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根、同源,兩岸一家親
──「鄉土‧鄉情」民俗文化參訪團赴台參訪側記
周強
二○○七年七月廿七日至八月七日,雲南省黃埔同學會組織黃埔後代親友組成「鄉土‧鄉情」民俗文化參訪團參訪,先後參觀了自然科學博物館,阿里山、日月潭風景區,並先後與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黃埔軍校二十期在台同學聯誼會、雲南同鄉會及臺灣原住民鄒族文藝表演團等有關團體進行了聯誼交流。作為省黃埔同學會機關的一員,在參訪的幾天時間裏,深切的感受到了割捨不斷的黃埔情、同鄉情,體驗到了臺灣人民盼和平、求穩定、圖發展的強烈願望,感受、感觸、感慨頗多,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濃濃的黃埔情
才在電話裏聽說我們要到臺灣,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的胡伯駿副執行長就在電話裏高興地說:歡迎你們啊,天下黃埔一家親,我們羅文山會長上次到雲南參訪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回來以後就誇雲南的好。這次你們組織黃埔後代親友來,黃埔的聯絡交流面更大了,聯繫面更廣了,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和現象。黃埔精神就應該薪火相傳,一代一代傳遞。到臺灣後,胡伯駿先生及黃埔二○期在台同學會原會長楊士豪先生、臺灣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的秦開誠執行長等人多次通過導遊打電話給我們,噓寒問暖,關心關切之情繫於其中,讓參訪團的全體人員深受感動。
八月三日下午,當我們如約來到位於臺北市林森南路十二號十一樓的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時,會長、黃埔二八期羅文山中將,名譽會長、黃埔廿四期謝元熙中將,常務副會長、黃埔三○期秦開誠少將、執行長、黃埔廿八期王剛軍少將,黃埔十九期馬正榮少將、黃埔廿七期馬天縱少將以及徐超凡少將、尹盛先少將等二十餘位黃埔前輩已整齊的列隊等候,見到我們,二十餘位黃埔將級同學一齊鼓掌歡迎,參訪團成員、黃埔親友、雲南日報社時政部王永剛副主任低聲說:真沒想到,黃埔情那麼深厚、真讓人感動。座談會上,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羅文山會長一席話讓參訪團感動不已:天下黃埔是一家,二○○五年九月,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組成抗戰史跡尋訪團到雲南,受到了熱情的接待,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無論黃埔同學,還是後代親友,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黃埔,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園:中國。來到中華黃埔四海同心會,就是到了你們的家。想見你們,我們都期盼已久,我們願意用最熱誠的心,歡迎你們的到來。黃埔後代、參訪團團長楊麗在致詞中動情地說:我的先父楊端良、伯父楊毓章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十一期、九期,和各位前輩中的許多人一樣,他們也參加了偉大的抗日戰爭,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血灑疆場。先父在世時,一直期盼能和臺灣同學相聚,見面、共敘黃埔友情。今天,見到了各位黃埔前輩。就猶如見到了自己的親人,心中倍感親切。我願送上我最衷心的祝福:祝各位前輩身體安康,祝黃埔精神世代相傳,永不斷絕,祝兩岸和平繁榮發展,中華民族振興富強。話音未落,二十幾位老將軍們一齊鼓掌,掌聲久久在會場內回蕩。
原教育部學生軍訓處中將處長,四海同心會第六任會長謝元熙將軍說:上次參加抗戰史跡尋訪團到雲南,雲南黃埔同學會的李俊平秘書長敬業踏實,團結帶領廣大黃埔同學、後代及機關同志,積極傳承黃埔精神,為加強和促進兩岸交流交往,增進兩岸人民的相互瞭解開展了很多很有特色的活動,那種為事業不懈努力、積極進取的精神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臺灣,提起雲南黃埔,到過雲南的許多黃埔同學和後代都豎大拇指。黃埔是世界公認的品牌,黃埔精神,根本就是愛國家、愛中華民族,身為黃埔同學,無論是大陸的黃埔同學會,還是臺灣的黃埔組織,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推進兩岸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黃埔,是我們大家牢不可摧的情感紐帶,希望更多的黃埔同學、後代親友加強往來協作,大家一齊努力,中華民族的振興富強一定會實現。
座談在熱情、友好、歡快的氣氛中進行,臺灣的黃埔前輩,大陸的後代親友歡聚一堂,共同表達傳承黃埔精神,擴大聯誼交流,促進民族振興的相同心願。一旁的參訪團成員、黃埔親友、昆明市僑聯周凡主席悄悄拉了拉我的衣角,低聲說:小周,以前不明白什麼是黃埔情,謝謝你們組織此次參訪,我算真正感受了、領悟了……今後我們多加強聯繫和協作,一齊來傳承這種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共同做好爭取臺灣民心工作。聽完他的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路上黃埔二十期在台同學聯誼會會長趙師董先生、原會長楊士豪先生等人的熱忱接待;聽說我們來,大老遠跑來賓館裏看望我們的黃埔廿八期王榮年、鮑直才兩位黃埔老人以及才從大陸回來,卻因為健康狀況原因不能來看我們,而不迭致歉的黃埔協會連行健會長,黃埔,更加清晰和熟悉;黃埔情,更加真切和貼近。
深厚的家鄉結
在臺灣,遇到的第一個家鄉人是阿德,準確說他是在台雲南人的後代。他叫狄懋德,大家都叫他阿德。在參觀臺灣花蓮縣東洋企業集團時,他是介紹產品的行銷經理,在得知我們是雲南來的時,他欣喜地說:「哦,我們是老鄉」,隨後,他用鄉音主動介紹說:他的父親是雲南景東縣林街子人,一九四九年後到臺灣定居。父親一直不忘家鄉,為了讓孩子們記住家鄉,父親一直教他們說家鄉話,所以,雖然沒去過老家,但會說家鄉話,並約定下班再來找我們。晚上,阿德如約而至,才見面,就有些激動地說:多年才遇上老鄉,難得啊,我雖然沒有去過雲南,卻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是雲南人,心裏頭始終牽掛和惦掛著那片家鄉的故土。在詳細問了雲南的發展變化後,阿德高興地說:以前聽父親說,雲南很窮,沒想到變化這麼大,還成了旅遊大省了,普洱茶名聲很大,沒想到是我們思茅地區的產品。雲南的發展令人羨慕,從整個趨勢看,大陸的發展都很了不起。其實,兩岸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國人,搞「台獨」搞得臺灣經濟持續下滑,錢越來越難掙,我真不明白,一家人,共同發展富裕不是很好嗎…。很晚了,阿德才依依不捨與我們告別,並一再叮囑:別忘了,在臺灣還有我這麼一個老鄉,我到雲南時一定和你們聯繫,到時別不認我這個老鄉啊。
同為家鄉人,情誼更真切。在臺北雲南同鄉聯誼會賴素梅小姐、宋炯先生等人的一路問候中,我們如約來到與臺北雲南同鄉會聯誼會的地點,才下車,臺北雲南同鄉會的馬崇寬秘書長、胡紹康將軍、宋炯將軍、趙士驤將軍及夫人、賴素梅小姐等就熱情的迎了上來,「歡迎啊,各位老鄉,我是昆明人、我是迪慶人、我是思茅人。」大家紛紛自我介紹。「你們來臺灣,可夠辛苦的,臺灣比雲南家鄉熱,要多注意身體啊」,「你們到臺灣哪些地方了,和雲南比怎麼樣,還是家鄉好吧」,黃埔後代、參訪團成員王文聰在我耳邊低聲說:「哦,這種感覺好像不是在臺灣,是在雲南」。一股濃濃的家鄉情在每個人的、心頭環繞,非常熟悉而溫暖。
省同學會顧問,臺北雲南同鄉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在歡迎辭中熱情地說:歡迎你們啊,家鄉人!我們在座的都來自雲南,有著相同的血脈,作為雲南人,無論我們走到哪裡,心始終牽掛著家鄉那片土地,始終惦記著家鄉那片山水,大家都很關心家鄉的經濟社會建設,都期望家鄉人過上好日子、好生活。最近幾年,我們經常回家鄉,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心裏真是高興。作為一名黃埔後代,雲南省黃埔同學會顧問,家裏來人,我非常激動,希望今後多聯繫、多交流,多協作,共同團結起來,為加快家鄉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共同努力。面對各位家鄉人,黃埔後代、參訪團團長楊麗充滿深情地說:尊敬的各位鄉親,看到你們真是高興,多年以來,你們不忘家鄉,惦記和關心家鄉經濟建設,為家鄉發展獻計出力,為促進滇台互動和交流,推進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與頁獻。家鄉人民感謝你們!永遠銘記您們為家鄉建設所作出的奉獻和努力。此時此刻,我願代表家鄉人和雲南省黃埔同學會向簡漢生理事長及各位送上我們最誠摯的祝福:恭祝各位鄉親身體安康,事業興旺,萬事如意!
在熟悉的鄉音、親切的問候和祝福聲中,大家談起了雲南的美好風光,談起了雲南多民族的文化,豐富的礦產資源……來自迪慶的趙士驤先生即興唱起了平劇清唱,在楊麗團長的帶領下,參訪團人員一齊唱起了雲南民歌,「阿老表,阿老表,你要來呢嘎,喜歡你,也要來,不喜歡,也要來」……笑聲、掌聲一直回蕩在聯誼會場。分手時,大家都依依不捨,「記住啊,到臺灣一定到雲南同鄉會,到自己的家」,「多回家看看,看看家鄉的新變化,不要忘了和我們聯繫」。車起動了,大家還在依依不捨地頻頻揮手。
共同的心願
在臺灣,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既不是臺灣日月潭的清新美麗、阿里山的雄偉壯奇,也不是高雄港的開闊雄渾,故宮博物院的華麗精貴,而是臺灣普通老百姓期望兩岸和平、繁榮,相互往來,共同發展的強烈心願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臺灣日月潭,佛堂裏的義工(臺灣佛教盛行,很多人在有時間時都到佛堂幫忙,義務工作)聽說我們是雲南來的,很高興地說:雲南我去過,真是個好地方,記得有圓通寺、雞足山,可惜好久都沒去了。我們問原因,他說:現在搞「台獨」,經濟下滑,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一家人只能拼命做工作,哪有閒心去遊玩呢。其實,兩岸都是中國人,各有各的優勢和資源,大家合作,共同發展,日子好過,相互走走看看,這有什麼不好的。何況,大陸和臺灣本來就是一家人嘛。他還和我們約定,等以後日子好了,一定要再去大陸,再去雲南。
在與臺灣原住民族鄒族文藝表演團聯誼時,主持人很幸福的告訴我們:下半年,她們將參加中央電視臺的節目,向全國、全世界演出。大家都是一家人,中華文化博大而精深,大家加強交流與合作,可以相互學習借鑒,何必分彼此呢?雲南的少數民族舞蹈很有特色,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明年,我就會把我女兒送到你們雲南的民族學院專門學習舞蹈,等我女兒畢業了,你們不只在中華的舞臺上看見她,說不定會在國際舞臺上看見她的身影呢?她那可愛靈巧的小女兒略帶怯意的看著我們,我們充信心對主持人說:由多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充滿了無窮的魅力,在世界上有著巨大的影響,你女兒肯定會走上世界舞臺的,我們相信。
在高雄最繁華的六合觀光夜市,賣木瓜牛奶的老闆娘叫住了我們,「各位大陸來的朋友,來嘗嘗我的木瓜牛奶,高雄夜市最有特色的」。我們很奇怪,她怎麼一眼就看出了我們,面對我們疑惑的眼光,她笑著說:接觸的人多了,就看出了差別,看你的衣服、穿著和形態就能猜出一二。在坐下來品嘗的時候,乘老闆娘有空的間隙,我們問:去過大陸沒有,生意好嗎?老闆娘笑著說:沒去過,最近生意還不錯,大陸朋友來的也多些,如果兩岸實行「三通」,那我們的生意肯定比現在更好。可惜,政府一直在阻撓,大陸近幾年發展勢頭很好,大的生意人都往大陸跑,我們這些做小生意的,也都心動了好幾次,我想等攢夠了錢,一定會到大陸去投資,你們相信嗎?我們都笑了,臨走時,我們提出希望和她照張相,也好以後到大陸投資相認,她沒說二話就答應了,並低聲說:還是一家人好,大家共同發財,共同致富才是正路啊。
難忘的行程就要結束了,在驅車前往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的路上,看著風光旖旎的寶島臺灣,參訪團副團長熊啓懷深有感觸地說:這一路走來,感觸很深,黃埔情、家鄉情、中華情,很像一根紐帶,緊緊地聯繫著兩岸人民。同是中國人,兩岸一家親,這種深厚的情誼和情結,什麼力量也割斷不了,必會隨著相互密切的交流關係更日益增進。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