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起義擁護共和八十週年獻辭

──護國運動的歷史意義

作者/簡漢生 

西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國民革命軍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對於南方之選舉總統,袁世凱至為不滿。為了促使清廷退位,早日實現共和,孫中山先生乃將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孰知其包藏禍心,妄圖恢復帝制,國父乃發起「二次革命」,可惜未能成功。

袁氏稱帝之心已昭然若揭,並訂於民國五年改為洪獻元年,民國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位處中國西南的雲南省宣布獨立,揭開了護國之役的序幕。貴州、廣西二省首先響應,沛然形成莫之能禦的護國運動,是役由蔡鍔率第一軍入川,李烈鈞率第二軍入桂,蔡軍入川後與北洋軍浴血奮戰,屢戰屢勝,袁氏所持之西南重鎮四川督軍陳宦親信(袁氏的兒女親家)則臨陳反正,而袁氏之主力馮國璋部又按兵不動,迫使稱帝不久的袁世凱於民國五年三月二十二日撤銷帝制。然而袁氏自導自演之竊國醜劇,國人已深感厭亞宇,在其他各省相繼加入護國運動,並要求退位下,袁世凱於是年六月六日憂鬱而卒。不久護國之役結束,中華民國終獲重生。

護國之役的發動,時雲南督軍唐繼堯實主其事,與蔡鍔、李烈鈞同為護國元勳。本籍湖南邵陽的蔡鍔,字松坡,清末留學日本習軍事,辛亥年在雲南響應武昌起義,被舉為雲南都督。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對蔡鍔軍事才幹頗為顧忌,曾畀予多種位高權輕之職,但蔡鍔均處之泰然。怠至袁氏帝制野心暴露,蔡鍔雖未公開反對,然深覺袁氏此舉與其「定國體政體為民主立憲」主張有悖,遂與滇督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及師梁啓超致力暗中推動反抗帝制。一切策劃和兵力佈署均由唐繼堯在滇預為準備,護國運動雲南首義時,唐繼堯與蔡鍔均年僅三十餘歲,卻能登高一呼,再造共和,其膽識與眼光足為後人楷模。惜民國五年十一月八日蔡鍔痛逝日本福岡,民國痛失英才,令人惋惜不已。

蔡鍔與梁啓超同屬民初之進步黨,而護國之役最初得力於西南各省軍人之投入,因此這兩股力量構成護國運動的主力。然而袁世凱竊奪民國成果之野心,早在民國二年即已顯露。是時孫中山先生領導國民黨人,曾為抗拒袁氏破壞共和之舉動而起兵討袁,後因力量不足而失敗,史稱「二次革命」。討袁失敗後,孫中山於民國三年七月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籌劃武力抗袁。及至袁世凱取銷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指出:「保持民國、不徒以去袁為畢事。」「除惡務盡,對於袁氏必無有所姑息。」是故近代史學者李守孔教授相信:「雲南護國軍之役,係中華革命黨、即國民黨、及進步黨共同合作之表現。」因此護國運動實為黨派合作與各界支持,所從事的國體維護之努力。

共和再造後,雖在民國六年七月又有張勳復辟之事,但僅曇花一現。民主共和之中國,已是全國人民共同之期許。民國十三年由中華革命黨改組的中國國民黨更承擔了此後追求民主憲政的重責大任。幾十年來,雖然國家內憂外患不斷,中國國民黨推動民主憲政的決心和努力亦從未改變。

今年適逢雲南起義擁護共和八十週年紀念,我們在中華民國台灣享受到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和富庶繁榮的生活,作為一個雲南子弟,除了緬懷護國之役雲南諸先烈先賢為維護國體、再造共和所作的努力外,更深切體認面對海峽對岸的中共政權,我們實應不分黨派,共同繼續維護先賢艱辛締造的中華民國,使其長存於世界,才能無愧於後世子孫。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