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坤沙集團瓦解內幕
作者/岩可
一九九六年剛開始,世界忽然傳遍金三角的坤沙武裝集團已向緬甸政府投降的消息,因為消息來的太突然,當時很多人都還半信半疑,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人不明其中真象。
盤據金三角三十餘年的坤沙集團,一向充滿了傳奇色彩。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一直將該集團列為毒害世界的武裝販毒組織。美國法院還公開懸美金二○○萬元通緝該組織的領導人坤沙,但在東南亞地區對該組織則另有不同的解讀。雖然大家都一致認定該組織是全世界最大的海洛英供應者,不過也同時認為該組織是一個反共的,爭取民族自主的和反對緬甸獨裁政權的革命性團體。所以他們也得到外面世界的一些同情和支持。因此該組織給人一種印象,認為是武力精實強大並獲得其管轄區域內眾達數百萬人民的擁護支持。其實這些都是遠離事實的虛象,實際上該集團早已是外強中乾,主要是依賴毒品收入及血腥恐怖統治維持局面而已。
坤沙中文姓名為張奇夫,一九三三年出生,祖先是來自中國雲南省的移民。最初落腳麻栗壩(即果敢),後在撣邦萊莫山定居,其時約當清朝中葉。移民來緬的張氏祖先,都和當時大多數的中國移民一樣,盡屬行蹤不定的小商人。後來由於家境逐漸好轉,加上出了幾位較有能力的人,漸漸建立起社會地位,自自然然的變成了當地的領袖,也就是一方的土酋。實際上萊莫山張氏家族所管轄的區域方圓僅約五十公里,人口總數也僅約二、三千人,算不上有什麼實力。不過張氏先人都認同中華文化,也都具有民族意識,抗日戰爭期間也都秉持民族大義,參加了抗日運動。因為緬甸全境遭日軍佔領,張氏全家避難雲南瀾滄一帶,抗戰勝利後全家返回萊莫故里,不料張家當時的主要支柱張秉舜竟遭英軍殺害。這時的張家,只剩下一些孤兒寡婦,且受到萊莫地區佤族的強烈反抗,最後向雲南地方仕紳借來庸兵二百餘人,始獲保全(註一)。
由於一些特定條件的配合,剛從風雨飄搖中成長起來的少年坤沙,很想振作一番。時當一九六○年代,緬甸東北及東南廣大地區,正是群雄並起,紛紛擁兵稱雄爭勝的混亂時期。一方面有來自雲南省的反共武力,持續進行反共鬥爭;一方面中國共黨政權,也乘機武裝了緬甸共產黨,遂行其所謂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境內的緬甸各少數族群如克欽、佤、吉人……等等,都紛紛建立起各自的武裝力量,並和緬甸政府展開抗爭。坤沙初時得到華人反共武力的支持,逐漸成長壯大起來。當然他還有其他客觀條件的配合;諸如他的出生背景,他所主張的民族自決,都有利於他的發展。加上他個人的領導特質,在在都促成了他的快速茁壯。另外他在用人方面的膽識,是促成他邁向開創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依為左右手的主要副手,都是那個地區難以物色的人才。這或許就是他有別於斯時斯地其他領袖人物的最大不同處。
如眾所知,金三角是全球海洛英的供應中心,在那個地區的各種勢力集團,都必須依靠毒品貿易取得財源。如早期的彭家聲、羅星漢等,都是國際知名的人物。儘管他們不認為自己是專業販毒者,而是反抗緬甸獨裁政權的民主鬥士。他們的這種說法也並非有錯,但他們都從事毒品事業卻是不爭的事實。羅、彭等人已先後淡出金三角的風風雨雨。繼之而起的則要數坤沙了,他是青出於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他幾乎包攬了金三角的毒品製造、銷售事業。因為得到反共陣營的協助,他迅速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武力。在政治上他堅持反共政策,他以緬甸少數民族的代言人自居,致力於爭取民族獨立或自主。他的這兩種政策主張,符合了當時、當地客觀環境的需要。因此勢力日趨壯大,隱隱然似有呼風喚雨的聲勢。但勢力日益擴大,財務需求必然日增,對毒品事業的依賴也隨之日增。據美方禁毒組織方面的人說,美國街頭的海洛英,百分之八十均來自金三角。泰國則是主要的集散地,台灣、香港、中國大陸亦一再遭美方指責是海洛英的轉運站。這些指責,也非無的放矢,毒品走私確實已給這些地區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
坤沙得意之餘,採納了他左右親信的意見,採取了兩個明顯錯誤的決定。其中之一,即是在一九八九年乘鄰人佤族內部動蕩之時,揮軍攻擊佤族地區。此一攻擊導致了雙方長達七、八年的戰爭,死傷無數,元氣大傷。另一項決定就是宣佈獨立建國。這無異是開國際社會的玩笑。這一決定不但不能對坤沙集團帶來任何利益,反而加深了緬甸政府的警惕,加速該集團的敗亡。
佤族是一種居住於滇緬邊區的跨境民族。一向以驍勇善戰著名。由於中共的撮合,自一九六○年代起,佤族接受了緬共的領導,更由中國軍方主持,裝備了佤族戰士二萬多人,並即展開了所謂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向緬軍挑戰,使緬軍吃盡了苦頭。隨著大陸政局的重大改變,鄧小平揚棄了毛澤東的革命輸出政策;中止了對世界各地共黨的武力支持。佤族的武裝力量,因而立即受到衝擊。一些有遠見的領導幹部警覺到危機,乃毅然發動政變,推翻緬共領導,建立了佤族聯合黨和佤族聯合軍。坤沙卻乘佤族內部混亂之際,出兵攻擊佤族控制區。從而種下雙方難以化解的心結。雙方大舉動員拼鬥,戰爭延續了八、九年,可說是死傷枕藉,給金三角地區各族人民帶來悲慘的命運。雙方元氣都大傷,不過佤族已和緬甸政府達成和解,而且還得到一些支持及協助。反觀坤沙,則完全陷於孤立境地,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加上集團內部又發生重大裂痕,一個師番號的撣族部隊,因不滿坤沙的領導階層,乃爆發叛離行動。這時的坤沙集團面臨了最大的生存危機。緬甸政府自然了解整個形勢的變化,乃運用借刀殺人之計,鼓動佤族聯合軍夾擊坤沙集團。佤族聯合軍動員了約一萬兵力,由副總指揮李自如將軍擔任前敵總指揮。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攻擊正式展開,歷經二十晝夜的激戰,坤沙所部終於全面潰敗,佤族軍的攻擊矛頭直指坤沙總部所在地賀猛。在此緊要關頭,坤沙已秘密派遣親信前往仰光求和。緬方要求無條件投降,坤沙則要求政府保障該團體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並不得將其引渡給美國。雙方迅即獲致協議,駐防緬東猛撒(前雲南李彌總部)的緬甸政府軍,乘佤族軍尚未完全包圍賀猛之前夕,一彈未發,乘隙進入賀猛,目的在於保護坤沙,免遭佤族軍捊擄,對外則可宣傳緬軍的掃毒戰果,實在是一石兩鳥的高明策略。緬軍進入賀猛時,正值戰火猛烈之際,一時敵我難分,緬軍二十餘人在混戰中遭佤族軍擊斃,其中還包括校級軍官兩人,尉級軍官一人。
在整個戰役期間,佤族軍都佔在主動地位,戰術上他們避免攻擊敵人的堅固陣地,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達成殲敵於陣地外以減低自身人員傷亡的效果。對於敵方堅固陣地則於夜間不斷施予砲擊,使守軍恒處於緊張狀態,形成疲兵,所以很快就被擊潰。戰役 結束後,坤沙軍死傷約一千八百人。除主力部隊已向緬軍繳械投降外,據說還有三、四千人,不願隨坤沙投降。這些人仍活躍在金三角,免不了仍會繼續染指毒品交易。
佤族聯合軍於取得完全勝利後,其領導人鮑有祥將軍即正式宣佈禁毒決心;他決心要在公元二○一○年前禁絕佤族地區的罌粟種植。該族能自覺的自願禁毒,固然深值敬佩,但據熟悉該地區的人士則認為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欲完成此一目標,難度甚高。因為佤族居住地區都是高山深谷,森林資源也缺乏,土地貧瘠,非常不適農業發展。欲發展工業,困難更大,觀光資源也很缺乏。雖然礦產資源甚豐,除非以一貫作業的方式來開發,否則經濟效益也不高。所以如要在限期內達成根絕罌粟種植的目標,必須設法取得國際的援助方可有望成功。提到國際援助,卻又牽涉到十分複雜的國際政治的現實。唯一可行的途徑似乎只有一途,那就是由聯合國的相關機構出面主持援助事宜。為了全人類的健康及福祉,有遠見者實宜排除一切可能的障礙,配合佤族的自覺,及時給予必需的資金及技術援助。相信必可收到根絕該地區的毒品生產,造福人類的效果。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29期;民國88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