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異域 滿懷感恩

汪詠黛 

今年初夏,參加旅行團到昆明、大理、麗江旅遊;到了昆明,打了一通電話問候在當地家中的石伯伯(炳銘);雖然我是名副其實的「過門不入」,但當我開心地在電話中向石伯伯報到說:「我終於來雲南了!」卻是眼眶泛紅,內心充滿悸動。

因為,我覺得自已不是過客,在內心深處,總覺得自己的前世應該曾經是個雲南人吧?不然怎麼跟雲南這麼有緣?會寫下跟雲南人有關的《重返異域》這本書呢?

★      ★  ★

去年夏天,台灣企業家高南華先生和夫人到泰北旅遊,在美斯樂的義民文史館走了一遭,憶起年輕時看過柏楊先生寫的《異域》,感慨大家對「孤軍」歷史的淡忘,回台後,即希望柏楊先生策劃《重返異域》一書,讓世人瞭解孤軍在泰北艱辛奮鬥五十年的血淚史。

柏老年事已高,無法親自採訪、執筆,只能慎重其事地在他的諸多文友中尋找適當人選。當詢問到我這個晚輩,有沒有興趣親赴泰北難民村採訪寫作時,我只覺得這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沒多想就答應了;待開始著手蒐集資料,才發現「慘啦!」這個任務不但困難度高,還很沈重哩!

或許就是緣份吧!冥冥中覺得這是我不可拒絕的任務,幾經考慮,自忖能力、精力有限,毅然決定向工作了二十七年的中國時報提出退休申請,離開熱愛的報社編採工作,開始專心寫這本書。

心念一定,一切善緣紛紛匯聚,也從此和雲南人結下不解之緣。

★  ★  ★

經由朋友介紹,我認識了熱心的石伯伯和他的姪子石安玲、救總泰北工作團龔承業團長、楊德寬老師、雲南文獻總編輯馬崇寬先生、雲南同鄉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

如果沒有石伯伯、龔團長等貴人幫忙,以及台北市雲南同鄉會提供的諸多文獻參考,引領我迅速進入孤軍在金三角的歷史現場,我絕不可能只花短短半年多的時間,就順利蒐集資料,深入泰北難民村密集採訪,完成《重返異域》這本跟雲南人有切身關係的書。

★      ★  ★

在採訪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雲南人樂於助人的熱情;更感人的是,當《重返異域》一書於今年春天完成,中華救助總會(救總)與時報出版公司特於九十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星期三)在台北市羅斯福路救總會議室,舉辦一場「重返異域││送愛到泰北」聯誼茶會,雲南同鄉會理事長簡漢生先生率領多位滇籍長輩出席,共襄盛舉,並應邀致詞鼓勵,讓會場充滿溫馨氣氛。

救總希望能藉由這本《重返異域》,再度喚起國人對泰北困苦同胞的關注,持續散播「送愛到泰北」的種子,現場並發起捐書到泰北活動,獲得此書的發起人高南華先生、國際佛光會、逢甲大學校友會、中華航空公司、天主教明愛會等熱烈響應。

我則陸續在各廣播電台讓廣大聽眾認識泰北、瞭解孤軍後裔的希望在教育,以及他們迫切需求教育資源等,引起了不少迴響,有不少有愛、心的人願意到泰北當志工老師。

★      ★  ★

柏楊曾經如此形容孤軍:

「一群被遺忘的人,

 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

 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

悲慘的際遇,令人同聲一哭;而孤軍的後裔來台後,曾經因為身分問題成了「人球」,違法居留、非法打工,有家歸不得,夢土台灣成了惡夢異域,更是令人悲憤莫名。

但是,雲南人的韌性與生命力,是多麼堅強啊!泰北孤軍在自助人助的努力奮鬥下,淌血的傷口日漸癒合,孤軍的第二代、第三代也在艱苦中站了起來。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九月二日(星期六),由一群泰緬孤軍後裔組成的「泰緬地區華裔難民權益促進會」,在中壢皇帝嶺餐廳舉辦「泰北孤軍後裔獲得中華民國身分證十週年」感恩餐會,感謝曾經幫助他們在台灣可以合法生活、成家立業的貴人。

感謝名單中,當然少不了曾在救總工作的龔承業團長、石炳銘先生,以及簡漢生先生等人,這些都是他們口中的大恩人、大菩薩。

這群寬厚、踏實的雲南籍孤軍後裔,心中滿是感恩……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7期;民國96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