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護轉進──回憶五十五年前二次大戰印緬抗戰歷史親歷紀實
中華民國駐印軍緬抗日戰友協會理事長 楊一立
盟軍、英國政府決定:放棄緬甸退守印度。新三十八師奉命掩護撤退,色格、溫早、卡薩、諸戰役。遇險化吉,抗命避戰,西行走生路,平安抵達印。資訊傳到英政府。
英國東方警備軍團長艾爾文大將軍,驚異、質疑新三十八師已成無紀律的潰軍,恐怕擾亂地方秩序。特急電報:令魏菲爾上將,準備把我師繳械。恰巧有緬甸軍總司令亞力山大將軍,在新德里極力反對。主張:不但不能繳械,英國應該用禮招待。英國第一軍團長史林姆將軍,當時正在英法爾,反對阻止,並說該師堅強的戰鬥力,英軍難順利將其繳械,恐怕引發不幸的結果。「傳」、「請」艾將軍先親自去看看、視察一番。國際法規定:甲國武裝軍隊,非經同意,不得強到乙國境內。當時艾將軍受我孫將軍邀請帶員親臨視察,軍隊是代表國家權威,列隊官兵雖已疲勞不堪,但精神卻是格外煥發。隨身裝備武器都是整潔齊全、軍容壯嚴、紀律森嚴。這就是出乎艾爾文將軍意料之外的事情。艾將軍對繳械之事不談了。孫立人將軍又一次光榮勝利事證。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日午夜,於仁安羌戰地,一部英軍輕型坦克車駛到仁安羌拼牆河北岸橋頭。坦克車夜間開近燈照明,接近我師步哨時,受詢察?此時從坦克車上出現一名英國軍官,報告說送達公文給孫立人將軍。步哨排長隨即帶英軍少校軍官到指揮所晉見師長孫立人將軍、英軍少校呈送公文:(命令)與孫立人將軍談話。五分鐘後,英軍軍官退出指揮所,回到坦克車上駛向曼德勒方向公路走了。
新任務:
此時,孫立人師長急令:第一一二團陳鳴人團長。命令停止追擊作戰,掩護師之主力撤退。接著下達命令師之撤退順序。
第三十八師之主力撤退順序:
一、第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率該團先行轉進至曼德勤城西北面,三十公里處之伊落瓦底江西岸,色格城市沿江邊堤岸佔領陣地,掩護部隊渡江。
二、師部直屬部隊跟在第一一三團後面撤退。
三、第一一四團,李鴻團長率該團(欠第一營)接著師部直屬部隊走。
四、師長孫立人將軍與李鴻團長走在一起(即第一一四團部隊後面)。
五、第一一二團,陳鳴人團長率該團殿後,掩護整個盟軍轉進渡過伊落瓦底江。
六、第一一二團,團之主力撤退順序:
㈠第三營部隊,跟著第一一四團部隊撤退,距離一一四團部隊二公里。
㈡第二營部隊,跟在第三營部隊後面,距離保持一公里。
㈢陳嗚人團長,第二營、梁砥柱營長,第一營、王超文營長等和衛士班在一起同行,便於指揮作戰。
㈣後衛:第一營部隊,掩護撤退備戰撤退順序:
A、第一連,劉益福連長率部走在第二營部隊後面,分左右兩線。(派出連絡兵兩組,向後面部隊連絡)
B、第二連部隊,跟在第一連之後,分左右兩線跟進(派連絡兵兩組向後面連絡)
C、第三連部隊、和團、營配屬各重武器排分開走在公路兩側,跟在第二連之後。
D、團部、配屬之重迫擊砲兩排。分走路右、路左。
E、團部、配屬之重機關槍兩排。分走路左、路右。
F、營部、配屬之重機關槍兩排。分走路左、路右。
G、第三連楊傑勳連長,及第二排分走公路東西兩側。
H、第三連、第一排走公路左側(東面)
I、第三連、第三排走公路右側(西面)。
J、第一、三兩排,各派出步兵五名為後衛組,跟在部隊最後面五十公尺處公路東、西兩側嚴密觀察,以防敵人追兵。
掩護撤退時,英、美部隊有車輛運輸,很動很快。友軍第五軍第二十二師部隊從飄貝到秉滿納地區,向曼德勒撤退,行動也不算慢。惟獨我新三十八師所有部隊,沒有輜重車輛,都是穿草鞋,亦足、步行軍。大白天還要躲避離人空軍飛機襲擊。這時氣候炎熱,地面會燒踝,氣溫在攝氏四一│四四度之間。公路兩側雖然種有路樹,掩護撤退部隊只有白天選擇走走停停,絕大多數都是晚上夜行軍,較涼氣候,走得也很快。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早上七點,新三十八師全部都已經撤到僑克巴檔。此時,團長陳嗚人命我營第一連,劉益福連長,率連在僑克巴檔通往「甫甘」大城市的公路上居高有利地點佔領,放設步哨,監視、防敵人海軍部隊會從伊落瓦底江、甫甘追到僑克巴檔市來切斷我軍退路。我營在僑克巴檔休息了一天半,僑克巴檔是個大鎮,人員不少。首先要找英軍倉庫、存糧、找補給品(糧食)。
另外從仁安羌退下來的道路在進入僑克巴檔市區外環地區五百公尺,有利地形位置。高地、小山頭上,也要佔領佈防、監視這條公路是否會發現敵人的追兵,提高警覺,部隊才有安全。
師部軍需處有位中校階級的長官在僑克巴檔,控制了兩座糧倉,並雇用五部兩噸半雪佛朗商車,裝載大米、罐頭、食品,運補到色格師之主力先退部隊。我團也雇用到兩輛雪佛朗商車運糧。我營各連部隊也派人到倉庫搬罐頭、食品,每個士兵都帶了自己喜歡吃的罐頭、魚罐頭、牛肉罐頭、水果罐頭等食品,各個官兵自帶自吃。
友軍第五軍第九十六師余韶師長所部和二○○師戴安瀾師長所部,原擬從米鐵朗撤退經西堡,到腊戍,但走到半途得知通往腦戍的公路已被敵軍第五十六師團切斷。只好轉向從南杜、眉苗公路轉進向八莫密支那回國。
雨季前夕,緬甸中部平原、大自然氣溫太高,達攝氏四十三│四十六度。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晚上我第一一二團,掩護部隊的新任務離開了僑克巴檔。要在三天三夜即四月二十八日晚上,到達色格落瓦底江西岸,在色格市伊洛瓦底江的西岸佈防。從仁安羌、僑克巴檔到色格市伊落瓦底江東岸,公路兩旁都是平原地帶。公路交錯,中間有鐵路穿來穿去。公路兩旁多為田園方塊地形。堤跟上面長滿椰子樹、檳榔樹也有大株的熱帶叢林大樹,各種樹葉茂盛,差不多將公路遮蔽了。部隊夜裡走在路上、氣溫比較涼,行軍速度也快,只是感到背包上的食品太多、太重。我營準時於四月二十八日午夜全部走過色格市、伊落瓦底江上的鐵公路大鐵橋,到西岸江堤上佔領陣地、佈防,作好持久防護計劃。以完成掩護盟軍和友軍撤過伊落瓦底江的任務。
回首往事,掩護轉進戰史,留歷史紀錄
當時,我軍已得情報,知悉東路敵人,第五十五師團及第五十六師團部隊,已經突破西堡,進取腊戌,有夾擊我遠征軍歸國路線的企圖。
這時,我第一營、三連由團部配屬之重迫擊砲排、和重機關槍排於渡過伊洛瓦底江後,全部歸還建制。我第一營奉命佈防於色格伊落瓦底江西岸岸堤大鐵橋頭北端江堤岸佔領陣地。我第三連接近大鐵橋頭五十公尺至一百五十公尺處地帶,構築防禦陣地工事。
色格伊落瓦底江江面太寬,有一千五百公尺以上。我排之輕機關槍有效射程達不到對岸江邊,只能射到江中心。所以我排參挺輕機關槍的射界、射程,都只能對準江中心及靠江西岸這邊之鐵公路大橋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三十日上午十點三十分時,敵機三十六架飛到色格市天空,轟炸我陣地,我師沒有一個官兵受到轟炸的傷害。但是敵機是從東面向西飛,飛得很高,看得很清楚。
當敵機尚飛在伊落瓦底江中心上空時,我就看到飛機投下炸彈了,看到炸彈落在江中心。從我的頭上通過,有七、八顆炸彈落到我排陣地前面江邊船塢板上及我的正後方爆炸。我先看到江岸邊的江水冒得比江堤岸還高。在我陣地後面一顆炸彈爆炸了。是顆燃燒彈,彈坑離我的陣地不到五公尺。我的身體上,落滿了硫磺粉,沒有燃燒起來,我要感謝上天和祖先的保祐。這是我抗日戰爭中第一件永遠忘不了的事。楊傑勳連長身上也和我一樣,落滿了厚厚的一層硫磺粉,連長和我立即跑到三十公尺以外的水井邊、壓水,沖洗身上的硫磺粉,也脫光衣服、洗清身體;師長孫立人將軍及陳嗚人團長都跑來安慰。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日,轉進盟軍及友軍(第五軍)都已渡過伊落瓦底江。伊江東岸地區還有最後一部份收容落伍官兵,脫隊及傷病單位是第九十六師迫擊砲連和機槍連的兩個特務長。他們坐上兩艘小汽船(機動商船)時,敵機就飛到頭上,對準他們投下炸彈。船在伊落瓦底江中行動,遭到襲擊,兩架敵軍戰鬥機朝著船中掃射。我看得很清楚,有一艘被打沉到江水裡去了!另外一艘船在江中蛇行,逃躲過了,平安的到達江的西岸得救。但是被打沉江中的船上,裝運有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第三營張奇營長在仁安羌戰爭時陣亡的屍體。這是負責押運的人│蔣元連長親口對師部軍需處周以德科長報告的。不幸的是在仁安羌擊潰日軍第三十三師團第二一三、二一四兩個聯隊而陣亡的抗戰英雄葬到緬甸的伊落瓦底江江中,仁安羌之役,陣亡將士共五百拾餘人官兵。至今中華民國政府尚未對遺族給予撫恤。
骨骸尚在緬甸密支那地區集中埋葬的臨時土墳。臨時土墳用地係英國政府指定撥贈給駐印軍新一軍永久使用的。四十年前緬甸人翁山向英國政府爭獨立成功。分為十四個民族地區,分區管制行政。
後來密支那地區屬撣邦民族管理。撣邦政府因故將新一軍在緬甸抗日作戰陣亡將士之土墓,剷為平地。密支那市北區,新一軍臨時土墓被剷平後隔成兩塊很大的土地。每塊地上蓋了一棟矛屋,一棟是印度僑民佔了住著。另一塊則係當地緬人住用。筆者曾於二○○一年五月九日代表中華民國國防部伍世文部長前往緬甸,隨行的一位熱心人,台胞、美國華僑│鄭錦玉先生,從緬甸南部到北部,就各重要戰爭場地分別吊祭。(有當時的照片、有錄影帶為證)
筆者返回台灣後,以中華民國駐印軍印緬抗日戰友協會名義呈報文物(照片、錄影帶)致國防部、內政部等相關單位。陳情政府惠予處理及撫恤陣亡將士家屬及建將士紀念塔(墓),以便遊魂得以棲息。但至今未獲關心!
一九四二年五月三日下午四點時分,敵軍第五十五師團第三十三師團與海軍小砲艇四艘從伊落瓦底江溯向行駛到達色格市南端伊江中心。我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二團在伊江之西岸,等待前面兩艘小砲艇進入我第一一二團第二營和第一營在伊江西岸陣地正前面時,輕重機關槍同時對準射擊。立即將小砲艇擊沉兩艘。行在後面的兩艘小砲艇也加入對我岸邊的陣地展開激烈戰鬥,約半小時,敵船都被我軍擊沉消滅。當晚盟軍部隊和友軍部隊都已全部平安的渡過伊落瓦底江。
新三十八師掩護撤退第一階段任務,至此已經完滿達成。五月四日下午五時,我新三十八師從色格沿著鐵路線撤退。這時,自五月五日開始,每天上午、下午都有敵人飛機飛到鐵路線上空偵察和掃射。我團仍然走在最後面當任掩護撤退。白天敵機來時,就在鐵路兩旁躲避敵機和休息,改在夜裡行走。
英軍坦克、大炮配屬,
可破敵雙重鉗形戰術。
新三十八師繼續奉命掩護,第一一三團又奉命擔任新的任務。是星夜馳赴卡薩,靠伊落瓦底江西岸江邊與卡薩火車站及輪船渡口處佔領有利陣地,對八莫方向嚴密警戒,掩護第五軍右側。
當時盟軍處境極為不利,因敵軍戰術採用雙重鉗形攻勢,加以包圍。一路沿我軍退卻路線,佔領色格東岸。中間則由曼德勒和曼打牙直趨新略,這是內鉗,另,外鉗的企圖更大。右翼由棠吉攻陷腊戍,進攻八莫、密支那,斷我國軍撤退回國的歸路。右翼一部份部隊沿清得溫江侵入米內瓦。再以另外一部份溯江而上,直撲卡里瓦。斷英軍歸印度之路,所以盟軍便被裝進了一個大袋子裡面。
孫立人將軍對敵人這種毒辣的企圖,看得十分清楚。因此孫立人將軍非常為新三十八師部隊的處境著急,便匆匆趕到依烏,把當時的敵我狀態,口頭報告緬甸軍總司令:亞歷山大上將。並建議英方配屬我師一部分砲兵和幾部坦克車,我軍便可用新三十八師全師兵力,先與侵入米內瓦之敵,做一決戰。把它的左鉗斬斷,然後再從容部署。使敵人不敢有進窺卡里瓦的打算。這樣的戰局,一定可以轉好,盟軍才可以安全退出緬甸。
亞力山大將軍對孫立人將軍的建言十分稱讚,但對孫立人將軍的要求砲兵和坦克車配屬作戰,則婉詞謝絕。亞力山大將軍的理由則是:英軍已經奉命撤往印度,不便再作攻擊的措施,並且砲兵及坦克車都已經後撤。一無汽油、二無給養,不堪再戰。
孫立人將軍認為這一舉關係盟軍全部的安危!一再請求,終無結果。後來英軍這些大砲、坦克車和輜重汽車,退走到卡里瓦時,全被敵軍把路截斷,其英軍所有全部武裝丟毀在清得溫江的東岸。我國軍新三十八師也因此而陷入苦戰,實在非常遺憾!
新三十八師此時,四面楚歌,草木皆兵,斷然處置,開火車頭的緬人跑了。官令兵推火車,危險!發生了!後車廂碰撞前車廂,有官兵近二十人負傷!副師長齊學啟將軍因為愛護部下,率領受傷官兵走牛車路,因此而被俘。
一九四二年五月九日,師長孫立人將軍回師米里瓦計劃,不獲實現,便按照原定日程行動。於五月八日晚上率師主力部隊沿鐵路向孟拱、密支那轉進,到達米咱火車站之前,得到八莫、密支那兩地都已被敵軍佔領的消息,判明敵軍對我軍雙重鉗形攻擊已經完成。同時,又得到我師第一一三團正在卡薩與敵軍苦戰及我師第一一二團第二、第三兩營在溫早鐵公路車站地區被敵人追擊部隊圍困的報告。
將軍出奇制勝!挫敵追勢,解陳團之危,
抗命救全師,孤軍盾西叢林,安然轉進。
一九四二年五月九日下午、新三十八師主力第一一四團第二營、第三營及師直屬部隊和第一一二團第一營、團直屬部隊,自依烏所乘坐的火車到達坎巴小鎮火車站,李鴻團長下令部隊就在鎮上到附近居民家中煮飯用餐。鎮上百姓只有十多戶,有一家似中國華僑居住,但無人在。他的家中儲存有白米一桶。我連將其搬出來,分送到營、團、師部,請長官食用。師部軍需處付了緬幣壹佰個盧比(布),將錢放進米桶裡。飯後部隊準備走時,等不到駕駛火車頭的司機。追問之下,哨兵說:去前面站頭加水,士兵沒有跟著去,等了一個多鐘頭,去找也沒有看到儲水塔,最後判定他是緬奸,跑掉了!官兵分開火車廂、一節一節,用人力推火車廂走,倒也輕快,走了好幾十公里,慢慢發現沒有人推時,火車廂鐵輪也會動,而且越動越快,後來發覺是鐵路下坡也!快要進入米咱火車站地區前,而最前面的火車廂停了、不動了。接著後面的火車廂,一節一節的向前面火車廂撞上去。碰!碰!在車廂裡面的官兵就相互碰撞,發出了叫聲,等所有的火車廂停止碰撞時,因互相碰撞而受傷的官兵大約有二十人之多。這件火車廂相互碰撞的事件發生之後,齊學啓副師長就集中受傷官兵十五、六名,走進坎巴地區的甘蔗園中間的牛車道路,離開主力部隊。因此齊學啟副師長帶著兩名輕傷的官兵去找牛車,因齊將軍語言通(英語),找到了牛,也找到牛車。牛及兩部牛車,都是買的。走了一天之後,第二天午前碰上敵人而被俘。這是當時遭遇敵人時,有一個上兵到甘蔗園去大便,躲過了敵人的視線才未被俘。後來,不久就跟上了第一一三團自卡薩退卻的部隊,而回來報告實情。全師才知道齊副師長被俘。新三十八師被俘傷官兵全部押送到仰光市監獄集中。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一日午夜,第五軍軍長杜聿明將軍於米咱車站召開軍事會議。因為新三十八師掩護轉進任務到此已全部完成。此次之會議,杜聿明將軍又下達命令予孫立人將軍率領新三十八師追隨第五軍部隊後面路線回國。此時孫立人將軍提出建言:向杜聿明副總指揮報告:依當時的局勢而言,遠征軍數萬名官兵,現在撤退到緬北山區叢林,沒有補給,在蠻荒地區,官兵吃什麼?怎麼活下去?不如聽從史迪威將軍與羅卓英總指揮官的想法,先往西方撤入印度再作打算。杜將軍不接納,還下令孫立人將軍率師跟著新二十二師後面走,經孫布拉峰茶馬古道回國。
孫立人將軍於五月十一日午夜,如此承受杜聿明將軍之捏命,「忍」口不回答,但心中的打算,面對這種嚴重的局勢,新三十八師、全師官兵的生命怎樣才可以得生。認為若不出奇制勝,便會遭到不可想像的結局?決定先回轉溫早,解救第一一二團第二營、第三營被困的問題。必先打擊尾追的敵軍│第三十三師團和第十八師團的追擊,以頓挫其追擊之勢,然後返身再戰的戰術,完全出敵意表。
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二團第二、三兩營,在溫早遭到敵人第三十三師團一個聯隊及第十八師團一個聯隊包圍,當第一一二團第一營和第一一四團第二、三兩營返回到溫早時。分別從東側、北側、西側,同一時間發起包括第一一二團被圍部隊,內外夾攻。殺聲震天。經一天一夜激烈戰鬥,敵人竟不知從何來之援兵?頓覺驚慌失措、潰散逃竄。我師會合後,察勘斃敵八百多敵人、擊壞坦克三部之後。全師主力於五月十三日黃昏前安全退入溫早西側山區叢林內。正在這個時候,敵人又一次集中大部分兵力,向我軍最後撤離部隊第一一二團第一營第三連楊傑勳連長掩護部隊左翼猛烈攻擊。因為溫早鐵、公路車站的交通四通八達。敵軍主力轉向狙擋直達八莫公路,以及腊戍通溫早的公路。將其這些通道路線分別完全截斷。就在此刻,陳鳴人團長,察覺敵人兵力分散,轉向很遠,只有第一一二團第三連孤軍落後、糧彈缺乏,不能戀戰,親自指揮衛士通知第三連楊傑勳連長火速向西面退卻,只犧牲了第一排三班一個精明能幹的副班長「鐘顯德」(雲南省廣通人)單獨一人留在最後掩護行動,夜深天黑沒有跟上部隊。
孫立人將軍為全師官兵抗命求坐,
向西行平安進入印度
新三十八師轉進到溫早西面山區叢林後,第二天(五月十四日)上午,部隊就在深山叢林蔭密遮護下,敵人的空軍數次飛臨空中偵察,全師部隊將煮飯燃燒發出的火煙撲息,師長孫立人將軍因為所負掩護撤退的任務已經達成。便於中午時間命令各營分別派出搜索兵三組,每組步兵四名,向西面方向,展開找尋要走的山徑小路。敵人的空軍雖然十分活躍,但被我軍聲東擊西的戰法所迷惑,不知道我軍究竟退走何條路線?故我新三十八師主力得到在深山森林的蔭蔽中,安全、平安的轉進。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六日,新三十八師脫離溫早戰場之後,在叢林山區之中,一時找不到通往西方的山徑道路,部隊藉此等待找路時間,而獲得休息半天。吃過午餐後,各營派出之搜索兵都於下午兩點回到原點│「找無路」。
這時,新三十八師參謀長張炳言將軍,正在召集各團營長以上主管長官會議,討論如何轉進?是集中全師撤退?抑或是分營為單位?或是團為單位?或分成三路縱隊,走三條路向西撤退?最後決定:以兩個縱隊向西撤退。
一、第一路縱隊:參謀長張炳言將軍指揮,陳鳴人上校團長率隊,人員:第一一二團,以及師部直屬單位│獨立工兵營第一連、獨立重迫擊砲營第一連、獨立人力運輸營第一連、獨立高射重機關槍營第三連等單位為一縱隊、走右側。(翼)
二、第二路縱隊:師長孫立人將軍指揮、李鴻上校團長率隊,第一一四團二、三兩營,以及師部直屬單位│特務連、小砲連、獨立工兵營(欠一連)、獨立重迫擊砲營(欠一連)獨立人力運輸營(欠一連)、獨立高射重機關槍營(欠一連)師部連(補給連)、搜索連等單位為二縱隊、走左側。(翼)
三、第三路縱隊轉進時,掩護前面師之主力部隊,負起擔任殿後責任。每一個小時用無線電台聯絡一次,如果發現另有正確撤退方向有道路時,立刻互相報告。
兩路縱隊已經正向西面方向撤退,在森林內走了不到兩公里路程時,師部參謀處情報隊長葛士衍少校及情報員火速回到第一縱隊右側,以擊出三聲槍聲向第一縱隊聯絡。表示已經找到可行方向的道路,縱隊立即暫停,等半個鐘頭,兩個縱隊又復回建制。經師長孫立人將軍召集營長以上長官進行詳細核對葛士衍隊長的報告地圖。事經孫立人將軍研判,決定是可走的路線。過了半個小時,又回到原處。由情報隊長走在前面,加上搜索組搜索的官兵及後面的聯絡人員,接著是第一一四團李團長率團走在前面,師部跟在中間、第一一二團陳鳴人團走後衛。部隊沿著叢林山頂平坦的地帶、中間的淺水河流行進。全師部隊於山中河流走了一個小時又二十二分鐘時,河水已增多並急速往下垂流。人員於河中間難行了!就在這個時候,葛士衍隊長發現河邊有個地方是人常走過之處,立即傳話給先頭部隊,折回沿著發現的山路走,走了不久即出現山路路面。全師部隊隨著舊道路面上往西行。走著、走著,路是往西方向,而且是開始走下坡路況。不久,又可以看到遙遠的地方。在山坡山腹之下,有村寨、有房屋,此時部隊暫停下來休息。李鴻團長派出搜兵偵察。這時,太陽快要落下西山去了。天也將近黑了,全師部隊快要走到山腳下的村莊裡。參謀長張炳言將軍向師長報告,讓部隊就在村寨裡做晚餐吃,飯後再行撤退。
抗命避戰,為全師官兵走生路、不入刊帝,按地圖西行,走安全路線「拉馬河中」。
夜行軍全師部隊走出村寨,走在公路地帶,公路是南北方向直通道路,跟著公路走,是去北方,走了七、八公里左右,又發現前面有個大都市名叫門刊帝』,是緬甸北部的大城鎮。刊帝周邊的平原很廣大,百姓有近萬戶,聽說也有印度僑民和華僑。這是情報隊長葛士衍對長官的報告實況。而且前一天才有一隊敵人、日軍部隊約五百人走過。葛隊長已進入刊市街市,實地偵察回來親口報告。也有一條公路通往西北面的「南先慶及通往西面的清得溫江江邊的縣城「旁濱」。聽說這一帶公路兩旁的寬度達二、三十公里是平坦的平原。物產豐富,居民很有財富。如果需要購買糧食,應該可以在刊帝補購。但是,師長孫立人將軍拒絕軍需處長張明信上校的請求,同時也決定部隊不進入刊帝城市。師長孫立人將軍決定不走刊帝北上的公路、也不在刊帝採購補給、更不准部隊進入刊帝城市,是正確的。
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將軍決定,於距離刊帝城市南方三公里處,由公路向左轉,走進高山下,兩旁都是懸涯峭壁的山谷當中,四面沒有路徑,必需從峭壁所夾成的拉馬河中涉水行軍,這也是訓練部隊。幸喜此拉馬河中有多段是乾的沒有水,河畔旁邊多是砂子石頭,有河水、也不太深,水深處不及膝,最深之處也只有淹到腹部。當日行走的很快。官兵在河中打起精神,走帶跑的走了兩天、一夜。上岸時,全師官兵每個人的腿、腳都被水泡得腫脹起來。大家都笑嘻嘻的互相慶賀,都說如果緬北雨季早幾天來時,全師官兵的小命,不知怎樣?
煙幕彈,宣佈夜宿旁濱,將軍請縣長補給糧食。改便衣,緬奸露形,黑夜渡江成功。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八日下午,新三十八師部隊避戰走生路、走過拉馬河。安全的轉進,到達清得溫江東岸的「旁濱」大縣城。是邊垂重鎮,陸路、水路,交通發達。人口眾多(約十二萬人),也有不少的華僑居民和印僑居民。當日午間,孫立人將軍請來縣長,旁濱已經沒有英國人了,師部軍需處「持單」(盟軍英國政府發的)。請縣長開倉庫撥補給養,領到拾天的大米及魚罐頭、牛肉罐頭、牛油「四方洋鐵皮裝」大桶(十公斤一罐),每個步兵連兩罐。旁濱縣長還提出領單請孫立人將軍簽字。全師部隊在旁濱吃過飯,孫立人將軍召集連長以上的長官訓話,發表當晚駐紮旁濱過夜。師長對全師軍官訓話時,師長孫立人將軍發現旁濱市區已經佈滿了敵人便衣人員和緬奸(這個發現正確),孫師長訓話完畢後,立即暗中派人傳達命令,天黑即渡過清得溫江。
這時無線電台已經與第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取得資訊,劉團長已經安全脫離卡薩戰爭,已穿過鐵路、及米咱公路,向西方進入高山叢林。師長孫將軍指示劉團長直向清得溫江東岸的「南先慶」渡口撤退,渡過清得溫江。
孫立人將軍在旁濱發覺大街上已經佈滿了敵人第五縱隊、緬奸、敵探、便衣隊。感覺到晚上的安危?為官兵捏了一把冷汗!明白知道當日在旁濱街上到處都是敵人出沒的地區。察顏觀色,看出許多百姓被敵人利用,態度上處處甘心為虎作倀的表露,故打煙霧彈,親自和縣長蛇委、虛張聲勢,故作佈防模樣,以遲緩敵人的追擊,震懾敵人便衣隊和緬奸的蠢動。訓令部隊以最迅速的行動選擇好渡點。趁著晚上天黑夜,全部同時渡過清得溫江(大江)。
緬甸有三條大江,由北向南流出入海。東邊是薩爾溫江、中間是伊落瓦底江、西邊是清得溫江。這三條流域,江面都寬廣,有一千五百公尺以上,可行航大船艦。
果然不出孫立人將軍之所料,我師主力(除第一一三團外)次日清早已經全部渡過清得溫江。孫將軍是最後一批二十五人官兵渡過江的。就在師長孫立人將軍渡過清得溫江不到一刻鐘時,旁濱縣東岸市區便衣槍聲大作,市區上的老百姓差不多都全換上白色衣服,與敵人一樣便衣隊和緬奸同時蠢動起來,向我師掩護渡江的部隊襲擊。所幸,孫立人師長事先研判正確準備,料敵如神的週密戒備。部隊渡江快速,掩渡江的第一一二團第三營第八連趙振華連內有一名機槍兵,因機槍掉落江中時,抓不到槍而跟著落到江中去了!損失一名上兵、一挺輕機關槍,不然部隊混亂,後果更不堪設想。
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上午八時,敵人追兵是海軍三艘小砲艇溯江而上。追到旁濱、清得溫江。我第一一二團第一營於渡江後,便立即在江之西岸山腳地帶佔領陣地。嚴密監視清得溫江下游狀況。果然於江之下游出現敵人追兵│海軍小砲艇三艘,到達旁濱清得溫江江中,比較靠近東岸。我營守軍沉著氣,在西岸等待敵人小砲艇進入我守軍輕、重機關槍之有效射程內時,展開激烈之戰。一直戰到第二天下午一點多鐘時,擊沉敵人海軍的小砲艇兩艘,另一艘小砲艇潰逃。此役估計擊斃敵人有一百多人。同時也救出被俘的英軍官兵共三十二人(從江中被擊沉的小艇上救起)。這時適逢老天下起大雨,我營掩護部隊便藉雨霧的掩護,安然按師的主力部隊撤退走的路線,進入緬甸北西部叢林大山。急行一天半的時間,越過緬印國際地界線之高原點(海拔五、○○○公尺)之「塔加甫」山頂。之後順著下坡的山路走。
新三十八師主力部隊進入印度國境、進入英法爾普拉村農莊。放出雙步哨,村民准入、不准出。印度政府、英國政府都不知道。吃盡村人牛、豬、羊、雞。等待一一三團歸建,一週後,派出專員通知英國國防司令補給。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脫離了卡薩戰場,穿過鐵路、公路線,以指北針訂定方向、向西行。走入印度、英法爾普拉村歸建。
孫立人將軍自歐回國,決定在廣州市興建,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
新一軍全軍官兵捐出一個月的薪金,在廣州市東北、白雲山、山麓、沙河地區,購買到馬安山土地一○‧三公頃。軍長孫立人將軍下令:命令在廣州投降的日本軍人有六萬五千多人左右,這些日本投降部隊官兵,百分之六十是剛從緬甸、南洋地區退到廣東的日軍部隊。每日派出八百個人,由駐在地(廣州市河南地區,接近嶺南大學附近的軍營裡。每天清早吃過早餐,帶著午餐便當盒步行,走過珠江大鐵橋、走過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前,再走過紅花崗四烈士墓前,再走五公里路,到達新一軍孫立人將軍選定的馬頭崗山地區域。興建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塔(公墓),整理土方工程。孫立人將軍請了在美國同學學土木建築工程,學成歸國的同學過元熙工程師。江蘇吳縣人,兩人研究完成設計「新一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圖樣,筆者當年的當時奉命自一○五重榴彈砲營升調軍司令部,新一軍自緬甸凱旋回國後,日本投降。新一軍奉命於廣州受降。軍部於廣州成立軍官、士官訓練處,負責籌劃選擇在廣州地區之訓練基地。同時配合過工程師監督日軍官兵勞動整理墓地土方工程之事務,所以沒有隨軍到東北內戰。
糧彈兩缺,不能戀戰,避開敵人
走為上策。
一九四二年五月十日下午三點當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卡薩掩護轉進陣地發現伊落瓦底江東岸出現有敵人,有敵人三十多人,果然從伊落瓦底江向卡薩火車站的東南面堤邊,乘坐在竹排上,對準卡薩火車站江邊,向我一一三團哨兵前面渡口岸邊撲來。另外,還有大批敵軍在江的斜對面,向我軍左側前面猛撲而來。這時,敵人在伊江東岸掩護的砲火齊發。這兩批強行過江登岸的部隊,約有三百人,均被我第一一三團守軍予以擊退。竹排、帆船、汽艇,都被我擊沉江中。傍晚天黑前,敵軍約有一個聯隊兵力,又捲土重來,在劉放吾團長的指揮下,迎頭痛擊。敵人死傷慘重!劉放吾團長在敵人攻勢頓挫的一剎那間,迅速將部隊,撤入山地叢林之中。使敵人突然不知我軍所在?我第一一三團官兵雖然戰志昂揚,但因糧彈雙缺,不能戀戰,只得從山林中間開路避開敵人,向西方撤退是上策。依照師長孫立人將軍的指示轉進,於五月二十三日趕到孟坎,再到荷馬林,遇敵巡邏隊人員,將之消滅。並趁著月夜亮光,分別從「荷馬林、南先慶」清得溫江東岸的渡口,悄悄的渡過清得溫江。找到荷馬林與旁濱對岸之間江的西岸堤坡山卻,順著師之主力走過的路線,爬上山林,急速行軍。越過緬、印國界山頂。下坡路段很好走,可以用跑的,很快。我第一一三團於六月六日到達英法爾附近的普拉村歸還建制。
英法爾近郊的普拉村,是屬於印度國東北部、阿薩彌省。英國政府在英法爾靠緬甸地區駐紮有重兵,防日軍越界。普拉農村是一個很富有的農村,農地平坦、地區很寬,人口不多,有三個村寨,聯外道路只有一條。很寬,約有十公尺,是條牛車路,當然也有汽車可以駛進、駛出。農村土地很廣,四面環山,但山並不太高,約有六十公尺至一百公尺高,圍繞著農村,這三個小村寨,師部直屬單位和第一一四團二、三兩營駐紮一個小村寨。第一一二團駐紮西北地區的一個小村寨,留著另外一個小村寨給第一一三團歸建時駐用。
孫立人將軍在普拉村請了七、八位村中長老、百姓來師部,對他們說:「你們的牛、豬、羊、雞,以及田園之中的蔬菜能吃的賣給我師部隊吃,我們會付雙倍的價錢給你們。部隊各單位、軍需處、各連的特務長等即請老百姓殺牛、殺豬、殺雞,給官兵打了三天三夜的牙祭。吃、睡、洗衣服、保養槍械,整理裝備、休息。可是兩位團長,都派出哨兵,佔領普拉村農區四面的重要有利陣地(山頭)監視農村之內外情況,老百姓只能進、不能出,以求安全。
第一一三團於一九四二年六月六日在印度阿薩彌省的英法爾、普拉農村歸建後,等部隊的身體健康全部恢復正常。師長孫立人將軍即於六月七日上午派參謀長張炳言將軍和作戰參謀處情報隊葛士衍隊長等步出普拉村,到公路上,狙過往之軍車。請其載到英法爾英國政府軍,前線指揮司令部,送達通知函:
(一)恭請駐防總指揮總司令「魏菲爾將軍勞駕勘視新三十八師部隊全部撤退到達普拉村。在普拉村門前公路上,有新三十八師排出兩個營的武裝部隊,列隊歡迎。
(二)請 貴國補給。
(三)暫請借給印度國的盧布壹佰萬盾以便付給村民。
當日上午十點三十分,英法爾地區駐防總司令:魏菲爾將軍帶了五部吉普車,載著高級將領,到達普拉村門口的公路上。看到我師列隊歡迎的部隊,裝備整齊,官兵精神煥發。魏菲爾將軍也沒有要新三十八師解除武裝。孫立人將軍的請求沒有退票。
新三十八師第一一四團第一營、彭克立營長,奉命全營留守在腊戍,警戒飛機場的任務。當敵軍第五十六師團和第十八師團各一個聯隊兵力,於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包圍腊戍週邊地區。彭克立全營與日軍第五十五師團部隊,在腊戍飛機場入口處地區,展開激烈戰爭。戰至四月二十九日午後三點時,得知友軍第二十八師防守臘戍地區的部隊,放棄腊戍「不戰」,早已撤退。彭克立全營的作戰受到壓迫,於四月二十九日夜裡,決定退出戰線,經滇緬公路,從腊戍飛機場撤出,越過新維、貴界、芒市、遮放、龍陵,走滇緬公路的東側路邊約五十公尺左右地帶、急行軍。因為當時滇緬公路上逃難的人潮、車輛,實在太多了!走不動。從腊戍至保山,約兩百多公里的路程。走了三天兩夜,於一九四二年五月一日中午一點,擠過了怒江「惠通橋」。於五月三日中午到達保山城東面地區的「板橋鎮」休息半天,請領補給品後,向昆明出發,不走滇緬公路(汽車路),走茶馬古道(山路)。於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五日回到昆明市。部隊借駐學校之後,彭克立營長找到稅警總團昆明市的辦公處。(即新三十八師留守處)連絡到師長,並向孫立人將軍報告全營平安的退回國,在腊戍雖有戰爭,但無官兵傷亡。
師長孫立人將軍命令彭克立營長,官兵不帶武器、被服,準備空運到印度列多,轉運到比哈省的「蘭姆伽」,歸還建制。彭克立全營在腊戍飛機場與敵軍第五十五師團的部隊作戰。因為早已構築的陣地、掩護部,構築完善,發揮功能,將敵人擊潰。證明新三十八師部隊訓練有素,計劃用詳、驍勇善戰、戰鬥技能一流。撤退時所選走的路線方法快速、正確。全營到蘭姆伽時,官兵榮獲嘉獎。
一九四四年某月某日,中國南京偽政府「漢奸」頭子,「江精衛」派了兩名高級官員作說客,專機飛到緬甸仰光市,到監獄與齊學啟將軍溝通,擬任齊將軍為偽政府最高級軍事將領。齊學啓將軍不願當漢奸,獄中有一名第五軍被俘的軍官,名叫「張吉祥」,協助敵人迫降,齊將軍不從,不投降偽政府。後來不久,即傳出於某月某日夜間在監獄裡被同室難友(其實是剛關進監獄不久的戰犯「劊子手」用小刀刺殺齊將軍,齊將軍受傷很重,在監獄裡醫治一個星期以上,因傷口潰爛,敵軍並未給予較好的藥品治療。也因為齊學啟副師長的部隊新三十八師,正在反攻緬甸北部時,與敵軍第十八師團、第五十六師等的戰爭節節勝利。已經收復緬甸北部的孟拱、密支那、八莫等戰略重鎮。而齊學啓副師長在這時就死在緬甸仰光監獄。後來由仰光市華僑某一個會館接出埋葬在仰光市華僑公墓。
新一軍反攻緬甸,收復緬甸仰光之後,凱旋回國。這個時候,孫立人將軍呈報蔣介石委員長,願接受盟軍歐洲戰場總指揮「艾森豪」元帥邀請去訪問。蔣委員長同意即從緬甸密支那帶隨從衣復德上校一人隨行。新一軍由賈幼慧副軍長指揮,率軍凱旋回國。日本投降後,新一軍奉命接收廣州,「受降」典禮於廣州市中山樓舉行。步兵及騾馬部隊都是奉命坐C46、47運輸機運至廣西南寧市,到兩廣地區。準備進攻雷州半島,以配合盟軍在太平洋上的作戰。來不及處理齊學啓將軍的後事。但待我遠征印緬抗日的部隊新一軍、全部三個步兵師、新三十師唐守沿將軍所部、新三十八師李鴻將軍所部、第五十師潘裕昆將軍所部,以及軍直屬獨立營、團等部隊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兵,都已回到廣西省境內地區。此時,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晚上,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新一軍受降廣州之後,孫立人將軍即派專人前往緬甸仰光市,找尋當年為齊學啟將軍處理埋屍仰光市華僑公墓之華僑之工人。找著所埋地點,挖出齊學啓之屍體,運至仰光市飛機場,送到飛機上。專機是孫立人將軍向美軍借的,新一軍及新三十八師所有駐於廣州市的部隊,都集合起來,追悼齊學啓副師長往生。之後新一軍奉命調至東北參加內戰。
另一種國際戰爭,爭取榮譽,提高國格。增加華僑生活品質。
※新三十八師於六月七日接奉羅卓英總指揮的指示:聯合國日、六月十四日要在印度首府「新德里」舉行閱兵典禮,邀請中華民國政府派車參加,隨即下達命令,令新三十八師選派一個步兵隊。或是一個步兵連參加。師長孫立人將軍立即派出一個步兵區隊參加,參加新德里聯合國日紀念閱兵典禮。王東籬領隊、馮浩任排長,三個步兵班,每班十六人共伍拾個官兵。筆者被指定參加。於六月八日出發,英軍派卡車三部,運這一區隊人先離開普拉村到抵馬鋪爾、火車站,先乘火車一天一夜,之後做大輪船,下船坐火車直達新德里,於六月八、九、十,三天兩夜的直達專車趕抵新德里報到。(結果:另告)
※關於新三十八師從普拉村全師於六月十日、十一日由印軍汽車運輸,到列多地區的抵馬甫爾,分散駐進茶葉製造工廠,等待史迪威將軍回重慶與蔣委員長溝通決定;新三十八師留在印度適當地點整補。全師部隊即自印度東北部阿薩彌省先乘坐火車、坐大輪船,再坐直達加爾各答的西南部,比哈爾省的蘭姆伽小鎮。蘭姆伽是英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設置軍營,集中猶太民族關押的地方。筆者參加新德里閱兵,獲得第一名。接受英、印政府官民,慶賀、喧慰、招待。是坐專車(火車),經加爾各答接受僑胞招待之後,再到蘭姆伽歸回建制。
關於新三十八師掩護在緬甸盟軍轉進,經巴特開山脈,野人山叢林,艱辛、苦難,突破敵人的追擊。安全達成任務,進入印度之後的聲譽鵲起。引起盟邦人士對國軍的注意,也提高中華民國在世界上的國格,世界華僑受到的禮遇,不再受到外國人權「行」(不得超過三人)的限制,開放聚集人數,不受制。途經加爾各答時,即有七、八千名華僑在火車站列隊歡迎。
※仁安羌大捷,救英軍一師之後,新三十八師原擬乘勝追擊敵軍三十三師團第二一三、二一四這兩個聯隊。不料,四月二十日午夜突然奉命停止。改新任務掩護盟軍轉進,(含友軍、第五軍)大撤退。途中戰爭,備極艱險、辛苦!幸能遇險!化吉。完成任務。退到印度「英法爾」。沒有遭到英印軍解除武裝。接受英政府客禮、招待及協助。
※關於孫立人將軍遠征緬甸援英抗戰,有兩次「抗命」記錄:違抗杜聿明副總指揮下給他的命令,派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去仁安羌解危。
※第一次抗命:解救英軍作戰,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必須親自指揮仁安羌作戰,要擊潰強大的敵軍第三十三師團,二一三、二一四兩個聯隊,救出英軍第一師部隊七千多人。名振全球。並獲得英皇頒孫立人將軍C‧B‧E‧帝國勳章。
※第二次抗命:杜聿明於米咱召開軍事會議之後。命令孫立人將軍率新三十八師部隊跟著第五軍第二十二師後面撤退路線回國。孫立人將軍抗命,不走絕路,要救新三十八師全體官兵求生而抗命,改走向西面生路。依照史迪威及羅卓英兩位將軍的指示,往西方撤退到印度。
以上這兩次抗命,筆者,仍為十分正當。但是後來部隊撤到印度之後,得知:是杜聿明軍長,先後打了報告,向蔣介石委員長告狀。
一九四二年六月中旬,孫立人將軍自印度由重慶派去的專機接回重慶,蔣委員長要召見。
此時,杜聿明副總指揮尚在緬北野人山叢林之中,生死未卜。孫立人將軍在重慶等待召見時,有軍事委員會、戴笠將軍,先對孫立人將軍稱「英雄」、「安啦」。也有張軫軍長趕到重慶詢問實際戰況,對孫將軍說已向軍長報告了。
六月十六日,羅卓英總指揮,自印度新德里專機回到重慶。稟報蔣委員長:新三十八師於仁安羌之役,打響了遠征軍在緬甸戰場唯一的大勝仗。是創造中華民族八百年以來中國軍隊域外作戰,獨領風騷的歷史紀錄。同時,新三十八師派員參加新德里聯合國日,閱兵大典分列式。獲得第一名。六月十八日,蔣委員長見了孫立人將軍時,只對孫將軍問,有沒有派員從印度進入野人山區,搜察友軍第五軍部隊的情況,孫立人將軍報告蔣委員長回答說:「有」。實情如下:一、派第一一二第一營第三連中尉排長周有良率領兩個步兵班,每班十名。聘僱印度民工一百名,攜帶補給養品及藥品。命令周有良排長,必須與第五軍部隊人員到達碰面時,即刻回印度報告。
結語
一、二次大戰,國軍援英抗戰,派出十萬大軍。(第五軍、第六軍、第六十六軍)
⑴第五軍杜聿明所屬三個步兵師(新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第二○○師、兩個補充兵團,及十四個多兵種的獨立兵團、營。)
⑵第六軍甘麗初軍長所屬彭壁生、陳勉吾、呂國銓等三個步兵師。奉命在薩爾溫江西岸線布防。布防陣地尚未就緒,遭到日軍突襲,全軍潰散、通訊終斷,不知去向?危險到極點!致日軍可沿薩爾溫江直入雲南!
⑶第六十六軍張軫軍長指揮第二十八師劉伯龍所部進入緬甸腊戍防守。敵人包圍腊戍週邊地區時,遇敵人不勝而散。第二十九師馬維驥所部,在芒市、遮苑一帶國境內擅離職責,亦未與敵人發生戰況。使敵人佔領「龍陵、騰衝、怒江、西面大片國土。新三十八師孫立人所部,於一九四二年四月十日進入緬甸腊戍,即留一一四團第一營防守腊戍飛機場。全師主力到達曼德勒布防時,第一一二團奉派到飄貝,策應新二十二師背後的安全。接著第一一三團派到僑克巴檔,策應英軍緬甸西部作戰地區的安全。曼德勒只有第一一四團第二、三兩營及師部直屬部隊擔任防務了。沒有大炮、輜重、補給。如何防守?戰情遽變。英國部隊於仁安羌被圍,英軍指揮官求援。師長孫立人將軍往西保總指揮部求見羅卓英將軍未果。深夜留言,請參謀長轉報告羅將軍之後,即命第一一二團自飄貝撤往僑克巴檔追尋第一一三團,以及命令在曼德勒的第一一四團第二、三兩營和直屬部隊由李鴻團長向僑克巴檔、仁安羌馳援、師長孫立人將軍趕往仁安羌親自指揮第一一三團劉放吾團長作戰。擊潰日軍第三十三師團二一三、二一四兩個聯隊,救出英軍第一師部隊七千多人。這是二次大戰,盟軍在緬甸戰場中唯一的大捷。孫立人將軍榮獲英皇頒賜「英皇帝國」C‧B‧E‧勛章、美國羅斯福總統頒豐功勛章,蔣介石委員長頒「雲摩四級」勛章,孫立人將軍一時揚名全球。
二、新三十八師自奉命掩護盟軍轉進,孤軍殿後奮戰,一直到進入印度。在這一個多月當中,忍饑挨餓,曾遭受過多少次的驚濤駭浪,並在極惡劣的環境下,苦撐惡鬥,每次都因為師長孫立人將軍判斷正確。處置得快,指揮若定,終能化險為夷。
新三十八師在撤退的一路上,除了掩護整個盟軍(含友軍第五軍)撤退外,還保護由緬甸逃難到印度的數萬難民和華僑。孫將軍下令全師官兵救很多重病和饑餓的難民。將軍仁德之心,贏得所有逃到印度的英軍、印軍、緬軍、印度僑民、緬甸人民,和華僑的尊敬與愛戴。
新三十八師於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七日進入印度東北地區阿薩爾省的英法爾農莊普拉村。全師官兵裝備齊全,精神煥發,十天後,由印軍軍車自普拉村運到雷多地區。暫駐英國商人所設的茶葉工廠內。等待史迪威總指揮回重慶報告蔣委員長的結果?
另外孫師長派出第一一二團第一營第三連中尉排長周有良,帶士兵廿名,「輕裝」同時僱請印度民工一○○名,背著給養、藥品,從印度東北地區自崁圖進入野人山,「惡名」叫「鬼門關」山腳(約走六、七十英哩路程)以供應給友軍第五軍從這條路線撤退下山活著的官兵補充食用。
※當年在緬北「米咱」孫立人將軍最後報告杜聿明軍長之建言,杜聿明不聽諫言,該軍從五月中旬至八月上旬,逗繞三個月時間,全軍在饑、勞、病、苦和野人山中的毒蛇、猛獸、馬蝗等侵襲下。死亡官兵四萬多人!撤退回國的九十六師、二○○師只有三千不到;能回到印度收容站的官兵也不到三千人!
※新三十八師自仁安羌大捷至印度途中之戰爭,從無敗績,是一支常勝軍師也。總共傷亡張琦營長以下官兵五百二十三人。迄今中華民國政府尚未對這些貢獻國家的官兵遺屬作過撫恤措施。而這些官兵的骨骸、靈魂,尚飄亡在緬甸伊落瓦底江的兩岸地區之中,未得棲息之所!不知中國海峽兩岸政府願為這些官兵的靈魂建一座紀念碑否!
註:色格Sagaing、溫早Wantho、卡薩Katha、依烏Ye-U、米咱Meza、卡里民Kalewa、八莫Bhamo、新喀Singe、曼打牙Madaya、刊帝Kaget、拉馬河Lama R.、旁濱Paungbyin、南先慶Nawngsankyim、荷馬林Homalin、清得溫江Chindwin R.
英皇頒贈「英帝國司令勳章」Commander of British Empire。
※以上之言,紀實第一次緬甸戰爭到此結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