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豐李文彬先生事略

李先庚口述;李興才撰文 

楔子

家鄉雲南省祿豐縣文史資料編纂委員會,透過家人與我聯絡,想替本縣鹽興鎮籍的李文彬先生寫一篇傳記,刊入縣文史資料,託我代寫尋找李文彬先生的生平事蹟素材。因知李文彬先生來台後不久,即舉家移居美國,今李文彬先生與夫人及長子李紹國皆先後去逝,無資料可尋,乃電同鄉會馬總幹事崇寬兄協助查找。馬先生說:未見過李文彬先生的傳記資料,但知老鄉長李先庚先生和李文彬先生是老同事和老朋友,所知必多,或可提供珍貴資料。旋經徵得李老鄉長的同意,親自口述,經興才整理後曾請李老鄉長過目訂正,惟拙文過於簡略,僅表示對紀念鄉賢的一絲敬意而已。

李先庚老先生,雲南鄧川縣人,於民國二年出生,今已九十高齡,身體健朗,思維清澈,早年畢業於軍需學校會統班,中央政校計政學院、中訓團黨政班、革命實踐研究院。年未三十,已晉升少將,歷任龍雲、何應欽、陳誠部下的財經大將,又任雲南省黨部委員,雲南省特派員辦公處書記長,曾主導滇緬邊區游擊隊地下工作,與李文彬先生不僅是工作上的老搭擋,也是忘年之交,通家之好。由李先庚老先生口述李文彬先生事略,其可信度自毋庸質疑。

第一階段(對日抗戰勝利之前)

李先庚先生對李文彬先生前階段所知也不太多,只知李文彬先生大約在清光緒二十四、五年(公元一八九八│一八九九)生於鹽興,及長,入雲南講武堂習軍事,大概比朱德、朱培德晚兩三期。畢業後,加入雲南護國軍,隨李烈鈞之楊希閔部進兵廣東廣西,任排、連、營長。後楊希閔部被中央收編為第三軍,軍長朱培德(兼江西省主席)對李文彬先生能文能武的才能十分賞識,在北伐期間,晉升團長、旅長,一帆風順。

北伐成功,奠都南京,李文彬先生進入陸軍大學進修,校長楊杰(耿光)將軍對李文彬先生在校的優異成績表現,十分激賞,畢業後奉派任為師長。抗戰期間,轉戰南北,屢建戰功,深受政府重視。

第二階段(對日抗戰勝利之後)

抗戰勝利,李文彬先生奉調江蘇省軍管區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司令由省主席兼任)。當時,雲南同鄉將領胡若愚(曾與龍雲對抗,後任雲南省主席),唐宇縱、段克昌、李先庚等均在南京,星期假日,時相過從,李文彬先生常自鎮江趕來南京參加或品茗縱論時政,或聚餐小飲暢敘,幾乎無所不談。李文彬先生律己甚嚴,生活有節,不喜飲酒玩牌,與李先庚先生最為投緣,因李文彬先生長十餘歲,遂訂為忘年之交。李文彬先生能文能武,文筆很好,參謀作業能力極強,令人折服。

迨東北軍事逆轉,和談破裂,雲南名將魯道源奉命組織第十三兵團,任兵團司令,邀胡若愚、李文彬兩位出任軍團副司令,率軍據守廣西,雲南邊境,共軍勢猛,戰況慘烈,十三兵團潰敗,魯道源部退入富國島,胡若愚決與陣地共存亡,堅持不肯撤退,雖有段希文率殘眾保護,胡若愚仍不幸戰死,此為共軍渡江後戰死沙場之國軍唯一將領。

李文彬率第十三軍團殘部,遵奉命令退至越南富國島,過著臥薪嚐膽的辛苦歲月。不久,雲南省主席李彌奉令兼任雲南救國軍總指揮,李文彬、邱開基等為副手。在富國島上的十三兵團殘部,遂移歸黃杰的第十一兵團統轄。李文彬先生除任救國軍副總指揮外,並兼滇西軍區司令。

救國軍總指揮的主要任務,是統編各自為政的各路游擊隊人馬,匯集為一股反攻的力量。李先庚先生適於此時奉派出任雲南省黨部書記長,前往滇緬邊區展開地上游擊與地下組織部署,組成西南、寮國、滇緬、滇康等地區工作站,分別以化名陳龍、李玉梅等不同身份出而領導,黨、政、軍密切配合,納入總指揮下編組者五萬餘眾。經整訓後,遂有進軍奪下耿馬地區之戰役。

由於進軍耿馬地區,引起緬甸政府一再向聯合國提出控告。受限於國際情勢,乃有聯合國成立四國(美、中、泰、緬)撤軍委員會之舉,李文彬先生奉派出任中國代表,結果是將李彌和所部撤回台灣,但仍有三萬多人滯留邊區,中央遂稱這批不願撤離之人員為「叛軍」,表面上是任其自生自滅,任由聯合國處理,實際上仍有我黨工人員在地下策劃支援。由後來段希文部進入泰國發展,獲有名聲可知。

李文彬先生在四國撤軍委員會草草收場之後,返台出任總統府參軍,與夫人及二子在台北縣新店定居,後長子李詔國留學美國有成,經李先庚先生介紹,娶唐縱之女為媳,與兩家常有來往。

後因官場中人事糾紛,李文彬先生心灰意冷,遂辭職退休,脫產、離台、舉家赴美定居,財產大部交由其子管理。無奈國是日非,鬱鬱以終,益增後人景仰。

李文彬先生,能文能武,擇善固執,忠黨愛國,早年深得雲南同鄉名將朱培德、楊杰兩位前輩之賞識,栽培提攜,在北伐至抗戰期間,一帆風順,功績卓著。抗戰勝利之後,至輾轉來台,李文彬先生雖艱辛備嚐,惜鴻鵠之志難伸,令鄉里追思。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1期,民國90年12月25日)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