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秀山
作者/世煒
通海縣,距昆明市一百五十公里,是一個面積僅為七百餘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是二十幾萬的小縣。然物產富饒,特別是城之南有秀山,城之北有杞麓湖,一南一北,山水相依,鍾靈毓秀,相得益彰,素有『秀甲南滇』之譽。
秀山,雖明代就與昆明的金馬碧雞、大理的點蒼山齊名。但它卻無點蒼山之雄奇、碧雞山之險峻。它的垂直高度僅二百餘米,方圓亦不過二公里許,而只是一塊小巧玲瓏的小家碧玉。吸引著遠近的無數遊客,絡繹不絕地前來遊覽。
一九六二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蒞臨通海時,曾作詩贊頌『秀山雄城后,林茂似玉壺,此地文物盛,花粒百樣殊』。
秀山,位于縣城之南,可說是城山相聯,開門見山,舉步即至。山雖不高,卻林木蔥籠,廟宇眾多,楹聯豐富而別見風姿。
秀山,樹林蔭翳,蔚然深秀。據植物工作者普查,各類植物達二百多種,且生態環境未受破壞,保持著原始群落的狀態,這在省內是不多見的。遊覽秀山,從山麓的『秀山公園』坊起直至山頂,逶迤攀登,曲徑通幽,野花漫道,芳草萋萋。哪些數百年的大樹,樹幹如蛇龍越空,枝葉濃蔭覆蓋,遮天蔽日。鳥兒啁啾,松濤陣陣。遊人會完全浸沉在這靜謐的綠色海洋中,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耍秀山,遊人完全不用備傘。哪些濃密的枝葉遮住了烈日的照曬,擋住了霏霏的細雨,即使雨急,秀山也處處是亭台樓閣供人躲避。
秀山,從山麓到山巔,路徑僅二公里許,卻有著多座古剎。進入『秀山公園』後,順石徑向上,先抵畇町王廟、轉至三元宮,再上登瀛橋,普光寺,往東達玉皇閣,上清涼台,最後登臨山頂的湧金寺。這些廟宇的建築,依山就勢,疏密有致。每一個寺廟都有殿堂樓閣廡廊相組合,形成建築群。古剎建築,有的古色古香,清新雅致,有的巍峨壯麗,金碧燦煌,有的則配以荷池、曲欄、迴廊等園林藝術與寺廟建築相和諧。造型各異的抱秀亭、鳳儀亭、綠杉亭點綴在沿山石徑旁,既可供遊人小憩,又可使遊人賞景。秀山古剎,始建於漢、唐。興於宋明時代。清時也屢有擴建,逐漸形成現今的規模。據說,南詔後期楊干貞纂位稱王,建立大義寧國,欲加害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段會盟三十七部,出兵討伐。段出師前在秀山占卜吉兇,許願事成建廟宇,塑金身。段出兵旗開得勝。滅楊干貞後建立大理國。在秀山改建湧金寺,新建畇町王廟,以紀念莊蹻的後裔畇町俟母波。還鑄了一百零八尊銅佛像,廣置各寺院(惜已毀)。秀山的古剎,前一度遭劫,毀於一九七○年元月五日的強烈地震。所幸近十年來,在政府和民眾的支持下,重新修蔓,再造佛身。經過修蔓後古剎,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煥然一新。
通海人,素有養花習俗,尤以擅長培植各種樹樁盆景。他們採用桃樁、梅樁、櫻花樁、杜鵑樁、紫微樁、竹根樁等,依其枯樁的形態,創造為飛禽、走獸、魚蟲、岩石之狀,嫁接各種花枝,盤結於枯樁之上。花樁古樸蒼勁,花色異彩紛呈。這種老與新、枯與榮、紅與綠,對比強烈,相映成趣,和諧統一,使觀賞者無限遐想。紫微枝條柔軟,多盤結成吉祥字,如福壽,成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些造型各異的樹樁盆景,自然也少不了裝點在各寺廟的庭院中。
名山勝水,必然吸引著騷人墨客的光臨。他們趁興吟詩作對,又為山水增色。秀山也如此。山中建築,無一亭無對聯,無一樓無匾額。粗略統計,楹聯匾額竟達百餘對(塊)。秀山的匾聯,多出於明清時代雲南名家之手。不僅洋溢著詩情畫意,成為山水的點睛之筆;而且,書法考究、楷草隸篆皆有。這種詩、書、景與建築溶為一體,珠聯璧合,令人嘆為觀止。如明代的誦滇狀元楊慎,進士繆宗周,清代雲貴總督王文韶、進士王文治、雲南按察使許弘勛、進士、嘉慶帝的老師尹壯圖、舉人闕禎兆等人都留有詩詞或墨寶於秀山、。許弘勛題書於湧金寺的『佛谷雲深』匾額,氣勢宏偉,運筆出神入化,被傳說誇為『一字值千金』的佳品。
遊覽秀山,可信步從容,怡然自得,邊走邊秀,邊看邊歇。向北,可遙望遠山如黛,杞麓湖水天一色,碧波萬頃;湖岸,田疇平展,村舍錯落其間,恰似一幅美妙的田園風光畫。俯瞰山下,城房儼然,鱗次櫛比。近觀,樹影婆娑,煙靄飄渺中的古剎,恍如仙宮瓊閣。在庭院中,細細觀賞雕樑畫棟的古建築、造型奇特的花樁盆景;慢慢品味楹聯、匾額及碑刻;聽當地人講講神話傳說,既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又會將遊人帶入無限遐想的歷史空問。其樂無窮!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5期;民國84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