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懷李達人先生

作者/李械 

最敬愛的達人先生生於中華民國前一年(公元一九一一)十月七日,先祖李萬三公於明萬曆年間自南京遷至雲南姚安縣,繼傳至先祖李祚高、平吳三桂有功,封為游擊並謚其父子襲世職。

達人公性堅貞耿直,明是非,重氣節,平易近人,民六年就讀私塾二年須助其父耕種,然已隨師讀完四書、五經、資史、通鑑節要等書,從一年繼之升至姚安、大姚等聯合中學時。洞明國家社會須有青年來勇於報效國家,創造時勢,當畢業之年,適值「九一八」事變,更促成抗日怒潮高漲。

其父望在家鄉教書,習中醫,助農事,其母則壯其志助其成行,期盼其將所學貢獻社會回饋家鄉。

至民國二十一年春節後,隻身徒步六百公里抵昆明市,參加討逆軍志願大隊第十路總指揮第十大隊考入軍事學校教導團第三期後改講武堂第二十二期,列中央軍校第十期。

民廿七年加入武漢會戰後,整編回滇入盧濬泉將軍第一營副營長兼第五連長團直屬機砲連長。

民廿九年六月奉派查辦楚雄、姚安等九個縣徵兵事宜,經過十八天努力協商,終完成了綠營、廣通的艱困任務。

民國三十五年北方戰事吃緊,五月北上登陸葫蘆島,轉戰緩中、錦西營口等地,以營口一役最為艱苦,最後猛追敵軍二十餘里,終將敵軍擊潰,此乃為出關以來大勝,但在以敵搏鬥生死未得奧援之際,終能化險獲勝實屬難得。

次日又收復大石橋,軍隊駐防於大石橋市區外之岳州及分水常獲豐碩勝利戰果。十月續收復赤峰,以葉柏壽作為作戰後援要地,團部乃設於此,以俾維護朝陽義縣之鐵路交通。

民國卅七年八月末中央軍不足十萬人,力敵林匪彪五十餘萬之師,彈盡糧竭於十月五日錦州失守,得市民藏於地窖脫險至北平。遂接獲命令即至塘沽收容瀋陽逃出人員,整編得一師為一八四師,由龍澤匯副軍長報請中央任命達人先生為師長,乃禮讓歸來師長位給原師長。民卅八年到雲南,此時天津已失守陷入敵軍掌控。

民國三十三年駐防蒙自新縣與滇越邊境,積極參以訓練奉調幹訓班兼軍官隊長,一月後日本投降返回部隊接團長職入越受降,軍隊開往河內白昌,以防胡志明叛亂擴張。

民國三十八年回滇後,一八四師再在昆明另行整編,僅剩官無兵,為因應時局變遷改任保安第六團團長,先後轉戰楚雄、雙柏、鎮南各縣都有戰果輝煌。

任楚雄等十縣剿匪指揮官,對弭患一般匪股之流竄發揮極大幫助,但由於局勢突變化裝至緬甸北方,組成反共武力,自組反共游擊部隊與前國軍第八軍暨東北集團軍司令加入了李彌將軍的領導下,編為第十縱隊司令。

李達人先生並從滇西接出之忠貞志士千餘人,調訓於猛撒反共抗俄大學,加入游擊隊伍壯大精實,對反攻滇西之瀾滄、滄源耿馬及薩拉那牛諸戰役佔離後重陣猛畔遂使我軍大獲全勝,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李達人先生民國四十一年調反共抗俄大學猛撒任職軍事隊大隊長職,筆者亦編入該大隊第一中隊任第一分隊長,襄助各軍事教育訓練,每日照步兵操典教戰訓令、嚴管勤教、落實訓練軍人第十二要項:雄壯、威武、嚴肅、迅速、剛直、確實、敏捷、忍耐、機警、沈著、積極、勇敢,已發揮至最堅實的戰力,對戰略、戰術、戰鬥均能結為一體的儒將、良將、悍將藝化的風範,其思惟精密,道德品格高超的軍事家、政治家、科學家、藝術家觀其一生戎馬生活,為國家立下漢馬功勳,吾滇袍澤值得共同追思與效尤。

民國四十三年因受中、美、泰、緬四國委員會會談與要求下,配合政府要求隨滇緬邊區游擊部隊撤運回台,四月來台後轉調高參任職國防部至民國五十六年八月光榮退休,當七十年代國軍眷村改建,義不容辭亦因年事高仍負責富崗等三個新城改重建,無不盡心力,殊獲評為愛軍愛民的典範焉!

民國八十一年距背鄉離景四十餘載,人事全非感念雙親乃捐款母校成立「達人」教育基金,回饋鄉里。

隨軍回台後,曾撰寫專題三十五篇,建議中國國民黨執行二十件,其內容均以「軍、經、教、社」為主多採納實施。

民七十三年著「東北戡亂」、「中緬邊區游擊」奮鬥實錄,及「探親懷鄉憶往」等三書,所述極具歷史價值。


【本文收錄於《雲南文獻》第38期;民國97年12月25日出版】

臺北市雲南省同鄉會 ♥ 會址:10488臺北市中山區復興北路70號8樓之1(近捷運南京復興站) ♥ 電話:+886-2-2773-5982

DESIGN & MAINTAIN © 2015~2016 WHCC