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參觀雲南火把節
作者/李達人
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是雲南的火把節。由來是這樣:
在大理國的前身南詔未統一前,以大理為中心的廣大區域,共分六詔:即蒙雋、浪穹詔、越析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就中以南詔前身蒙舍詔最強。其欲併各詔於一統,乃在大理東面鳳儀建「松明樓」;樓成,約各詔首領會盟,各首領在其威迫下前往。蒙雋詔王妃慈善公主(又稱鐵釧公主、阿蓋公主),聰慧美麗,預知蒙舍詔首領深謀陰險,會盟非善意;又迫於情勢,乃將腕上鐵釧取下,套於夫手而去。六月二十四日晚宴,「松明樓」火起,赴盟者全葬火窟。慈善公主聞訊,率領群眾,乘馬持火炬飛奔現場,檢視燒焦屍體,尋獲帶鐵釧夫屍,舁歸安葬畢,即自殺以殉。治下群眾感其貞烈機智,於每年是日薄暮,舉行火炬慶祝,此即火把節之由來。
我幼小時,年年都以好玩、趕熱鬧的心情參加。自離開出生地姚安後,一晃眼六十餘年,不惟不曾參加過,連看都沒看過了。今年雲南省臺辦邀請在臺灣的雲南同鄉,組團返旁參觀楚雄彝族自治州舉行的火把節,同鄉會組成十人參觀團,於七月十九日離臺前往;同人中,有曾回滇二、三次的,獨我夫婦是首次。經香港轉機時,遇香港先一日有颱風,滯港旅客二千餘順延離港,竟迫使我們這個小團體不能一齊於當天到昆明,僅我夫婦及念爾佑伉儷先行離港。到昆明下機後,有省臺辦連絡處長湯世煒先生,幹事馬巧紅及王瑞華小姐等來接,住大觀樓旁的金孔雀飯店。
翌日開始參觀訪問活動,二十一日十二時半,由湯處長陪同赴楚雄參觀火把節;因念爾佑先生等身體不適留昆,僅我同楊德寬兄前往。行前冉儀小姐俏皮的說:「李先生,你領隊只領一人了。」我說:「很好啊!可演雙簧,不必唱獨角戲。」省臺辦不因我們只有兩人而稍有簡慢,於晨八時,其副主任馬成杰先生及馬巧紅小姐即先行赴楚,預作安排。
二十三日是火把節日,按舊俗,應在日沒後的夜間舉行。此則於晨九時開始,所見是各族歌舞,穿插一個步兵連的表演,十二時結束。午後開座談會,到四十餘人。同鄉會於會中贈送鐫有「光耀彝州」金色圓盤一面,由副州長代表接受。在昆明的餐會上,即已先贈鐫有「民族之光」的同樣圓盤,由省臺辦副主任馬成杰代表接受。二十一時,沈徑瞻伉儷趕到與我們會合。彼二人由廣州搭機到昆,又乘車趕來,途程疲憊,不欲參觀各族沿街的高歌狂舞,我也無興觀賞,同息旅館中。惟震耳的爆竹聲、鑼鼓聲與狂吼聲不絕。
二十四日八時,仍由湯世煒兄陪赴大理參觀,十五時抵達。晚餐後,車行四十分鐘,到一約千人群集的廣場,見場中豎立高約五丈的松樹製成的大火把,各種顏色紙紮彩飾手工藝品,及當地出產的雪梨、花紅、山楂等水果成串掛滿把身,在微風中飄盪。鑼聲三響,火把點燃,熊熊光燄,照耀全場。也有各自製造的煙火及沖天炮不時發射,霞光閃爍,聲震夜空,人皆引領而望,不時驚呼。各村莊亦見火光點點,忽動忽停,忽隱忽現。場旁一劇臺表演歌舞,人皆佇立觀賞;大理州臺辦副主任為我們安排了幾個座位,反使我們有些特殊的愧感。看那人光熊熊的大火把,僅燒了一尺多,據云一日一夜才能燒盡。
二十五日十九時,應邀參觀白族風情晚會,名為「三道茶」,是滇西後勤衛生機構舉辦。場地佈置,均甚得體,劇幕主導人臺風穩健,言詞流利清純,表演動作活潑,剛柔相濟,頗為精彩悅目。招待人員禮貌周到,親切和悅,奉茶及敬各種點心食品的層次,均配合表演節目,井然有序,頗能表現文雅氣氛,亦發抒了古滇文化之淵源於大理。據云:昆市劇團亦要到大理學習此項節目。
二十六日,由大理踅返,我預定到姚安老家。抵南華,姚安統戰部來接。湯、沈等則直趨昆明。
在姚停留一週後返昆明,於八月十二日離昆,省臺辦副主任馬成杰、處長湯世煒兩先生,幹事馬巧紅小姐,昆市臺聯部長丁懋萱女士等到機場相送。當日即達臺北。
這次在大陸,共計二十五天,到過省內數個地區,接受不同層次部門的招待。省臺辦本擬有計畫的一次接待,因受香港颱風,使團員先後分三批到達,省臺辦也接待了三次,這是人力、物力及精神時間的過多耗費,但他們並不因此而稍有疏慢。且彼此都有一見如故的感覺,坦誠交談,沒有特殊顧慮、也無虛偽宣傳。如省臺辦兼主任李瑾先生對我說:「我們浪費了二十年光陰,使國家落後。」我說:「不止二十年,四十年了吧!」很多地方,極目遠眺,仍是童山濯濯。他們感慨「大鍊鋼」砍森林做燃料,向滇池要糧,每日三十萬人移山填海的錯誤行為。
各地的農業發展,頗有進步,人民生活能自給自足。工商業也開始起步;但一些發起者有雄心,無遠謀,只求生產,不謀銷路。這要歸咎於教育的斷層,與國際間的隔絕。今若即時省悟,不算太晚。憶我們初到臺灣,也首由農業著眼,使民眾先得溫飽,再逐漸向工商業推進,這是遵循三民主義的道路,始有今日的成就。若他們取得大陸政權後,也能顧到民生,捨棄不能實行於中國的錯誤主義,則今日的生活水平,不也像臺灣一樣嗎?
交通改善很多,現仍繼續擴建改進。市區也有些高大建築,但表裡尚難配合,最為人詬病的是衛生設備不良。鄉村則更差,可以說,衛生根本談不上。
令人欣慰的是年輕一代,多懷著國家強盛的理想,他們不願國土分裂,痛恨列強侵掠;不滿各階層的生活特殊,以及少數民族的特別優遇。我也曾同他們談過,應讓二十四、五歲以內的青年到臺灣看病,使其知道臺灣的社會環境與孩民生活自由情況,更應使之多瞭解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向。生長在臺灣的青年,也應到大陸看看,實際領略大陸的土人廣袤遼闊,河山的壯麗雄偉,使彼此都能開展心胸,擴大視野,這對中國的統一與前途的開創發展,必大有助益。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