有多少,但我建議諸公宜本回韻社會的美德,請每人捐出一月所得,成立一個「中國泰北難民救助基金會」,做一點飢溺如己的善事,以彰滇人愛國愛家的情懷。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1期;民國80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