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衝熱海開發的歷史源流
作者/張尊賢
「熱海」位於騰衝縣城西南十一公里的清水區,其地理位置為東經寫98 26'30'',北緯24 57''海拔一五二○米,東起忠孝寺,南至松木菁,西到仙人澡塘,北止硫磺塘,在八‧七平方公里的區域內,較大的噴氣孔有十幾處,出口溫度在九十四℃以上,超過當地沸點(九四‧五℃)的沸泉有數十個,較小的噴氣孔和熱泉則遍地皆是,天然流量為28 × 104大卡/秒。小河裡淌的水是熱的,地上冒的泉是熱的,岩石縫裡噴出的氣也是熱的;真是地熱、水熱、氣熱;構成了一幅雄奇瑰麗的地熱景觀。北京大學等單位的考察報告認為「熱海」「溫度之高,壓力之大,蒸氣之盛,水熱活動之強烈,實為國內罕見」。
「雲南溫泉甲中國,騰衝溫泉甲雲南」
騰衝地區是國內地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騰衡熱海是騰衝地熱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騰衝熱海的高溫高壓噴泉、氣泉、沸泉高度,集中顯露豐富;熱海礦泉的涌水量之大(50昇/秒)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熱海特殊的地熱地貌嚴然是一座天然的地熱博物館,吸引著國內外的科學工作者和旅遊覽勝者;熱海礦泉得天獨厚,種類繁多,擁有我國十二種醫用礦泉中的八種;熱海礦泉的治療康復作用譽滿省內外,影響及東南亞國家華僑。
熱海是地熱奇觀;熱海是風景名勝;
熱海是療養聖地;熱海是康復中心;
騰衝人民很久以前就利用熱海礦泉療疾治病,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五○○多年。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五月七日,我國偉大的地質地理學家及旅遊家徐霞客冒雨實地考察了熱海,並作了詳細而生動的記述,「坡間煙勢更大,見石坡平突,東北開一穴,如仰口而張其上諤,其中下綰如喉,水與氣從中噴出,如有爐囊鼓風煽燄於下水一沸躍,一停伏,作呼吸狀,躍出之勢,風水交迫,噴若發機,聲如吼虎,其高數尺,墜澗下流,猶熱若探湯。…」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至今仍被人們不斷地引用。當時除用熱泉生產硫磺及芒瀟外,亦已用於沐浴,「似有人力引水,環沙四周,其水雖小而熱,四旁之沙亦熱」,用於沐浴顯而易見。因天雨,時當夏令,霞客未能親睹村民沐浴。歲月流逝,物換星移,有些地熱地貌已不覆存在,但又產生了一些新的地熱奇觀,如哈蟆嘴、珍珠泉、美女澡池等。
明末清初,當地半過山村民在硫磺塘修建廟宇及房屋,供前往洗浴者住宿,秀才李自如曾書贈一聯雲:「澡身潔白無雙水,瑞氣氤氳第一湯」。橫批「澤惠浴麟」,不僅盛贊了熱海礦泉潔膚去污的作用,而且還頌揚了熱海礦泉對不孕症等性功能疾患的治療作用。
清光線年間騰衝荷花池舉人尹家令立碑石於小廟前,並賦詩兩首,該石碑至今仍存。其詩云:
不須柴灶不須燒,晝夜石鍋漲巨潮,
熱氣重重雲漢起,沸波滾滾日光搖;
料將濟世丹丸煮,管教寒冬冰雪消;
莫慮塵寨多病痛,醫家弗治溫泉調。
水漲濤翻似火燒,驚天震地無雙潮,
青山氣擁蛟龍動,熱海光芒星斗搖;
任是炎涼溫不改,如雷聲響憤難消;
邊方幸有斯泉好,化盡家酸鼎無調。
一八七五年,騰衝總兵蔡標,因在硫磺塘挖得繩磺萬餘斤,曾在該地建樓房一幢,平房一幢,接待外地前來洗浴的人。
清光緒十三年編纂的《騰越廳志》已把熱海列為騰越廳的風景名勝之一,譽為「一泓熱海」。描述熱海為「鼎沸者其形也,熏蒸者其氣也,波濤洶湧氣象萬千者其勢也,奔騰澎湃,熱浪翻波,光怪陸離,滾鍋發漲,異哉!孰如東南隅之一泓熱海,此地去城三十里許,名硫磺塘,水出兩山間,如鍋中滾水狀,與大洞溫泉不同,山側又有冷泉流出,騰人置浴池數間隨地引流,冷熱相和,以便沐浴,噫嘻!蘭亭之盛事難逢,得此差堪被除沂水之春風,何以藉茲聊以優遊,傳奇景於騰陽,未必非邊隅之名勝」。
一九一○年編的《滇西兵要界務圖註》稱熱海「為西南第一火山也,即日本熱海,浪穹之九氣台亦無此猛烈,騰多地震,殆以此效」。(註:浪穹為今洱源縣之古稱,該縣也有較多的溫泉,九氣台為較著者)
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十二月十九日,雲南省辛亥革命的元老,騰越起義的領袖,雲南省軍都督府協都督張文光先生(張大帥),準備繞道緬甸前往北京,在熱海洗浴期間,被唐繼堯派人刺殺於熱海。
專述熱海的《熱海記》不僅對熱海的景觀及其變遷做了記述,而且著重描述了如何綠化,修建樓臺亭閣及旅遊建築,為熱海的建設和發展勾劃了一個美好的藍圖。「苟能因地預籌,擴充構造,熱海四圍栽以梅杏、桃李之外,種以松竹,熱海之南生有平凹,可聚為池或建以亭,池亭之外盡栽梅桃,熱海之北,有一崗巒,可建小亭廬舍,道路四面推展,必使清潔爽朗,合於衛生。是則,沐浴者安心樂住,攬勝者亦必時往遊觀,冬有梅花,春有桃杏,滿眼璣珠,遍山蒼翠,兼以溫泉之佳,亭池之雅,非絕妙勝境乎!」前人的設想,如今正在變為現實。
一九二八年僑鄉和順知名人士李朝捐資在熱海修建男女澡池各一個,澡池為長方形,面積約七平方米,全部用石塊鑲砌而成,有進水溝和排水溝,排水洞;外圍石牆,屋面以瓦蓋頂,引出大滾鍋的沸泉水與冷泉水混合,即可沐浴,浴者可自己控制水溫及流量,調節方便,污物可不斷漂出澡池,設計合理、衛生;幾經翻修,至今仍存,繼續造福於人類。
一九三九年,知名人士,國民黨元老,朱德同志的老師李根源先生,回騰治病,到熱海療養,刻「熱海」二字於一巨大的「火山彈」上,並題熱海詩二首。
其一:熱海翻波起怒潮,
熊熊熱火地中燒;
陰陽鼓湯皆春意,
流匯盈江潤稼苗。
其二:自是掠人霞客記,
來遊更有趙王詩;
傷心張督長眠地,
滾水翻騰予豈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各級政府更予重視,多次撥款擴建整修硫磺塘和黃瓜菁。清水區和良盈鄉在硫磺塘修建住房,並派有經驗的人管理,沙坡村也在黃瓜菁修建住房;五十年代供銷社在黃瓜菁增設旅社及食館,更方便了外地的洗浴者。
一九六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十一醫院在黃瓜菁設立診療所,採用礦泉療法治療病員,使不少用其它方法和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恢復了健康;並系統地觀察和總結了一○○○多例病員的療效,治癒率四五%,有效率九三%,為熱海礦泉的開嶺和利用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六十年代以來,北京大學、西南師範學院、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南二○九地質隊、雲南省地質局水文大隊、雲南省地熱地質隊等單位對騰衝熱海進行了多次系統的考察,探明了熱海的地質結構及地熱儲量,分析了熱海礦泉物理、化學性質;撰寫了考察報告和多篇論文,如:「騰衝地區地熱資源考察報告」「騰衝的溫泉」「騰衝的熱礦水」……為熱海的開發利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一九八四年騰衝縣中醫院在有關部門的領導和支持下,在熱海建立了診療所,設病床五○張,採用熱海傳統的礦泉浸浴,汽泉黑蒸配合中醫的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中藥等治療慢性疝疾及皮膚病,當年籌建,當年就收治病員。
一九八五年,縣中醫院進一步擴建熱海住院部,增加設備,修建較好的浴池及住房,接待縣外、省外及國外華僑前來就浴者。縣旅遊局也投資擴建和改建熱海的旅遊設施,增設風景點,使熱海不僅有地熱地質的研究及醫療應用價值,而且發揮熱海地熱奇觀的旅遊觀賞價值。
一九八六年,騰衝縣政府為進一步保護好熱海的地熱地貌和自然景觀,把熱海及其周圍地區劃為「自然保護區」;由縣中醫院、縣旅遊局、縣林業局及清水區政府組成自然保護區領導小組,共同保護好熱海這顆地熱明珠。地區和縣政府有關單位還撥款數十萬圓擴建和整修縣城通往熱海的公路,改善了熱海的交通狀況。
一九八七年,雲南省財政廳撥專款,在熱海籌建「省財政療養院」。
目前,整個熱海共有四個療養單位:騰衝縣中醫院熱海康復住院部,設病床六○張;中國人民解放軍黃瓜菁治療所,設病床七○張;清水區沙坡鄉黃瓜菁澡塘擁有簡易床位一五○張;清水區良盈鄉硫磺塘澡塘,擁有簡易床位一○○張。此外,尚有旅社、食館。每年共收治二○○○──三○○○名病員,並接待數千名縣外、省外及國外的旅遊參觀者和科學考察者。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北京大學、雲南省地熱地質隊都把熱海列為觀察測試點,長期對熱海進行系統科學觀測。
隨著我國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和邊城騰衝的對外開放及我國康復醫學,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前來熱海療疾養病,旅遊覽勝的人員日益增多,熱海礦泉在國內影響越來越大,熱海礦泉的開發利用正是方興未艾,熱海這顆西南邊陲的地熱明珠,將更放異彩。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2期;民國81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