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廣學園」捐獻前後
申慶壁
一 縣府認真接待 鄉親熱忱聚會
我們這一次在故鄉的活動,主要是依照縣政府的安排。據說,九月廿三日申川侄將我到鎮的消息告知統戰部後,縣政府很重視,對接待工作的有關問題逐一研究,不但昭通地委統戰部長段復華和台辦主任孔令文親自到鎮指導,中台辦、和省台辦,也有指示。
九月廿六日呂縣長維戩和縣委副書記楊潤新、副縣長張冠華主持招開了首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縣委統戰部、縣政府辦公室、縣教委、烏峰鎮黨委、教委、氈帽營辦事處的有關領導,和南廣學園籌建組負責人。會上決定整個接待工作由縣政府出面,縣委統戰部(對台辦)負責與有關方面協調,對南廣學園的有關問題作了研究,決定南廣學園,由民小改為公小,按照德才兼備的標準,認真配備好校長、教導主任和教師,學園的交換慶典要宣傳當前的對台方針政策。宣傳「申先生」的愛國愛鄉精神。可邀請有關單位參加,以擴大對台工作的影響。
十月四日上午,縣委副書記楊潤新、副縣長張冠華又召集了會議,通報縣對台工作情況,強調在新形勢下搞好對台工作,做好台胞接待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南廣學園竣工捐贈慶典的有關問題作了專題研究,縣委書記文德華聽取了整個工作的安排意見後,又擠出時間和統戰部長李洪升一起到學園檢查了解有關情況。十月八日統戰部副部長鄧振富到南廣學園,組織全體教職員工學習黨的對台方針政策,講授接待台胞工作中的有關注意事項,要求這所學校的教職員工,既要辦好教育,又要擔起涉台工作的有關業務,把對我們的接待當成一件大事。
十六日的上午讓我們在賓館中接待來訪的親友,三三兩兩繼續不斷。下午則在縣政府舉行座談會,由縣委統戰部長、縣委對台工作領導組副組長李洪升主持,縣長呂維戩、文德華、人大副主任范錫東、縣政協副主席朱紹倫、申川、熊遠謀、縣委書記吳道文、鎮關鄉長王文明等縣鄉的有關領導和昭通地區地委統戰部長段復華、台辦主任孔令文等十五人,地點在縣政府二樓。南廣學園籌建組長魯正先也參加了會議。在座談會中文德華、呂維戩、范錫東、朱紹倫等對我與時勻回鎮探親表示熱忱的歡迎。並介紹了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工業、農業、經濟、教育、科技等各方的成就,介紹了「八五」期間的建設發展規劃,對我自願籌資修建南廣學園捐贈,幫助家鄉發展教育事業的精神表示贊賞。段復華則表示對探親歡迎之外,也介紹了昭通地區的資源優勢和一些台胞在昭通投資辦廠、辦企業的情況,邀請我們到昭通旅遊觀光。
魯正先也曾對南廣學園的籌建略為報告。聽完報告之後,我曾激動的說:「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是我們共同的心願,我們都要對此多努力。我所以要籌資修建一所學校捐獻,因為我生在鎮雄,鎮雄是衣胞的地方,應當回報,地方人應為地方辦事,辦地方事,以教育為首,主要是勉勵後代,使一代比一代強,使我們出生的地方,一年比一年好,我分別把子女帶回來探親,是為了加強聯絡,希望有更多的人力,貢獻地方。」
座談會結束後,又以政府的名義邀宴,地點在縣府二棟會議室,參陪人員,除了參加座談的人員外,增加廣播電視局長楊明章、工省聯副主任鄧成棟。孔令文是回教,係另自安排。
時勻這次是首度還鄉,大家對他的印象很好,還專門為他安排節目,十七日為他安排的節目,是由一管經濟工作的副縣長為首,與台辦協調,以工商聯、計經委為主,有部門參加,與時勻座談經貿工作,地點在縣政府的二樓,但是不知是為了什麼沒有舉行。聞後檢討接待工作時,被視為一缺點。
在這天上午八時許,我們就出發至氈帽營看南廣學園並與鄉親交談。經過之處總是人群簇擁逾聚逾多,維安人員,要我不要在人多之處停留,中午邀親友聚餐,席開十七桌,由申慶濤、申慶還、申慶舉代辦,十二時許回賓館休息。
下午二時半在申新家舉行申族座談,由申新主持,參加的有二十二人,其中申慶國和申慶武從昭通地專誠回來的,其餘是在鎮雄各機關工作的,談論的問題有二:一是修申氏族譜;一是修祖墳,兩者我都表示贊成。關於修譜者,過去修譜,只列男子和配偶,現在修應加上女子和女婿,才能合現代的潮流。加以當時大陸只准生一胎,留男去女,對人口的繁殖有影響,大家都贊成。關於修祖墳部份,我鎮雄在雲南歷史攸久,墳墓滿坑滿谷,佔了很多土地,而且有些墳地不是一家所有,甚至兩墳靠得很近,修一墳牽動鄰墳,我主張墓園花園或果園化,在墓園中,只立墓碑,不再建墳墓。加以精心規劃,成一花園,作為農暇休息之所。大的墳山,建為果園,既可作為休息之地,又出產水果,如此一來,管理墓園的費用也有著落,不用另籌了,但附和的人不多。兩項只有一項被採納,最後談談族人在鎮雄的情形後宣告散會。
至於我們這次還鄉,在一般人的看法是如何?一般人都肯定我們的作法,詩人中,項國香先生,曾有「重逢完白公」一詩說:
彼此志向有不同,一個西來一個東。
客歲初見先生面,今朝又會完伯公。
敦厚誠實我敬重,倫理道德眾尊崇。
草草一敘回台府,何年何月再相逢。
植耕農村,曾經四十五年見過面,謙稱學生的周家瑜,也有一詩說別後情形云:
計指揆違四五秋,當銘歲月將生留。
西東一石橫天下,南北千山如亂麻。
致力三途無實現,追求八道更為難。
躬耕隱志返鄉里,謹植田園隨俗然。
家族中申時康侄有「伯父慶璧回鄉參加南廣學園落成慶典有感」四首:
寄跡海東四十春,報國一點付丹心。
精研諸子切世用,細覽百科盡赤誠。
耋年春暖神州土,欣然衣錦故鄉行。
不辭橫飛三千里,化作春雨洒溫馨。
伯父東來駕紫雲,重九黃菊吐繽紛。
烏峰含笑迎歸客,瑞雨沐浴辛勞塵。
捐資巨款興教育,建成南廣育后昆。
小侄何幸邀殊寵,盛會欣逢頻動情。
范公致宦興家學,陳公巨富更愛國。
伯父申公步前賢,八十歸來獻所得。
文明故里建學校,操勞百事增彩色。
祝公老勝松柏健,萬代千古留翰墨。
註:范公指仲淹,陳公指家庚。
萬里歸程自海東,旅途疲備人匆匆。
飛機輪船汽車疾,八旬高齡松柏容。
一腔心血獻家國,宿願文明興鎮雄。
寄語海外諸豪傑,愛我家鄉效此翁。
在此期間接到的詩最多,是馮鶴齡的,有十六首,另有詞四闕,而是含意最佳,修辭最好之作。但都是步我的詩韻,應我的詩意,與我之此行關係不大明顯。
二 學園籌建經過 隆重捐獻農主
我們這次還鄉,主要是主持南廣學園落成捐獻典禮。在那時兩岸的情勢下捐建學園的籌建工作,值得一提。在一九九○年七月上旬,我原預定至歐洲考察,惟是兩岸情勢略變,國民大會代表,可到大陸探親,我遂改變歐洲之行,攜帶二女時方還鎮雄訪問。我在故鄉的老屋,早被焚燬,土地早申明放棄,由弟弟們平分,已無片瓦之覆,寸土之棲,到達訪問時,借附近崖腳小學的屋簷下與鄉親們敘談。
該小學校舍,原是一老穀倉,既狹小又陳舊,聞老師上課時,還要隨時仰望天花板,恐怕落下傷人,看到深受感動。臨別時曾說:「為配合教育發展,建設家鄉,擬捐建一學校,回饋地方,表達對故鄉之愛」。
回到台灣後,與內人鄧竹華女士詳商。針對氈帽營三千七百餘人,崖腳小學三百學生的現狀,擬就「捐建南廣學園芻議」一份。說明捐建學園,以容納學生五百至六百為目標(現有學生三百人,氈帽營全鄉有三千七百餘人)。基地由政府徵收,建築費以人民幣三十萬為準,根據工程進度,分期匯款。建築內容包括教室、教師宿舍、行政用房、閱覽室、廁所、運動場等。希望由我出資政府協助,親友關懷來完成此一工作。
依據芻議,由我專函申川、申時惠、申斌、申時吉、魯周、徐俊、申惠芬七人組成小組,請魯正先、申慶揚、申時杰為顧問,申時芬、申時軍為昆明聯絡人,申時中、申時方為台灣聯絡人,但在商組時,全部納入小組,並擴大為十九人,以魯正先為組長,申時杰為副組長,申川為秘書,並請專家陳隆銘參加。採取先建後捐的方式,但在建設時,請政府監督指導並協助。主要原因是我當時的處境,錢不宜交政府也無較大的財力,工程的進行,也是包工不不包料,所需材料均是自行購買,藉以減少稅捐,包工也不只一家。此一方式,是南廣學園的創舉,此一建設工程,以籌建小組為核心,藉此機會使鄉友親族,有智獻智,有力出力。希望「建校當作共同的事業,大家努力早日完成」。
川侄在一九九四年八月卅日及九月三日收到我的兩封信後,就於九月六日晚間成立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大家都表示願遵照函囑,配合縣委、政府,早日完成任務。成立之後立即研商,計畫與政府接觸,九月六日至廿日,開了五次會。確定校基就岸腳小學擴展,面積在三千七百平方公尺至五千公尺,基地內有一家住戶,請政府勸移,移建費由學園負擔,舊校舍全部拆,教學大樓、行政用屋、圖書室、教師宿舍等全部新建,廁所則教師、學生分開,學生廁所,則建學校牆外,力求清潔,以求不污染環境,不影響學生上課。
學園的規劃,是從教育發展的宏觀的角度向前看,以廿年不變為目標,現在校區人口三七○○餘人,學生三○○人,以容納學生五百至六百人為準。需校園面積在三千七百平方公尺以上。園址設計,本緊湊、玲瓏、美觀、大方來布署,教學樓、生活區、管理區、運動場地,都離圍牆四公尺,便於採光及綠化。其中:
㈠教學大樓 按正規設計,兩面採光,主建三層,每層四間,每間面積為六十九平方公尺,共九八八平方公尺。能容學生五十四至六十人,樓梯由正中央上去,目前不用的教室,可供職業培訓服務。
㈡行政用房 包括辦公室圖書室等係三層樓,共三八五點四六平方公尺。閱覽室可對一般民眾開放。
㈢教師宿舍 也是三層樓,共四二八平方公尺,以十五人計,每人一套房間,現在每層四屋,另有三套房間設在行政房。
㈣廁所 計六四平方公尺開在北邊牆外。
㈤體育場 設在西北角。
三項建築,成品字形,均是座北朝南,教學樓在北,與圓門相對,教師宿舍在東,而行政房在西,三者間為一圓形花圓。各種建築,全部用的是鋼筋、磚瓦混凝土,經確估各項建築、圍牆、球場設備、民房搬遷、學生桌椅、教師桌床、管理員工資算共計三六六、八五八元,但經主管人員管制,實際只付出卅四萬餘元。為了學園的興建與有關的修道路、通自來水與通電等所費都是主管單位所付,加以購買材料免稅亦有不少。
學園基地,係在坡腳,鏟平亦需時日,因此學園的興建係從圍牆開始。「三通」「一平」,住家遷出之後,教學大樓等主要工程始於一九九一年四月廿一日奠基,全部能於四月內完成,實在不容易。籌建小組成員魯周躬與其役很難得。
建築完成的學園形象是:佔基地五千平方公尺,建築面積一八八六平方公尺,由教學樓、教師宿舍、辦公樓(內設校長室、辦公室),可容納六百名學生就讀,園內廁所、球場、運動場等,一應俱全。是當時鎮雄農村中最新穎和條件較好的小學。
在工程進行中共鑿土方四二四九平方公尺耗用鋼材卅噸,水泥二八五噸,木材八○立方公尺,塊石牆六八七立方公尺,磚牆七三七立方公尺,澆灌混凝土四四五立方公尺。總投工一一八五○個,實用資金三四一、八五七元人民幣。其中主體工程投資二四八、三四五元,其餘為校園環境處理投資(包括圍牆、賠熊江才民房、購二百張桌凳等),在這急促的時間,用不多的資金,完成這一工程,完全是籌建小組盡力之所致也。
南廣學園捐贈典禮是在十八日下午二時舉行,係由縣委對台領導組長統戰部長台辦主任李洪陞主持,安排了十四個節目,依次是:⑴捐贈儀式開始│由我和呂縣長剪彩;⑵樂隊奏樂、嗚禮炮;⑶宣布祝賀單位及賀禮;⑷籌建組長魯正先介紹學園建設情況;⑸我與呂縣長進行贈送交接南廣學園捐贈交付書、鼓掌、樂隊奏樂,呂縣長將交付書轉該校長周林章;⑹請呂縣長講話;⑺請申先生講話;⑻地委對台工作領導組長統戰部長段復華講話;⑼縣委統戰副部長、對台副主任、鄧振富講話;⑽烏峰鎮領導吳道文講話;⑾氈帽營辦事處代表曾紹朋發言;⑿南廣小學校長周林章講話;⒀南廣小學師生整隊進教室;由鼓樂隊奏樂、體操表演。
在上列各人的講話,以呂縣長的較長,而以「故土情深捐資辦學」為題,並提到這件事「不但表達了他愛國愛鄉,愛家鄉父老兄弟,關心家鄉教育事業的心意,也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方針。昭通地區的統戰部長段復華,除了認為是熱愛故鄉,關心家鄉教育事業外,並向「南廣學園籌建組的同志們,在縣政府領導下,在有關部門和家鄉人民的支持幫助下,認真負責,搶時間、講質量、重效益,精心施工的精神表示敬意和慰問。」這也是我心中所要講的話。
至於一般人對南廣學園的看法如何呢?馮鶴齡先生曾有「南廣學苑巡禮」三首:
㈠
申呂福星照大雄,公門桃李沐春風。
慶雲燦爛輝桑梓,壁水韶音協鼓鐘。
捐玉抵金鋪芹藻,①資師助教譜笙鏞。
興修庠校毓楠梓,建築輝煌壯泮宮。
南冕人尊懷盛德,②廣施霖澤潤蒼松。
學園洙泗隆育化,苑圃菁英樂也融。
註:⑴抱朴子「安貧」上智不貴,惟得之財,故藉虞捐金而抵璧。
⑵南冕;「後漢書」,司馬德操稱龐統為「南州冠冕」。
㈡
培南育梓振邦家,手挽文章壯漢華。
非因植黨挹英杰,自是人才要獎嘉。
柴愚參魯兼由彥,李馥桃菲競杏花。
敢借東風傳喜訊,莘莘學子燦雲霞。
㈢
建設膠庠費苦辛,樂憂天下直關心;
萬間廣廈招寒士,百丈修繩援溺人⑴。
杞梓栽培成樑棟,文章回挽壯神京;
縱觀子產猶色遜⑵,千古高風頌到今。
註:⑴溺人故事,見左傳。
⑵左傳,鄭、子產不毀鄉校。
項國香先生,有「南廣學園竣工典禮」一詩:
離別桑梓四十年,回鄉捐贈建學園。
羊陽歡慶功完滿,校內設置頗周全。
宏圖夙願今已了,萬古千秋史無前。
勒石鐫刻人稱贊,萬古千秋史無前。
註:羊陽指辛未羊年九月初九「重陽節」。
家族中住在昭通的申慶國有「賀慶璧兄南廣學園落成」一詩:
兩翻跨海故鄉行,四十餘年遊子心。
皓首歸來山水異,俊產老去壯情新。
學園一舉輝南廣,儀範千秋勵後人。
待到里中桃李笑,瓊林宴上說英名。
時康詩中,提到學園的也有左列二首:
尊駕返里自海東,華髮碩顏一株松。
捐資巨款建學校,布雨四鄰沐德風。
育成桃李海外重,造福桑梓譽望隆。
烏蒙感動欣騰舞,青史名標百世宗。
烏蒙山下有南廣,新建落成一學堂。
兒童歡喜書聲琅,吸取新知在成長。
祖國文明賴培養,等待蒸蒸小太陽。
平生宿願旺家鄉,中么慶壁掀縣享。
昭通地區台辦處主任孔令文則係以對聯一付,原聯云:
情係桑梓,不盡依戀托南廣。
怨隔海峽,無邊相思上烏峰。
劉平山先生則闐詞一闋,題為「南廣學園頌│調寄沁園春」云:
絻過重陽,各界歡慶,南廣學園。
望山青水秀,烏峰對峙;
桂香菊艷,河水潺湲。
地傑人靈,人文蔚起,廉讓原來多俊賢。⑴
樹育人基礎,大計百年。
申君見遠才淵,況杏壇桃李滿園。
愛神州故土,家鄉學子;
捐資建校,義舉獨先。
梁棟成村,桑梓興盛,學舉聲名留古滇。
都稱讚,旅淡江學者,鎮邑一賢。
註:廉讓,過去一度曾為鄉名。
我們這次參加學園落成典禮,縣府還拍了一部影片,名為「總是故鄉情」,解說詞中,一開頭就說:「秋風吹不盡,總是故鄉情」。「已是深秋的季節,我們迎來了一位熾熱情感白髮老人│申慶璧先生」。詞中說「這所學園凝結著申先生及其家的心血,包含申先生的深情厚意」。還引用了一個歷史故事,來說明這所學園代表希望說:「有這樣一個傳說,亞歷山大帝在出征波斯前,盡管需要巨額的資金購買軍需給養,但是他卻把自己所有的財富都分給部下,他給自己留下什麼?他說只有一個財寶,那就希望,憑著這個希望他完成了對波斯的遠征。所以我們面對這座悠靜、典雅的校園時,總會感到這不僅僅是一座學校,而是一座希望的塔,儘管遠遠不能同亞歷山大帝分發財富並論,但是,我們深信,在這裡就學的孩子們絕不會辜負先生的厚望。」當解說即將結束的時候,又把時方的一段話引出來「申慶璧的女兒申時方女士曾經說過:人是故鄉的親,月亮還是故鄉的圓,抬頭望明月,誰不思故鄉。」想來我們所作所為,故鄉也不會忘記的。典禮完成後,與氈帽營辦事處及有關人員座談,宴請他們向他們表示贊襄的謝意,席開十三桌,到此的目的算是圓滿達成。
三 全程掃墓 前進昭通
十九日全程拜掃祖墓,上午八時卅分出發,先到塘房,十時在鄉政府與住白鳥的族人聚會,到達的人中,有天、家、慶、時、開、登、大等七輩,時字輩以下的人,對我都行跪拜禮,主持人是申時珍,停留約一小時後,開始掃墓由近而遠,掃墓的次序由一、三、四到二至十世祖。每一墓地拜掃後都放鞭炮,但防聚集人多,都是離開後才放,申慶邦族兄約我午餐,我民國卅二年前往掃墓也曾受他招待,近五十年又重逢,至為歡愉。
下午二時回到南廣學園拜掃祖母、母親、繼母之墓,主持人是申時傑。祖母未與祖父合葬,是家箴叔認為祖父墓地的風水有助長房的發展,故將祖母另葬一處也。
鎮雄申家係從湖北遷來,在白鳥住的有十代,到了第十一世式儀公,才移至上小河果的坪、馬道子。墳山也選在果的坪,祖父及父親都葬在這裡。隨即前往,回想起祖父對我的盡心盡力,父親的早亡,心有戚戚焉!
這次的掃墓,時康侄一直跟著我們跑來跑去,他曾寫有「辛未秋陪同伯慶璧祭掃祖墳」二首:
大車小車穿如龍,浩蕩馳驅祭祖宗。
萬民塞巷聲嘖嘖,七代家族喜簇擁。
父老爭先睹碩顏,幼稚奔跳樂融融。
有口皆碑傳桑梓,共贊伯英建殊功。
天色肅穆地深沉,伯父申公祭祖墳。
不畏泥濘霜風苦,叩享度誠慰先靈。
垂功百代追先祖,樹立楷模啓後昆。
小侄景仰青松德,一抒所感寫心情。
晚間回到城內,邀宴親友,席設兩地,在鎮雄飯店設廿九席,在縣武裝部設六席,請申新、申慶槐、申時玉三人代為主辦,我們只是宴會挨桌敬酒,致詞亦由時勻出面,他詞意委婉,一片鄉音,為大家所稱贊。與會人員,除黨政領導外,以家族最多,申時康有「伯父邀家族宴會書所感」一詩:
伯父回鄉聞盛宴,家族會聚共喧嗔。
杯傾融融濃情酒,話敘款款溫柔泉。
囑意諄諄盛厚德,舉杯頻頻祝高年。
勻兄鄉音何親切,掌聲陣陣樂蹁躚。
二十日上午,我留賓館與鄉親交談,時勻是首次回來,對家鄉的一切都感到很親切,領導們為了讓他對家鄉的建設,有較多的了解,在副縣長張冠華、電力公司經理蕭細庚、副經理張天勇的陪同下,到離城五十多里的五德鎮,參觀了鎮雄縣五德電站和天生橋水電站廠址。
下午則至城內各領導辦公處辭行。晚間縣領導文德華、縣長呂維戩、副縣張冠華、統戰部長李洪升為我們餞行,在鎮短短幾天,留下的印象很深。記得我也曾深情說過:「我這次回來,是談話多、笑聲多,政府和家鄉親人這樣熱情接待我,我太高興了。在這秋雨一夜成冬的季節裡,感覺不到氣候的寒冷」。時勻也感動的說:「今後我要常來,與家鄉親人聯絡的責任已落到我的肩上,我要爭取辦更多的事」。
飯後,領導們懇切的說:希望我們和家人再回故鄉探親訪友,並將介紹家鄉變化及反映我捐資辦錄影片「總是故鄉情」,及鎮雄特產一公斤半「天麻」作禮品送我們。
此時有人送來沐華輔先生詩二,詩前說:「申慶璧先生興建南廣學園為家鄉教育事業貢獻甚大,即興書七絕二首以資永念。」其一云:
欣喜先生再度臨,故鄉霜菊正芳芬。
烏峰整態迎新舊,南廣學園裕後民。
其二是:
西風海上濤聲高,萬里蓬山入夢遙;
但願加餐同慶壽,好將餘歲架金橋。
廿一日晨我與時勻與鎮雄告別,與前來送行的呂縣長及有關領導握手告別,滿載著縣政府及家鄉人民的深情厚誼,鄉親父老的衷心祝福,在申川侄的陪同下,依依不捨的離開故土前往昭通。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三月三日憶述。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