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樓長聯風雨兩百年

作者/張誠、閣秀冬 

我國幅員遼闊,山川壯麗,文化古老,歷史悠久,名勝古蹟,美不勝收。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江西南昌的騰王閣、雲南昆明的大觀樓為我國的四大名樓。他們分別以唐代大詩人崔顥的《黃鶴樓》詩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騰王閣序》;清代名士孫髯的《大觀樓長聯》而聞名天下。宋人滕子京說得好:『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巨卿者不為著。』他正出于這種思想,才請大文豪范仲淹『作文以記之』。崔顥、李白、王勃、范仲淹、孫髯這些文學巨卿所留下的傑作,使得名樓勝閣以文傳盛名,文因樓而名更盛。名樓與名篇相得益彰,中國各地名樓自古以來就與詩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由一座有名的樓閣引出一位大手筆的名作。由此而引起歷代文人墨客的千種文思萬般風情,形成一個以名樓勝閣和名文為中心的綿綿不絕的文化藝術作品大蒼萃,這種優秀樓閣文化輻射到民間,起著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應。人們仰慕而來朝聖。這樣,景遊與神遊相結合,風光與文化相補充,產生無窮樂趣。『見賢思齊』,從而啟發人們去借鑒仿效並激發愛國之情、報國之志。這就是中華大地特有的一種文化現象。

在中國四大名樓之中,大觀樓是最年輕的,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只有三百年的歷史(其間因戰火和水災兩次重修)。大觀樓在離昆明市西兩公里的大觀公園內,南臨滇池,與太華山隔水相望,明代稱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湖北僧人乾印到此講經,建觀音寺,遊人漸多,始成遊覽區。康熙二十九年(一六九○)就寺址建樓二層,題名『大觀樓』,並建湧月亭、觀稼堂、懷古廊迂迴連貫催耕館、牧夢亭等附屬景點。樓成之後,文人雅士經常在這裡聚會,酌酒賦詩。乾隆年間,寒士孫髯出類拔萃,傲然自負,揮毫創作出『古今第一長聯』,吟為千古絕唱,至今已兩百多年。

孫髯祖籍陝西三原縣,約生於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四),卒於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三)。他自幼胸懷大志,博學多識,敏於記誦,凡寫詩文都豪宥不羈。他鄙視科舉,終生不應試,自號『萬樹梅花一布衣』。他所作大觀樓長聯,一掃他人俗唱,具有深廣的社會內容,驚動一時,不少有識之士為之擊節讚賞。細讀長聯,就會感到作者激越深沉的情感,像一根紅線貫穿其間,全聯氣勢雄沉,一氣貫注,渾灝流轉,滔滔然若江河行地,強烈的情感與寫景敘事水乳交融,渾然一體。髯翁對昆明山川景物,對雲南歷史的真切感受,深刻的思想境界,深深打動了讀者的心弦。凡吟誦之後,都會使你如嚼甘果,果雖盡而味不絕,迴腸蕩氣。全聯以寫景入手,由景入情,由現實描寫轉入歷史評述,轉換自然。故自長聯一出,『聞者莫不興起,冀一登臨為快。』最早的長聯由當時(乾隆年間)昆明名士陸樹堂以草書書寫刊刻(今陸書摹刻聯尚存二樓)。道光八年(一八二八)樓增為三層,此後大觀樓更成為文人墨客賦詩、論文的雅集之地。到咸豐七年(一八五七),大觀及長聯同毀於兵火。現存長聯是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由年僅三十八歲的雲南劍川白族書法家趙藩以顏體楷書書寫的,此聯每隻長三點八五米,寬零點四五米,藍底金字,書法端莊適勁,氣勢恢宏。刻製的木質對聯由雲貴總督岑毓英重立,故長聯上沒有寫是趙藩書寫的,這是一種歷史的遺憾。至此以後,各地遊人絡繹不絕,長聯也就譽滿全國了。

大觀樓長聯已問世兩百多年。兩百多年來,人們對長聯的藝術造詣毀譽交加,其中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學術、史學上的不同看法,不過對長聯的稱譽仍是主流。

清道光六年至十四年(一八二六──一八三四),曾任雲貴總督的阮元就以『扶正消逆』為由,對長聯的內容作了多處修改,但終不能取代孫髯原作的精神風貌。後又有乾隆、道光年間的官僚程月川也曾修改過長聯,其結果仍不能為世人認可,徒費筆墨而已。清人梁章鉅在編輯《楹聯叢話》時,也收錄了大觀樓長聯,但卻評說為:『究未免冗長之譏也。』毛澤東從《楹聯叢話》中讀到了大觀樓長聯,對長聯甚為讚賞,竟能背誦如流,糾正了《楹聯叢話》中誤印長聯為『一百七十字』的錯誤。當即對《楹聯叢話》的評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寫道:『從古未有,別創一格,此評不確。近人康有為於西湖作一聯,仿此聯較短,頗可喜。』此後,董必武(一九五九)、郭沫若(一九六一)、陳毅(一九六三)都分別留下了詠誦大觀樓長聯的詩篇。鄧林在《我愛我的父親》一文中,記述了鄧小平一家祖孫三代爭相背誦昆明大觀樓長聯的動人場景,非常感人。江澤民主席在宣佈中國九九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後,曾冒雨遊覽大觀樓觀賞長聯(以上史料照片均見大觀樓觀稼堂大觀陳列室展版)。據台灣友人說:近代大書法家于右任先生(一八七九──一九六四)與孫髯同為陝西三原人,兩人均以美髯著稱。于先生晚年曾有人請他書寫孫髯的大觀樓長聯,于先生非常愿為同邑的名聯書寫,留下書文具佳的珠聯名作。但深感書此長篇巨製,要一氣呵成,現在體力下支,不能免為其難。他最後說:『要是早三十年,我一定會寫的。』此乃大觀樓長聯留下的一件憾事。《雲南文獻》曾兩次影印趙藩楷書大觀樓長聯,可見鄉情之深厚。

大觀公園攬勝閣曾於一九九一年四月七日晚發生火災,燒毀了近五百平方米的攬勝閣建築,長二米八的攬勝閣巨匾被燒斷。此後,公園為保護文物計,曾複製了已懸掛一百零三年的大觀樓長聯兩對,這本是無可厚非的好事。但因原聯老化變形(一八八八年懸掛至今),致使以原聯椎拓的拓片變形走樣,經勾勒、雕刻又再度失真。復製的長聯掛出後,由於字形拙劣有錯,受到很多書家的批評(筆者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三日曾在《春城晚報》發表《文物複製需認真──從大觀樓長聯複製所想到的》)。

大觀公園畢竟是歷史悠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人文景觀馳名中外。

在迎接中國九九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之際,圍繞大觀樓及大觀樓長聯的產生和發展脈絡,恢復和發掘其歷史積徒下來的歷史文化內涵,再現大觀樓「洋洋大觀」的恢宏氣勢。一九九八年七月三十日,昆明市園林局邀請了二十餘位專家、學者,在大觀公園召開了研討會,為建設大觀公園、修復大觀樓長聯獻計獻策。

為確定最早的大觀樓長聯拓片,專家們四處奔走,幾經尋求,終於找到了一九五六年毛澤東調閱長聯拓片的複印件,字跡比現存原聯拓片清晰,且保存了趙藩書法風格。於是專家們一致認為,以此複印件為基準,再結合趙藩楷書特點,本著整舊復舊的原則,反復逐字核對,一筆一畫,均認真推敲,最後雙勾定形並精確放樣。昆明市委書記楊健強、市長張成寅對大觀樓長聯的修復工作非常重視,曾親臨長聯放樣現場視察聽取匯報。

大觀樓長聯最後定形放樣後,省市有關專家論證確定:給大觀樓長聯換「新衣」,將木製長聯改為銅製長聯,以使長聯懸掛年代更久遠,亦請雲南冶煉廠雲輝斑銅工藝品公司製成青銅長聯懸掛。利用雲南享譽全國的銅資源,製作一副銅長聯以提高其價值並使長聯成為精品。在製作銅長聯的整個藝術工程中,專家們多次對製模工藝進行觀測指導,以保証銅製長聯的精品質量。經過大家的努力合作,終於在中國九九昆明國際園藝博覽會之前,一副銅製大觀樓長聯懸掛在大觀樓前,受到海內外遊客的高度讚譽。目前,大觀公園又應海內外遊客的要求,將三米八五的長聯縮小為一米五,請刻碑高手雕刻在總重三百公斤兩塊大青石上。凡到大觀公園遊覽的遊客,在欣賞長聯藝術之餘,可以到湧月亭大觀藝苑內,在椎拓師傅的指導下,自己動手拓幅長聯帶回家。碑拓縮小原大的長聯,經過裱後更加古樸大方,特別適宜居室客廳、書房懸掛,高品位的長聯文化將使你的生活更加璀燦。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