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之省思

作者/藺斯邦 

前言

一行人在華僑救國聯合總會工作同仁的帶隊下於十月十三日從台北啟程前往澳門報到,參加十四日舉行的「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研討會,就兩岸的和平及發展交換意見,分享經驗。十五日到十八日之間分別到珠江三角洲參訪了中山市,拜訪中山故居、遊西樵山;在肇慶七星岩賞景:於廣州黃花崗公園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致敬;憑弔虎門古砲台,參觀海戰博物館;遊改革開放的先軀──深圳──從小漁村變大都會的奇蹟;再從東方之珠──香港,回到寶島台灣。這一趟結合研討、參訪的深度之旅,由於中國僑聯細緻的規劃,中國僑聯林軍主席、副主席李祖沛先生、部長林佑輝先生等主持座談,親切接待與各級相關幹部的介紹及服務等,使我們有機會認識到大陸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難得的是澳門特首何厚華先生特別參加了開幕式,在講話中表示;為全面擴大兩岸交往澳門願意積極配合等,益增加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的價值。

觀感

此次珠江三角洲之行,對加強兩岸溝通、交流,具有正面的價值及意義。因此,謹就此行見聞提出若干看法,做為努力與實踐的思考:

一、發揚中華文化:在論壇的發言中,對發揚中華文化方面與會者都有共同的看法。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五千年來哺育著中華民族而得以不斷壯大的同時,也在不斷吸收著外來優秀文化中流露出如此多姿的風貌。當前中華文化呈現在人類生活中的三種方式:大陸在中華民本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集中而開放的模式,表現出政治穩定,發展方向明確,有效調動了各方積極因素,使大陸在短短三十年中,取得了普世肯定的成績;台灣在中華民本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民主文化,政權得以和平的移轉,拋開了中華政治上治亂興衰循環的宿命,在中華政治文化生活圈中樹立了民主政治的典範,是孫中山先生民權主義的落實,也是自民國八年五四運動對民主聲聲呼喚的回應與實踐,也為悠久的中華民本文化走向民主文化建構了新起點,這對在台灣的中華文化、經濟民生、政治發展、司法公義、兩岸和平等領域都是正面而積極的里程碑。也為中華民族在政治傳承的選項上提供了參考或選擇的模式;海外華人在中華民本文化的基礎上融入了全球性的多元文化,這可以做為輔助海峽兩岸文化發展的因素或監督海峽兩岸良性互動及發展的影響力,同時促成中華民族的復興。

二、繁榮的珠三角:在參觀了珠江三角洲得到的觀感是產業發達、人民生活富庶,改變了世人在改革開放前大陸民眾貧苦的看法,這實在是在好的政策、好的領導下創造的好成績。這裡引用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先生的談話來說明大陸從封閉到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大陸的面貌產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九七八年到二○○七年,大陸國內生產總值從二一六五億美元增至三‧二八兆美元,年均增長九‧八%,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四。進出口貿易總額從二○六億美元增長到二‧一七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體。外匯儲備從一‧六七億美元到一‧五三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陸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發展」以上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基本面貌。個別縣市的發展也甚為傑出,以國父故居中山市為例,發展也甚為驚人。中山市面積一八○○平方公里,戶籍人口約一四○萬,具有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電氣機械、化學製品、金屬製品等為主的五大支柱產業;另擁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中國五金製品產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休閒服裝名鎮、中國紅木家具生產專業鎮、中國家電產業基地、中國食品工業示範基地、中國小家電專業鎮、紡織產業基地等廿四個國家級專業產業基地。工業總產值達到三五八五‧八八億元、農業總產值達到五九‧二七億元,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二○三一七元。居民儲蓄存款總額八七五‧五四億元。由此看來,大陸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而改革開放越早的地區,成績也越亮麗。

三、愛國教育基地:愛國教育基地是大陸將歷史上的不幸事件規劃為愛國教育場所,讓民眾從參觀中增進愛國意識。由於滿清政府末年積弱不振,引起近百年的內憂外患,自一八四○年鴉片戰爭到一九四五抗日戰爭結束,百餘來歷經英法聯軍、俄帝侵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外患,外患又引發內憂,清代有太平天國、捻子之變等;民國成立後,袁世凱的野心、軍閥割據,又加日本的步步侵逼,中國是在一個國務艱危、民生凋敝的環境中,激厲民眾發揚愛國意識是對內求生存對外抗強權的重要方法。中共建政後,將歷史上的創痛,做為愛國教育基地的做法,讓人印象深刻。如在開啟中國近代屈辱之始的鴉片戰爭原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建成「鴉片戰爭博物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成為融紀念性、教育性、娛樂性的愛國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禁毒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AAAA級旅遊景點。抗日戰爭是中國結束百年屈辱的戰爭。中共在雲南省騰衝縣保存了始建於民國三十四年一月佔地八十餘畝的騰衝國殤墓園。墓園是紀念在抗日戰爭時期於滇西緬北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衝的史實──長眠抗日遠征軍的八千英靈。墓中有蔣總統中正題刻「英烈千秋」及當時軍政領導人的題刻、詩刻等。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大陸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殤墓園。當然這是也愛國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正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四、組織完備、服務親切:大陸非常重視僑眾的聯繫及服務,為了落實僑務工作,僑務組織相當完備,除黨政僑務組織外,即以大陸中國僑聯來說,有中央級僑聯、省市級僑聯、市地級僑聯、縣市級僑聯、鄉鎮級僑聯等五級,在分工合作中推動中共僑務政策。王兆國先生在《中國僑聯七屆五次全委會議上的講話》中說:「僑聯工作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進一步認識到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資源,高度重視新形勢下的僑聯工作,切實加強和改進對僑聯工作的領導,積極支持僑聯組織依照法律和章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認真研究解決僑聯工作中的重要問題,熱情關心僑聯幹部的成長進步,為僑聯工作發展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由此看來,大陸的僑務工作是黨、政、群一體的工作。從參與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研討會的見聞中感受到大陸中國僑聯工作者的妥當規劃、熱心服務,使參與過程在愉快而有價值中完成,謝謝大陸中國僑聯的各位工作者。

結語

這是一次結合問題研討與參訪的文化巡禮。從參與者復興中華文化的共同呼籲中,反映了海內外對中華文明的共識。事實上中華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在海外發揚中華文明及推動普及中華文化的工作上,應如何在海外結合工商機能、善用大中華經濟生活圈優勢來發揚中華文化,實在是值得海內外賢者共同思考的課題。現引用台灣僑聯理事長簡漢生先生在兩岸僑聯和平發展論壇開幕式中的一段話做為推動中華文化在海外發展的思考因素:「兩岸政府都應該努力透過海外的華人、華僑華社會,一方面要做好中文的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把握世界性的中國熱來推展中華文化,以方便各國人民善用中文資源,來增進他們在貿易、經濟、商務等方面的成就,也利於華文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雙方政府應該把中華歷史、文化,做有系統的整理與編撰,訓練能傳播這些文化教材的人,並與英、法、德、西班牙文結合,透過種籽部隊的方式在各地僑社、世界各國大學或研究機構來傳播中華文化」。這也是一趟知性、理性及感性之旅,有這樣好的活動,當然更要感謝台灣僑聯的各位工作者辛勤完善的規劃及熱誠的服務。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8期;民國97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