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圓通寺巡禮

陳少樺 

圓通寺頌

圓通古寺樹盈千,松柏青葱斷忽連;

或閣或樓或石屋,在腰在足在山顛。

遙瞻昆水群峰勝,俯視春疇萬戶煙;

為許老僧饒韻致,公餘招我一譚禪。

──清‧許弘勳

自開放大陸探親先後回故鄉昆明十八次,祭祖、掃墓、探親、訪友之餘曾多次參拜位於昆明市北郊圓通寺山麓鬧中取靜古樸、宏偉、壯麗、寧穩、莊嚴之圓通禪寺;謹就觀感所及,確是一處休閒、修身、養性、參禪、禮佛的好去處;寺中還有雲南省及昆明市佛教協會辦公處所在。茲就筆者記憶併參照史料簡述於下:

昆明城外,群峰圍拱,城內尚有五華山、祖遍山及螺峰山。五華山居城中,上有五華寺;祖遍山位於城東,即五華山左,明憲宗成化年建大德寺於其上,中有雙塔,故俗稱雙塔寺;螺峰山在城北,上有著名的圓通寺。

明孫繼魯「春日登螺峰」討:「亂石嶙峋異,尋深曲徑通;藏蛟陰吐氣,蹲虎畫吟風。人自半空下,峰由百轉中;星羅千萬尺,俯瞰夕陽紅」。螺峰山元時於城外,明初擴城乃在城內,舊名盤坤山,其岩稱補陀羅攀躋曲磴而上行,山童然皆石,作深碧色,蟠旋如螺髻,因以得名。在山光野色中登螺峰山,一路芳草碧色,春水綠波,石階行曲入雲,半山處,但見阡陌縱橫,市如棋盤;續行至一牌樓上有「圓通勝境」四大金字,從山門筆直入內,便是昆明城內最負盛名的圓通寺了。圓通寺夙為名剎,建於唐代蒙氏,元仁宗延佑年間重修,清康熙二十四年總督蔡毓榮重修。寺內松柏蔽日,天王殿穩於其中,繞到殿後,一泓池水,八角亭位於水中,亭為二層建築,上為藏經殿,有石橋與前後之天王殿與寶殿相連。圓通寶殿宏偉壯麗,有許弘勳所書「佛谷雲深」四字,殿內最大之特色,即為兩條盤柱而上的巨龍雕刻。這兩條巨龍,盤在殿中二柱中,近到屋頂時,作人立之狀,兩掌奮出,虎虎生風,瞠目怒視栩栩如生。相傳清仁宗喜慶初年,圓通寺一夕狂風暴雨,翌日寺僧開門出,只見庭院中蘋藻滿地,殿上二雕龍水猶濕,於是循其跡至九龍池泮,據池泮居民所言,夜間風雨之際,聞有格鬥之聲,寺僧疑即此二雕龍通靈,與池中龍相鬥。這個傳說為圓通寺兩條巨龍平添了許多神秘美麗的色彩。

呂祖殿在圓通寺中,相傳陳用賓撫滇時,呂洞濱現於滇省,用賓常欲一見,後世因此建殿以待之,並立一呂仙詩碣於咒龍台上,字體宛如龍蛇。

此外,圓通寺中,尚有海覺禪師不壞之身,亦為人稱奇,禪師法名正禪,號海覺,雲南昆明賴氏之子,生於清世祖順治年間,二十歲剃度於城東彌陀院,又赴杭州受戒,歷數十年始返,心中無不有佛,起居謹嚴,食止薇蕨而已;一夕感溪流而大悟。時大板橋村人新建明應寺,聞禪師之名,遂延請其住持。禪師至新寺後,朝夕講經,皈依者眾,一日昇座謂眾人曰:「吾緣盡有期,與諸仁者作形骸之別。」然後跌坐說偈,含笑而逝,時乾隆十三年,世壽九十有四。眾徒以禪師道行高超,便於寺旁建塔供之。民國十二年,村人啓塔磚,而禪師肉身現,經二百多年,依然不壞,後奉入圓通寺。

圓通寺梵宇宏開,題詠極多,名人題句俱刻石上,其中有明武宗正德時,進士夏言所題五言律詩一首,鑴刻於石上:「古寺翠崖陰,危亭絕頂臨,鶴巢松有憂,雲出岫無心,仄經攀蘿上,叢台刻竹吟;南蠻秋日暝,哀嚮答猿音」。其餘如創修圓通寺碑,祖師殿碑,伽藍殿碑等較著,然因年代久遠,有些字跡無法辨識,殊為可惜!

除了圓通寺外,螺峰山中尚有許多勝跡,山頂補陀羅崖有明月石,總督范承勳於康熙二十八年建月石亭於其上,並題其壁曰:「納霞屏」;清人顧珵美之螺峰月石亭詩云:「眾山且就螺峰近,多雨欣逢九日晴;野外黃花開戰壘;風中早帽有詩情,納霞屏過雲如磴,月石亭高水射城;滯跡三年渾未識,梁州襟帶況縱橫」。補陀羅崖下有咒龍台,潮音洞與幽谷洞。咒龍台乃明縣髯翁晚年,更號蛟台老人時,寓居之所。相傳山下有洞,蛟藏其中,盤龍寺僧識峋嶁(音矩呂)碑上之文字,日日於其台上持誦峋嶁經降龍,而蛟患遂息,故以咒龍名其台,潮音洞即蛟龍潛伏之洞,後去水涸名其洞為潮音,與幽谷洞俱深杳莫測。

許許多多神話傳說,為螺峰山之奇境勝跡,增添了無限濃郁的浪漫思鄉情素風采依舊;嗟夫!只有夢中尋!

謹以圓通勝景頌聊作結語

歸鄉十八次,圓通參拜多,

猶記少小時,獨惡蛟龍洞。

蓬島六十年,回首來時路,

若問鍾情處,最是圓通寺!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