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台灣幾處文物與景點
李恒經
茲緣起者,本人曾在「雲南文獻」第三十四期,及「昆華風情」第四期中撰寫過有關「雲南極景知多少」一文,旨在冀望凡我旅台及有關海外雲南同鄉,能進一步認識自己故鄉的文物景觀、壯麗山河,是多麼的超群出眾,是多麼的不同凡響!我們大家應以為驕、引以為傲外,而更望現仍旅居在外的所有鄉親朋友,多知嚮往回去遨遊、遨遊。
今又以桃園雲南同鄉會李理事長家白賢弟返鄉多次的經驗與心得,獲知家鄉許多朋友,對台灣地區的若干文物與景點,亦多有所好奇與興趣,值得滇台雙方在此方面互為強加情誼交流。我們也宜因應介紹些台灣地區的有關重點文物、景緻,冀期因而相對的使故鄉鄉親們,對現在台灣情境更有些認識,也有些正面的印象,進而萬分期待與歡迎他們行有餘力時,能找機會多前來台灣互訪與旅遊。再說台灣地區絕大多數的民眾,也都是同雲南家鄉同胞一樣的好客與善良的,一樣的也知道彼此都是出於一源的中華炎黃子孫。以上這些理念,我旅台同鄉會聯誼會簡會長漢生兄暨馬秘書長崇寬兄等諸鄉長,咸智者所見雷同與同感。基此,本人今資特選台灣地區較具知名之五處文物景點,概為簡介如后:
一、故宮博物院
當今設在台灣士林的故宮博物院,與設在大陸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純以歷史、文化立場而言,都是震古鑠金之中華連體兄弟宮,真是不應分割的。茲就台灣這邊的故宮概況簡述之: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譯名NATIONAL PALACE MU-
SEUM TAIPEI)。本故宮於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名稱之由來,一九三一年為避戰禍,故宮文物開始大陸境內四處遷徙,一九四九年,由於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將自三、四千年前的商殷、春秋戰國時代至清朝末年總數約六十萬件左右的故宮精品文物運到台灣之台北士林外雙溪現址,故宮外貌建築古色古香。撫今思住,不勝懷古幽情,屋內件件嘆為觀止的史品精集,真堪為全球首屈一指的華夏文物典藏宮。
二、國父紀念館
設在台北市東區的國父紀念館(英文譯名National Dr.Sun yat-sen Memorial Hall),係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大智、大仁、大勇的偉大人格及立德、立言、立功之革命行誼,而為發揚其思想學說,台灣政府於一九六四年乃有籌建一所國父紀念館之議,翌年經公開徵圖,由名建築師王大閎先生設計之圖樣榮獲入選,動工後於一九七二年落成,具有強烈的中國建築特色特味。
館內主要陳列國父革命史蹟及舉辦相關展演活動為目標,擁有國家級演藝廳及館外五千餘坪典雅美觀之花園場地,設備新穎之多媒體影院、視聽中心、演講廳及專業圖書館等軟硬體設備。再詳舉如下:有國父史蹟展覽室、勵學室、日新藝廊、翠亨村廊、翠溪景廊、中山國家畫廊、逸仙藝廊、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中山講堂、中山公園廣場、翠湖等十餘史廳與景點,可謂處處典雅、務實,美不勝收。
三、中正紀念堂
設於台北市中心區的中正紀念堂(現已易名英文譯為National Taiwan Democracy Memorial Hall),係於蔣中正總統在一九七五年四月逝世後,由政府籌備小組,決議結合民間捐款及公家出資並撥用國有土地興建者,於一九八○年底完成,其整體建築設計亦係以中國傳統帝王建築風格為其主軸特色。
整個紀念堂園區總面積達二十五萬平方公尺,紀念堂主體建築高七十公尺,頂為尖狀八角形態,用寶藍色琉璃瓦覆蓋,四周牆壁以白色為主,係用我雲南省特產的大理石雕砌而成,兩扇大門為青銅浮雕拱門,高十六公尺,重七十五噸、正門牌樓高三十公尺。堂內有蔣中正銅像及其有關事蹟遺物室,展覽廳、演講廳、社教教室、教育資訊中心等設施,其紀念堂公園四周是由一千三百公尺迴廊圍繞,除民主大道,綠色大草坪外,尚有蜿蜓交錯的曲徑及大小不一的園圃,園內還保留著相當多的自然生態,甚為可償。
四、日月潭
位於台灣本島中央高山上的日月潭(英文直譯名Sun Moon Lake),是台灣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最美麗的高山湖泊,潭面以拉魯島為界,東側形態如日輪,西側狀如月鉤,故得名日月潭。她的美是由青山與藍水所共同交融一體創造出來,七六○公尺的中高度海拔,造就日月潭天成的一幅美麗圖畫,一景一物悠然自得,目睹者無不讓人流連忘返。
這日月潭之美,從早晨到黃昏,從春夏到秋冬,無論風清日麗、或煙雨迷濛,那迴盪綺妮的風姿,令人百看不厭,讚嘆不止。試睹那清晨,潭面披上一層薄紗,蕩漾著朦朧的美,當旭日從山巒升起,原本朦朧的潭影,慢慢顯出輪廓,潭面倒映著山形樹影,蟲嗚鳥唱,渾然天成;黃昏時刻,湖水被夕陽染成閃耀金光,彷彿琉璃仙境;當夜幕低垂,潭面水波仍晃動搖曳,晚風徐來,花樹浪漫香氛,令人迷醉。其潭旁的少數民族文化九族村等風情,都有如置身在我雲南家鄉的彝族、拉祜族、佤族、苗族、傜族等少數民族多所愛居住之山湖景點一般,又怎不令旅台吾輩迴腸眺望。
五、阿里山
位於南台灣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英文譯名Alishan National Forest Recreation Area),相傳於二五○多年前,有少數民族鄒族的一位酋長名叫「阿里巴」,勇敢善獵由族邦翻山越嶺赴這森山打獵,常滿載而歸,以後就常常帶領族人入山打獵,亦每次都豐收,族人為感念他,乃將其地名稱為阿里山。
阿里山森林區面積約有一四○○公頃,區內山岳如塔山、高岳山等氣勢雄偉,少數民族人文與自然景觀資源豐富,處處點點都是象徵著原住民歷史的遺跡。真是山有多高,水有多深,此種去處連想起來,又何嘗不像我雲南故鄉之若干少數民族同胞所居住的高山清境一樣嗎?啊!台灣日月潭也好,雲南故鄉梅里雪山也好,其無論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都是回味難禁的地方。
本簡介到此打住時,我又不禁的感慨萬千,因滇台兩地的山河,都是一樣的源久流長、綺麗天然;兩地的人文史觀,都是同樣的出於血脈一統,理應依依共同擁有、擁抱才是。而今歲月不居,自一九四九年起時至今日,轉眼已逼近一甲子了,奈何殘酷的人為政局,還要讓兩岸長此分離難合,真是今世何世?年復一年,故鄉換異鄉、異鄉扮故鄉,啊,身為吾輩,那裡是故鄉?那裡是異鄉?至此,又記起我在台北市雲南同鄉會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出刊之「雲南文獻」第三十一期裡所撰:「追憶與感懷│父親謝世五周年」一文中,追憶慈父李自然公生前愛說的幾句口頭禪語,諸如「水是故鄉甜,人是故鄉親」、「大地有情春長在,人間多愛福長來」;還有,他老人家晚年曾自作的其中一首詩詞:「中華百年史滄桑,江山大統何日彰,滇台鄉親皆兄弟,兩岸兒女忍心酸」,已道出了父親平生為人風範,道盡了父親晚年愈愛國思鄉的心路歷程,而今此時此際亦不正是我為人子的心路歷程嗎!故值此父親辭世十周年之際,特順將他老人家以上片段行誼,附加抄敘於本期文獻,仍猶恰符當前境況,倍感相映愈彰,並是為之紀念,來祈禱我慈父暨羅美玉慈母在天之靈永遠極樂安息。
最後我生為雲南人,身在異鄉、心在故鄉,自不會忘,於此也要深深祝福滇台兩岸暨海外諸同鄉,人人平安無恙,生活日愈幸福美滿;尤其對能親眼見到本文之各位鄉親們,更祝福您,身體健康,心想事成,樣樣如意了。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