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松明樓
作者/楊憲文
風悲海怨浪同仇,一片芳心付水流。
精衛不靈鮫淚竭,年年火把照清愁。
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唐玄宗加封蒙舍詔第四代詔王皮羅閣;正二品台登郡王,暗示要他統一六詔。『蒙舍詔今巍山、越析詔今賓川、遼賧詔今鄧川、浪穹詔今洱源、施浪詔今劍川、越雋詔今麗江』。因唐朝末期,吐蕃『西藏』入侵為患,而唐朝與邊疆相隔路遠,難以防禦。欲借南詔勢力,抵禦吐蕃。自皮羅閣受封以後,他即進行併吞六詔之陰謀計劃。公元七百一十四年,六月二十四日星回節是彝族祭祖節日。因六位詔主皆係彝族同宗弟兄,星回節每年都要集中祭祖。皮羅閣決定利用集中祭祖機會,殺害五位詔主。事前採購含松明量高的木料,請良工巧匠雕刻,建造一楝宏偉美觀的一座大樓。至期邀請五位詔主,前來蒙舍詔祭祖。當時六詔惟蒙舍詔勢力強大,各詔主明知會無好會,宴無好宴,但畏其勢力,只好按時赴會。遼賧詔主皮羅登、夫人阿蘭,係浪穹詔瓦碧鄉兆角充人氏,聽明賢淑,已察破皮羅閣的陰謀,勸夫勿赴會。但其夫畏蒙舍詔的勢力,只好硬著頭皮,按時前往赴會。臨行時夫人阿蘭以防不測,將一支鐵鐲套在丈夫的右臂上,灑淚泣別。弟兄相見,皮羅閣偽裝得格外熱情,互道寒喧後,即行祭祖。祭畢,邀請至松明樓赴宴,頻頻敬酒,飯至日啣西山,各詔主已酩酊大醉。皮羅閣溜下松明樓,命令早已埋伏下的士兵,舉火燒樓。剎時松明樓全部著火,濃煙滾滾、火焰衝天、風助火勢、火借風威、照明夜空。頃刻之間,松明樓全部化為灰燼。五位詔主無一幸免於難,全部葬身於火海之中。阿蘭夫人得知噩耗,次日即往尋屍,在火墩裏用手扒找,整得十指流血。『後人因紀念夫人,每年火把節,婦女們用鳳仙花染紅指甲』。終於找到右臂套有鐵鐲的焦屍,抱於懷中痛哭!皮羅閣聞聲趕來,窺見阿蘭夫人,貌若出水蓮花,寒冬雪梅,仙姿玉體,即生邪惡之念。向前俯慰,並要強娶為妾。夫人面對仇人,百感交集,決心要為夫報仇雪恨,以慰夫靈於九泉。因而咬緊牙齒,暫忍怒火,提出三個條件。一、要皮羅閣披麻帶孝,率領六詔軍民追悼死難詔主。二、以皇禮盛殮其夫,隆重送回德源城安葬。三、百日後迎娶,婚禮於洱海中舉行。夫人身穿白孝服,先遙祭亡夫,後行婚禮。皮羅閣色膽包天,全部應允。至期,迎親樂隊,鼓樂喧天,龍飛鳳舞,前來德源城迎親。夫人事前即與部將白馬將軍密商,約定以船中起火為號,前來接應。「後因白馬將軍戰爭失利自刎身亡。謚為古今忠義之士」。當日龍舟行至洱海中心,大擺喜宴慶祝!夫人強忍心中怒火,裝出笑顏,頻頻敬酒,皮羅閣身體不支,醉倒椅上。夫人見時機已到,抽出事前準備好的利剪,用盡全身之力,猛刺仇人。皮羅閣於矇矓中,見此情景,急用右手遮擋,傷其右臂部。夫人見行刺未遂,即躍身跳入萬頃波濤之中。壯哉!抗暴精神尤可敬,至今人懷女中豪。後人有聯讚曰:鐵釧冰心光野史,銀花火樹吊忠魂,六詔爭雄無寸土,孑身有義永千秋。夫人高風亮節的行操,不懼強暴,捨身殺敵,真乃巾幗英雄。滇西北人民將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訂為火把節,紀念阿蘭柏節慈善夫人。各村豎大火把,高約十公尺,用木柴扎成,分為十二節,潤年加一節。頂端有白鶴飛松,表示吉祥。下為升斗,上書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中為正體,掛有水果和各色小旗,表示慶祝豐收。是日下午六時許,各族人民群眾皆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入會場,點燃火把,載歌載舞,歌聲陣陣,獅燈龍燈,翻騰於火海爆竹之中,令人眼花瞭亂。更有禮花衝破夜空,構成多種精美的圖案。大家歡呼、歌唱、打霸王鞭、互相敬酒、贈送糖果、炒豆,喜樂於祥和幸福之中。歷代詩人墨客為讚火把節和抒發對阿蘭柏節夫人的懷念與景仰的詩詞很多。謹錄數首於後:
一、元朝文璋甫詠火把節
雲披紅日恰銜山,烈炬參差竟往還。
萬朵蓮花閉海市,一天星斗下人間。
只疑星斗燒元夜,誰料鄉儺到遠還。
此日吾皇調玉燭,更於便處覓神奸。
二、清楊履寬 吊鄧賧慈善夫人
㈠鐵釧深宵約臂寒,留君無計淚空彈。
妾心更有堅於鐵,列火難消一片丹。
㈡苦無雄劍擲仇頭,忍逐鴛鴦戲彩舟。
洱水西來瀰水接,妾心終是不東流。
三、清楊寶山星回節懷念慈善夫人
㈠明樓一炬蹟消然,此日西南火燭天。
一片丹心灰不得,今年火把似前年。
㈡留君不住淚潛潛,明知虎口不生還。
暗將鐵釧為符信,夫骨灰時亦自全。
㈢拼將一死謝奸雄,夫人託義也從容。
滇南女子懷貞節,學染尖尖十指紅。
㈣丹心比鐵鐵非堅,鐵訓雖灰志不灰。
寄囑兒童休舉火,舉火反助夫人哀。
四、王懋程遺作詠火把節「菩薩蠻」二闋
萬千紅炬今宵耀,滇南爭把阿南予。蘭以蕪尤香,特為民族光。
漢官何惡霸,殺婿逼妻嫁。蹈火竟如歸,仇魂天外飛。
陰謀南詔明樓建,鯨吞五詔鴻門宴。一炬慘無情,殺人不用兵。
知兒慈善好,怎奈夫愚了。誓死與城亡,應羞南詔王。
五、趙振鸞洱源人還健在遊松明樓故址感懷
熊熊烈火起松樓,五詔同歸上界游。
玉洱銀蒼傳噩耗,壟圩宮殿引風流。
揮戈躍馬迎新婦,披白持弓禦寇仇。
自古陰謀終破滅,而今柏節貌長留。
六、趙宴海白族火把節詩四首
㈠君行南詔妾疑猜,心事悠悠怕不回。
鐵鐲臨行穿手臂,松明樓上果遭災。
㈡不甘受辱做奴才,抗暴土城付劫灰。
蹈海從君求一死,含冤精衛恨難摧。
㈢柏節堅貞真勇哉,女兒染指學英才。
熊熊火把傳千載,洱海龍舟動地哀。
㈣夫人節譽柏舟操,萬古雲宵睿智高。
抗暴精神尤可敬,至今人憶女中豪。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