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雲與雲南四次政變

作者/萬揆一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四五年,雲南發生過五次政變。雲南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龍雲,在三次政變中只充當了配角,另兩次中則扮演了主角。其政治地位在政變中不斷上升,在最後一次政變中又跌落下來。

除一九四五年九月卅日拂曉,杜聿明奉命發動的第五次政變暫不作介紹外,本文補闕拾遺,敘述龍雲在一至四次政變中的一些軼事。

時來運轉 連升三級

一九一五年十二月,雲南首先發動護國討袁前,龍雲只是個駐紮滇東北的小小中尉排長。後來經人荐舉,來到省城雲南都督唐繼堯身邊,也僅當上中尉副官,沒有受到重用。

一九一六年一月七日,龍雲被任命為警衛第一團第二營第七連連長。

警衛團,即都督身邊的警衛部隊。從中尉副官到上尉連長,軍銜雖只升了一級,但受唐繼堯信任的程度也深了一層。龍雲在個人事業的奮鬥長途上邁開了重要的一步!

唐繼堯很重視警衛部隊的建設。同年二月,他在警衛團官兵中遴選精華,積極籌組所謂的佽飛軍。他剛設計好領章的樣式,就迫不及待地通知全省各軍事機關、部隊;「該軍領章係用紅色,訂金五角星。其服式候訂立之日起,另案函知。」

佽飛軍,全稱是警衛佽飛軍,亦即唐繼堯最親信的近衛隊伍。龍雲精明幹練的為人和高明的拳術,繼續受到「唐帥」賞識。一九一七年十月,督軍公署把龍雲升為佽飛軍中隊長,任命狀上僅書「佽飛軍少校」。次年四月九日,唐繼堯入川途中,用「督軍行營」的名義,宣布龍雲為「佽飛軍大隊長」。

佽飛軍大隊,只是個營的建制,最初仍受警衛第一團管轄。到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唐繼堯把龍雲再升為中校。

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龍雲從一個中尉小排長連升三級,成為唐繼堯精銳的警衛大隊的首腦,受信任的程度便可想而知了。

龍雲對唐繼堯的知遇非常感激,他勤於職守,兢兢業業地當好唐帥的「衛隊長」。佽飛軍大隊長官階不高,但職務重要,地位顯赫,使得許多同袍對他都刮目相看,也有個別特殊人物持不同觀點。譬如,龍雲在和李培蓮成婚時,曾有人為他說合唐繼堯的堂妹。但被人喚為「唐四姑太」的唐小姐狂妄自大,表態說:龍雲不過是她哥哥的馬弁,沒有什麼了不起。

唐繼堯自護國戰爭結束後,個人野心逐日顯露,日益變得任性、自大、驕橫。他最信任的是他的親堂三弟唐繼虞,當時擔任滇中地區警戒重任的第三衛戍區司令官。唐三為了安插親信,經常竄唆兄長,讓楊占元取代龍雲的佽飛軍大隊長。唐繼堯被三弟說動了。但想到龍雲在自己身邊已經多年,一貫勤謹奉公,雖然不要他再擔任警衛頭目,也必須把他升級升官。因而告訴龍雲,要提拔他到陸軍中去當帶兵官。

一九二一年一月,龍雲果然調任步兵第十一團團長,楊占元接充了佽飛軍大隊長的職位。這時,雲南第一次政變已在進行:駐川滇軍回戈雲南的軍情不斷傳來,局勢一天比一天嚴重了。

塞翁失馬 安知非福

入川的滇軍共兩個軍,上年八月,在瀘州失利,第二軍長趙又新陣亡,餘部歸第一軍長頤品珍節制,後撤休整。顧氏接受旅長團長們的建議,停止兄弟閱牆,「川滇和解」,全軍還鄉服務桑梓。然而,唐繼堯不願失去四川這塊地盤,拒絕他們南歸,而且派人前往阻攔。因此激起官兵義憤,堅決要求回滇。雲南當時捐稅苛繁,民窮財盡,土匪遍地,民眾日子難熬。顧品珍毅然決定打回家鄉,解救苦難深重的百姓。他的隊伍紀律嚴明,沿途受到民眾歡迎。

當顧部順利入境後,唐繼堯被迫給了顧品珍一個「東防督辦」的空銜,以為緩兵之計,同時積極組織防禦。可是,連年擴張軍力,對外用兵,府庫空虛。對軍隊拖欠糧餉,對民間加緊壓榨的結果,使軍心民心盡失。駐尋甸的靖國的八軍軍長葉荃也準備倒戈,使得顧部順利前進,日益逼近昆明。

唐繼堯一籌莫展,鑒於情勢緊迫,為保存實力,只得吩咐龍雲,把步兵十一團撤往蒙自,和第二衛戍區司令官兼蒙自道尹李友勛會合,就地待命。還說自己在必要時,會率領佽飛軍到滇南來。

於是,龍雲和全團兄弟們離開了昆明。

一九二一年二月七日,在風聲鶴唳的情況下,唐繼堯弟兄和幾個親信部屬,乘人車前往開遠。他上午動身,下午,在楊林投向顧品珍的楊藹,便率領先頭部隊首先攻入昆明。八日,顧品珍和旅長項銑、朱德等主力也進了城。二月九日,雲南省議會給全省各道尹、各縣知事發出如下電報:

虞⑺日唐公解職。楊指揮官、顧軍長昨、今兩日率隊晉省,秩序安寧。現今本會會同各界,公推顧公為滇軍總司令官,以維全省秩序。請即布告人民,勿稍驚疑為要!

顧品珍發動的政變成功了!他以滇軍總司令官身份行使職權,分電全省各軍事機構,切實維持地方秩序。同時也致電李友勛,要求護送唐公出境,不得留難。但對唐帶去的團隊,必須「統率收束」。

唐繼堯只帶了幾個親近幕僚出走越南。龍雲留在蒙自,歸李友勛節制。

二月底,全省秩序早已恢復正常。顧品珍除任命楊蓁為第三衛戍區司令官代替唐繼虞、項銑負責警務、朱德出任陸軍憲兵司令官外,對其餘留下的軍中舊人,一律以滇軍總司令官名義,發給他們仍任原職的任命狀。李友勛繼績做第二衛戍司令官,龍雲依然是步十一團團長(他日後的對頭張汝驥則為步九團團長)。連唐繼堯招安過來的土匪楊天福和吳學顯,也依舊任命為游擊隊第一、二支隊長。

李友勛原是步兵第六旅旅長,任第二衛戍司令官前,還做過第一衛戍區司令官,和唐繼堯關係頗深。顧品珍雖然對他胸懷坦然,可他意不自安,萌生了率部另謀他就的念頭。他竭力拉攏龍雲。龍雲的性格耿直,對唐繼堯的提拔一直念念不忘,因而表示和李友勛一致行動。一九二一年七月,他們借口協助廣東軍政府討伐廣西陸榮廷,率部離開了雲南。

龍雲是雲南人,他對故鄉有著深厚的情感,多年以來,早有了在雲南創業的理想。現在被迫離去,心裡戀戀之情難捨。將來能不能再回來?毫無把握;離滇入桂的吉凶禍福,也不能預見。可又不能不走。

屢建功勛 步步高升

到廣西後,戰爭很快就爆發了。在和桂軍的戰鬥中,龍雲初步展示出一個軍事指揮官當機立斷、勇猛作戰的才能。攻占柳州後,被李友勛指派為柳州警備司令官。和李旅在廣西駐紮下來。

民國紀元後,雲南的第二次政變又在醞釀中了。一九二二年初,唐繼堯來到廣西,策動駐桂滇軍打回雲南,驅逐顧品珍。於是,李友勛被指任靖國滇一軍長,龍雲做該軍的前敵司令官。一月下旬,李友勛被桂軍流彈擊斃,唐繼堯派龍雲代理軍長,和駐桂滇軍的兄弟團隊一道西進(張汝驥與龍雲的另一對頭胡若愚也在其中)。

當唐部向西移動之際,顧品珍已響應孫中山關於北伐的號召,擔任滇軍北伐軍總司令官,大部分隊伍都已經向曲靖開拔。唐部進抵廣西西林,雲南省會曾派何慧青前往勸阻。顧品珍的司令部即將東上的時候,傳來唐部已入滇境、兼程北上的消息。他只得和參謀長姜梅齡,帶領警衛營南下截堵。剛進宜良,唐繼堯部已經到達路南。

顧品珍發覺敵眾我寡,急忙飛電曲靖,調先遣軍司令范石生率部回援。三月二十六日,援軍遲遲未見到來。奉唐密令配合行動的吳學顯部,在宜良鵝毛寨包圍了顧品珍。顧、姜和警衛營長楊連升同時遇難。

唐繼堯喜出望外,立即下令所部全速前進。此時,代理滇軍總司令兼雲南省長金漢鼎等,已撤往滇西。唐部順利進軍,三月二十七日便進入昆明城。他宣布撤消了滇軍總司令部,「暫以靖國軍總司令名義,收束軍事,兼攝省長」。接著,還發布了四分六言布告:

靖國軍總司令官唐布告

滇省一年以來,到處人怨天愁。

此次本總司令,俯從軍民要求,

回滇維持桑梓,早將宗旨傳周。

往事不堪回首,改良另起從頭。

當時執迷不悟,興戎視若仇雔。

軍務現將結局,內政極宜整修。

軍隊嚴申紀律,早已未雨綢繆。

大家各安生業,不必格外擔憂。

從此同心合意,自治力爭上游。

挽回種種浩劫,全省共迓天麻。

總司令官 唐繼堯

十一年三月

三月二十九日,唐繼堯宣布了第一批任命狀。龍雲受任雲南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四月六日,四個得力部將都得到了升官的酬報:胡若愚任靖國第一軍長(後改第二軍)兼臨時戒嚴司令官;其他三人由於資歷不夠,只得先走一個「代理」的過場。龍雲兼代靖三軍長(仍兼警務長官);張汝驥兼代第四軍長兼憲兵司令官;陳鋒兼代靖國滇軍第二梯團長加少將銜。

軍制方面,唐繼堯作了個改革,設置四大軍區。四月十四日,任命了滇中、滇東、滇南和滇西四個鎮守使:胡若愚、龍雲、張汝驥和李選廷。

龍雲離滇赴桂九個月間,步步高升,從團長而警備司令、而前敵司令官、全省警政首腦、軍長、最後成為獨當一面的軍務大員。這是他勇敢作戰、屢建功勛的結果。重返昆明之初,也盡力搞好治安,更博得唐繼堯的賞識。若資歷不低於胡若愚,那末,地位比其他三鎮重要得多的滇中鎮守使,就將非他莫屬了。

受命滇東鎮守使委派後,龍雲依然留在省會警察廳,行使警務長官職權,一直到同年六月,唐繼堯派孟友聞擔任警務處長兼廳長時為止。

一山難容二虎

五個年頭一轉眼就過去了,雲南百姓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唐繼堯個人野心繼續膨脹。一九二二年八月把省長公署改組為省公署,宣布實行「民治」,事實上是企圖搞分裂,搞聯省自治。他把手下的五個軍擴編並改名為建國軍,自稱七省建國聯軍總司令。他拒絕和孫中山領導的廣東軍政府合作,一九二四年還和廣東叛軍陳炯明部一致行動,派兵入桂,占領南寧、柳州,但在軍政府反擊下,沒有多久便以失敗告終了。

唐繼堯專橫獨斷,一意孤行,不能容人,不斷擴張實力,連年對外發動戰爭,財政虧空,濫發紙幣、公債,增捐加稅,恣意向民間搜刮,致使雲南民不聊生。

鑒於一九二一年顧品珍的政變,唐繼堯對手下幾個軍長更存戒心,不僅限制他們的兵額,克扣糧餉,還把身邊的警衛部隊擴充成四個旅。

一九二六年,唐繼堯對「四鎮」來了個換防。除滇西鎮守使李選廷改稱大理鎮守使仍駐原地外,龍雲從滇東調任昆明鎮守使。胡若愚從滇中調蒙自鎮守使。原駐滇南的張汝驥則調任昭通鎮守使。

這「四鎮」當中,李選廷資格最老,和龍雲升任佽飛軍少校的同一天,他就被任命為步三旅旅長。龍、胡、張三人,原是民國初年講武堂的同期同學,在校時每人把自己父祖三代的年庚寫在《金蘭譜》上,互相交換,結成調譜換貼的異姓手足。一九一四年從講武堂畢業出來,胡若愚一帆風順,五年間就當上「代行靖國軍第五混成旅旅長」,而最有心機的也是他。他自忖自己比龍、張資歷深,李選廷雖然資歷更深,但實力有限,不在話下。當他日益感受到「唐帥」的猜忌和限制後,就萌生了聯合三人共同倒唐的想汰。認為事成之後,自己一定可以取唐而代之。於是,便開始游說「三鎮」一致行動。

胡若愚明白,李選廷兵力不足,只要自己發動政變,出於保全自己,他一定唯唯諾諾。張汝驥一向不受重視,跟唐三結有怨隙,和他私交又好,勸說他起事,毫無問題。只有龍雲,被唐繼堯視為心腹,這才特意讓他鎮守昆明。而龍雲一向耿直,人前人後,對唐感恩戴德。拉他倒唐,不講點策略就不行。於是,在游說龍雲時,把各軍受到限制、克糧扣餉等事,一齊指為老唐的親信決策人物如唐繼虞(原一軍長)、李鴻綸(軍需總監)、陳維庚(警務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等的挑唆,從而提出聯合「兵諫」,驅逐聯帥身邊的宵小,這才把龍雲說動了。胡若愚見龍雲同意共同行事,立即拍電到昭通,約張汝驥一道移兵飛速進省。而一九二七年二月六日,卻用四鎮守使名義通電唐繼堯,指責他在軍政大事上「勢同專制」,要求改組省公署。龍雲見胡若愚改變了調子,騎虎難下,無可奈何,只得繼績走下去了。

唐繼堯接到通電,獲悉胡、張所部已進抵昆明,只得將計就計,假意表示願意改組,自己引退。暗中卻派人離間龍、胡、張,指望他們火拼,好坐收漁人之利。離間失敗,企圖出走滇西投靠老三唐繼虞,但他被胡若愚識破,走不脫。這樣,就只能聽命於人,眼睜睜看著胡若愚等組織新的省務委員會。一氣之下,在北門街新公館中病倒了。

胡若愚在政變獲得成功後,估量自己和龍雲實力雖不相上下,但張汝驥和李選廷都傾向自己,唐帥的翊衛大隊長王潔修和龍雲不和,也和自己聯成一氣,五華山的新主人非我莫屬。可是,因龍雲鎮守昆明,口頭上只得故意邀請龍雲輪流執政,借以窺測龍雲的真實心事。龍雲對調譜兄弟深信不疑,欣然答應下來。

胡、龍等人表面上對唐繼堯還是尊重的,推他當了省政府省務委員會的總裁。此後發有命令,或對外行文!胡若愚署稱「主席委員」。有時總裁列名,則排名於眾委員之首。到四月中旬,龍雲開始執行「主席委員」。逐漸形成了「一山難容二虎」的局面。

五月二十三日子夜,唐繼堯病逝北門街寓所。另一次政變──即第四次政變,又在醞釀中了!

大起大落的五十一天

唐繼堯被迫下台後,雲南的局勢引起了中央關注,在北伐節節勝利的情況下,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一九二七年五月任命龍雲為三十八軍軍長,胡若愚為三十九軍軍長,張汝驥為獨立第二十師師長。當時,誰也沒有宣告即時就職的表示。

軍方上中層人士都明顯地查覺到胡、龍間的關係日益緊張。

一九二七年六月十三日深夜,陣陣密集的槍炮聲,驚醒了一部份昆明城中的居民。這場突然發生的變故,事前並沒有任何顯著跡象。第二天一早,主要大街上貼出了石印布告,單方面揭示出事變經過,不難看出它早就有所準備。

雲南省政府省務委員會布告

  中華民國十六年六月十四日

照得本政府昨奉國民政府密令,以本省前次改革,毫不徹底,實屬龍雲一人作梗,特令解除該員職務。茲於十三夜將龍雲武裝全行解除,並將大要布告周知。唯恐有不良份子,來間報復,有礙治安。特再嚴論軍民人等一體知照。如有不持賓政府命令、各軍長著名其上者,敢於擅入人室,尋仇肆行,立即逮捕,照軍法從事。切切布告。

布告後面,一反往常慣例,並沒有署上主席銜名。

六月十七日召開了政變後的第一次省務委員會。出席七人,排名如下:胡若愚、張汝驥、李選廷、王九齡、馬聰、周鍾岳、由雲龍。會上決定了掩埋陣亡者,撫恤受傷者、獎賞有功者,並宣慰龍雲出走的部隊和「迤西三團」(指唐繼堯派系的「西軍」)。

胡若愚除擔任主席外,還兼任軍政廳長;張汝驥兼任戒嚴司令和財政廳長;李選廷兼開廣臨時善後督辦。七月一日,胡若愚在五華山主持了升旗典禮,稍後即拍電給國民政府主席胡漢民和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表示「本省預備派兵北伐,並誓清共產黨徒」。財政上,命令富滇銀行,把庫存的面額二十元、五十元的「大票」八十萬元提出行使,並指令造幣廠,每天必需鑄造並交足二萬元銀幣,作為新政府的軍政經費。

唯一的對手龍雲囚禁起來了!龍部旅長盧漢和改而親龍的唐家軍的旅長孟友聞(改名孟坤)撤到元謀,有渡過金沙江出走四川的可能,胡若愚憂心仲仲,他部下能征慣戰的團長朱旭突然投向龍家軍!派兵追擊麼?沒有那麼大的力量。除了派諜報人員密切探聽敵軍動向外,別無他能。

在朱旭活動下,龍軍和「西軍」在下關開了個會,達成驅逐胡、張、李的協議。同時,派人潛回昆明,把曾任湖南靖國聯軍第三軍總司令的名將胡瑛從昆明接到下關,推他出任三十八軍代理軍長,孟坤當了副軍長兼第一師長、盧漢任第二師長兼前敵總指揮,朱旭則任第三師長。在胡瑛統一指揮下,攻向昆明。

三十八軍在祥雲清華洞取得勝利,攻到祿豐,遭遇上張汝驥的援軍時,也大獲全勝,把張團困在祿豐城中。胡瑛當機立斷,留下少數兵力牽制張汝驥,一面傳令主力繞道,全速向昆明行進。

當三十八軍將兵臨城下的前夕,胡若愚帶著龍雲向東撤退,七月二十二日,在大板橋和龍雲口頭達成龍雲日後稱為「板橋條約」的協議。龍雲後來在一份電文中說:彼等狼狽窮蹙,冀止追兵,故釋雲回省,囑主滇政。彼自認不假外援,願率師北伐,始有彼屢次借口之「板橋修約」(條約中還有保護胡等在昆家屬、解祿豐團等內容)。

胡若愚走了,省府出現了群龍無首的狀態。周鍾岳、王九齡、馬聰、由雲龍四人(以下簡稱「四委員」)被推舉出來收拾殘局。他們命令參謀處長李伯庚負責維持省會治安、籲請對立的雙方停止軍事行動,邀請孟坤、盧漢兩師長「即日進省,迅商一切辦法」,要求孟、盧所帶軍隊,暫時駐扎城外,「以免省垣人民誤會驚恐」。接著更籲請省城各人民團體,「從速改組省政府」。沒有武力作後盾的四委員,實在沒有辦法收拾這副爛攤子,指望另請高明。

七月二十五日,三十八軍進入昆明城(龍雲後來在一份電報中說:(胡、張等對龍部「欲一網打盡,重兵逼追。各官兵圖存無術,激成反攻,乃有祥雲、祿豐及七‧二五,返省各役」)。

龍雲大板橋脫險後,隻身重返昆明,最初住在滇池邊高曉的楊升庵祠,三十八軍進城後,又移到大觀樓對面的庾家花園。胡瑛以及四委員,不久就前來恭請他回城再度主政了。

建議「同時下野,以謝滇人」前後

一九二七年八月三日,四委員陪同龍雲,重新登上了五華山。他們發出了「龍主席復職」的通電。這時,蔣介石派到雲南來的特使李宗黃,也不早不遲地到了昆明。李宗黃要求龍雲,宣誓就任三十八軍軍長一職。

八月五日,龍雲宣布就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軍軍長。李宗黃致了賀詞。龍雲在答詞中有如下一段話:「六月十四日之變,本軍部隊被襲出走,雲亦橫遭禁錮凡四十餘日,身雖失卻自由,而奉行三民主義、服從中央之真誠,固始終不二也。茲幸民眾擁護,將士愛戴,脫險幸存,義難引退!」也提到「距今三月以前」,便奉到擔任軍長的命令,但因「同時被任之友軍(按指三十九軍胡若愚)延不表示,未便單獨舉行。」

龍雲明白,自己雖然當了主席,但地位並不穩固。胡、張和「西軍」還在伺機行動,他得依靠在北伐中不斷獲勝的蔣介石。

對胡若愚和張汝驥的追擊,龍雲並沒有放鬆過。胡、張當時率部在曲靖會合,他曾派出三個師的兵力東上進攻,把胡若愚追到陸良,把張汝驥圍在曲靖縣城。胡、張不甘心失敗,派人到四川找劉文輝,到貴州找周西成求救。結果,劉文輝派了兩個團人滇。而貴州主席周西成想兼併雲南,竟組織了「援滇軍」,調出二十多個團,兵分三咯,進入滇境。

龍雲陷入了顧東失西的窘境。「西軍」乘他忙於應付東線,唐繼虞竟帶領三個師,由大理直撲昆明。龍雲還是命令東線的盧漢、朱旭部隊回援,才把「西軍」打敗,依然退回滇西去了。

黔軍由平彝入境,一路攻向宣威,一路南下師宗、陸良,沿途封馬拉夫,徵收捐稅,最後到曲靖和胡、張會師,準備進取昆明。川軍兩團,也深入到陸良馬街一線,情況越來越緊急。「西軍」唐繼虞雖然揚言「調息內爭,協力對外」,仍舊據守安寧楚雄一線。這兩部兵馬,形成對昆明東西包圍的態勢。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龍雲或親自出馬,或由四委員出面籲請各方停止敵對行動,要求「滇軍立息內爭,共御外侮」。然而,一切努力全屬徒勞。

三方對峙的態勢毫無改變,吳學顯等的「游擊隊」在滇南橫行,為害地方;唐繼堯死了快五個月,棺材還沒入土。這些,都使龍雲內心不安。十月四日,他給胡、張拍去一份懇切的電報,表明自己願意和他們「同時下野,以謝滇人」的心跡。然而,並沒有得到答復。 川黔軍的深入激發了民眾義憤。各界聲討「客軍」入境的有關組織紛紛成立,籲請「息爭御侮」。十一月份,省務委員會作出了如下決定:「軍事緊急,三迤道路,恐軍事延長,間患阻滯。中等以上學校,提前三星放假。」同時還制定了《臨時兵站章程》,委任「東南路各縣縣長」兼當兵站站長。

一場你死我活的搏鬥就要開始了。

攀登事業頂峰

龍雲以三十八軍軍長名義,發給全國、全省機關團體和民眾的電報中,回顧了自六月十四日以來的雲南情況。指責胡若愚和張汝驥:「背約食言,勾結客軍,欲進窺省門。為避免兵禍重臨,乃有約彼等同時下野,以謝滇人之通電。至今多日,迄無回復。」同時也斥責川黔客軍:「未奉中央明令,復未經民眾請求……助桀為虐。」因此,「本軍於十一月三號奉省政府命令,並迭據省民大會、各界聯合保國會、農工商學兵聯合救滇大會,會以滅此梟獍,安我良民相責。現決於真(十一)日出師進剿。民戰則戰,民殺則殺,當唯力是視,他非所問也。特揭原委以聞,俾知是非之所在!」

由於軍情緊急,後來提前出征。十一月十一日,省務委員會拍電給國民民黨中央,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提到「任命胡瑛為前敵總指揮,率領大軍於魚(六)日出發。」

剛好過了十天,省務委員會「宣布戰勝川黔客軍情形」的銑(十六日)電就發往全國各地去了。有關勝利的情況如下:左翼軍在尋甸擊潰了川軍,並進一步收復宣威、平彝,把據守當地的黔軍逐出。

右翼軍在陸良擊潰了黔軍,把他們追出師宗、羅平。

中路也取得勝利,黔軍主力和胡、張所部被圍困於曲靖城內。十四日晚八點鐘,三十八軍前敵總指揮部發動猛攻,黔軍四個團,胡、張各一團被繳械。

三十八軍大獲全勝,當胡瑛率部凱旋回省的時候,龍雲組織了盛大歡迎。他本人親自帶領留省部屬,前往昆明城東的歸化寺郊迎。接著還在五華山大擺慶功宴,熱鬧了三天三夜。

龍雲明白,對消除敵對勢力來說,曲靖之戰是關鍵的一戰。戰勝了胡、張和他們搬來的川軍、黔軍,他已經從極不利的劣勢轉為優勢。張汝驥戰敗後,帶領殘部退入黔境。為徹底解除隱患,龍雲接著派朱旭率部前往昭通,追擊胡若愚。但胡若愚已經先期到川南投靠劉文輝。他不能越境追擊,只得暫時把他們放一放,穩坐昆明,處理一些必要處理的事務。

龍雲決定在十二月十六日為唐繼堯舉行公葬,訓令軍政、財政二廳,把唐繼堯應得的公費,計算到一九二七年年底,撥交營葬事務處。在十四日召開的公祭會上,他主持了祭禮。二十五日,在五華山開武亭,組織了護國十二周年的慶典。

為爭取中央支持,龍雲先後派楊晉、楊森春、馬聰、王九定齡四人,兩批出省,向蔣介石「面陳真相,商定一是。」同時還決定由趙鍾奇出任迤西宣慰使,去調處三十八軍與「西軍」的矛盾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七日,國民政府任命了新的省務委員九人,並指定特任龍雲為主席。由於局勢沒有完全安定,新的委員會到四月一日方正式成立。

同年六月十二日,龍雲「獎敘三十八軍此次靖亂禦侮各有功將領:師長孟坤、盧漢,晉任陸軍中將;師長朱旭晉升少將加中將銜;師長張鳳春等加中將銜;張沖、劉正富(旅長)等晉升少將;旅長魯道源、曾恕懷等晉升步兵上校、加少將銜。其餘出力的官兵,還將「賡續核獎」。

六月十七日,龍雲用代電給國民政府匯報了省內軍事簡要情況,他指出:上一年七月以後,滇東是胡、張和客軍「會合進逼」;滇西則「唐氏舊部西下求逞」;滇南呢?吳蔣各匪(按指土匪隊伍)跳梁擾亂。逆勢異常鴟張,遽陷全滇於割據混亂之局,當攻克曲靖、東線圍解之後,滇西唐部、滇南吳匪,還繼續「負隅困鬥」。經派所部分兵出巡,到三月底,收編了騰(沖)永?(保山)的唐部(按,唐繼虞接受了龍雲的一筆餽贈,離開雲南),竄擾通海、河西的土匪也全部撲滅。龍雲宣告:「三迤全境,以次敉平;全局奠定,統一完成!」因而請求參加北伐。

國府委員會主席譚延閡、李烈鈞,常務委員張人杰、蔡元培、于右任,給龍雲作批復,對他「戡定全滇、統一軍政、嚴整部隊、慷慨請纓」的忠勇之忱給予了嘉獎。指出當時「逆軍潰敗,燕京收復,戰事可告結束」,參加北伐已經沒有必要。希望他維持現狀,等待新命,要求他「益加奮勉,發揚黨義」!

儘管一九二九年六──七月還發生過孟坤叛變,和胡若愚、張汝驥合兵進攻昆明的內戰,但龍雲的事業確是在一九二七年攻克曲靖時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為他治滇十八年鋪平了道路。一九三○年初,他親自率領四個旅的兵力討伐胡、張、孟,一舉消滅了敵對武裝(孟溺斃、張被俘後槍決,胡仍逃往四川),雲南終於獲得暫時的安定、和平。

龍雲,就在上述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和特定的社會條件下,攀上了事業的頂峰。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3期;民國82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