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為人知的雲南著名歷史人物──李劍虹
作者/王光楚
李劍虹(原名李弦義,字開一,一八七五至一九二八年)雲南大理人,一生求光明,向往民主共和,是雲南最早(一九○四年)東渡日本學習音樂、軍事和政法的留學生。一九○五年,他與日本士官學校同學羅佩金、唐繼堯、刀安仁等在日本首批加入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中國同盟會」,是著名的三十七君子之一,成為雲南近代史上最先呼籲「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志士。在雲南重九起義及對袁護國運動中,他與蔡鍔、李根源、唐繼堯、羅佩金等一道同華舉義旗,征伐國賊,為民主共和的實現出生入死、流血爭鬥,直到晚年還追隨孫中山、李根源在廣州征戰。他不僅是位勇敢投身艱苦戰鬥的革命志士,而且還是一位難得的具有較深造詣的革命音樂家和詩人。
十九世紀末世紀初,面對「甲午敗於日本,庚子又敗於聯軍」(劍虹詩句。以下引皆系劍虹詩句,不再一一註出。)之嚴重民族危機的中國,凡憂國憂民之士,無不尋求奮發圖強救國之路。此時,已是前清進士的李劍虹寫下了「兩番驚醒夢中人……情因為國離家遠」的詩句,於一九○四(甲辰)年,毅然拋下父母妻兒,捨去安逸舒適的生活,懷著知識救國的強烈願望而「投筆遠為萬里遊,扶桑三島久勾留。富強學術資研究,希望將來展一籌。」前往日本求學。
劍虹留日本求學期間,先后在日本士官學校東京音樂學校(現為「帝國音樂學院」)等院校學習。在他赴日留學的第二年又鼓勵並促成其年僅十歲的長女李懷南到日本學音樂。一九○九年學成回國后,劍虹任「雲南學府督辦」,在昆明創辦音樂新學堂,致力於音樂教育。父女二人曾在雲南女子師範學校和東陸大學(雲南大學前身)任「音樂教席」,所教學生先后畢業的達三千餘人。
劍虹的音樂生活,是以留學日本東京音樂學校開始的,他把音樂緊密地與當時社會政治生活結合在一起,表現了強烈的受國熱情和鮮明的民主思想,他把音樂融匯於當時的新型教育之中,培養了一代青少年兒郎的道德和思想;他的樂歌作品又緊密地結合現實生活,鼓舞和教育著青年一代。以劍虹的樂歌作品、音樂論文直到他去世后出版的《雪恥唱歌集》都表現了上述特色。李劍虹一九○六年在留日雲南學生創辦的《雲南》染志第二號上以「劍虹」署名發表的題為《音樂於教育界之功用》的音樂論文,是中國近代早期的重要音樂文獻,是雲南近代最早的音樂論文。從一九○七年至一九○八年間他在《雲南》上發表的重要樂歌有《雲南大紀念》、《滇聲》、《雲南男兒》,為岳飛詞配曲的《滿江紅》,著名兒童歌曲《蜜蜂歌》、《紅公雞在籠中叫》等等。據《新篡雲南通志》記載,他的這些樂歌「播於全國,人皆誦之」。其中《雲南大紀念》是反映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期間,雲南大理將領楊玉科(號愍公)率兵在中越邊界痛殲法國侵略者,在追擊亂寇時不幸中炮犧牲的英勇事跡。《滇聲》則讚美雲南有「金碧之秀,蒼耳之靈」,頌揚我滇人固有的樸實勇敢,是「武夫眾多」之鄉,歌中結尾唱道:「飽飲敵人血,高唱凱旋歌!」,《滇聲》不愧是最早的雲南之聲!這首歌當時被護國滇軍和講武學堂士官生們廣為傳唱,成為練兵時鼓舞鬥志的戰歌。他把音樂融匯於當時的新型教育之中,培養了一代青少年兒郎的道德和思想,鼓舞和教育著青年一代。
一九○九年,清學部圖書局出版了由李劍虹編撰的《樂典》,是當時中國少有的幾部近代音樂工具書之一。書中介紹了近西方基本樂理,以簡譜樂理為主,配有許多首五線譜例對照,論證翔實,深入淺出,文筆流暢。這部書在他的音樂教育中起過不少作用。在中國,是劍虹率先用外國曲調配上他自己寫的詩詞作出了許多大學堂歌,為中國現代音樂史留下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認為音樂絕不是無病呻吟,而是「蓋音樂者,使人有合群之美德,有進取之勇氣,有愛國之熱情者也,我四萬兆同胞,人人能合群、進取、愛國,則內之足以謀社會之公益,外之杜列國之窺伺。國有不勃然而興者?」他還列舉了《馬賽曲》等革命歌曲在法國大革命中所引起之戰爭作用。主張中國應該有自己的音樂家,並號召「多編歌曲叫醒國民,發揚其愛國主義之心,鼓舞其勇敢之氣,使茫茫禹甸翻獨立之旗,開自由之花,日月為之重光,山河為之生色。」對於當時中國封建社會的沒落、國民性的愚昧,「內之見同胞之痛苦不知恤,外之受強鄰之欺侮不知恥」的一盤散沙之狀況,劍虹明確主張從上小學開始就應接受音樂教育,重現音樂所具有的潛移默化功效,以改善國民性。由于在音樂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劍虹與曾志念、李叔同、沈心工並列為當時中國的音樂代表人物。劍虹逝世后,革命軍事出版社於一九二九年出版了他編輯的《雪恥唱歌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為其題辭:「音樂感人深矣!」該歌集共收進十八首歌,皆為篇幅短小,主題鮮明」語言質樸通俗,音調激越流暢之作。
李劍虹的詩作主要收在他自己抄錄的《劍虹詩稿》中(《劍虹詩稿》現藏雲南省圖書館),共收詩三百餘首,以五、言七言律詩為主。由于他身處會大變革時期,又親身參加過波浪壯闊的「重九起義」、「護國戰爭」,是一位具有民主和理想的革命者,所以他的詩文有的以敘事體裁記載護國戰爭中的真實場景;有的表達了他憂國憂民,試圖以知識救國的願望;由于他還是一位富有藝術特質的音樂家,在他的一些詩中更多地流溢著感人的藝術才華,他用「性情流露自成歌」來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見解,又用:「大好河山是故鄉,前橫玉洱后銀蒼,一庭明月非錢實,兩扇清風不扇涼」。來讚美自己的家鄉大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許多詩分別記述了他的留學時代,理政事跡,戎馬生涯,政治理想和藝術道路。可以說他的詩集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劍虹曾在雲南陳學謙武堂任過教官,在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討袁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中,先后擔任過蔡都督府參議官、敘衛戍部軍法官和羅督署軍法處長。羅佩金回滇后任軍部秘書長。滇軍駐粵期間任過廣州總統府秘書等要職。一九一一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爆發,劍虹與留日士官同學羅佩金等人參加了「辛亥重九起義」,為援黔援川奠定西南作出了一定項獻。一九一五年,劍虹與蔡鍔、唐繼堯、羅佩金等一道共成雲南獨立並建立倒袁護國的大計,以響應孫中山先生反對北洋軍閥的號召。劍虹在參加「敘瀘激戰」中身受重傷,「幾死數次」。一九一八年,劍虹曾回鄉養傷。一九二一年又隨李根源率滇軍入粵,后參加了護法戰爭。「都緣虐政難安處,苦戰匆匆百粵行」。一九二二年,年已四十七歲的劍虹「老大出門事可怜」,「嗟余攜二子,臨別淚交流」,「慈母痛中痛,老妻愁更愁」。在他的《劍虹詩稿》中,還記述了陳炯明叛變炮轟總統府時的情景:「一夜槍聲及炮聲,轟轟烈烈到天明,夢魂早繞高堂時,肉體原從萬死生」。
一九二五年,劍虹屢經征戰,回到故鄉,「從此閉門謝客」隱居大理,直到逝世。在雲南,李劍虹這樣一位有影響的革命志士、近代音樂家和詩人卻少為人知。衣食足與禮義,逢盛世重修史,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對近現代史、音樂史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會為李劍虹在中國近現代史和音樂史上所具有的地位作出應有的評價。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3期;民國82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