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靈源箐見聞錄
郭琨
引言
永勝縣靈源箐又名觀音箐,位於城東三公里處,乃佛教叢林聖地,觀光旅遊景區,也是探索文化勝蹟寶藏的景點;永勝歷史悠久,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一一一年)漢武帝開發西南,設置郡縣至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人民世代辛勤耕耘,創造了「魚米之鄉」的美好家園,也孕育出燦爛的地方文化;明代朝廷推行「寓兵於農」「屯民實邊」和「改土歸流」政策,中原萬名征南甲士屯居永勝,築瀾滄衛城,建孔廟、立學堂、興教育;大批漢民移入中原文化,開創永勝文明史的新紀元;靈源箐碑刻即為歷史文化部分縮影。幼時遊靈源箐,直覺寺觀建築塑像精緻,碑文石刻引人入勝,香火鼎盛、風景絕佳;經半紀後再返鄉探親,兩度重遊故地,深感叢林幽靜自然,風光怡人,佛教勝蹟處處,碑刻匾聯詩文均反映出歷史文化遺蹟;爰參考靈源箐簡介,將所見所聞錄之於後。
靈源箐風光怡人
靈源箐古木參天,濃蔭掩映,南北兩側峰巒疊翠,危岩削立,流水潺潺,雖是盛夏酷暑,一步入靈源景區,涼爽而又馨香的氣息沁人心脾,尤如跨進冰涼世界的仙地福地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古人吟詩對靈源箐的風光寫照:「勝景靈源河,憑欄眼界空,窗開水色裡,人坐水聲中,徑濕疑非雨,林寒不借風,夕陽樵客至,擔插野花紅。」真乃寫實寫景佳作。
景光兼具水利的靈源河:靈源河如玉帶東來,悠遊靈源景區,經碧溪橋及觀瀾橋下向西奔流入烏龍池│又名黑龍潭,再蜿蜓流經三川盟川河與五郎河流入金沙江;其流經地區,利於農田灌溉與居民日常用水。春冬水淺,涓涓流動,夏秋雨季溪水泛漲,水流湍急,河流高底差大處,形成匹鍊瀑布,增添景區景光。
碧溪橋與觀瀾橋:靈源河流經靈源景區,在溪流上建有碧溪及觀瀾二橋,均建於明代,為石拱橋,乃進入靈源箐必經通道。觀瀾橋於清嘉慶十一年(一八○六)重建;碧溪橋於一九四一年重修。觀瀾橋上石欄杆,可憑欄遠眺領略靈源風情。
靈源箐聖地組成
靈源箐構築群由山門慈雲坊、黃經樓、地藏閣、望河長廊、三聖殿、靈官殿、真武閣、摩雲亭、修真亭、觀音主殿等構成。均或隱或顯,隱現於古樹花草之間。
慈雲坊:慈雲坊是靈源箐的大門,過譚家坪首先躍入眼簾的是造型精美如鳳凰展翼的慈雲坊,矗立在林木掩蔭之間。通過慈雲坊溯流前行即進入山明水秀的靈源景區。
觀音閣:亦稱人天閣,乃為主殿,因岩壁上有唐吳道子筆石刻觀音像,故名觀音閣。觀音閣歷遭火焚或兵燹,歷代均有修葺;現在建築為清光緒二年(一八七六)在原地重建;南傍峭壁,北臨靈源河。觀音閣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架結構,十柱落地,坐西朝東。閣前檐為清代裝飾性斗拱,雀替為鏤空透雕,隔扇門六扇,其格心透雕,裙根為浮雕花。其閣面闊三間,通面闊九米,三間通進,深九米四;南面山牆,西面後背牆,依岩壁而建;整座殿宇完全由人工築砌的僅是北面左山墙一道。
殿內碑文記述觀音閣的歷史沿革及重修的經過。石刻觀音像前有精緻木雕牌坊。神龕內塑有三世佛,其上還有一尊玉皇大帝像。
石刻觀音像:觀音閣最珍貴的是正殿中刻在摩岩石壁上的觀音像;像高一七八厘米,寬七十五厘米,像傍註有「唐吳道子之筆」字樣,由高羅生鐫刻,刻工細緻,栩栩如生,新篡「雲南通志金石考記載永勝靈源箐石刻觀音像為滇中之最古者;昆明圓通山碑刻觀音像即仿此翻刻。」一九九三年十一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石刻小像於旁以便拓摹:明清以來遠近前來靈源箐者眾,拓摹觀音像者「殆無虛日」;因原像較大「堪懸之大廈,而斗室未能容」不便拓印,為保護真跡,又為滿足求像者需求,於清乾隆二十九年(一七六四)有浙江會稽人許炎摹刻石小像一尊供置於原像傍,予人方便拓摹;拓印後為顯示觀音像摹拓真跡,蓋上「滇滄陽世守高氏之章」以為證明。此章現藏於永勝縣文化館。
石刻觀音像之由來
其一:「永北直隸廳志卷八載:昔唐吳道子奉敕畫嘉陵山水,取道於此,謂普陀岸紫竹林不過是也;抽毫畫觀音大士像於石壁,多羅生鑴焉!」明「景泰雲南圖經誌」稱之為「古跡」,「正德雲南志」及李元陽「雲南通志」劉文徵「滇志」周弘祖「古今書刻」等均有記載。
其二:宋代時大理國政權歸段氏執掌;而高氏又是大理國的世襲宰相,在宋朝時高升泰曾奪取大理國王位,以後名雖退位,實權乃操於高氏之手,「號令皆由其出門。」當時大理國與內地往來頻繁,高氏又稱佛門世家,累次派使臣進中原內地求取佛經典籍,吳道子觀音畫像的原本即在此時傳來;世襲北勝州土知州高氏,其祖先高泰惠便是高升泰之子孫,是從大理國王朝分封到此的善巨郡守,明朝「景泰雲南圖經志」北勝州條都稱石刻觀音像是古跡,可見此像是宋代珍品。據「新篡雲南通志金石考」編者雲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麗江方國瑜說:「永勝靈源箐石刻觀音像為滇中畫佛之較古者,昆明圓通山有碑刻觀音像即依此翻刻,此非偶然也。」
靈源箐碑刻是歷史文化的縮影
靈源箐石刻觀音像題詠:京兆高權中於清咸豐七年丁巳秋:「石像莊嚴萬古存,禪堂如水淨無塵,雲騰出岫皆為雨,好景何時不是春,半壁樓台棲暮靄,一溪煙霧隱青筠,消閒暫到行歸去,未許林泉誤此身。」
靈源箐除石刻觀音像外鑴刻的匾聯碑刻文物甚多,有石質的木質的,書法精美,字體古樸渾厚,或發抒感情,各表其志,或寫景寫實,或闡卜教義,詠題虔誠!
「洪濟碑」與漕溪詩:觀音閣左後角摩岩石刻「洪濟碑」,高一八○厘米,寬一五○厘米。「洪濟」二字楷書醒目,每字直徑四十厘米;傍錄李正吾先生題「漕溪」五言古詩一首共二十六句,於明朝萬曆二十一年(一五九三)郡人劉瑞麒(嘉麟)書寫,馬如麟鑴刻,書法工整,詩意豪放,寄語含蓄,詩文是:「溪出漕溪口,人間正冷泉,鴻濛渾未雨,疏濬待誰穿,澌潔通津竅,橫汙逐本淵,宿氛汶滴滴,新月影涓涓,亙古隨流轉,而今不易溼,氤氳溶注濕,涓液漸成川,照徹空潭破,沖開太乙天;鳥啼人喚渡,花放鶴來年;過眼無邊棹,回頭是法船,金剛歷劫現,慾脫幾時還,海岳依然在,桑田屢變遷,慈航能普渡,大覺撫群仙,寄與玄空子,仝當覓正傳。
「靈源」石碑:人天閣的山麓有一石碑,大書「靈源」二字,字徑七五厘米,傍有九十九個小字,字徑十二厘米,直書十三行,乃乾隆五十五年(一九七○)山西武寧人永北直隸廳同知王子音托請雲南巡撫南豐譚尚忠題寫的「靈源」,筆跡猷勁,氣勢逼人,意境甚高;小字自然生動活潑,遊人觀之,莫不嘆其佳絕!
「龍」「虎」及詩句是清末皇族永北厘金總辦覺羅明圖的草書。
「流水自今古、野雲知去來」是姚州舉人趙鶴清隸書。
「靈源箐」是曲陽人劉澤堯於清光緒辛丑(一九○一)荷月所立。
「甘露垂珠」是楚北聶桂鳳、蔡學義於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所立,書法圓潤。
「慈雲疊被」是張星曜於清光緒癸末年(一八八三)仲冬月任永北直隸廳訓導推昇澄州府教授所寫,書法勁秀。
王綱大理人,於戊長春題詩:「縹緲仙蹤何處尋,靈源箐上氣幽森,山花燦爛現春色,溪水潺湲衍妙音,萬劫殘岩留古像,千秋皓月證禪心;願分王女揚枝露,遍洒塵寰淨俗襟。」
「人天閣」:任永北直隸廳王子音於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孟冬改大士門前題寫:「人天閣」,鑲白旗滿州任雲南永北營參將燕山張保敬立。
「滇西勝蹟」:王國順等書刻,書法雕刻均秀麗。
後來永勝主管文化部門並將城區所遺重要碑刻移往靈源箐,修建碑林,以弘揚歷史文化。
結語
永勝是滇西北文化發達最早的地方,歷代古建築很多,惜多遭毀壞。靈源箐是滇西著名的勝蹟,這與永勝悠久的歷史及發達的文化密切相關;靈源箐擁有的碑刻即是永勝一部分歷史文化的縮影;故靈源箐是集佛教叢林聖地,自然風光秀麗景點,並兼具歷史文化展示的探索勝地;值得信眾參拜、遊客觀光,喜愛文化勝蹟者探索!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