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縣建置沿革
郭琨
前言
永勝位於青康藏高原與雲貴高原銜接部,也是滇西高原和縱斷山脈結合部、雲南省西北部、金沙江東北岸;東接華坪、南鄰大理、西壤麗江鶴慶、北連寧蒗;東距四川攀枝花市一七四公里、南至大理一九九公里、西至麗江地區行政公署一○九公里;距昆明西站五一○公里。東西直距離八二公里、南北長一四○公里、總面積四九九八平方公里。地勢東北高而西南低;金沙江自北向南,再向東流、西南東三面環繞永勝。唐代貞元間永勝受南詔統治,南詔自滇西各地移入許多民族;明洪武年間朱元璋為寓兵於農、屯民實邊,將軍隊就地耕作、永久居留,並移民實邊,而形成民族融和;據一九八五年人口統計全縣人口三三一四四五人,漢族佔百分之七十‧二,世居少數民族九八七九三人,包括傈僳、彝族、納西族、傣族、白族、藏族、普米、壯族、苗族、回族等。各時期之統治機構設置情形不盡相同、體制形式亦各異,而明代瀾滄衛誌、北勝州誌、雍正永北府誌多已失傳;謹參考乾隆永北府誌及一九八五年永勝縣誌綴成此永勝縣建置沿革;永勝建置與鄰近地區密切相關,並請方家指正。
遂始縣和姑復縣自漢代至兩晉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永勝為遂久縣,屬首府在四川西昌之越嶲郡。其時郡縣制分初郡和普通郡,初郡是新開發的邊彊和內地落後地區,永勝屬於初郡,任用本地豪族大姓頭目充當首領,無普通郡的編制和負擔。東漢時初郡漸行為普通郡制,然由於官派縣令魚肉人民與本地統治者在權益上產生矛盾,在潢安帝元初(一一九)年間以卷夷大牛種封离等的遂久縣人起而反抗殺死遂久縣令,駐成都的益州刺史張喬奉令派從事楊竦率兵征伐壓迫,歷時一年始平戰亂。遂久設有縣令,屬大縣,有三萬一千戶,六萬七千六百人,其範圍含今之永勝、華坪、麗江、寧蒗十甸。
蜀漢建興三年(二二五)諸葛亮南征,由涼山渡金沙江到滇池曲靖昭通回蜀,平高定、俘孟獲,擴大加強南中部郡縣的設置,將兩漢的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改為七郡,郡縣規模縮小,限制本地豪族勢力擴張。自三國至東晉永勝屬雲南郡,郡首府在祥雲(一說在姚安)。
唐代糜州松林北方賧成偈賧和劍羌
唐初永勝郡縣名南豫州磨予縣,首府在今姚安,後改屬嶲州越嶲郡,首府在西昌。
唐貞觀十九年至高宗顯慶元年(六四五至六五六)十一年間出現松外諸蠻或松外諸城名稱,原貞觀二十二年四月松外諸蠻酋長雙舍等聯合反唐,唐太宗令右武將軍梁建方出兵鎮壓,收獲雙舍所轄七十二部落人口十萬九千三百戶,雙舍敗走,梁另立本地部族首領蒙儉、和舍等人為縣令,將松外諸蠻設置帛州,管轄松外尋聲松開三縣,到唐高宗永徽三年取銷了帛州,將上述三縣劃歸昌明縣。肅宗貞元時稱北方賬,因南詔首府太和城在大理,永勝在其北故名。賬是南詔時藏語對地域的稱呼,亦有謂蠻語音譯川之意。南詔時永勝又名釗羌,原來施順二部居今釗川鶴慶,南詔統稱川釗共,共郎今鶴慶,又名漾共;六詔時被今鄧川的鄧賧詔洱源的浪穹詔奪其地,後退至維西怒江一帶,稱為釗羌;唐肅宗貞元間南詔又攻至怒江,將其首領俘至白岩(今彌渡),將其部落種族遷來今永勝;以種族名,把在怒江維西稱過的釗羌移來永勝故名,先後屬釗川節度使、鐵橋節度史管轄。
兩宋時的善巨郡和成紀鎮
五代後唐昭宗天復二年(九○二)南詔蒙氏滅亡,鄭買嗣趙善政楊干貞先後篡位,三十多年間改國名三次;至後晉石敬塘天福三年(九三八)段思平奪取王位,改為大理國,乃中國地方政權;次年段封賞功勞最大的董伽羅為相國,高方為岳侯,並分封成紀巨橋等地,子孫世襲,時今永勝華坪名成紀鎮(郡),為世襲領地;後高氏子孫世代都為相國。今永勝華坪等又改稱善巨郡。
北宋仁宗慶歷八年(一○四八)相國高智升使其孫高泰慧(高升泰第四子)鎮善巨郡;自此高氏子孫世代統治永勝華坪等地達八百年之久。據雲南各族古代史略記載:善巨郡包括今永勝麗江鹽源等地。
元代的施州北勝州
元憲宗二年(一二五二)忽必烈自甘肅經四川大渡河渡金沙江攻大理打垮了段氏政權,善巨郡高俊降元。元設雲南中書省,雲南之名自此開始。時省以下設路、府、州、縣;蒙古族為加強統治,主要的州府都由蒙古人及色目人(欽察唐古回回)任長官;蒙古語長官名為達魯花赤,其他民族擔任總督或知府州尹縣等長受達魯花赤的監督和約制,後人對達魯花赤貶稱達子,至今永勝仍留有達子墳墓。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一二七八)今永華兩縣建立施州和順州,係依據南詔移來的施順二部命名的,屬麗江路。順州一直沿用至今。至元十七年施州改為北勝州;據馮甦滇考言:「忽必烈從甘肅起兵到大渡河,兵分三路進攻大理,其中一路在此首捷,故名北勝。」至元二十年升為北勝府,屬麗江路軍民宣撫司;轄北勝二州(章高二氏)永寧蒗蕖州共五州,又名江東五城,仍以高氏為知府。
明代的北勝州與瀾滄衛
明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朱元璋派傅有德、藍玉、沐英為征南將軍,七個月時間消滅了昆明的梁王和世襲大理的段氏總管,次年北勝知府高策投降;洪武十七年改北勝府為州並派流官吏目,改高氏為土知州,歸鶴慶府管轄;流官是朝廷統一調用的官吏,與本土世襲土官相對稱呼;其作用是土官要受流官的監督和約制;高氏數百年的封建領主制受到削弱,實行了改土歸流政策。
洪武二十九年(一三九六)統治雲南的沐英在朱元璋寓兵於農屯兵實邊推行以北勝為邊疆重鎮,把率領的征南中國軍隊三千人留在北勝州設置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並在北勝州舊城南新建磚石城一座,周圍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磚石砌成,設四門,門上有樓,城角有河,通四濠,乃滇西北規模最大,街道整齊,設備完整的建築;是當時雲南布政使及雲南指揮使司推行寓兵於農、屯民實邊政策推行要地,永寧蒗渠以及控制金沙江瀾滄江上游土司的瀾滄江軍民指揮使司治所,故瀾滄衛城;歷代均為永北永勝地區政經文化中心和軍事重鎮。
明初瀾滄衛與北勝州雖是一文一武分城而治,但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乃軍事管轄機構,權力較大,除擁有重兵外,行政上直接統治北勝永寧等地各族人民並監督金沙江上游兩岸土司。明成祖永樂四年(一四○六)永寧升為府,直屬省轄。英宗正統六年(一四四一)因為各族人民深受官兵壓迫改升北勝州為直隸州,直屬雲南省布政使司,取銷了瀾滄衛大部政權,僅使其主掌兵權。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六)蒗蕖州仍屬瀾滄衛。明初稱金沙江為北瀾滄江,衛以江為名。
清季永北府和永北直隸州
清初政權設置原則仍循明治,只改州為府,改府為廳,改普通州為直隸州,或改直隸州為府為廳,彊域範圍變更不大。
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今永勝仍為北勝州,屬大理府。康熙三十一年(一六九二)雲南總督范承勛又奏升為北勝直隸州直屬雲南布政使司,至康熙三十七年再升北勝直隸州升為永北府。改永寧同知為永北府同知,世襲的永寧土司府屬永北府管轄。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鶴慶府順州歸屬東北府。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三)長住永北府同知武烈兼攝賓川州知州職。
雍正三年(一七二五)麗江土司木氏改土歸流,其領地松坪、樓子海、喇嘛、大彎、梓里、米匣、睦科一帶劃歸永北府,屬雲南布政使司管轄。乾隆三十二年(一七六七)降永北府為永北直隸廳,屬迤西道。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雲南總督楊良向朝廷奏准將華榮莊舊衛坪兩經歷署改為榮坪縣(民國初改為華坪縣)仍屬永北直隸廳。永北府改為直隸廳地域未變│永北知府從四品,永北直隸廳同知為正五品。
永北直隸廳所屬機構:榮坪縣、金江知事署、儒學教授署、府內設戶、吏、兵、工、禮、刑六房,土司:永寧土知府、蒗蕖土知州、北勝土知州、北勝土州同、順州土州同等。
永北二字乃取永寧及北勝州字頭而來。
民國時期永北地方政府
民國元年地方政府仍沿清制,稱永北直隸廳,與華坪分治。民國二年(一九一三)全省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省以下置道,永北屬騰越道觀察使,觀察使為道尹。永北縣以下設金江、仁里、寧蒗縣佐(又名分縣),再轄土司約甲。
民國十八年(一九二九)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縣知事改名縣長。廢道制、直屬省。民國二十一年三月中央通令廢除縣佐。
民國二十二年永北改稱永勝,廢除寧蒗分縣,建立寧蒗設治局直屬省政府,後改縣。永勝縣名的由來:民國二十年省開會討論建制問題;時永北多事:三山馮子和李象龍械鬥,滇西鎮守副使羅恕昌反唐繼堯、滇軍長張汝驥反龍雲均在永北全軍覆沒;有人認為「北」為敗北之意,是不祥之名,要求改名;時龍雲在永北取得最後勝利,為了擁護勝利改名為永勝,於民國二十二年九月正式掛牌啓用。
一九五○無中共建立永勝政權
中共建立永勝政權後,仍稱永勝,縣政府改稱人民政府,屬雲南省麗江專區。依舊有鄉鎮基礎設置十三個區,區以下設行政村。後人民公社成立,區分鄉鎮公社大隊,更迭頻繁。一九八五年經省府批後,全縣轄永北鎮一及區十五,為北勝、羊坪、六德、仁和、東山、東風、星湖、期納、濤源、片角、金官、梁官、順州、大安、松坪等區,下共設一三五個鄉,其中民族鄉有六十四個。迄今變改不大,對於各族問題處理上顯見成效。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3期,民國92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