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山傳奇

石炳銘 

東南亞地區散佈著幾千萬華僑,其中有成為一方之雄者,也有為君為王者,更多的是白手起家,富甲一方的工商鉅子。如果詳細蒐集這些成功的個人資料加以整理編撰成書,必然有寫不完的傳故事。其中梁金山先生可算是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永遠值得國人紀念。

梁金山先生原籍雲南保山縣,世居蒲縹鎮方家寨,家境貧寒,父親早逝,與年輕的寡母相依為命,因為家貧,母親幫工,他則割馬草販賣維生。他也跟隨馬幫當過小馬夫,曾到過當時尚屬化外之地的滇緬邊區一帶。

光緒年間(一九○○)春節前夕,梁家不僅無隔宿之糧,也都身無分文可以用來購買年貨,向熟人告貸也都落空,家中又無任何可變現的財物,母子二人不禁相擁而泣。年少的兒子只好把家中僅剩的半碗米糠熬成稀粥供母親吞服,母親要和兒子分享,他推說不餓。

面臨這樣近乎絕望的困境,年少的梁金山已意識到不能再如此待下去了。他下定決心要遠走高飛,奔向陌生的異域緬甸闖闖運氣。他向母親稟告了他的意圖,母親也能體諒兒子的不得不爾,只好含淚點頭讓唯一的兒子離她而去。

幸好當時有馬幫要到緬甸,他又以小馬夫的身份隨馬幫而行。

一路餐風露宿,經過半個月的長途跋涉,一行終於抵達緬北重鎮腊戌,他終於在距腊戌不遠的邦海銀廠謀得一席礦工的工作。

礦工過的是一種賣命而又充滿危險的生涯。少年梁金山只要三餐吃得飽就會爆發出無限的精力,他在礦坑內拼命地工作,成果比別人又多又快,他生性樂於助人,對年長和體弱的礦工他都會主動伸出援手,因此很快就贏得礦工們的好感,大家都爭著和他做朋友。礦廠的英籍管理人員也注意到這位勤奮可親的青年工人了,不久他就被拔擢為工頭。

梁金山從未進過學校,不論清末的私塾或民初的學堂對他都無緣。他不會讀書寫字,但這並不表示他不肯學習,正因為自幼失學,他深知學習求知的重要。身在緬甸,自然要學會緬甸話。英國是緬甸的統治者,與英國人交往當然要通曉英語,當時在緬甸的印度僑民很多,經商的大多數都是印僑,印度語也是那時緬甸的重要溝通工具,他努力學習這些外國語言,因為他勤於學習加上他具有語言潛能,所以很快他就能夠掌握這些語言了,這對他爾後的發展當然很有幫助。

他身為礦工並非只會渾渾噩噩地埋頭挖礦,他從細微中觀察和學習,他不斷向有經驗的礦工請益,除了採礦外,他尤對冶煉技術產生興趣、他希望了解何以一塊塊毫不起眼的石頭竟會變成白花花的銀子。這可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設法接觸了解,他很快就累積了有關銀礦業的各種知識和技術。從勘礦、採礦、選礦、洗礦直到冶煉他都能確實掌握。他從最低層的的採礦工人升級為工頭,再蛻變為技術人員,待還相對提高了,生活不僅平穩安定,而且逐漸富裕起來了。

經過在銀廠的七年奮鬥,他的優異表現不能不使英國人另眼相看。那時他已躋身於銀廠管理階層了,他眼見邦海銀礦已迅速枯竭,恰好傳來一處名叫南渡的地方發現新的銀礦,他認為機不可失。

梁金山那時已累積了可供投資的資金,但仍不夠用來單獨開發新礦廠,他乃商之於英國礦主,合作開發新礦。對方同意他的構想,合作於焉展開,梁的礦業生涯也從此真正步入坦途,也為他帶來巨額財富。是那個時期緬甸的首富,不論印僑、華僑都無人可以勝過他。

南渡銀廠最盛時年產純銀一千七百萬兩。產量十分可觀。

發跡後的梁金山先生仍謹守純樸的農民本色,衣著樸素,生活簡單。他因自幼孤苦零仃,出身微寒,深知窮苦大眾的悲哀與無奈,所以他對工人都以同情的態度對待,關心工人的福利。在僑界也急公好義,遇有向他求助者都不會空手而回,他的善行,他的為人處世態度加上不斷累積的財富,贏來了各方的敬重,變成了緬華社會不容爭辯的領袖人物。他是「緬甸華僑公會」的會長,也是「中華民國緬甸救國聯合會」和「中國緬甸華僑後援會」重要僑社的領導人。他早在民國前十年就在仰光見到了黃興(克強)時就參加了同盟會,是孫中山先生的忠誠信徒,也是中興會和日後的中國國民黨在仰光的黨務負責人。

在礦廠工作時,他會處處留心觀察,別人視而不見的細微末節他都會注意到。有一次他因健康原故,要回到故鄉保山治療,臨行前他特地到礦坑內巡視,他感覺有潛在的危險,並下令全體礦工迅速撤出坑外,這突如其來的停工行動可引起英國同僚的極度不滿,責他煽動罷工,並欲透過官方公權力要懲罰他。不料四十小時後礦坑果然崩塌,而且十分嚴重,但三千礦工無一傷亡,因為他們都遵梁金山之命早已全體退出洞外了。

這消息很快就傳回倫敦,伊麗莎白女王深為感動,立即電召梁到倫敦要接受女王的接見,女王當面嘉勉他,讚他「心可通神」,並御贈手槍、獵槍各一支,鑴有「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贈」的字樣的銀刀一把,同時下令英國總督派任梁金山為銀廠總管。

梁金山富有了,接觸面增廣了,他親身體會到歐美的富強和民主制度的優點,所以他一則要參加推翻專制王朝的國民革命,再則他也致力於經濟發展,他認為民富才能國強,國家再強大如果人民都是窮困的,那這個國家就像建築在沙灘山的城堡,基礎是不會穩固的,因為地緣的關係,他首先把目光投注於滇緬兩邊的互通有無。他認識到交通的重要性,沒有現代化的交通設施,一切都是白談。

怒江、瀾滄江是橫梗在雲南和緬甸間的兩道天塹。他決心先從怒江著手,要搭建一座可通行汽車的橋樑。把滇緬兩邊連接起來,方便商旅來往,他決定獨資捐款建橋,他重資僱請美籍工程師阿伯蘭德負責橋樑設計並監工,建材都購自仰光,經由鐵道和公路運抵滇緬邊境後,再藉人搬馬馱運達江邊工地。

那是一座鋼纜吊橋,橋長一二三公尺,寬五‧六七公尺,可通行汽車。全部工程在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竣工,這座橋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發揮了重大功能,那時期國內急需的大部份戰略及民生物資都經過這座橋而運抵國內。

當橋建成後,有人建議取名「金山橋」,但被梁金山斷然拒絕,因為他不願沽名釣譽,他以此橋有助於中緬兩國人民間的經貿互惠,所以他為此橋取名曰「惠通橋」,通車典禮由梁金山親自主持,他從緬甸攜來大象一頭,並讓牠先過橋,這叫做踩橋,是雲南民間傳統的通橋儀典。除那隻大象外,梁金山請來同鄉楊有義先生為踩橋者,楊事後寫了一首打油詩曰:「梁金山,好心腸,修座大橋通四方;此橋本是金山橋,一年修了萬年牢」。

抗日戰爭持續不到三年,中國的海港已大部份為日軍佔領,滇緬公路是僅有的連外通路,各種戰略暨民生物資都堆集在仰光,眼看烽火就快要在東南亞升起,搶運這些物資到國內是當時最迫切的任務。政府和民間都沒有足夠的車輛可以調用。情勢非常急迫,運輸單位的負責人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苦無良策。雖然日夜不停地調動車輛搶運,但車輛總是太少,無法滿足需求,梁金山先生知道這項情況後,立即號召僑界動員起來,積極參與搶運工作,他組成華僑運輸大隊,工資油料都由他捐助,更將自己經營的「金光汽車公司」八十輛卡車全部獻給政府,並自費資助讓所有的車輛都能日夜不停地投入搶運工作,除汽車外他還購買運輸機一架捐給政府。

梁金山先生雖不曾得過祖國的任何照顧,甚至少幼時衣食無著,母子幾成餓殍,但他卻有強烈的愛國心,眼見日本帝國主義者不斷凌虐我神州大地,他早就熱血沸騰。早在七七事變前,他就先後兩次對抗日國軍捐獻鉅款,一次是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一二八」松滬保戰時,他就對在上海和日軍浴血奮戰的第十九路軍捐獻了白銀四千兩,以表他崇敬之忱。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日軍又向我華北守軍宋哲元所部挑釁,爆發了沽北口戰役。梁金山又對該部慨捐白銀五、○○○兩,以示慰勞。

抗戰軍興,中央政府為籌措軍費,將發行愛國公債,分配給雲南省的認購金額為數頗巨,省政府深感為難,擔心無法購足分配金額。梁金山知情後親自拜會了龍雲主席,並向他表示願獨自購買分配給雲南的半數。這可大大讓龍雲主席鬆了一口氣,緩解了雲南當局的窘境。

這樣的大手筆到一九五○年代又重演了一次,因為新成立的共產黨政權財政赤字巨大,北京發行巨額公債,分配給雲南認購的金額高達六、○○○萬人民幣。這和上一次的情況並無不同,使得雲南的黨政當局困擾不已,不知道如何才能順利完成中央交代的任務。這次又是梁金山先生出來解圍,他主動向當時的省長劉明輝表示,他願單獨購買分配給雲南的總額的五○%,而且聲明不會收取任何利息,為了表明他並非徒託空言,他把債券全部留置在省政府的財庫內,這樣坦蕩,這樣捨得,有幾人能及?

梁金山的後人某女士,一直有意要為其先祖在保山建一個紀念館,但苦於經費無著,既然梁金山有偌大的一筆債券存放在雲南省政府內,何不考慮挪出部份本息以成全其後人的心願呢?崇德報功,緬懷忠良,乃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值此舉國熱衷於重拾中華傳統文化的今天,像梁金山先生這樣具有標悍性的愛國僑領給予應得的尊重,也是理所當然的吧!

梁金山先生在緬甸積極從事抗日愛國行動早為日本帝國主義者視為眼中釘,一心要除之而後快,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派駐泰國的情報單位曾秘密派遣空降傘兵一個班於拂曉時分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到梁宅並將其包圍,當時全家人都在宅內,梁金山有早起習慣,他僅穿著普通的工作服,從外表看不出是大老闆的樣子,那些來獵殺他的特勤人員已直接闖入梁宅庭院內,來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梁金山本人,但他們並未認出他來,誤以為他是梁家的傭工,問他梁金山是否在家,梁為人十分機警,裝著若無其事般的答稱道,梁老闆已在昨天傍晚回雲南看病去了,那些入侵者信以為真,竟然迅速撤走。

倖免於難的梁金山知道已不能再待下去了,當天晚上就帶同全家老少逃回雲南去了,再大的事業,再多的財產也只得放棄了。但這次事件卻益發堅定了他擁護政府抗戰到底的決心。

回到雲南後,梁金山先生除在故園另起爐灶繼續經營金融和商業外,他就力之所及做了不少公益事業,像昆明市唯一的志舟體育館就是他捐款興建的,也對保山、大理及昆明的學校捐款修建校舍,他也在昆明開辦一家名叫「僑民銀公司」的銀行。

他的種種愛國和公益表現引起了蔣介石委員長的重視,除延攬他成為中國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外,更在他六十華誕時贈他「濟功積德」匾額一幅,並請龍主席代表他親赴梁寓掛匾。時為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元旦。

梁金山先生是真正的貧農,百分百的無產階級出身,雖然他後來已富甲一方,但一直不失本來面目,他的為人處世早已超越階級。難怪鄧小平先生要說中國的社會階級中已不存在了。我們只能說這樣的說法是十分有遠見的,遲來總比不來好。

中共建政後,對像梁金山先生這樣指標性的人物也會另眼相看,第一二三屆全國人代大會他都出席了,也是中央僑聯的委員,回到雲南後除了是省人大的代表外,也曾擔任德宏州政協副主席,但也僅此而已。

後記:

一、本文資料主要採自蔣鶴春所撰《梁金山生平軼事》一文並經他授權採用。蔣先生是保山市史志辦的編輯,正負責撰寫保山誌書。

二、梁有華、有富和有貴是梁金山先生的公子,與筆者熟悉。因為他們的關係筆者和梁金山先生也曾有一面之緣,也聽他談過一些少年時的往事。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