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的古塔

作者/張騫 

昆明市是雲南省省會。位於滇西橫斷山脈與滇東高原之間的滇池盆地東北部,背山面湖,環境優美,加上四季如春的氣候,故雅稱「春城」。

昆明是一座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古城。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三、四千年前,滇人就在滇池周圍繁衍生活。戰國時期楚人莊蹻入滇與土著民族洽和,創建滇王國。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一○九年)漢武帝冊封常羌為滇王,並賜「滇王之印」的金章,在今昆明市所屬晉寧縣境內設「益州郡」,從此開始了中央王朝的統治。三國時期的蜀丞相諸葛亮改「益州」為「寧郡」。隋唐初年設「昆州」,唐求泰元年(公元七○五年),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南詔地方政權築「拓東城」後又改稱「鄯闡城」,成為今天昆明的開端。元朝時設「雲南行省」和「昆明縣」。明朝時設「雲南布政司」。清王朝平定吳三桂叛亂後設「雲貴總瞻」和「雲南巡撫」。辛亥革命後,公元一九一三年廢府設縣,公元一九二八年立市,由上所述一九八二年昆明市被定成第一批二十四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當之無愧的。正由於昆明的歷史悠久、文化豐富、民族眾多,故它的古塔也多,不僅為城鄉風貌添姿增色,也是研究古代建築的實物資料,對今天的建設、旅遊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現擇古塔中比較重要的幾座簡述如下:

一、大理國經幢

古幢全名「佛頂至尊寶塔」,又名「地藏寺梵文經幢」。位於市區東部,拓東路與金汁河交叉處的東南側。傳說古代昆明九條惡龍,其中一條經常在金汁河上興風作浪,河水泛濫成災。於是從拓東城來了個和尚,經過一場爭鬥將其馴服,並鎖在地藏寺內的陷井裡,和尚自己則用一個蒲團盤腳打坐在井上,每日誦經念咒,鎮住蛟龍。天下太平了許多年,但是其它八條惡龍又四處為患,這樣和尚為伏魔救難,四處行遊降服惡龍去了,臨行前,他刻了一座大理石幢,泑上他念的經文和菩薩作為他的化身繼續鎮蛟。而這個和尚正是觀音菩薩所變。

傳說是美麗的,反映了人民要求根治水患的願望。但古幢實際上是地方文物。據考證是雲南大理國白族段氏地方政權即南宋末年時所建。

古幢為錐狀,七層石雕,高約六‧六九米,為五段砂石石幢。基座是八角形的磐石,邊上刻蓮花;層與層之間有界石,既是本層之蓋簷又是上層之基石。界石邊上均有雕刻。幢基是圓鼓形,周雕八條龍。

第一層有四大天王像,披甲戴冑,手執斧鉞,莊重威儼。三人足踏鬼奴。在天王之間遍刻梵文佛經。

第二層為四神坐像,各有表情;衣褶隆起,筋節畢現,極富立體感。

第三層有繞綾坐像四尊,像間四面各雕佛及菩薩一組。雕刻工藝極為精細,各像面目和藹,造型優美。

第四層有八個坐佛。

第五層是球狀,雕有靈鷲。

第六層為應殿四座,每座內雕有佛像五尊。

第七層為圓柱形,壁上有雕像。

最上層是葫蘆形寶頂,周圍刻蓮花瓣座。

綜觀整個經幢共雕有各類神佛像二九二尊。大者高約一米餘,小的僅有三厘米。雕像表情各異,比例協調,線條流暢,造型栩栩如生,正如歷史學家方國瑜教授說:「滇中藝術,此品極也」。

在經幢第一層下八角的界石上刻有漢文的《敬造佛頂尊勝寶幢記》、《佛說般若波羅多心經》、《大日尊發願》、《發四弘誓願》、《造幢記》等文字,兼為直行楷書。

其中《造幢記》分三面刻寫,共六十二行。除首四行外每行十字。作者是大理國的慈濟法師段進全。它記述了鄯闡侯高氏家族中高明生早死子幼,擔任布燮官的袁豆光「求救於宋王蠻王」,即去宋廷和大理國求得支持,終於使「東海浪澄於驚波、楚天宵淨於饞霧」,扶助幼主,輔危為安。經幢為紀念他的功績而建。

古幢為研究未朝大理國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標誌著雲南與內地的密切聯繫,反映了宋代雲南民族藝術發展的高度成就。

此後古幢被深埋於地下達幾百年,直到一九一九年才被發掘出土,後建古幢公園,一九八二年被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東西寺塔

「城南雙塔高嵯峨,城北千山如涌波」這是明初史謹描寫昆明景色的兩句詩。「城南雙塔」即指東寺塔、西寺塔。雙塔位於市區中部偏南,是昆明市創建較早的佛塔,為唐時南詔弄棟節度使王嵯巔督建,工匠尉遲恭韜造,到了明代曾作為燈塔之用,「暮夜燃光明,華燈移照,燦爛如列宿,環照下土」成了昆明市的標誌。

東寺塔建於唐(南詔)大和十三年(即公元八五九年)至大中十三年(即公元八七一年)之間,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了。塔原建在常樂寺內,故又稱「常樂寺塔」。到了清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昆明地區發生了八級地震,寺塔倒塌。光緒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重修時,「因視舊基低下,慮土薄弗堅,乃移於迆東數百步內「這樣今天東寺塔便不在東寺街而在書林街了。」

該塔塔高四十點五七米,為四方形十三層空心密檐式建築。塔頂有銅鑄金雞四隻,飛立四角,金雞高約二米,口角噙有一枚兩頭有孔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雞頭膀子、腹部全部是空心的。每當勁風吹來,雞嘴內的銅管,經腹內的空氣回旋振盪,便發出悅耳的鳴叫,每當風多季節來臨的時候嶺出的「喔喔」的啼叫聲,增加了「金雞」的氣像神秘。亦可想見能工巧匠們的精湛工藝,塔頂尖有銅葫蘆,置金覆蓋;底層較高,南側有門可直通塔頂。第二層以上各層偶奇交錯或設佛龕或開券門。佛龕內置有砂石雕刻的佛像和菩薩坐像。

東寺塔自建立以來曾目睹了幾多悲歡離合的故事,而原來的「孔雀膽」的故事,則是其中有較大影響的悲劇。

元朝末年,社會混亂。以蒙古族梁王把匝拉瓦密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受到削弱,而在滇西任大理總管的白族上層勢力的代表段氏實力則較強,並與之抗衡。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一部在明二的率領下由川入滇,真可謂「踏入滇地、士民冒雨爭降」。梁王看形勢不妙,西逃楚雄,並向大理總管段功求必救。眼看著自己也受到紅巾軍威脅的段功,便出兵對付義軍,義軍敗北,退出雲南。梁王絕處逢生「深得段功奏授平章」,並將公主阿璜汗配給段功為妻,此時梁王懼段功權高望重,危及自己,乃密召阿瓂說:「親莫如父母,寶莫如社稷」,勸她用孔雀膽毒殺段功,阿瓂拒不受命,並對段功說:「我父忌阿奴,願與阿奴西歸」。但段功不信。梁王遂另設圈套,邀段功到東寺塔下的常樂寺做佛事時被殺於通濟橋。公主聞信,寫了一首動人的挽詩:「吐嚕吐嚕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雲片波粼不見人,押不蘆花顏色改。」不久便愁憤地飲孔雀膽而死。至此蒙古貴族的統治勢力同以段氏為首的白族地方勢力徹底決裂。到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大將沐英、傅友德遠征雲南,梁王孤立無援,只好逃到現昆明市晉寧縣的忽納碧「焚其龍衣…赴滇池死」。

與東寺塔相對的是西寺塔,位於東寺街中段西側,原名慧光寺塔,和東寺塔同期而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一五○○年),昆明地震部份傾塌,十七年(公元一五○四年)重修,清康熙六年(公元一六六七年)再修,清咸豐六年(公元一八五六年)寺毀塔存,一九八三年再次重修。

西寺塔塔高三十六米,為四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空心建築,形與大理宗聖寺三塔中的主塔相似,塔身有部份印有梵文和窖戶圖記的磚石,是研究南詔時期的珍貴文物。一九八三年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

三、官渡金剛塔

官渡,位於昆明市的南郊,早在元代即為滇池南岸的重要渡口。當時這一帶少數民族的漁民,多在夜間捕魚,湖光月影,點點星火沉浮水面,四處流盪,即為「官渡漁燈」,是早期昆明八景之一。明代以後,隨著水面降低便失去了「渡」的意義,成為人口稠密的集鎮。

在鎮的主街有一座形若北京市北海白塔的古建築,因屬金剛寶坐式塔,故稱金剛塔。塔原稱「妙湛寺石塔」,俗稱穿心塔。

傳說古時,官渡街上有座橋,在大年除夕的晚上,狂風陣陣,冰天雪地,這時有兩個和尚在橋上竊竊私語,後來人們認出他們是神仙,於是就建了這座金剛塔,以資紀念。當然這畢竟是神話而已!但實際上眾塔上的「造塔碑記」,可知它初建於至正年間(公元一三四一年至一三六七年),碑文中記載了公元一二五五年大理地區的白族統治者段興智受元封為「摩訶羅嵯」的稱號,並和三十七部會盟的事情,是研究元朝初年借段氏地方勢力平定滇中地區的重要史料。碑是由明天順二年(公元一四五八年)駐雲南的鎮守太監羅珪捐資在重建金剛塔時所立。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因地震受損大修。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八三年人民政府二次撥款重修。

塔以砂石砌成,是全國唯一的全部用此材料建成的。塔有方形須彌座式基石,其邊長九‧四米,高四‧七米,四邊有石欄,下面各有一券洞,闊二米餘,呈十字相通,故稱「穿心塔」。過去下邊可通八抬大轎,後因地基下沈,門洞只剩下四‧五尺左右的翻拱部份在地面上了。但塔身仍平穩端正。它能在五百多年的長時期內,歷幾次地震的影響,既不坍塌又不傾斜,也說明當時的建築技術是很高超的。塔的上方有一主塔,四角各一個四角型的小塔,取意為密宗金剛界五部部主(主佛)。主塔高十四‧五米,中央頂部嵌一銅輪,上鑄佛像九尊。小塔形如主塔,僅高二米。塔的方形須彌座邊長五‧五米、高二米。四角各雕力士像一尊。四周分別為南象、東獅、北馬、西孔雀和迦羅樓,這些雕刻造型生動,刻工精緻,實為不可多得的古代石刻藝術佳作。在塔座的上方為七重覆蓮,層層有縮,以及覆缽形塔肚,塔肚四面各有一壺門,為鏤神龕,有佛像一尊。以上為平台和覆仰蓮,上承寶瓶狀似三天和銅質寶傘構成的塔剎。寶蓋上有銅鑄四大天王,手持各式琵琶、劍羅索,塔等玲瓏精巧。它把其它地區的過街塔與金剛塔結為一體。其塔身秀麗而不粗壯,這是它的特點。

金剛塔是我省僅存的藏式塔,保有早期喇嘛塔造型古樸、莊嚴肅穆的特點,對研究雲南佛教和古建築藝術很有價值。此塔比北京真覺寺的同類金剛塔還早十五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金剛寶塔。其它均是清朝所建的,故在一九六五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其它古塔

昆明市除了上述名塔外,還有如下一些古塔。

大德寺雙塔:在五華區螺峰街坡頂原大德寺內。明成化年間所建,為密檐四方實心磚塔,共十三層。

金馬寺塔:位於昆明東郊三公里的金馬鎮政府院中,為十三層方形密檐式塔,高二十四米。第八層為最寬處。塔剎為銅制有相輪、傘蓋、寶珠等組成。

妙湛寺塔(東塔):位於官渡鎮螺村原妙湛寺內。清道光十三年(公元一八三三年)大地震,西塔傾塌。現存東塔為十三層,高十七‧五米。塔頂部四角置銅制迦樓羅(八部護法之一,又名金翅)。此塔建於公元一三二七──一三三五年間。係昆明少有的元塔之一。

法明寺塔:位於宜良縣匡山鎮萬壽山法明寺的中軸線上。塔為十三層,高二十二‧六米,塔檐一律所用亮混磚。塔建於唐代。

天乙庵石塔:位於宜良縣裴家營村小學內。為六方形二重檐閣樓式仿木實心塔,高四‧五米。為白石砌築,共分二層:下層有根方柱,上伏石獅;上層有石雕葫蘆壯塔剎。整座石雕近看似閣,遠看似塔。

顧文塔:位於宜良縣蓬萊鄉七星村西北,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公元一八八九年)。高十點七八米亡層。北面有一塊刻有「顧文塔碑序」白石碑一塊。用楷書陰刻「顧文塔」三字碑文行書陰刻二百餘字,記述修塔始末及監修人員名單。

文筆塔:位於路南彝族自治縣城東文筆山峰頂處,建於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九七年)由署州事時鴻文修。塔用條石砌成,因年代較早,風雨雪擊的損壞,現僅十六米左右。

以上各塔均被當地政府訂為市、區縣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