闊別六十年後重返故鄉的省識
沈徑瞻
一、騰越蛻變浴火重生
騰衝早在歷史上就被稱為極邊第一城,它在南方絲綢之路上作為最後一站,作為西南第一通商口岸,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騰越文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吸引著眾多的各方遊客。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日本軍閥先後發動侵華及太平洋戰爭,公元一九四二年,日寇竟於攻佔越南緬甸後,侵入雲南,佔領騰衝及龍陵,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後經我國遠征軍及地方軍民協力反攻,在騰衝方面,殲滅了全部日寇四千多名,光復了國土。但我方軍民傷亡十分慘重,騰衝城市更成一片焦土,一壩廢墟,絕無可能恢復舊觀。
終於一個具有現代前瞻性的重建計劃及翻天覆地的重建工程開始了,其間幾經挫折,一個嶄新的城市出現了,幽雅甯靜,亮麗整潔,四車道的柏油馬路四通八達,隔離帶內鮮花綠草,生機盎然;人行道上不同種類的夾道樹各具特色;街心花園多彩多姿,引人入勝。每當夜晚全城路燈齊放光明,是其他城市難得一見的夜景。大盈江流經市區,原先是曲折多灣,現已截灣取直,沿江兩岸闢為公園。並新建了三座拱橋,在橋一邊是佔地三百畝的文化廣場,建有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和商貿城,是全縣人民的娛樂活動中心。
騰衝因有世界上最密集最壯觀的火山群和地熱眾群,有野生動植物保護區,有國家級森林公園、有國家級濕地,有世界上唯一流經市中心的大盈江疊水河大瀑布等豐富的旅遊資源,因此,騰衝近年來大力發展觀光事業,加強交通等設施,將來會成為一方旅遊的重點。
二、騰越鎮的新地標有三處
㈠高黎貢山母親雕塑 位於騰越鎮大盈江上新建的三大拱橋一邊的文化廣場上,四周綠草如茵,鮮花怒放。人工林種有騰衝各地特有的林木。雕塑高大雄偉,反映了廣場的建設主題。高黎貢山綿延數百公里,雄偉壯麗,屏障著騰衝縣,素以珍稀動物避難所,天然植物園和物種基因庫著稱於世。雕塑底座周圍長五八點四五米,是騰衝國土面積五八四五平方公里的縮影。主體雕塑十二點九米,是高黎貢山海拔三百分之一。雕塑由母親頭像和分佈於山體上的六幅浮雕,組成形象地反映了古往今來這片土地上光照千秋的歷史事件。正面為翡翠商城文星樓下珠寶交易的場景,下部是抗日戰爭我國遠征軍及盟軍將士痛殲日寇的壯烈場面。東面中部是騰衝著名風景名勝區火山熱海及和順,左邊是李珍國帶領騰衝軍民抗英震驚中外的馬嘉理事件。
㈡來鳳山文筆塔 原塔係於清道光七年(公元一八二七年)所建,高七層,圓錐體實心磚塔,高十一米,形態似筆,故名文筆塔。抗日戰爭中,文筆塔被日寇作為碉堡,在騰衝光復時毀於砲火。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由縣政協組成文筆塔重建委員會,經多方籌資及海內外華人及國際友人團體等捐款重建。直至二○○○年四月全部竣工。重建後的文筆塔,由基礎、塔身、寶頂三段組成,總高四四點九三米,外觀十一層,內構十三層,按東西南北開四門,分為迎曦、攬勝、聚秀、來鳳。塔內樓梯一九二級,直達塔頂。由四面窗戶遠眺,四圍諸山及遠近市鎮村落歷歷在目。夜晚塔內燈光及四面萬家燈火相互爭輝,難分天上人間。
㈢文星樓 原文星樓又名魁星樓,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所建,屬單體高層建築,位於城內十字街中心,樓高二十米,下層為石砌體座高十六米。按方位設四洞門,門上層為雙柱列寬敞閣廊,成正方形,飛檐上翹,四周以青石雕欄,閣頂為重檐八方攢尖頂,頂高十米。樓內曾吊掛過一巨鐘,後怕樓傾而移下。自一九四二年日寇佔領騰衝城,文星樓遭受蹂躪。一九四四年,國軍收復騰衝,文星樓毀於戰火,佔領的日寇也全部被殲。重建的文星樓,仍按原來的建築樣式建造,總高三十餘米,整體以條形火山石鑲砌。四門洞交匯圓拱中心,以太極圖裝飾,使其具有傳統易學定位的象徵性。當年移下的巨鐘也重返樓上,成為鎮樓之寶。重建的文星樓的雄姿和風采,是表現騰衝古城風貌的典範和標誌。
三、眷戀故鄉再留鴻爪
回憶八十多年前,我曾就讀騰越一保街的小學,小學只有一個班級,學生不足三十人。學校設在一個廟宇內,塑了幾位泥菩薩。住著幾位修女,我常常替她們抄寫經書。這間廟宇和小學的情況,在我離鄉幾十年期間,如何變化不得而知。現在一街的一完小與當年的一保小學有沒有傳承關係,也不知道。但一完小既屬一街,為了回饋桑梓,我決意對一完小捐贈一個電教室,以期培訓電腦科技人才。正擬進行商談之際,得知對方已由當局決定普設電腦教室。一完小所設的電教室,有電腦二十五台,但尚缺一套多媒體設備和教師辦公室公用電腦設備共二十五項,決由本人出資購贈,並於本年八月安裝完成開始使用。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