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民巡撫趙士麟
蔡正發
官因民而設,官靠民供養。當官必須為民操勞,愛民如子,以安民為事,即今所謂執政者必須為民執政是也。清康熙年間先後任浙江、江蘇巡撫和浙閩總督的趙士麟就是一位為民、愛民、安民而為構建當時的和諧社會做出過突出貢獻的好官。
趙士麟,字玉峰,雲南河陽人(今澄江縣)人。其人自幼聰慧非凡,讀書一目五行;藏書千卷,經、史、子、集四部齊備,早晚誦讀不輟。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考中進士,步入仕途。初為貴州平遠縣推官,繼而任容城(今屬河北省)縣令。趙士麟在容城創辦了「正學書院」,平常對士子們講授五經六藝及文化知識,對廣大民眾則傳授種谷、栽桑技藝。農閒季節,又組織廣大人民軍訓習武。趙士麟在任期間,正確處理軍民之間、滿漢之間的矛盾,使全縣軍民關係、滿漢關係較為融洽和諧而政績突出,聲名遠播,被晉升為光祿少卿,不久又升為鴻臚卿,再舉拔為左副都禦史。
康熙二十年(一六八一年),臺灣鄭克塽歸降清廷。趙士麟立即建議在臺灣設置官府,安撫人民。具體辦法是「設一府二縣」,總兵坐鎮臺灣,駐守澎湖,共同擔負「監護軍事」之職。為縮減軍費開支以減輕國家負擔,他主張「遣屯士就食其地」,同時「減省沿海守汛之兵」。趙士麟的這些建議,全部為康熙皇帝所採納而立即下詔實施,並且將趙士麟提升為浙江巡撫。趙士麟為臺灣的社會安定與和平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近二十年的從政經歷使趙士麟深深懂得了教育為本的道理。他說:「養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要教育和管理人民,必須首先培養造就人才;要培養造就人才,必須首先使被培養造就者掌握真理。基於這一認識,每逢月初、月中,趙士麟總要將學子們召集到書院來,親自登臺授課,講授四書五經所蘊含的深刻道理。不僅書院內座無虛席,甚至還有眾多士子圍在院外傾聽,所有聽眾無不悄聲靜氣,全神貫注。
因趙士麟注重教育,浙江全省風俗醇厚,官不貪贓枉法,民不作奸犯科。政治上,趙士麟努力革除弊端,減少刑罰獄訟;經濟上,他興修水利,改善耕織條件,開展多種經營,尤其是注重發展商品生產和貿易事業,大力增加人民的收入。人民安居樂業,杭州人口日愈銳增,處處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由於商品交易業的繁榮,也帶來了不少社會問題。一些發家致富心切而又缺少資金經商的百姓居然向當地駐防的清軍官兵們借取一種稱為「印子錢」的高利貸,由於利息太高,日滾月累,多數負債者在尚未獲得任何商業利潤的情況下,其貸款已經達到一本十利而使欠債人出賣妻子、兒女、田地、房屋而不能償還的程度;如果債民不還債,債權人就到官府去吵鬧。官兵們逼債如催命,後來竟發生多起毆打傷害債民的惡性事件,駐軍中有個叫馬化龍的軍人甚至毆打了地方官,製造了一起大案。皇上聞知此事,下詔責令地方軍政長官監督債民按照一般貸款利息償還。官民鬧哄哄,亂糟糟擠滿巡撫大院要求趙士麟裁決。面對如此既疾首又棘手的問題,趙士麟深知:倘若處理不當,勢必激起民變、兵變而釀成流血事件。他絞盡腦汁,苦思惡想,始終未能找到一個妥善的解決辦法。後來,他憶起十幾年前任容城縣令時自己曾解囊為一位負債者還清債務之事,那位債權人被他的義舉所感動,不僅主動放棄了利息,而且連本錢也免了一半。但那次債務糾紛涉及的金額不大,總共才花出幾百兩銀子便了事。而如今面對杭州高達三○餘萬兩銀子的巨大債務糾紛,僅靠自己的力量,哪怕傾家蕩產也無濟於事。趙士麟正彷徨無計之時,收到母親的來信,母親告訴他變賣了雲南老家的家產,將到金陵(今南京市)定居,打算順路到杭州看看兒子。這消息無異于給趙士麟送來了一貼救命藥。他立即前往軍營,向駐軍長官自報了打算捐款為債民還債的數目。他母親一到杭州,他迎出城外一見母親便匍匐在地陳述了自己面臨的困境,並請求母親將變賣家產所得全部拿出來幫助自己解燃眉之急。通情達理的老太太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兒子的請求。當趙士麟用車輛載著兩萬兩銀子敲鑼打鼓送入軍營之時,駐軍長官跑來接連取了幾錠銀子反復審視之後讚歎說:「真滇中寶錠也!」接著深受感動地說:「我不能讓你一人獨佔君子的美名!」於是親自出面動員總督、布政司、鹽茶道等各級官員以趙士麟為榜樣,都來捐資解決軍民債務糾紛。最後將全部捐資用來償還駐軍官兵,同時向駐軍官兵下令將本金免除十分之四,並當眾焚燒了所有債券。債務糾紛得以化解,杭州債民終於從提心吊膽、走投無路的困境中解脫出來,重新過上了安穩日子。人民都由衷地感謝頌揚趙士麟的義舉。
因趙士麟任浙江巡撫期間安民有功,政績卓然而被朝廷舉拔為浙閩總督。時逢衢州標兵因軍餉不足而出動三千餘官兵入市搶掠,趙士麟得知此事偽裝不知而立即前往地方政府借支庫銀三千兩親自送到軍營補給軍餉,與地方政府約定借期半年,士兵們得到了實惠,受到了安撫,當得知銀子的來歷時,都感動得流下熱淚。事過不久,武昌地區因軍餉不足裁減兵員而導致兵變的消息傳來,朝廷內外無不讚揚趙士麟深謀遠慮而果斷解決衢州駐軍軍餉不足問題的正確舉措。
康熙二十五年(一六四八四年),趙士麟調任江蘇巡撫。浙江人深深懷念他,繪製了他的肖像來寄託對他的思念,並且在西湖敬一書院掛上他的肖像來祭祀他。不久朝廷召他為兵部督捕侍郎,後又調吏部任職,他都圓滿地履行了職責。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六年),趙士麟去世,後長期在浙江名宦當中享受祭祀。
史家高度讚揚趙士麟能「罄舍私藏,遏絕兵哄」,「排禍解急,務全大體」。認為將他同古代那些名臣並列一起也當之無愧。可是遺憾得很,連在雲南當過幾天地下交通員或編過個把劇本的人都進了《雲南辭典》,列有專門詞條介紹其事跡,趙士麟卻偏偏未能在《雲南辭典》占一詞條。如果不是因為編者疏忽而無意遺漏的話,那對趙士麟就太不公平了。
主要參考文獻:
①《清史稿‧趙士麟》
②《新纂雲南通志‧人物‧趙士麟》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