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騰沖熱海

張兆興 

騰沖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橫斷山區南端,高黎貢山西翼。是喜馬拉雅地熱帶惟一的火山地熱區,又是火山岩區周邊出現沸泉的地區,火山林立,地熱資源豐富。

騰沖地熱科學考察研究開始于一九七三年底。一九七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七四年二月,由北京大學地質地理學系地熱研究組、西南師範學院地理學系和化學系地熱調查組以及騰沖縣相關單位組成的騰沖地熱資源聯合調查組對騰沖縣境內火山和水熱活動進行了考察研究,撰寫了《雲南省騰沖地區地熱資源考察報告》,錄入溫、熱、沸、氣泉七九處。

當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在完成西藏地區的考察後,一九八○年起將考察重點移至橫斷山區,騰沖又成為該隊地熱專題組的重點考察地區。經多年野外工作和室內分析研究,一九八九年正式出版《騰沖地熱》專著。自此,騰沖火山、地熱開始跨越高黎貢山,走出國門,漸漸為世人關注。

《騰沖地熱》根據「凡能以地表上初步認證具有統一的熱源,處于統一的匯水盆地(水補給系統),或具有某種統一的地質或地理特徵,則不論其泉眼數量如何,出露面積如何,均暫作一個水熱區或一個熱田計算」,在縣境五六九二‧八六K㎡土地上,計有水熱活動區五八個,如果計入各水熱活動區中的顯示區數,則共有九五個水熱活動顯示區。在五八個水熱活動區中,溫度高于四五℃的熱泉區二四個,占總數的四一%。熱儲平均溫度超過一五○℃的熱田五個,即熱海熱田(以下簡稱熱海)、朗蒲熱水塘、瑞滇熱田、攀枝花硝塘和浦川黑石河,以熱海最高,達二三○℃。

熱海位于騰沖縣騰越鎮南十一㎞的水洼中,原僅指硫礦一帶,是騰沖地熱顯示最強烈的地區,史書等曾有「有水一泓,長逾半里,滾水掀浪,高出丈許」、「奔騰澎湃,熱浪翻波,光怪陸離,滾鍋發漲」,「沸滾常高十餘尺」、「蓬勃騰上高丈餘」、「沸波躍起,熱氣常噴,直沖霄漢,布滿山陰,雨雪入之而寒化熱,日月照之而光不明,直若鼎沸,何異蒸雲」……記述,有「一漲熱海」之稱。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在大滾鍋南三○○公尺處│高三公尺,徑二公尺的巨石上手書「熱海」二字,並鐫刻于石上。

《雲南省騰沖地區地熱資源考察報告》中,熱海則泛指硫磺塘、黃瓜等,朗蒲熱水塘和埧派巨泉等。《騰沖地熱》中熱海則東起忠孝寺,西至芭蕉園,北依半個山,南達松木等一帶,面積近一○ km2。

雲南的水熱活動區數量為全國之冠,而騰沖又居雲南之首,並且顯示類型多樣。熱海是騰沖「地熱之王」,集地熱顯示大全,凡是火山地熱區常見的沸泉、熱泉、溫泉、冒氣地面、噴氣孔、沸泥塘、自然硫、硅華、易溶性鹽華等在熱海均可見到。除此之外,還有使飛鳥墜落的醉鳥井和頻頻發生的水熱爆炸。

熱海計有水熱活動顯示區二○個,即⑴硫磺塘老滾鍋。⑵硫磺塘取磺洞。⑶硫磺塘大滾鍋。⑷種磺地面。⑸獅子頭。⑹眼鏡泉。⑺仙人澡塘。⑻大白岩。⑼芭蕉園。⑽獅子塘。⑾小白岩。⑿澡塘河。⒀蛤蟆嘴。⒁硫磺場。⒂大地腳。⒃小澡塘。⒄忠孝寺。⒅黃瓜箐。⒆楊家坡。⒇沙坡│松木箐。比較著名的景觀大滾鍋、熱龍抱珠、懷胎井、鼓鳴泉、珍珠泉、眼鏡泉、澡塘河、蛤蟆嘴、黃瓜箐氣泉、仙人澡塘等。

大滾鍋:為一直徑六‧一二公尺的沸泉塘,塘深一‧五公尺,水面溫度八八│八九℃,西北角噴口喉管溫度九六‧六℃,水流量不大,僅○‧九八L/S。因氣水混合湧出,似一鍋翻滾不停的沸水而得名,是熱海最負盛名的地熱景觀。大滾鍋上世紀三○年代噴高近三公尺,五○年代尚能躍出水面○‧五米許,現僅○‧二公尺。其周圍系冒氣地面,靜謐的清晨,大滾鍋及其附近冉冉升起的氣柱就活躍在寧靜的山洼,當旭日東昇,蒸騰的熱氣五彩繽紛,繪出條條彩虹織成的畫卷。

一九一三年陰曆十二月十九日,由袁世凱下令,唐繼堯派殺手李青龍率兵二○餘名,將雲南首義的辛亥騰越起義組織,發動者張文光槍殺于大滾鍋旁,「熱海竟留千古恨」至今傳唱不絕。

熱氣抱珠:位于大滾鍋南二百餘公尺,為一形似圓珠小坵,周圍遍佈沸泉和噴氣孔。

懷胎井:位于香枝坡西、澡塘河北岸小犁田,為一35×35 cm2圓形泉塘,水溫八八℃,流量○‧○二L/S。後于原泉口東三公尺許處新出現一泉,水量、水溫與原泉相同,原泉流量減少,幾近不流。兩泉現已鑲砌成井,井欄十二塊鑴刻生肖圖案。泉水含多種微量元素和氯,因能治婦女不育症,故名。

鼓鳴泉:又名岩頭泉,位于懷胎井西三│四公尺,溫度九四‧八℃,流量○‧九L/S。高溫水、氣以岩石下噴湧而出,隆隆有聲如擂鼓而名鼓鳴泉。

珍珠泉:位于鼓鳴泉北西二○公尺處山腰平台上,原為並列的二個徑一‧五公尺圓形沸噴泉坑。因凝結水似跳動的珍珠而得名。東坑九五‧五℃,西坑八八℃,總流量○‧二L/S,現西坑間隔埂已坍塌。

眼鏡泉:位于珍珠泉東南一○公尺處,泉塘二,似鑲嵌于半山腰的眼鏡,上塘九四℃,下塘八八℃,塘徑○‧八│一‧○公尺,總流量○‧七L/S。

澡塘河泉群:分佈于澡塘河瀑布下至芭蕉園河南岸或河床中,以沸泉、噴泉為主,水溫四四│九六℃,總流量一九‧五L/S。是熱海現在最強烈的地熱顯示區,水熱爆炸多發生于此。

蛤蟆嘴:位于澡塘河瀑布下南岸,為一脈動式沸噴泉,水溫九五‧五℃,流量一L/S。水以硅、鈣華形成似蛤蟆的嘴中噴出,斜射向河中,射程一‧五m,因含H2SiO3,有石英脈形成。

徐霞客游熱海時曾記述:「見石坡平突,東北開一穴,如仰口而張其上顎,其中下綰如喉,水與氣從中噴出,如有爐橐鼓風煽焰于下,水一沸躍,一停伏,作呼吸狀。躍出之勢,風水交迫,噴若發機,聲如吼虎,其高數尺,墜澗下流,猶熱若探湯。或躍時風從中捲,水軛旁射,攬人于數尺外,飛沫猶燎人面也。余欲俯窺喉中,為水所射不得近。其齦齶之上,則硫磺環染之」,與蛤蟆嘴今日景象甚為相似。

黃瓜箐氣泉:位于澡塘河南岸一㎞南北向沖溝中,隔澡塘河與硫磺塘南北向沖溝對峙。在南北長二○○公尺,東西寬二○│三○公尺範圍內,有噴氣孔,冒氣地面多,計較大噴氣孔十六個,噴口最高溫度達九六℃,無熱水露頭,是人工鑲砌成澡塘,再引入附近楊家坡泉水(水溫二二℃),經熱氣加熱後,借人們洗浴。

仙人澡塘:位于澡塘河瀑布西一㎞南岸芭蕉園附近。為一對徑三公尺,深○‧五公尺泉塘,水溫四二│四三‧七℃,由三股水匯集而成。因水溫「正可著體」而得名「仙人澡塘」。

…………。

殷瑛等撰寫的《雲南地熱資源及開發前景》中指出騰沖熱海是由以下條件形成的,即

⒈熱海下部七㎞處存在一個正在冷卻的岩漿中,厚度大于二○㎞,外殼溫度保持在五○○℃左右,侵入時期可能在晚更新世,構成地熱田熱源。其地球物理特懲表現為視電阻率低,地震波速小,泊松比值低。

⒉熱儲層由前寒武系高黎貢山群變質岩構成,次生裂隙是熱流體賦存與運移空間。岩漿熱源通過基底岩石傳導,直接加熱熱儲層水體,使之成為高溫熱流體。

⒊第三系中新統南林組砂礫岩以較差的透水性成為熱田蓋層。熱田上部岩石強烈高嶺土化和熱源中鈣質、硅質膠結物,由于溫度、壓力的變化而沉徒析出,起到自封閉作用,使其成為良好的隔水隔熱層,厚度大于三○○公尺。

⒋地熱流體氣目以CO2為主,熱儲層C1-Na型,熱儲溫度一五○│二五○℃。熱田內部高海拔地帶由于蒸氣凝結帶的內在而出現「氣帽」。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