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老兵重遊金門舊地

龔承業 

海上公園 地下堡壘

在金門和馬祖曾歷盡我十五個青春歲月,也經過八二三砲火的考驗,而今到泰北已十九年又兩月餘,此期間雖曾陪同泰國高級貴賓到台灣和金門參訪過一次,但屈指已快近十年,很久沒有再去過了。今民國九十年八月二十三日時逢金門砲戰四十三週年紀念日,我有幸得攜眷陪同幾位好友重遊舊地,走覽各處戰地風光,發現金門已有很多進步,已變成觀光勝地,不禁令人驚異感動萬分。記得於民國四、五十年間我們去金門時,無論從基隆乘坐軍艦或由台北松山機場搭乘軍機出發,為了安全起見都得先要沿著台灣西部海岸航行,等到達澎湖海面附近,又才轉向在空軍掩護下直駛金門,越過台灣海峽,通常船行要一夜飛機約一個小時,才會到達料羅灣碼頭和機場。

一登上岸,只見黃土飛揚一片荒涼,難得一株綠葉樹木,大家都帶著一種緊張嚴肅的心情,不像現在因已開放為觀光地區,由台北搭民航噴射機,僅四十分鐘就可安全到達,既快速又方便。當飛機剛抵達金門上空附近時,俯首遠眺,且見在藍天白雲金色陽光照耀下,沿岸四週激起陣陣白色浪花,就像一串珍珠項鍊,圍繞著一塊青蔥碧綠般的翡翠島│金門,鑲裝在海面上,真是美麗極了,步下機門,迎面而來的是一棟新建完成的機場大廈,所有設施都是現代化,一座丈餘高花崗石雕成,代表金門象徵的風獅爺塑像佇立山頂,好似在歡迎賓客「祐護平安,使人有一種舒適安逸的感覺。當豪華遊覽車一輛輛駛出機場,馳奔在平坦筆直的高級路面上時,輕風徐來,眼看兩傍綠樹成蔭,如果不是在十字或交叉道路口偶而發現會有一面前塗染著偽裝迷彩的軍事工程碉堡,會使忘記是置身金門戰地,而且比在台灣的野郊外還風景宜人。現在的金門真已是名符其實的海上公園、地下碉堡而名不虛傳了。

想起三十多年前,我在金防部政委會任職承辦造林業務時,是在台灣農村復興建設委員會的計劃支援指導下,責由駐軍各部隊官兵分區全面負責推廣種植,為了配合沙質黃土容易種植並提高存活率改變土壤,當初以就地培育木麻黃和相思樹苗兩種為主,有的還由台灣運來,要求分配官兵每人種植至少五至十株,用小鐵皮剪成小長方塊紅漆寫上姓名,掛在樹苗上,規定早晚要澆水保證存活,還作比賽績優發獎,可見用心之良苦。而今已見成林,更種植了多種林木,覆蓋整個金門島嶼,變成綠色大地,不再如昔日飛沙塵土飛揚了,雖然已皓首除役老兵,再舊地重遊,目睹斯景內心深感無限安慰。

戰地憑弔 話說當年

金門島在多數人的印象中,是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但在中國近代的舞台上,卻是一度曾外射光芒耀眼的巨星,其地理位置形勢,外制台澎,內捍漳廈於東經二八度九十一分,北緯二四度三十四分,在北迴歸線以北距離台灣約一百五十海浬,有如一個啞鈴,中間狹窄,兩端寬大,住在福建東南的廈門港外,北向隔著圍頭灣、金門港,與大陸晉江、南安、同安、廈門市,海澄等縣相望,中間腹部最狹窄處陸地面積才三‧五公里,東寬一四‧三公里,西寬一一‧二公里,東西全長一八公里,全島海拔最高太武山二五三公尺,面積不過一三四‧二五平方公里,加上在島西邊港灣外的小金門島(又稱烈嶼)大膽,二膽島面積一四‧八五一平方公里,以及週邊的十二個小島,有二九‧八五平方公里,總面積不過一七八‧九五六平方公里,在滄茫大海中,可說是彈丸之地,而居民人口為閩南語系,約四萬六千餘人(不含駐軍)集聚於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金寧鄉、烈嶼鄉等五個鄉鎮,共有三十五個行政村里,一百六十三個自然村,由於土壤貧瘠,年平均氣溫為攝氏二一‧一度,年降雨量約一、○○○公釐,屬華南型氣候,秋冬東北季風強勁,故農作物僅能以種植高梁、甘薯、花生等雜糧為主,早年一般居民生活貧苦,在清民兩代期間,到南洋一帶去經商謀生的很多,有成之後都回鄉建蓋洋房,愛鄉愛國之情到處可見,也是有名的僑鄉。

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國共內戰大陸易色,局勢逆轉,國軍退守金門,由於位處閩海之樞紐,西扼金廈海域出口,一時風雲際會,其地位更顯得特別重要,國際人士譽為「亞洲的直布羅陀」之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連接幾次戰役,如古寧頭、大膽、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等戰役,國軍都創下輝煌勝利的戰果,而奠定了今日台澎金馬經濟建設自由民主發展的基礎。當我們一行到達金門下機後,第一站參訪的就是「古寧頭大捷戰史館」,位於金西半島的側灣海邊上,因剛內部重新整修布置完成,開放觀光由台前來參觀遊客甚多,內容陳列展示資料照豐富,當年俘獲戰利品充實完整,文圖並茂,使人目不暇接,好似走入時光隧道,昔日戰場,據史料的敘述大概是,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共軍於攻陷廈門後,企圖乘勢一舉奪取金門進犯台灣,於十月二十五日凌晨二時,以三個步兵加強團附一個營及其戰鬥支援部隊,分乘各型船隻二百餘艘,利用黑夜和海水漲潮時機,自大陸運河、澳頭、大燈發航,強行在攏口,東、西一點紅附近朝古寧頭登陸,發動奇襲,守軍沉著應戰,使其遭受重大傷亡毫無進展,最後國軍在步戰砲聯合作戰,及海空軍全力支援下,以高昂士氣實施逆襲,並燒毀其船隊增援,雙方從登陸之灘頭到湖尾、林厝、南山、北山、西一點紅、浦頭一帶展開激戰,由火力戰而至肉搏白刃戰,歷經五十六個小時,終將共軍殘部壓迫至海岸聚殲,計俘共軍團長以下官兵七千餘人,殲兩萬餘眾,擄獲武器無數,史稱「古寧頭大捷」,而今在附近民房尚留有在牆壁門窗上彈痕累累,供人憑弔攝影。可見戰況一斑。為國軍在大陸時一直潰敗轉進,而在此反敗為勝奠下了日後屢戰屢勝,轉危為安的信心和基礎。

繼之於民國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的「大膽島戰役」,共軍八十六師二五八團又以一個加強營兵力,及其戰鬥支援部隊六○‧八三砲,重機槍約五個排共七百人,分乘機帆船三十餘艘,於白石砲台,溪頭、塔頭、浯嶼等岸砲二十餘門轟擊四小時後,自廈門港灣發航,分由東西兩側在大膽島腹部強行登陸,時值颱風夜,國軍在通信斷絕危急之中,僅以兩個半連兵力把握戰機猛力反擊,經一日夜苦戰,才將這批被挑選出來的共軍敢死營在國軍七十五師二二五團,指揮官史恆豐將軍的卓越指揮下,將包括營長在內的共軍全部被殲,生俘二百多人,餘部死傷,大部份溺斃,造成「大膽大捷」。

民國四十年蔣經國先生時任總政戰部主任,親臨視察時,題勉官兵乃改「大擔」為「大膽」,「島孤人不孤」,美名永傳,接著我們又到金東的另一端海岸邊馬山觀測站參觀,這正是我民國六十年間還在軍中服務時防區之一,經常去督導戰備和駐點瞭解官兵生活情形,因為距離大陸對岸大燈小燈島最近處海水退低潮時才二、○○○多公尺,設有二十倍放大望遠鏡,嚴密監視共軍動態,連一草一木都觀察得非常清楚。

所以現在開放觀光很多人也紛紛前來,走入坑道內設有望遠鏡的觀測站,一覽大陸錦繡河山風光,也體驗一下行走住在地底下戰地坑道的生活滋味,所不同的只是還有裝安在另一個大鋼筋水碉堡裡,具有十二個大型高音貝分的心戰喊話巨大喇叭,用電流操作由女青工作隊作早晚及夜間心戰喊話或播送歌曲,有時雙方對喊,大陸也設有強力喊話站,使初到駐防的人每天震耳欲聾,無法入睡,要很久才會習慣。

我們此次去雖設施還在,但早已停止廣播了,只有深住地下碉堡內,仍嚴密作二十四小時全天候監視與戰備的駐軍,和陣地四週沿灘頭岸邊布滿地雷的防區鐵絲網與反登陸戰車努柴鋼軌拒馬還在,也懸掛著警示牌有衛兵看守,禁止遊客接近。記得有次我檢視戰備不意誤入雷區,立即被叫喊停住,才小心翼翼照原步腳印一一踏出脫險真是萬幸。參觀完馬山站,我們又車行經太湖、榕園參觀遊覽風景區轉到有名的「金門八二三砲戰勝利紀念館」,剛一到達就看見一個巨大丈餘高豎立的砲彈型紀念碑,拔地挺立,予人一種興奮激越之感,因為當時我也正在金門經過砲火的洗鍊,所以倍感熟悉而親切,步入紀念館,陳設展示更為充實豐富,有女服務員逐一為參訪者介紹說明,進入狀況似彷彿又把我牽走入二十四歲時的年輕軍官歲月,那是在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八月二十三日傍晚六時三十分,到八時三十分,金門對岸共軍的廈門、澳頭、石冒頭、白石砲台、煙墩山、蓮河、小大燈等地迫砲八十四門,高砲二百三十二門,岸砲三百六十九門,共計各式火砲六百八十五門,突向金門群島發射瘋狂式砲擊五萬七千發,震驚中外。當時煙硝滿天蔽日昏暗,使人驚悸恐怖,最初砲擊目標經過週密偵測設計,利用仰角射擊落彈消滅死角,直接精確命中太武山谷金防部所在地,致三位副司令官吉星文(七七事變盧溝橋放第一槍抗日名將)、趙家驤、章傑將軍殉職,官兵九十二人身亡,受傷三百多人,自是連日砲戰,其中以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期間,適因當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訪台,有三次砲戰最為激烈,通常自下午三時開始大到天黑歷時四個小時,轟得金門全島天昏地暗,村落住宅片瓦無存,到處斷垣殘壁,滿目瘡夷,至少每日要發射到金門砲彈四到六萬發以上,前後歷經四十四日共計發射了四十七萬四千九百十一發砲彈,打在一七八平方公里面積的土地上,平均在金門本島每平方公尺就落彈四發。二、大膽島每平方公尺六十發以上。迄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共美國建交共發射九十七萬發可謂史無前例,島上軍民將破彈片揀起來堆成一座小山,賣給煉鋼廠帶來六百多萬台幣作福利金,也是史無前例!而今居民用砲彈破片打造出售的菜鋼刀還遠近馳名,頗受遊客歡喜。在空戰方面,自七月五日到十一月十五日,共出動空勤九千零九十四架次,八月十四到十月十日發生激烈空戰十二次,擊落米格十七戰機三十二架,創下輝煌戰果。海戰方面海軍六二特遣隊,為衛護台澎運補金門船團,在對岸砲火密集彈幕射擊及多艘魚雷快艇不斷攔截輪番圍攻下,國軍衛護艦英勇奮戰,先後擊沉共軍艦艇十九艘,重創九艘,求海軍一○五號沱江艦在料羅灣擔任警戒護衛時,夜間被共軍魚雷快艇九艘突然發動奇襲,猛烈圍繞攻擊,激戰二小時,當時我們也在附近陸岸碉堡目睹為之擔心緊張不已,只見洩光流彈火蛇飛舞四射,火光燭天機砲槍聲隆隆震耳,沱江艦在深陷海灣敵重圍中,蛇行左轉右彎,一面閃避魚雷和機關砲攻擊,一面英勇回擊應戰,連炊事兵也輪上戰鬥崗位當機槍射手,苦纏惡鬥艦上官兵傷亡慘重,但最後仍擊沉敵方快艇三艘,重創四艘後,兩艘在對岸砲火掩護下脫離戰鬥向大陸方向海面上逃逸而去,艦長劉溢川少校雖身負重傷,因能卓越指揮,英勇從容應戰,獲致勝利,確保了運補安全,而成為戰鬥英雄,值得欽佩。於此還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在砲戰四十多天期間,時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的蔣經國先生,在烽火滿天的情況下,他是唯一座上嘉賓,常常一葉扁舟沖破驚濤駭浪,到每一戰況最激烈的處所鼓舞軍民,談笑風生,而時為國防部長的俞大維博士自民國四十三年就任始,也平均兩週必去大小金門及大二膽一次,大力軍援無畏無懼,任最前線烈嶼師師長的郝柏村將軍,副師長陸志家將軍和守備大膽的洪智囊營長與擔任運補搶灘登陸LVT的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傅國華上校,陳步墀營長都是當時在第一線遭受砲火攻擊最慘烈地區的英勇卓越指揮官,才能達到任務。住在金門的居民同胞,也有英勇的一面,除了軍民合作擔任村落民防自衛隊,婦女隊戰地救護軍勤支援任務外,今天房屋被砲彈打垮了,明天就全體動員搶修,甚致上午破壞下午就修,挖戰壕掘防空洞掩體,充分表現了大無畏永不屈撓的金門精神,尤其有一位住在金湖鎮山外村天主教堂的義大利籍羅寶田神父更是令人感佩,在砲火中他無畏無懼,經常搶救診治傷患婦孺,頭頂鋼盔,開著一輛破舊吉普車穿梭來往,有時在補修教堂還做禮拜,已視金門如自己的家鄉,其愛心義行永存人間。因已事隔數十年,聽說已故仍葬在金門,但此行無時間走訪頗感遺憾,由此可知金門走過來的歲月是多麼艱苦而漫長,才會有今天,可有些民意代表竟說:「以前的老兵為保衛台灣而戰有什麼稀奇和了不起,早年的西班牙人荷蘭人也不是為台灣打過仗嗎?算得了什麼?」我想若非認識不清,那就是太沒良心的胡言亂語了。沒錯,在歷史上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為他們自己的利益在台灣打過仗,但我們的國軍卻是為保障捍衛我們自己國家的領土主權生存發展和台灣兩千三百多萬同胞生命財產的安全而戰,性質意義目的完全不同,豈能是非不明一概而論呢?如果沒有國民政府的播遷來台,如果沒有先後倆位蔣總統的領導和建設,又如果沒有幾次保衛金馬台澎戰役的勝利,沒有許多當年英勇作戰老兵的流血犧牲!又那能會換得來今日自由民主繁榮進步的台灣?讓早年尚無莘莘學子,可安心求學甚或負接海外博學多聞而功名成就後,登上民主殿堂,高談闊論,享盡優渥權益,還反過來踐踏曲解國家形象民主憲政呢?最終必定會受歷史公正的審判!吾人願拭目以待!

遊覽名勝 景仰先賢

金門雖小而美,它曾是戰地硝煙烽火的前線,但卻擁有綠色純淨的生活空間,至今仍保存了眾多豐富多姿多彩的名勝古蹟,這是金門的光榮與驕傲,金島現有國家一級古蹟一處,二級七處,三級十三處之多,雖然有些曾遭受砲火損壞,但已經修復和保存得相當完整,足供觀光人士作一次豐盛的文化之旅,可惜我們此次到金門因為時間不多,無法一一親訪,只有選擇幾個重點參覽,首先我們到達的是位在北山村和山後民俗文化村的金門傳統聚落群,其建築營造特色為梳式布局閩南風格,依宗族社會的秩序排列,兼具通風及防禦功能,其他具代表性的如瓊林、歐厝、珠山、成功、夏興、碧山等,都是閩南系建築文化中現存完整的一支,其根本精神乃是宗法倫理之體現,結合令季如清明,冬至在大小宗祠或私祖堂祠舉行祭祖活動凝聚宗族同信仰的中心,也扮演了社會衝突調解爭紛整合性的功能,一般建築的式樣從外形看去是一落院兩廂房成為四合院的組合,通常都是青花崗石基紅色磚牆和石條窩門檻,屋眷自中央向兩端成燕尾緩緩翹起,眷中屋頂壓勝或祥瑞飾物,屋頂以板瓦之正反面疊砌與筒瓦相接成隴,在屋內結構系統方面採傳統木構建築原理上的優異智慧和美學,將外力自屋頂平均分布到各桁條,再傳經斗拱爪筒吊柱通枋,最後傳到各棟架柱子下端各形不同石墩的底基,堅固精巧美觀,在祖祠神龕,門楣牌面雕飾彩繪技巧上更是匠心獨運,極盡華麗典雅,較顯赫有宦職如將軍第,進士貢元者,則更為精緻多樣,雕飾有團龍圍爐,雙礱拱珠,麒麟福鹿吉祥花鳥等,正門兩扇門有繪些保護門神及天官賜福,庭院內部多鋪設紅磚或花崗石地面,大部建材都早年來自大陸,參觀之餘使人有種古色古香樸實而典雅感覺許久回味無窮。

此外,在金門的聚落群建築中還有一另特色,就是自西元一八九○年起到一九三八年中日戰爭日本佔領南洋封鎖航道為止,由僑匯所興建的洋樓揉合了地方與外來的設計藍圖而呈現一種形樣,總計在一百三十一棟以上,分布在後浦、浦邊、官澳及水頭各地,而其中以水頭有十三棟具代表性為最多,大都是在外經商有成後回鄉興建作為光宗耀祖的象徵,我們特在水頭村得月樓洋樓群前參觀攝影留念,可惜已無人看管維修任其荒蕪,十分遺憾!

至於金門的人文史蹟也非常豐富,據史載,考古史前時代島上可能已有人居,舊名「浯洲」、「仙洲」,晉室義民曾避胡褐落腳斯土,早在唐德宗真元十三年(西元七八九年)時就設有牧馬侯陳淵率領十二姓氏到此拓疆牧墾,稱為「開浯恩主」是金門各姓先民,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理學大師朱熹來此設燕南書院,宏揚理教致金門有「海濱鄒魯」之美名,到明代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八七年)江夏侯周德興為防禦倭寇入侵而築城於此,因其形勢「固若金湯,雄鎮海門」而命名為金門城,明末清初又有鄭成功和魯王朱以海在此練兵作為反清復明基地,所以歷來文官武將,進士貢元產生不少,所謂「九里三提督,百步一總兵」乃至今仍有「無地不開花」的俗諺流傳著,也是金門的地方雖小而人文薈萃的獨特之處,這可從許多的人文事蹟探幽尋勝中,逐漸揭開神秘面紗,如在古龍頭的「振威第」建於清乾隆五十四年(西元一七八九年)是紀念一品武將水師提督李光顯平靖海艇,銷匿海盜,以表其功的宅第,在宅內柱聯刻有:「創業維艱克儉克勤百世箕裘承祖德,守成不易教忠孝學一門簪紱繼家聲」用勉後世,在金城鎮老街道上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保存規模最大的「邱良功男節孝坊」建於清嘉慶二十二年(西元一八一六年)刻有聖旨:欽旌節孝振武將軍邱惠仁之妻,晉封三等男爵世襲邱良功之母誥贈一品太夫人許氏功字樣,其他在金門國家公園(於民國八十四年十月十八日經行政院公告成立)管理內的名勝古蹟還有舊金城「文台寶塔」、「虛江嘯臥碣群」、「魯王墓」、「朱子祠」、「牧馬侯祠」、「清金城鎮總兵署」、「邱良功墓園」、「蔡攀龍水陸提督墓園」,及瓊林「蔡氏宗祠」等,都是值得參觀的景點,有很多令人景仰感動的人物史蹟典故,再如魯王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第十世孫,一生顛沛流離居金門十餘載,為抗夷敵輾轉各地有如雲朵飄逸,最後到金門落地成根,而病卒於永歷十六年十一月(西元一六六二年),僚屬擇於青山葬之並在附近石刻「漢影雲根」四個大字瞻誦感懷魯王之意,正是歷代王朝沒落王孫悲悽結局無奈的寫照!望之不勝感慨!

接著我們一行又轉抵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接待中心資料展覽館參觀,位置在本島中央地區,規劃完整,設施齊全一切都現代化,總面積計三千七百八十公頃,係我國首座以保育史蹟及文化景觀資產為主旨之國家公園,其宗旨在藉由本地區豐富的傳統建築景觀,戰役紀念史蹟及自然生態等資源,建設為完善的國家公園,永續經營全人類自然人文之資產,展館內由原始的地質形生態景觀到現在的文物保育管理經營發展成果統計,以各式各樣照片、實物、模型、彩繪文字等作有系統的分類陳列介紹說明,並配合現代聲光電化的技巧生動活潑,很快使人進入情況瞭解全貌,獲益不少,當循線步入中山林在寬大直行兩旁種滿松柏蒼鬱翠綠的道路上,就像享受一陣森林浴也不禁為之心曠神怡,來到盡頭處是蔣經國先生紀念館和銅像,是一棟紅瓦屋頂白牆四合院建築物,佔地不大與建在台灣大溪的慈湖和頭寮相約,裡面有經國先生在世時各種文物事蹟照片資料展示紀念,也有一間照原樣布置擺設的辦公室坐著經國先生蠟像栩栩如生,所有物品用具都簡單樸實,在入口屋內牆壁上錄有經國先生嘉言:「做人要真,要坦率,要真誠,要自然,做事要實,不誇張,不浮躁,不虛假,革命者的心境,是始終光明磊落的,無一塵一埃之染的,不必要的欲望,不可能的要求,擺在心頭,那就像烏雲遮蔽了太陽一樣,馬上昏暗無光」,瞻仰一代偉人,就如在他生前對我們說話一樣,就是那麼平凡、平實、平淡,當今斯世,彌足珍貴發人深省。

烈嶼海峽 昔日情懷

八月二十四日,我們一早先到就近住宿處的莒光樓參觀,聽取對金門縣的電影簡報和各種建設成果介紹及資料照片展覽等,內容相當充實豐富,更增加很多瞭解,登樓遠眺整個金門城,小金門(烈嶼),海面對岸廈門島盡收眼底,是在金城附近高地上唯一最顯著的建築,在八二三金門砲戰時,常被對岸共軍砲兵作為瞄準觀測射擊的原點。繼之到達古崗湖地區霍山坑隧道參觀,那是由花崗石山底部用工兵雙手開掘出來,寬有約五公尺,高丈餘,深入地下通到海岸邊全長三百多公尺,成馬蹄型彎路的隧道,下邊為水道,戰時可用小艇將軍用物資由大船卸裝在小艇上直接運輸補到坑道裡來,工程費時浩大,不遜於在太武山地區的戰備坑道,擎天廳大禮堂可容千人座位和花崗石地下醫院,全部上下四週都是堅硬花崗石,深在出底下數百公尺,都是國軍用手一斧一鑽打洞安裝炸藥爆破後,一鏟一鋤建造出來的,連由國外運送過來的挖掘機具叫什麼大約翰開掘機都派不上用場,使進入參觀的人都為之頗受震憾,想像當年施工的官兵如何艱苦,內心感動驚嘆佩服不已,也難怪以前有次我曾陪同泰國貴賓們,到地下坑道參訪時,簡直不敢相信這是鬼斧神工,還幽默風趣的話:「你們中華民國軍人,挖石頭就像玩泥巴一樣」,遊完霍山坑道順路經過歐厝村海邊,又使我想起當民國四十五年端陽節前夕,剛到金門報到時,對尉級以上的幹部都要集合在歐厝村海灘,由當時的金防部劉玉章司令官(已故)親自主持參觀一項,以一個營的步戰砲協同,配合海空軍反登陸實兵演習,場面劇烈逼真,以堅定初到防品官兵必勝信心。

演練完畢他講評說:「現在我們防區無論在何處灘頭敵人登陸,都可以隨時集中到八個營以上砲兵火力射擊,殲滅敵人,如全島自動武器同時發射,每分鐘內可達五十二萬發,超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任何島嶼作戰防禦火力,但大家不可自滿,屆時發生戰爭,在敵人砲火攻擊摧毀下,若能保存四分之一火力,那就已算不錯了」,他的判斷令人折服,果然在往後砲戰中都得到了證明,予我印象深刻。當車行抵水頭碼頭時且見港口設施已煥然一新,遊客聚集登上可容納百餘人的渡船,僅十五分鐘就已到達對岸小金門烈嶼九宮碼頭,不再像以前只靠柴油動力的十餘人乘搭小艇了,聽說正在計劃要建跨海大橋中,希望早日實現。下船後在羅厝村小店午餐畢,我們另租了一部車,由後水頭,經黃厝、湖井頭、林上、青岐、南塘、東林等村沿海岸觀光帶路線各地參訪一圈,其間曾在村上村我前住過的地方休息一會,發現由大陸對岸賣進來的土產及貨物種類充斥很多,售價低廉但品質不良,很少人買,可村中的民房已有很多新建,足見比以前進步,再轉至青岐村本想尋訪一下昔日的知友,是烈嶼的名美女,也是以前年輕軍官們相競追逐的對象,經打聽後得知早已結婚移居到台灣去了。回想已事隔快三十五年,當是祖母級的人物了,知道不如不見,讓往日的情懷,甜蜜的回憶永留下美好的紀念,回到東林原是曾相識時鄉公所的所在地,爬上八達樓子參觀一番,在附近土產台買些竹葉貢糖特產,裝滿了甜與美的旅行袋,照原路回程到金門本島已下午六時日落西山了,途經水頭村海岸邊吳稚暉老先生紀念碑亭參觀,瞻仰遺像,感念稚老一生德高節亮,國之元老而不仕途,曾是經國先生的恩師,當國家危難時常弼輔中樞,從不畏危,逝後火葬親由經國先生依照遺囑持送骨灰罐,分灑在至烈嶼間海峽面上,實施海葬,其愛國高尚情操,當茲景仰,緬懷先賢,面對著海峽遙望大陸祖國河山,尚未統一,在夕陽餘暉中海天,一色內心無限感慨!

登太武山 悼烈士墓

翌早(廿五日)為了要想趁天氣涼爽,攀登金門唯一巍峨的太武山頂,欣賞日出,我們一行六人就早起由金城鎮旅館趨車直奔太武山麓國軍公墓,是座落在山麓下一塊長方型寬廣的谷地,一下車進入牌坊大門,跨過拱形水池橋,就是國軍陣亡官兵將士紀念碑,有先總統 蔣公親題勒石的「英烈千秋」四個大字,巍然聳立,予人一種敬重悼念之感,再向前走幾步即忠烈祠正殿,建地約寬二十餘公尺,深十公尺,高十餘公尺都是由工兵單位一手建蓋的,在四週松柏蒼鬱圍繞中,特別顯得莊嚴肅穆,我進入殿內在先總統。蔣公遺像暨諸烈士靈位前,肅立致敬默念行三鞠躬禮後,順便瀏覽一下供設在台面上的所有牌位,心中不禁想起在八二三砲戰時,於敵火下作業,為率領督導弟兄在烈嶼痍宮碼頭附近海灘,搶運補給物資而不幸因公中彈殉職的張發炳同袍,內心頗感戚戚,記得正當砲戰前夕,八二一那天,我因公由金防部奉派到小金門烈嶼去視察,此際前方形勢已相當緊張,共軍空中偵察活動頻繁,有好幾次在古崗高地,金城鎮以東海岸一帶,發現米格十五戰機作超低空偵照攝影飛掠而過向大陸方面逸去,連地面上的設施防空火砲都措手不及趕得上發射反制,有時已發生空戰,對岸的砲兵也不斷常向金門實施觀測目標檢定射擊,已有戰火一觸即發,大雨欲來風滿樓的徵候,我會見他及幾位同事,都向我說:「老先生(即指先總統蔣公)剛才來過離去!曾在龍鼓山召集營長以上幹部指示,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據情報顯示,一戰難免慎防火攻」,大家都忙著戰備,加強消防水沙設施,想不到才離開烈嶼一天回來,竟成永訣,人天遠隔,張君是和我早在滇緬邊區游擊作戰時的友好同袍,也曾經過多次生死與共的艱苦作戰,正如其他幾位自動前來參加游擊部隊的泰華僑生同袍一樣,他是緬甸僑生,為了理想把生命奉獻給國家,國父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一般海外華僑本都非常熱愛祖國,但今天有些人於享受自由民主成果之餘,還要藉本土與非本土之名,搞什麼老僑新僑之分,甚至想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為親痛仇快之實,想到這裡不禁使我為這些犧牲寶貴生命的戰友同袍而憤慨抱屈不平,到底天道公理是非何在?真只有無語問蒼天了!

辭別公墓,我們一夥沿著玉章路緩慢向太武山頂爬行,已有早來的台灣觀光客沿途絡繹不絕,互道早安招呼,此是金門國家公園的太武山區,以前完全是花崗巨石岩壁,重疊巍峨聳立,現在已是綠樹成蔭成為自然生態地形和森林保育區,行走其間迎向晨曦,不僅空氣新鮮有如森林浴,身心愉快,而且也是很好的晨間運動,爬到半山坡有一圓環處,豎立著為紀念已故前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劉玉章上將的半身銅像碑,不禁肅然起敬行一個標準的舉手禮,詳讀碑文銘刻著:「總統令:陸軍一級上將劉玉章,獻身革命,陳力戎行,追隨先總統蔣公,自北伐迄戡亂,無役不從,歷任排、連、營、團、師、軍長、台灣中部防守區司令官、金門防衛司令官、陸軍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陸軍副總司令、台灣警備總司令、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其生平治軍嚴明,臨陣必勇,身經百戰,屢建殊勳,茲聞病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示政府篤念忠烈之至意。總統蔣經國、行政院長孫運璿,中華民國七十年四月二十五日」,仰體一代名將,如非有他的戰備,豈有今日的金門,再向前約百餘公尺左峰大石岩下平台,是昔日鄭成功奕棋觀兵處,有石椅石桌,佇立遠眺大陸沿岸大嶝、小嶝、及金門西海岸古寧頭、金沙鎮平原盡收眼底,敵軍活動全覽無遺,難得選此為觀兵處,可見古今英雄所見概同,當到達海拔最高處二五三公尺,全長一‧五公里處山頂,有一巨石岩壁雕刻著民國四十年早先總統蔣公親題的「毋忘在莒」四個大字,聳立巔峰,台前設有石欄及階級,供人登高參觀攝影留念,是金門的徵象地標,最後我們轉到附近的海印寺禮佛,祈禱感恩此行旅途保佑平安後!即行下山車行轉抵金門高梁釀酒廠,陶瓷廠參觀,都是金門有名譽馳中外的特產,酒味甘烈醇香,瓷器精緻美觀,各選購紀念品畢,於昔果山海鮮店午餐已下午二時即趕到機場,搭乘遠東航空班機,於十五時卅分起飛離開金門,約四時十分安返台北松山機場,結束了兩天半到金門全島的遊遊參訪活動行程,完成一次豐盛的戰地觀光文化知性之旅,至今又返抵泰北仍回味無窮,感念良深,特撰此文以為誌焉。


編者按:本會理事龔承業先生,出身雲南土司貴族,一九五三年隨滇緬邊區部隊第一批撤返台灣,於軍中服務十餘年,一九八二年救總成立泰北工作團,向國防部請調龔先生擔任工作團長,此後廿餘年來,他翻山越嶺,跑遍泰北每一個村落,對山地農耕、醫療與教育、文化等救助工作,積極參與,由無變有,辛勤耕耘,建立了堅實的基礎,在泰北華人眼中,是不折不扣的「永遠的團長」,本文為龔先生於民國八十年間重訪金門之報導,曾登載曼谷世界日報,雖已事隔多年,但在今日金門已無戰事,一片和平氣氛中,再予選載,盼能使讀者對金門的歷史改變,多一些認識及了解。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